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得寸进寸集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傅国涌编著的《得寸进寸集》分为:大学的底线、教育的泡沫、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学习做公民四辑,收录了:《大学不能没有核心价值》、《遥望西南联大传统》、《到北大旁听早已是一种传统》、《大学校长的底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失率》等数十篇学术随笔。

内容推荐

《得寸进寸集》里面的文章分为四辑:大学的底线,教育的泡沫,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学习做公民。作者傅国涌在《后记》里说:“收集在这本小册立的文字大部分都是我前几年陆续发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科学时报》等报纸上的时评,可以说是我对所处时代的痛感做出的一点小小的回应,也是我对‘得寸进寸’思路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践履。我深知,文字的力量何等有限,我的思考也是何等有限,没有力拔山兮的企图,更无一夜醒来一切都已改变的幻想,我所能做的无非是一寸一寸往前挪移。”

《得寸进寸集》简单、雅致、柔和。

目录

第一辑 大学的底线

 大学排行榜和北大的“亚洲第一”

 回归“学本位”

 学术评价制度往哪里去?

 地方大学要办出特色和个性

 博士生论文的质量为何下降?

 追问“大学何为”?

 “近亲繁殖”还要行多久?

 可怕的不是布帘遮住的“神龛”

 大学不能没有核心价值

 遥望西南联大传统

 北大学生扔鸡蛋何以引来哗声一片?

 到北大旁听早已是一种传统

 大学校长的底线

第二辑 教育的泡沫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失率

 大学生“求职”压倒“求知”——从一份“求职账单”到调查公司的生意

 “重点班”将寿终正寝吗?

 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误区

 比论文格式化更可怕的是思维格式化

 青春光环下的阴影

 对大学生流行“不读书”的困惑

 为什么90%以上的科研成果无实际价值?

 高学历的“通货膨胀”

 大学生为什么不能端盘子?

 为什么把“考上大学”当成终点?

 读大学何以成了投资行为?

 告别状元情结

 为什么女大学生不反对做“周末二奶”?

 为短命的历史课本致哀

 第一学历崇拜

 “思考”课替代不了独立思考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教育背景

第三辑 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我心中的人间胡适

 文学要有底线关怀——在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读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

 “红学”不过是泡沫

 文学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

 鲁迅是酒,胡适是水

 季羡林的“摘帽”意愿应得到尊重

 伤害文化尊严的不是“恶搞”

 “非遗热”可能变成“毁灭潮”

 和《论语》有关,和于丹无关

 重要的不是金庸能否进课本

 “得寸进寸,得尺进尺”

 十字路口的喧哗声——季羡林奥运会开幕式上抬孔子的主张引发争议

 问题在“金庸取代鲁迅”之外

 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分流

 互联网时代,一本杂志不再那么重要

第四辑 学习做公民

 被异化的“六一”儿童节

 请尊重本民族的思想家——纪念顾准诞辰90周年

 儿童溺水与公共设施的缺位

 美女招商不过是“本能经济”

 “关错了又怎么样?”

 1/4的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费

 “欢迎市民到政府上厕所”

 医疗公平倒数第四

 “干部身份”和公民身份

 传播假消息是不能谅解的

 “利群阳光”: 还不到笑的时候

 “泛娱乐化”趋势

 这样的“民主评议”能体现民主吗?

 像马寅初那样说真话

 公民教育靠的是行动

 富人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指标缺什么?

 悼柏杨:“只为苍生说人话”

 奥运的真精神到底是什么?

 “血统论”的当代版本

 3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民间

 学习如何做公民

后记

试读章节

比论文格式化更可怕的是思维格式化

本来文无定法,但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都有固定模式,连艺术类学生也不得例外,不得逾越半步,按这种规范写出来的论文,多数是拼拼凑凑,走走形式,实际上空洞无物,文章无个性,内容无新意。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大鸿为此感到羞耻,他难以容忍的是,明知学生是假论文、假答辩,大家都心知肚明,老师还装模作样,假对假。当他发现许多学生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抄袭论文时,他不能坐视了,他觉得这是个底线,“如果大学的最后一课,我们给学生上了堂造假课,你说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大学是一个国家道德的最后防线,它应该是诚信的堡垒,不是造假的基地”。为此,他决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改变。半年前,他给自己的12名毕业生(2002级油画班)布置论文时,提出的全部要求就是:“真实,不能抄,写自己,写大学四年艺术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形式可以五花八门。结果,按这一要求写出的论文,先是获得了通过。然后,又在该校美术学院院长徐芒耀主持召开的第二次评审会上,统统被评为“不及格”,理由是“论文格式存在问题,不具学术性,充其量算作个人小结”。

那些被“枪毙”的论文,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出发的,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显得朴实、有个性、有见地,这就与现行的搬弄一堆概念、大而无当、言之无物的标准化论文相去甚远。然而,恰恰是这样有血有肉的真论文被当作“个人小结”。论文一定要格式化吗?什么才是学术性?刘大鸿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论文评判机制是一杆貌似严格准确的假秤,它不对任何人负责,只是应付评估。”刘大鸿对“假秤”的挑战没有成功,所有学生无奈之下只好重写论文,但是他以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再次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大学生毕业论文到底要怎么写?论文一定要格式化吗?6月21日,《中国青年报》以“挑战毕业论文”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必然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为改变“假秤”盛行的格局迈出一步。

一旦论文格式作为刚性的指标固定下来,不容许有任何弹性,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想写出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有真性情的论文,就难上加难了,这比戴着镣铐舞蹈还要不易。按照我们现在的论文格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定是不及格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恐怕也通不过,前者只是三言两语式的点评,虽时有灵光闪现、一语中的、令人回味处,但缺少一大堆故弄玄虚的概念,又没有云里雾里、高深莫测的论证,根本没有论文的样子,当然“不具学术性”。后者那么随意、散淡,不符合格式,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密密麻麻的注脚,文字又那么浅白、清新,不像是“论文”的文字,自然也有“个人小结”的嫌疑,如果不是出自“学术大师”手笔,一定要被打入另册。一种格式,哪怕是最好的格式,如果推而广之,也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负面效应,常常会变成约束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绳索,无论在哪个领域,真正有创见的好论文往往有棱有角、不拘于形式的束缚,而不是形式上四平八稳,内容上索然无味。

什么是学术性?在我们现有的论文评估机制下,“学术性”早已被异化,好像题目唬人,抄几个外国书中的名词,用不知所云故作高深的汉语表达出来,让人看了没有什么感想,看过即忘的就叫做“学术性”。“学术性”这个尺子实际上被滥用了,如果学术性不是与个人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真实体悟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学术性与个人的思考、性情、冲动不是血肉相关,这样超脱于红尘之上、与人间生活无关的学术还会是人的学术吗?学术在本质的意义上与格式无关,我们可以说钱锺书《管锥编》那种方式是学术,难道就不能说宗白华《美学散步》的风格是学术吗?学术有时候可以用随笔、杂感的方式表现,也可以用诠释、注经的方式来表现,还可以用其他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学术才是真学术,这样的学术园地才会多姿多彩、万紫千红。

在论文格式化的后面不仅是一个管理、评价机制的问题,还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思维方式的格式化比论文格式化更为可怕。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专制所要培植、弘扬的,一个民族,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写出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没有自己见解的格式化论文,还能指望什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除了成为恭顺的劳动力,还会怎样?对体制而言,这就是成功,对一个民族而言,这是最大的失败。

我深知,社会的进步总是点点滴滴的,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现体制下,要告别论文格式化诚然任重而道远。但是,这次上海师大美术学院的论文事件能够公开曝光本身,也让我们相信,一切都有可能逐渐得到改变,尽管需要时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高校中,像刘大鸿这样敢作敢为的教授实在是太少了。他的选择令人产生敬意,因为看穿了职称评定制度的弊端,他拒绝参加评审,在助教的位置上一呆就是18年。一直到2002年才被破格聘为教授、研究生导师。有人劝他像陈丹青那样辞职,他说自己不走,他的理由很简单:“我留在这里,学生就能有个坐标。他们会知道哪个老师可以教他们真东西,让他们心里有杆实在的秤。”是的,我们应该期待着大学校园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刘大鸿,为年青一代提供一杆“真秤”,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新坐标。

2006年7月

P61-64

后记

在百年言论史上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张季鸾先生,长期在《大公报》主持笔政,执笔评论天下大事。他曾经说自己的文字上午还有人看,下午就可以包花生米了。这不仅是季鸾先生的谦虚,也是他的期待,他期待他的批判可以有效地改进这个社会,他所批判的那些不合理现象能尽快消失,他的时评也就失去了针对性。批评是时评的生命,无关时代痛痒的时评是没有意义的。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时代的痛感就是我们的痛感》:

在1949年以前相当长的岁月里,《大公报》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报纸”,胡适认为《大公报》之所以成功,无非是因为它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前者是新闻,后者是言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报纸的两翼,缺一不可。报纸的言论通常是以时评的形式出现的,包括社评和社外撰稿人执笔的个论等。自从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首创这一形式以来,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岁月里,时评都是报纸的生命线,曾几何时,时评消失了,代之以副刊中带有更多文学色彩的杂文,这当然是一个不正常的历史现象。用我的老朋友樊百华先生的话说,时评是每天的生命,是日复一日的拱卒。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来说,以直截了当的批评为主要特征的时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包容的时代离不开时评,时评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不是时评家书斋中赏玩的对象,它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血肉相连,时代的痛感就是我们的痛感,时评就是对这种痛感的回应。一句话,时评需要深入生活的底部,也需要仰望星空。

收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文字大部分都是我前几年陆续发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科学时报》等报纸上的时评,可以说是我对所处时代的痛感做出的一点小小的回应,也是我对“得寸进寸”思路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践履。我深知,文字的力量何等有限,我的思考也是何等有限,没有力拔山兮的企图,更无一夜醒来一切都已改变的幻想,我所能做的无非是一寸一寸往前挪移。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都是在公开的媒体上正式发表的时评,何况有许多是编辑朋友的命题作文,当日来电,当日交稿,不是一种毫无拘束的痛快表达,也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大多数时候,话也只能说到百分之六十而已。

面对这些时评性质的文字,读者真正要留意的不是文章的优劣,文字的好坏,而是每篇文章所针对的问题。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真实的生活,问题没有过去,生活仍在继续,所以,即使时已过,只要境未迁,这些应该速朽的文字暂时还有存留的余地。

2010年7月20日于杭州酷暑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