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伦·兰格所著的《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书中指出,传统的学习方法驱使人们超量学习事实或任务,认为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种,潜念的行为由此滋生。而兰格认为,条件性地教授知识和技巧很重要,这是产生质疑的基础,同时也使人们明白,不同的情形应诉诸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兰格里程碑式的研究科学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 |
分类 | |
作者 | (美)埃伦·兰格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埃伦·兰格所著的《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书中指出,传统的学习方法驱使人们超量学习事实或任务,认为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种,潜念的行为由此滋生。而兰格认为,条件性地教授知识和技巧很重要,这是产生质疑的基础,同时也使人们明白,不同的情形应诉诸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兰格里程碑式的研究科学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内容推荐 埃伦·兰格所著的《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主要针对的是学习中一些“神话”,它们使本该容易、有趣的学习变得困难重重。这本《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所说的学习,不仅包括课程学习,也包括学习体育项目、演奏乐器或与商业相关的学习。它还告诉读者,专念地教学其实也很容易做到。 目录 序言 专念的力量 第1章 学习神话1 熟能生巧 滚瓜烂熟也不熟于心 熟练带来的问题 千篇一律的基本功 专念让学习随心而动 质疑的价值 岔路学习 能专念地教授书本知识吗 第2章 学习神话2 专心一意 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学不好 注意力的困惑 专念教你恰当地专注 增加新颖性 柔性的警觉 重新思考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3章 学习神话3 延迟满足 延迟的回报不可靠 只学习,不玩 把玩耍变成工作 专念超越回报 把工作变成玩耍 第4章 学习神话4 倒背如流 倒背如流也得不到真知 将信息封装起来 专念让信息变得有用 让信息唾手可得 发现差异和特点 第5章 学习神话5 对抗遗忘 不忘记旧知识也理解不了新知识 活在当下 潜念记忆的危险 专念改变思维定式 心不在焉与心有他属 记忆力会减退吗 另眼看记忆和衰老 第6章 学习神话6 绝对智能 智能越高不等于能力越强 19世纪的智能理论 最匹配论 专念创造更多选择 一种非传统的能力 线性或专念地解决问题 第7章 学习神话7 非错即对 正确的事实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被结果束缚 行为者、观察者和其他视角 专念成就创造性思维 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思维 当对的变成了错的 专念与自我定义 重新构想世界与学习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熟练带来的问题 在解释我的观点之前,先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的几种技能。这些情境可能会引发你对熟能生巧这一神话的质疑。 假设我是一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老师教会我一种握棒球棒的方式。因为我已经练到了不需要思考的程度,所以我可以去关注比赛的其他方面,比如关注我要击打的投球。多年不合理的肌肉训练,造成我右胳膊比左胳膊更强壮。我应该无视这种差异,仍然按照相同的方式握球棒吗?每个人都应该用相同的方式握球棒吗? 我的驾驶技术已经非常娴熟了,所以在转弯前,我会自然而然地打开转向灯。现在假设我要在结冰的路面上转向,汽车有点失控。像以往一样地打开转向灯是不是会误导后面的司机,让他误以为我能正常拐弯?这时候是不是用双蹦灯更合适?最近,我在新墨西哥州做了一次演讲,当我穿过一片沙漠,从机场驶向宾馆时,几公里之内没有一辆车,但每到转弯处,司机都会尽职尽责地打开转向灯。 假设你是在美国学的驾驶,而且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你去伦敦度假,那儿的车是左侧通行。你前面的车失控了,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你必须迅速作出反应。你是不知不觉地遵从旧有的习惯,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反应,以避免一场事故?让我们想一想,造成事故的原因可能通常是因为按照以往的练习作出反应,而没有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这种现象不是很有趣吗? 教师以及演讲者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一点一点地呈现给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减少信息量,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我们练习了无数次如何准备一堂课的内容,但有多少次在灌输备课内容时,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已经听不进去了?把准备的内容都讲完往往超过了教学目的本身。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记过无数次的笔记,记笔记的技巧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打开笔记本,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笔记内容的意思。 旅游特别能使我们意识到人的刻板性。在我去过的几个亚洲国家中,司机开车行驶在马路的左侧,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着与司机一样的规则。在这些地方,融入行人中走过几次后,我发现,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行为,比如右侧通行,只要以前是潜念地学会的,改变起来都非常困难。每次到其他国家旅行,如果当地的规则与美国不同,那都会让我感到不适应。 在越南河内的一家美术馆里,我遭遇了西式礼仪训练的刻板结果。美术馆的主人给我提供了一个座位,好让我坐着看画。我礼貌地拒绝了。她为我提供了不止3次。显然,她所学到的礼仪中不包括如果顾客喜欢站着看时,应该怎么办。她从自己所受的教育中,而不是从现实情况中,获取如何应对的线索。 在新加坡时,去唐人街的路上,我问出租车司机,新加坡有多少华人。他回答:“全新加坡76%的人口是华人。”我说:“你确定不是77%吗?”他笑了,我想很多人都不确定我的真正意图。既然政府已经发布报告,说新加坡76%的人口是华人,那么很多人就不会去考虑出生、死亡、移人或移出对人口数字的影响,而把它看成是不变的事实。我们从小被教导以这种方式接收信息,即使它们只在不考虑新情境时才是正确的。 我们练习一种技能,使它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这会导致潜念地执行技能吗?达到超量学习的程度,会限制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吗?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接触新技能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对它了解最少的时刻。在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阶段,并根据我们的优势和经验进行调整之前就固化我们对某项技能的理解,是明智之举吗?当第一次学习一项技能时,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步骤。如果超量地反复练习,我们会从根本上无视每个组成部分。而且会很难作出微小的调整。 通过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方式学习基础知识,几乎可以肯定,只能创造出庸才。 P13-15 序言 我们在生活中都体验过潜念。它的特点是局限于固有的类别、自动化行为,以及对当下缺乏关注。在学术生涯的早期,我经常对身边的潜念行为感到沮丧。很多人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明智的。聪明的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可以利用的信息呢?我有时是不是也会那样做?确实如此。不过,我意识到如果换个环境,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合理。 我从实验中探究潜念是如何产生的,它究竟有多普遍。从那时起,我一直在研究潜念。我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我们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习得了潜念:第一种是重复,第二种是接触单一的信息。我们对第一种方式很熟悉,大多数人对此都有体会,例如,开车去某个我们熟悉的地方,好比办公室,坐进汽车后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这是因为在这个行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也就是潜念状态。 有时,我们会刻意地培养这种潜念,比如学习一项技能时,我们会不停地练习,直到它成为第二天性。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我们总想把新技能学得好到不用思考的程度。可问题是,如果学得太好了,我们可能就会质疑自己在其他情境中的做法,即使当时那样做对我们是有利的。 导致潜念的第二种方式特别值得重视:我们会毫无质疑地接受听到或看到的信息。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绝大多数认知正是来自这种潜念的方法。潜念地接受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式,且在潜念地接受和死守着信息呢?这完全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去关注。 要去关注,就需要专念。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问题。我的研究显示,潜念的代价非常昂贵,而专念却能改善能力与健康状况。提高创造力与魅力,使人长寿、幸福,同时还能减少疲惫感。这些益处只是我的研究发现的一部分。 总有人对我说,潜念必然有些价值,他们特别提到自动化行为会使生活更快捷、更简单。他们的论据是,不必思考会提高做事的效率。这种思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但有多少时候,速度真的是最重要的呢?用潜念或是专念的方式去回应,速度的差异可能微不足道,但结果的差异就不同了。 人们普遍能想象到,人不能总处于专念的状态,对任何事都明察秋毫。因此,看起来应该在某些事情上潜念,这样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专念。潜念会固化我们的反应,阻断变革的可能。那么如果我们认为潜念少有益处就说明我们不想阻断这种变革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提倡的做法是,对某些特定内容保持专念或潜在的专念。以确定无疑的态度表述和接受信息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方式,因为事情是会改变的。 我们通常领会不到不确定性的力量。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力图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这正是潜念的本质。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了解事情的本质,以便控制它们,但正相反,我们应该利用不确定性的力量,了解事情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我们能更加灵机应变。 因此,无论对何种形式的潜念,矫正的方法都是要学会更专念,这可以通过了解两种思维状态的区别来实现。 ●专念会使我们对情境和视角更敏感。如果我们是潜念的,行为就会受到规则和惯例的支配。从根本上说,我们固化了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看不到可能引发我们作出不同行为的微妙变化。 ●如果我们是专念的,我们的行为会由规则和惯例指引(而非支配),我们对情境的变化会一直保持敏感。 潜念让我们陷人刻板的思维定式中,不去留意情境和视角。专念让我们主动去发现新的特点和差异。而不是照搬过去的发现。 《专念》《专念学习力》《专念创造力》这三本书都说明,不需要通过冥想,我们就可以获得专念。为了获得专念的力量。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去留心新事物。在专念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专念》中,我提出了对这个概念的整体理解以及它所涉及的广泛领域。从这本书的实验研究中,读者可以看到,无论做什么,我们要么在潜念地做,要么在专念地做,而不同的思维状态对我们的健康、能力和幸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系列中的第二本书《专念学习力》主要针对的是学习中一些“神话”,它们使本该容易、有趣的学习变得困难重重。这本书所说的学习,不仅包括课程学习,也包括学习体育项目、演奏乐器或与商业相关的学习。它还告诉读者,专念地教学其实也很容易做到。 第三本书《专念创造力》探讨的是人际间的潜念,它还指出了阻碍我们全身心地体验自我、享受精妙生活的障碍,并提供了克服潜念的措施。 这三本书都呈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了告诉读者,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变得更加专念。 后记 有一种说法是,埃伦·兰格教授独创了“可能性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的很多希冀都成为可能。一些我们无法实现的愿望,并不是受能力所限,而是受兰格教授所说的“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所限。“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就是指,在各种无形的条条框框里,绝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束缚自我发展的力量,更不用说去思考它们从何而来,如何摆脱它们。兰格教授让这些无形的束缚变得具体而有形,并提出了实现无限可能性的心理状态,那就是“专念”。 这一次,兰格教授将“专念”的概念运用到了教育与学习领域。不出所料,我们的传统观念再一次迎来了挑战。“熟能生巧”错了吗?“延迟满足”有什么不对吗?难道遗忘对学习还有帮助?走神居然有助于记忆?没错,我们一直以来奉若真理的学习理念都是不完备的,甚至会造成危害。 如今,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学习已经不再只是学生的责任,而是所有人必须坚持一生的行为。传授知识和信息也不再只是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了解我们在教与学方面的思维定式,锻炼自己专念的学习能力,不仅对以教和学为主业的老师和学生会大有助益,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记住,世界不是必然如此,它是一个有无穷多面的多面体,你站的位置决定你能学到什么,能创造什么。 作为原版书的读者兼译者,最大的担心就是不能原汁原味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虽然我对兰格教授的理论体系有些微的了解,但难免有理解不到位、语言表达不够完善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另外,在此我特别感谢湛庐文化对我的信任,也要感谢黄宁、王鹏、巩樱、崔凯、范文斌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书评(媒体评论) “熟能生巧、专心致志、倒背如流……”,拥有这些,确实会带给我们很多学习上的成功,但用得不当,却也会让孩子对学习一点一点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的大脑获得自由?埃伦·兰格的《专念学习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给孩子的学习生涯带来了一股清新、快乐的风。 ——徐凡《父母必读》杂志主编 本书是对《专念》的精彩延伸,作者思维缜密,观点发人深省,探讨了教育中的潜念造成的不良效应……阅读本书,会让你对教育领域必将发生的模式转变有清醒的认识。 ——《科克斯书评》 我是专念学习力的坚定信徒。这本书应该被列为学术界和商业界每一位教师的必读书。 ——霍华德·斯蒂文森 哈佛商学院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