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战争史的全景式扫描,国共内战中博弈内幕的最真实客观披露。张学继、徐凯峰所著的《白崇禧大传(上下插图大陆首版)》深度挖掘海量权威资料,真实还原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白崇禧的戎马一生。
他如何与李宗仁一起削平群雄,成为新桂系首脑;他为何年仅33岁就担当北伐军总参谋长重任;被日本人成为“战神”的他如何竖起民族大旗,蒋介石为何对他屡动杀心却依然视其为肱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崇禧大传(上下插图大陆首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学继//徐凯峰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战争史的全景式扫描,国共内战中博弈内幕的最真实客观披露。张学继、徐凯峰所著的《白崇禧大传(上下插图大陆首版)》深度挖掘海量权威资料,真实还原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白崇禧的戎马一生。 他如何与李宗仁一起削平群雄,成为新桂系首脑;他为何年仅33岁就担当北伐军总参谋长重任;被日本人成为“战神”的他如何竖起民族大旗,蒋介石为何对他屡动杀心却依然视其为肱股? 内容推荐 白崇禧是国民党新桂系的中心人物,陆军一级上将,著名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白崇禧与李宗仁合作二十年,先后三次将蒋介石赶下台。早年他与李宗仁举兵北伐,到达山海关,一度建立起跨越四省的“新桂系帝国”。1930年桂系退守广西,白崇禧成为建设新广西的关键人物。抗战后他担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大陆解放后前往台湾,在台抑郁而终。《白崇禧大传(上下插图大陆首版)》从白氏在广西童年家世起,到晚年在台湾辞世,记叙了这位国民党一代名将的毕生经历,对他的功过是非作了客观的描述。 《白崇禧大传(上下插图大陆首版)》由张学继、徐凯峰所著。 目录 序言 第1章 投笔从戎铁腕成名 中道衰落的家世/001 并不安分的桂五/003 求学陆军小学堂/005 北伐学生军敢死队员/007 进人保定军校深造/009 在广西陆军模范营/012 剿匪战斗中铁腕成名/016 参加第一次粤桂战争/018 百色禁烟风波/020 与黄绍竑自立门户/023 临危不乱,独撑危局/025 东下途中遇险/027 夺取广西门户梧州/029 巩固和扩大梧州根据地/035 第2章 削平群雄统一八桂 联合李宗仁讨伐陆荣廷/038 消灭沈鸿英统一广西/047 两江义宁之役/052 击退人桂滇军/054 促成两广统一/058 第3章 总参戎机北伐东征 策动唐生智参加北伐/066 年轻的行营参谋长/072 随北伐军挺进两湖战场/074 两次攻打南昌城/076 孤身前往敌营招降/078 临危受命东路军前敌总指挥/081 底定浙江淞沪要地/084 挥师进驻淞沪/087 第4章 “清党”北伐见机驱蒋 全程参与反共密谋/92 上海大屠杀的现场总指挥/98 二期北伐指挥若定/106 借力使力,驱蒋下台/117 掌控国民党全局的尝试/123 龙潭大捷稳定南京/129 第5章 西征两湖北伐京津 控制国民党中央的企图失败/133 西征讨伐唐生智/136 无力阻止蒋介石东山再起/140 指挥征湘战役控制湖南/148 与蒋介石之间的幕后交易/152 华南率部人京第一人/155 督师解决直鲁军残部/157 第6章 蒋桂开战一走麦城 鼓吹以实边代替编遣/162 试图平息“湘案”风波/172 “小诸葛”一走麦城/178 桂系主力部队土崩瓦解/182 第7章 与蒋对垒几度沉浮 冒险攻粤,铩羽而归/192 再度亡命河内/196 东山再起,二度攻粤/198 广西境内的大混战/206 倾巢北上,惨败而归/208 黄绍坊投奔蒋介石/215 峰回路转,重现生机/219 第8章 重整广西称模范省 李、白、黄领导核心的确立/230 “三自”、“三寓”政策与《广西建设纲领》/234 “斯巴达克化”的广西/243 所谓“模范省”的虚评/250 第9章 反共抗蒋联共抗日 桂粤闽反蒋联盟破产/254. “用很厉害的办法”对付过境的红军/262 怂恿陈济棠反蒋/273 桂蒋以相互妥协收场/287 联络各方促成抗日局面/300 第10章 联共联苏坚定抗日 “战神到了南京”/305 赞襄淞沪会战方略及指导作战/310 建议南京不设防/319 协助指挥徐州会战/325 参与指挥武汉会战/340 出任名大于实的桂林行营主任/351 参与指导南昌、长沙会战/358 指挥桂南会战受降级处分/366 拥护联苏抗日国策的“左派”/379 第11章 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蒋桂何联盟发动“皖南事变”/381 形同儿戏的桂柳会战/394 第12章 主持军训部理论有建树 兼任军训部长8年/411 鼓吹持久战、全面战与游击战/423 《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428 第13章 任国防部长 充内战先锋 反对整军与“行宪”/431 极端强硬的反共内战分子/435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任国防部长/444 赴台湾“宣慰”/452 第14章 与刘邓对垒鏖兵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459 兼任九江指挥部主任/461 “要跟刘伯承算账”/470 鼓吹“总体战”/476 助李宗仁竞选的功臣/478 “我的老公把国防部长丢了”/495 刘伯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500 继续兜售“总体战”/509 陷在烂泥地的秋季攻势/511 第15章 逼宫蒋介石幻想南北朝 “黄鹤楼上看翻船”/517 组织五省联盟逼蒋下台/523 和平攻势与南北朝的幻想/535 强行扼杀两广局部和平/546 第16章 与林彪决战兵败湘粤桂 阻挠张轸和平起义/552 湘赣会战侥幸脱逃/557 阻挠程潜、陈明仁起义/560 所谓的“青树坪大捷”/569 再任国防部长的企图受阻/573 保卫华南计划落空/575 衡宝战役精锐被歼/580 全军覆灭桂粤边/587 第17章 归队遭整肃失意度余年 李、白分道扬镳/598 “变成了蒋介石的电钮”/608 代号“老妹子”/610 丧妻之痛/619 口述回忆录/621 力阻李宗仁回大陆/622 死因不明留疑案/626 后记/630 注释/631 试读章节 第1章 投笔从戎 铁腕成名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 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 胸中浩气凌霄汉,腰下青萍射斗牛。 英雄自合调羹鼎,云龙风虎自相投。 功名未遂男儿志,一在时人笑敝裘。 ——《说岳全传》第三回 中道衰落的家世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3月8日,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南乡六塘山尾村,一个普通农户家诞生下一名男婴,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小诸葛”白崇禧,他与桂林小同乡李宗仁一起成为国民党内重要派系——桂系的首脑。 山尾村离桂林城约50余华里,位于桂林至永福罗墟大路的旁边,交通甚为便利。在该村的西面,有一座平地拔起的石山,甚为险峻秀丽,山上南北两峰并峙,其中北峰约高出南峰数十丈,白家就在北峰的山脚下。 白氏家族的来历颇为不凡。据其族谱记载:其始祖名叫伯笃鲁丁,是一个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元代来到中国,定居于南京。由此可见,白氏家族即是中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白崇禧是阿拉伯人的后裔。这在他的身材高大粗壮上可窥一斑。白崇禧生于民众身材相对矮小的广西,却长得高高大大,魁梧壮实,那高耸的鹰钩鼻子,显得剽悍,是典型的阿拉伯民族后裔;那一大一小的狐狸眼,又使他显得狡黠异常,令人深不可测。 伯笃鲁丁生活在歧视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高高在上的元朝初期,自然志得意满,后中进士,在广东西部任过廉访副使,年老辞官后仍回南京居住,死后葬于南京城外。他的后代迅速汉化,因而在元末明初的混乱年代有所作为。伯笃鲁丁的次孙永龄,官名伯龄就归附新朝,在明洪武十三年被分发出京,仍赴其祖曾任职之地粤西,担任地方官吏。永龄于是带着兄弟永林、永秀前往,三兄弟中永秀一房后代繁昌,白崇禧即为此一支的后裔。 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命令,禁止臣民使用外国姓氏,于是伯氏乃改为“白”,取其谐音,从此世代相传。永秀公之下数代,皆在桂林务农。传至第15代白榕华,少时家贫,曾在桂林城内本家白某所开的商店做工。但他发愤就学,终于登上龙门,他先后做过四川开县知县、广东茂州知州、直隶州知州,年老辞官回籍后,看中了桂林南乡的山尾村,举家迁于此地定居。白榕华任四川开县知县时,因笃信伊斯兰教,对当地回教的发展影响甚大,他曾题写了一幅“认主独一”的匾额送给开县的清真寺。1939年白崇禧作为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驻重庆时,闻知此事,还亲临该寺,瞻仰其先祖的墨宝。 白榕华的后代中,白骊、白玉都是科甲出身,中过举人或秀才,可谓是书香世家。但至第18代白志书,即白崇禧的父亲,家道已开始衰落。白志书别号友三,幼年也读过书,从师于白石先生。19岁时准备应试,但因在书房习作联句时所用的音韵与白老先生有异,而受到先生的责罚。性格倔强的白志书愤而弃学,转从商贾。他在桂林西乡苏桥墟开了一家名叫“永泰林”的小字号,经营油、米、糖、醋、茶、纸等杂货,生意尚可,使他家的家境在当地尚过得去。 白志书35岁时才娶亲,夫人是桂林西乡罗锦墟同行、“马全记”老板的长女马氏,时年24岁。此后10余年中,马氏共生育了7男4女,但有3男1女夭折,长大成人者有4男3女。4个男孩是:崇勋、崇伦、崇禧、崇祜;3个女孩是:年妹、德贞、三妹。崇禧之前有两男年幼夭折,因而他在男孩中排行第五,小名叫桂五。 崇禧同两位兄长由于年龄相差较大,关系不是很亲切。他同6弟崇祜年龄相近,小时候一起同窗共读,关系最好。崇祜字宗墨,因身体单薄,20余岁就亡故,时崇禧刚就任北伐军副总参谋长,年少得志,闻此讯亦伤感异常。 随着自家人丁的增加,使尚属小康的日子逐步艰难起来。白志书一生不得志,染上了抽鸦片烟的不良嗜好,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在白崇禧10岁时,白志书突患脑溢血病故,白家顿时失去了支柱。祸不单行,白家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永泰林”也出了问题,账房先生李某欺负白家兄弟年幼,一手把持了店务,不仅侵吞店铺的资财,又将外放的债权据为己有,而且对店铺所借的债务不管不顾,反而让债主们上白家的门逼债。在这种情况下,自家被迫将“永泰林”的店面及资财全部变卖,还卖掉了部分田地,才偿清所欠债务。从此自家家境每况愈下,越来越艰难。 几年后,自家长女年妹长大成年,嫁给了海家。年妹出嫁后鉴于娘家生活拮据,经常予以接济。她对崇禧尤为看重,认为这个弟弟将来会有出息,因而全力支持崇禧读书,所需学费都由她做针线及丈夫上街卖牛肉所得的收入来提供。白崇禧后来飞黄腾达,饮水思源,一心想回报大姐当日的恩情,对他大姐一家悉心照顾,把他大姐的儿子海竞强接到身边悉心培养,先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军事,后又保送到陆军大学,并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大力提拔这个外甥。抗战胜利时,海竞强已升至桂系王牌军第46军的师长。1947年在山东莱芜战役中,桂系整编第46师(第46军缩编)全军覆没,海竞强被解放军俘虏。白崇禧时任南京政府国防部长,亲自参与指挥反共内战,与中共是势不两立的对头,但闻知海竞强被俘虏后,情急之下,竟通过与中共方面有联系的刘仲容向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将军说项,释放了海竞强。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白崇禧对其大姐一家的感情。并不安分的桂五 白崇禧5岁时,其父送他人村里的私塾就读,开始了他的青少年就学生涯。他的启蒙老师是毛庆锡。开蒙第一课老师教的是背《三字经》。放学回家后,白志书要考崇禧学了些什么,白崇禧竟能将白天的课文一字不差地全背下来,可见其天赋。《三字经》学完后,接着学《五言诗》、《千家诗》、《对子书》、《幼学琼林》等,前后用了三四年时间。等读到《四书》、《五经》时,毛先生有些讲不下去了。他便请来李玉田、白莲洲两位先生,接着教白崇禧这几位学生,自己重招一班蒙童。 李、白两先生执教白崇禧时,白家生计已较为困难,只能供崇禧一人上学,其弟崇祜虽想上学,但家里已供不起。于是白崇禧白天在私塾读书,晚上在家里教书,当“二先生”,把白天所学的课文全部教给崇祜。因而白崇禧要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背书。当时学生在清晨就上课,首先要背先生头天所学过的课文。每月的初一、十五,还必须背诵半个月来学过的功课。若学生背错一个字,就要被先生用竹片责打手心一板。由于白崇禧聪明好学,又很用功,从未因为背书而受到先生的责罚。一日,白莲洲先生要学生背诵昨日所教的《书经》中的《洪范篇》,这篇课文特别拗口难背,前几个同学没一个背全,多的挨了50余板。白崇禧昨晚因教弟弟功课,到三更时才开始背书,直到鸡鸣五更才上床睡觉,早晨起床后又读了两遍,此时背诵起来,如历历在目。他一口气背下来,一字不差。白先生一向欣赏白崇禧,此时更是对他另眼相看,决定让崇祜减免一半学费入学,以让崇禧专心念书。于是,崇禧、崇祜两兄弟得以同窗共读,朝夕相伴。 白崇禧家中道式微,在乡里颇有些受欺侮。但白崇禧从小就性格倔强,不会逆来顺受。从师于白莲洲先生时,班上有个叫毛长林的同学,年龄最大,性情乖僻,常以大凌小,自称“毛大帅”。每个月初一、十五时,常常向其他同学强行索取食物和钱财,名之为“进贡”。他的座位正在馆堂通往厕所的通道旁,同学们因如厕经过时,他还经常打人。班里同学慑于其身高体壮,只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但白崇禧并不俯首称臣,他和崇祜从未向毛长林进过“贡”,若要上厕所则绕开他,去别处厕所。毛长林于是对白崇禧兄弟怀恨在心,经常制造事端进行挑衅。有一次因馆堂道路狭窄,崇祜不慎踩了毛长林的脚后跟,毛转身一拳,正打在崇祜鼻子上,顿时血流满面。崇禧心疼弟弟,十分愤怒,但考虑到与毛硬斗占不到便宜,于是兄弟俩一起密谋,决定以智取胜。 在私塾馆前的土坪上,有五级高的台阶通往村道,白崇禧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伏击”毛长林。一天下午放学后,白崇禧见毛长林走在最后面,于是便同崇祜埋伏在学馆的围墙角上。当毛长林走过土坪,走向石阶时,白崇禧猛冲上去,对毛长林猛推一掌,毛猝不及防,被推下石阶,连翻了几个跟斗,跌得鼻青脸肿。白崇禧又趁机踢了毛长林两脚,大获全胜后便跑开了。 惩罚了毛长林以后,白崇禧因为担心父亲知道后会责打他,不敢马上回家。桂林到处是山洞,白崇禧便躲进白家屋后的一个山洞,让其弟崇祜回家观察,并把毛长林平素欺侮同学及他们兄弟的情景讲给父亲听,并申辩他是忍无可忍才进行报复的。 P1-4 序言 匹似邀游二帝乡,南都一夕语仓皇。 文渊踪迹人如旧,白帝摧藏意可伤。 炬赫英名小诸葛,苍凉诗史杜秋娘。 古来多少中兴将,第一期君夏少康。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的座上佳宾、著名无党派人士、社会名流章士钊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所赋的《怀人集》中的一首,他所怀的对象就是当时在台湾的原国民党新桂系首脑人物、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只是当时的白崇禧处于蒋介石严密控制之下,章士钊先生的这首《怀白健生》诗让人觉得突兀和费解,因为一个形同政治囚徒的政坛失意人物,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少康中兴”呢?白崇禧凭什么让章士钊这位90高龄的老先生对他寄予如此厚望呢?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国民党新桂系集团首领之一。 近代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杨杰将军曾说国民党只有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代军事家,白崇禧享有诸如“今诸葛”、“小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白狐狸”等诸多的“美誉”。甚至他的对手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称之为“神将”或所谓“战神”;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则说“白崇禧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上述种种称谓不论是褒还是贬,无不肯定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作为著名军事家,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理论,具备了一个著名军事家所必需的素质和条件。 首先说“勇”。白崇禧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显得“傈悍有为”。[8’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将军甚至认为:“时下有资格军人,其胆识无逾白健生者。”在统一广西、北伐战争以及反蒋战争中,白氏长期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角色,一有战事,总是“身先士卒”。白氏曾论为将之道:“诸葛武侯说:‘兵随将转,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此言将之重要。为将者要‘以身教,不以言教’。打仗时要到最险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红河作战时,我在担架上指挥部队,置之死地而后生。撤退时一定留在后头,抗战时好几次我总是留在后头,鼓励断后部队,看看最后情况。统领要沉着、勇敢。……这些都是为将者应具备的。”白氏不无自负地说:“我指挥部队,与我有历史关系的可以指挥,无历史关系的亦可以指挥。……打仗激烈时,我一到,底下听某人来了,斗志高昂。打沈鸿英时,黄季宽在前面打,我一到,士气大振。带兵要与士兵同甘苦同患难,作战时要身先士卒,最危险的时候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指挥官一定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白氏的部下承认,“健公的勇敢也是难得的”。 其次说“谋”。白氏在国民党将领中是“以长于战略见称”的。他“足智多谋,虎略龙韬”,有“小诸葛”的雅号。白氏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的战略战术,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故有“常胜将军”之称。新桂系叱咤风云,“一切谋略多出自白(崇禧)之手”。北伐战争时期,白氏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在战略上多有献策。例如,抗战爆发后,白氏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提出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成为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日本投降后,白氏向蒋介石提出推迟接受日军投降,同时由接近华北的战区速派部队接收华北。稍后又向蒋介石建议,立即派投降伪军布防山海关、喜峰口和古北口,阻止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等。 第三,白氏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理论。白氏天赋甚高,记忆力惊人,行军作战之余手不释卷。一面学习各种军事著作和理论,一面总结自己统兵作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例如,白氏极力推崇的“总体战”,就是从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那里学来的,在抗战开始后即鼓吹实行。1946年,他担任首任国防部长后,又根据解放军作战的特点,亲自主持制定了华中总体战方案,鼓吹军事政治经济一元化,扬言要以“残酷对残酷”。这一方案被吹捧为“消灭‘共匪’的唯一对策”,并加以推广。白氏一生著有《三自三寓政策》、《国民兵之建设教育》、《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全面战争与全面技术》、《军事战与经济战》、《游击战纲要》、《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等多种军事著作。白氏还在抗战期间担任军训部长,主持修订各兵科典范令48种,作为各军事院校的教材。 白氏同僚、抗战期间任军委会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日记中以钦佩的口气写道:“健生记忆力强,长于演说,难得之才。”他的部下韦永成曾经这样描写白氏之演讲:“他说话的天才,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军事政治家中很难找得出来的。这并不是偶然的,他因为具有中国旧学的根底,四书五经中的精粹句子,随口可以背得出,新的关于近代思潮的书,大都看过。更加上他那丰富的斗争的实际经验,说起话来引古说今,当然非空谈理论者可比,更非浅薄的实际经验所能及。他每次的演讲都把握着整个听众的心。”韦永成的说法,不排除有吹嘘的成分,不过白氏具有演讲才能大致不假。白氏保存下来的演讲集甚多,看来他确实擅长此道。这种口若悬河的本领,无疑更增添了他作为军事家的魅力。 白氏本人也很自负,平时英姿雄风常常自我陶醉。1927年龙潭战役结束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手书一联赠白氏:“指挥能事迥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白氏对此引为莫大的光荣,将其悬挂在厅堂上,朝夕瞻对。 在白氏客厅,还悬挂着一幅原属清末名将左宗棠、后由谭延闿送给他的画。那幅画以摩天大山为衬托,天上飞着一只苍鹰,地上走着一只大熊。白氏曾经很得意地向人解释画的含义说:“那老鹰翅膀特别大,那熊的掌也很有特色,这表示要羽翼丰满,爪牙锐利,才成其为英雄,离开了这两个条件,英雄就不成其为英雄了!”由此不难看出白氏以英雄自居的心态。 在新桂系集团首脑的座次排列上,1930年以前,白氏名列李宗仁、黄绍竑之后,是第三号人物;1930年底黄绍竑退出新桂系领导层后,白氏才升为第二号人物。直至1949年新桂系退出政治舞台,白氏的座次再也没有变化。但实际上,白氏是新桂系集团的中心人物。 在新桂系崛起及统一广西的过程中,白崇禧一直担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的角色,充分施展了他的军事才能。连新桂系第一号首脑李宗仁也承认:“广西能够完成统一,整训收编部队,提前出师人湘北伐,他(指白崇禧)的功劳,实不可没。” 新桂系由占据一省的地方势力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及至最后问鼎中原的一大派系力量,其契机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在北伐期间,白崇禧利用行营参谋长(代行总参谋长职权)的有利地位,大力帮助李宗仁率领的第7军发展。据当时与白崇禧共事的陈立夫回忆:“白将军对他们广西同乡、第7军总指挥李宗仁特别偏私,举例来说,他曾以参谋总长代总司令下令给军需署,多发李宗仁的第7军军需补给。遇到这种时候,我总会告诉白将军,必须将命令的副本抄送给蒋先生,让他知道,但白将军有时却改为不以令文的形式发出命令,免得让蒋先生知道。”因此之故,蒋介石对白大为不满,说他“不守范围”,并对人说:“白崇禧是行,但是和我总是合不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他。”而反过来,李、白也对蒋介石不满,认为蒋狭隘偏私。李宗仁说:“蒋总司令请白崇禧为参谋长,非爱其才,而是利用白与各军联系。到了白氏桥梁作用已告终结时,蒋就必然要弃之如敝屣。加以白氏又是个性直才高的人,重于道义,忠于职守,敢作敢为,而又性喜直言疾谏,深鄙患得患失、奴颜婢膝的行为。此种性格与蒋氏尤为格格不入。因蒋的为人刚直其表,阴柔其里,护短多疑而忌才。自占领江西之后,蒋已对白深感不满。马口之役后,白氏分发所获敌人军械予第2、第3、第6各军一事,即深触蒋氏之忌。蒋氏或不拟此批武器分发各军,纵使分发,渠意也应由其自发手令执行,不可由白氏为之,以见好于各军。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参谋长为总司令作此处分,原是极顺理成章的事。白氏以大公无私之心,初未想到总司令竞如此狭隘。然值此军情紧急之时,将才难得,故蒋氏心虽不悦,但又无可奈何。……白氏系一员猛将,但知披坚执锐,奋勇杀敌,初不意功高震主,竟有如许的暗潮。” 北伐后期李宗仁率领的第7军扩编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成为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平起平坐的四大军事集团巨头,从而一举奠定新桂系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地位。新桂系能有此作为,白崇禧是一个关键人物。程思远曾说:“回顾三年前北伐誓师,从两广出发的共有7个军,到了今天,在此7个军中,只有蒋介石的子弟兵第1军和李宗仁的第7军能发展为集团军。为什么后者有此幸运?当以白崇禧所起的作用最大。出于白崇禧的设计,由他指挥第三路军人湘,成功地把唐生智旧部收编过来,使蒋介石不能不对李、白另眼相看,俾以冯、阎相等的地位,形势逼人强,的确是一条真理。” 1929年发生“蒋桂战争”,蒋介石对桂系军队实行金钱收买分化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的战略,使桂系遭受惨败,残余部队退回广西,与蒋介石争霸的第一个回合彻底失败。退回广西后,重整部队,旋即参加阎锡山、冯玉祥等发动的反蒋战争,史称“中原大战”,桂系再次遭到惨败。白崇禧以清算战败责任为由,挤走黄绍竑,坐升桂系第二把交椅,成为桂系的副帅。 1931年蒋(介石)胡(汉民)因约法之争,导致国民党中央的分裂,桂系趁此良机,联络广东军阀首领陈济棠,打着胡汉民的招牌与蒋介石对抗,维持两广半独立局面。从1932年至1936年,李宗仁为拉住陈济棠抗蒋,长驻广州,广西家务由白崇禧负责。白氏的特点是“喜揽权”,他趁李宗仁不在广西的机会,清除掉黄绍竑的亲信,排挤走李宗仁的干部,形成清一色的白氏系统。 …… 后记 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是民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也是一个是非功过十分复杂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关于白崇禧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还很薄弱。笔者研究白崇禧虽然已断断续续进行了十余年,但对白崇禧的研究不能说已经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还很多,这些都只能待诸异日增补完善。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同门师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徐凯峰教授的合作和支持,他在承担学校繁忙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挤出宝贵的时间撰写了本书第一至第五章十余万字的初稿。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张学继 写于杭州西溪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我的继承人,我自己要选择一白崇禧将军。 ——蒋介石 张人杰曾为此与蒋介石辩论,说在蒋氏直接指挥下的各将官,论功论才,白崇禧均属第一等。 ——李宗仁 时下有资格军人,其胆识无逾白健生者。 ——徐永昌 我认为在国民党军将领中,白崇禧是最有才干的一个: ——林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