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归来/黄土地之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志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归来/黄土地之歌》编著者高志远。

作者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内容推荐

《归来/黄土地之歌》编著者高志远。

《归来/黄土地之歌》内容提要: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湖北地区对于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招工,一部分老三届知青却因“血统”株连被剥夺了招工权利,被迫留在生产队。面对自身不合理的境遇,知青们不约而同地以“病转”这一形式,以期达到曲线回城的目的。小说吸取了天门乡土语言和武汉街巷市民口语,带有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再现了那段时间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广阔画面,成功塑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形象。

目录

1.晕车汉川

2.跌人绝境

3.华福里

4.相亲·一张联络图

5.麻子大妈

6.阿姨的帮助只能这样

7.毛弟的三笔事?童车换来的诊断书

8.先梅的知青组

9.秦书记·隔壁余妈家

10.出早工·盖章

11.5队的可可

12.城市妇女·张港小街

13.洪接锋名不副实

14.北京姑娘应笙

15.细哥、舒曼玉和招工组

16.五个参军知青

17.一对恋人和一个尴尬人

18.舒曼玉真的招走了

19.“右腿疼痛,建议下汉诊断”

20.碰了两个结结实实的钉子·嘲世厌世的愤慨

21.驼子

22.病急乱投医

23.你我都是四六年出生的

24.易苹没有来

25.像个“三”字

26.裕华姐夫的信

27.初赴县城·血红脸和苍白脸

28.“最高指示”发表四周年

29.知青标兵梁毅

30.农民笃信“眼睛学”

31.大白天遭抢了吧? 

32.搬进了余妈家

33.表哥的回信和“电报”信

34.拐子

35.阿姨神经了

36.无事不登三宝殿

37.“供参考”的书

38.洗被子

39.成了“土克西”

40.宝哥

41.毛弟妈要来

42.“五类分子”享不到的尊荣

43.一袋葡萄糖粉

44.“最后的晚餐”

45.二赴县城投下阴影

46.生死嫁娶的两出戏

47.太平洋的警察

48.知恩图报

49.《契诃夫札记》

50.小阳终于走了

51.痛苦交加的日子

52.希望

53.痴情换来的是亵渎

54.“姐姐”刘汉娥

55.和拐子共设圈套的姑娘

56.结束了,屈辱的爱

57.武汉“共大”生

58.一个焦雷

59.三赴县城(否定老师灌输的知识)

60.如果时光能倒流

61.要见到真佛

62.“奇迹”的创造

63.预谋合演的戏

试读章节

洪接锋的父母只有两个女儿。她妈是家庭妇女,爸爸是一家工厂的会计。洪接锋懂事,回绝母亲要姐妹俩歇过六月的建议,坚持回队去。她惦着那点工分,还有自留地里的菜,够她和妹妹吃到秋天,能为父母省下不少开支。另外,她心中盘算,自1970年夏季大招工过后,每到夏秋,都还是有小股招工的名额,守在队里到底踏实些,自己一个旧军人的女儿,须得在公社、队里留好印象,那才会有出路。我看不到前面有什么希望,回队,是出于妈妈的逼迫,环境的压力。

头愈发晕,身上不停沁出冷汗。眼前最迫切的愿望是停车!停车!!停车!11心因此呻吟着。洪接锋是个吃得苦的人,语言却粗糙。有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知青显得心事重重,没注意我的痛苦。我更加寒彻肌骨,感到自己就要死掉了。谁知“吱”的一声刹车,几个知青全向前一栽又往后一仰。又是一阵翻肠倒胃的呕吐后,我才意识到司机停车了。洪接锋跟她妹妹讲:“这里是汉川县城。”

看司机拎着水桶走了,我突然挣扎着不顾一切从车上爬下来,对洪接锋说:“把我的包递下来。“

洪接锋瞪大眼:“怎么?这还是汉川,离天门还有好远。”

“给我,我今天找旅社住,明天从汉川坐船回昌口。”我态度坚决。

洪接锋递下了旅行包、书包,车上那对男女知青突然激动了:“快上来!一个姑娘伢留在这里会出事的。”我不想说话,接下东西踉跄而去。

投宿在汉川县的中心旅社,倒在铺上,再没有力气动弹,路上的折腾加上晕车反应,人发起了烧。下乡有四个年头,体质比以往强多了,想不到今天会倒在这里。我不在意发烧,它会过去的,胃的平静更让我在意。在这陌生的县城,我并不害怕。只是内心痛苦,我不愿回队,我们知青小组原有六个女知青,前后招走了三个,只剩下我和一对姐妹。我们的关系又彻底僵了,最后分了家。我离开知青屋,借住在会计家空着的一个破泥屋里。回队,等着我的是灰锅土灶,菜也没得吃。更难受的是,七月流火的毒天里要去出工。洪接锋或许还能盼到招工,我却不敢指望。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赶回去?只因妈妈荒唐迷信:夏天里必定要招工,每年的招工高潮是七八月。妈妈说;“就是招到县城、招到三线工厂都可以,只要能招上……”她日夜不安逼着我走。另一个原因,是周围邻居的压力:“你青青回来多天了,还不快回队?越住长越招不回来。”在这种压力下,我慌不择路,匆忙逃离。可是,我招得回来吗?

2.跌入绝境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父亲是国民党财政部专员,在我出世前四个月,他随部去了台湾。我自小随母亲姓林,母女俩相依为命,因此周围人都说我是个遗腹子。这说法并不恰当,但也形象地点明了我的身份。

1970年底,妈妈的单位武汉国棉四厂到天门县招工,恰巧我刚从天门汉北河水利工地上下了堤,我寻到县城旅社找到四棉招工组,招工组胡科长说可以招我,要我参加了体检。招工的师傅叫我把随身带的铺盖行李放在旅社招工组,准备到时随车回武汉。然后我回队清理了剩下的一应东西,跟队里人道了再见。只等录取通知书下来,再从张港区乘纱厂接新工人的车子到天门县旅社,与招工组会合回武汉。

那两天里我没铺盖睡,就用同组知青杜蓉子的被子,而小组的知青都回去过年了。谁知到了腊月二十七那天,招工录取通知单上却没有我的名字。这个消息犹如晴空霹雳,把我击懵了。为了取回我留在县城招工组里的行李,我只得随接新工人的车子到了天门旅社,再回家过年。车上新工人欢声笑语,独我惊恐地缩在一角。胡科长对我说:“是县里通不过你的政审,这事没办法了。”回家已是深夜11点钟,在这腊月二十八的深夜里妈妈怀着无比的喜悦,亮着灯等待女儿。她知道接新工人的车今晚必回,从此母女团聚,再也不会彼此牵肠挂肚……  卡车最后停在四棉大门。新工人都欢天喜地卸下行李往家里奔,我背着铺盖卷步履沉重地来到家门口,先擦干了眼泪,再敲房门。妈妈惊喜地帮我卸下行李。她说:“我等了又等,不敢睡,怕你随时敲门。咦,你还有东西呢?我跟你去抬箱子吧。”胸脯剧烈起伏,最后,我还是哭出了声:“妈妈,我没有招回来,被县里卡住了。”

“啊?!”妈妈心胆俱碎,悲惨地叫了一声。

那一夜,母女俩睡在一个铺上,各人一头,都在默默流泪,我们不敢惊醒同一门栋的四家邻居。我不相信被县里卡住的话。县里留着我这个默默无闻的知青干什么?妈妈却相信,她对乡下的情况一无所知,我也宁愿妈妈相信,她会好过一点。我们都盼着天亮,寒夜快点过去,好让妈妈到厂里问个究竟。P2-P4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7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下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2: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