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路上(一个外交官的海外散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劲松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所知道的查韦斯总统》、《我所耳闻目睹的委内瑞拉军人》、《与莫斯雷纳尔先生一家交往的故事》、《走进委内瑞拉的朗姆酒世家》、《高速公路惊魂》、《走近阿根廷足球》、《乘机旅行轶事》、《你所不知道的赤道几内亚》、《斗蚊记》、《吃在赤道几内亚》、《“编外武官”》、《赤道几内亚“网”事》、《斗智斗勇提取“国货……《在路上一个外交官的海外散记》(作者蔡劲松)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外交官的旅途记录。

内容推荐

《在路上一个外交官的海外散记》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外交官的旅途记录。从广袤无垠的南美大陆到原始蛮荒的非洲孤岛,从梦中熟悉的故乡轶事到异域别样的风土人情,作者蔡劲松用细腻的笔触,将漫漫长夜中的缕缕思绪转化为一篇又一篇散记。那些流淌着忧思、感怀,散发着质朴、温馨的文字,无不展示了作者还原真实、忠于内心的游子初衷,令人读后不禁为之动容,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陌生世界之门。

目录

留给自己和读者的一笔财富

第一章 南美轶事

寂静的山谷

我所知道的查韦斯总统

我所耳闻目睹的委内瑞拉军人

与莫斯雷纳尔先生一家交往的故事

走进委内瑞拉的朗姆酒世家

高速公路惊魂

走近阿根廷足球

乘机旅行轶事

第二章 赤道几内亚百态

你所不知道的赤道几内亚

斗蚊记

吃在赤道几内亚

“编外武官”

赤道几内亚“网”事

斗智斗勇提取“国货”

中国人在赤道几内亚(一):援外医疗队

中国人在赤道几内亚(二):“王秘”的故事

赤道几内亚外国人众生相

赤道几内亚各国外交官素描像

在赤道几内亚开车

脆弱的翅膀

第三章 余烬犹温

徕卡情缘

徕卡“忘年交”

读书感悟

我心飞翔

有关塞迪略的奥运记忆

纽约表哥

旧京轶事

酒中情

怀恋邓丽君

后记

试读章节

查韦斯出身贫寒,早年从军,饱尝底层民众疾苦,深受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思想的影响,渴望探索一条能使下层百姓平等参政、人人有机会共享石油财富的发展道路。受这种理想驱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查韦斯就创建了“玻利瓦尔革命”秘密组织。1992年,时任空降营中校营长的他,毅然发动了旨在推翻佩雷斯总统的“二四”兵变。尽管兵变失败,锒铛入狱,但查韦斯初衷不改,两年铁窗生涯一结束,他就立即创立了“第五共和国运动”。1998年12月,查韦斯参加大选并一举获得胜利,次年2月宣誓就任总统。

执政伊始,查韦斯总统即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刀阔斧的军人作风,以疾风暴雨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这些变革使中下层劳苦大众欢欣鼓舞,但却因为触动了传统势力的既得利益而招致不满。慢慢的,这个曾经被誉为拉美“一朵花”和地区“民主橱窗”的加勒比国家,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阶级对立情绪。

对于委内瑞拉所发生的一切,外国观察家明察秋毫。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西方外交宫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预言,这个国家迟早要发生剧变,即便没有查韦斯出现,也还会涌现出其他类似的人物。美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沙皮罗先生对此则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他说,加拉加斯正被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柏林墙”分隔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出事”在所难免……

完全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动荡的环境中,我们所处的山谷自然也不可能再如以往那样风平浪静,相反,那种紧张和压抑,让人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

黑云压城城欲摧

果不出所料,危机终于爆发了。

2002年4月11日,一批现役军人发动政变,将查韦斯总统赶下台,并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此举立即产生重大国际影响,委内瑞拉国内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游行,要求恢复查韦斯的总统权力。四十七小时后,在忠于他的军人积极营救和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下,查韦斯回到了总统府。此后,拥护和反对他的两派政治力量势如水火,群众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我刚到加拉加斯是2003年初,立足未稳便赶上了惊涛骇浪。

其时,由反对派联盟发起的全国大罢工已经进行了一个月。这场始于2002年12月初,企图逼迫查韦斯总统下台的罢工,从石油工业开始蔓延,前后持续了六十三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这个国家堪称史无前例。

罢工造成百业萧条,国民经济蒙受惨重损失。据统计,仅2003年一季度,委内瑞拉生产总值就下降了29%,各主要行业指标皆大幅降低,其中建筑、石油、进出口贸易、加工制造等行业的降幅分别为64%,46.7%,33.6%和30%,其他如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金融业的降幅也达到两位数。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七十五亿美元(也有说超过一百亿),间接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或许,局外人在读到上面冷冰冰的数字时,除了枯燥乏味之外,不会再有更多的感受。但作为一名亲历者,我对那一个个漫长的日日夜夜,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

那段时间,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支持和反对查韦斯总统的两派势力就已经浩浩荡荡地出现在街头,放眼望去,彩旗飞舞,人头攒动。随手打开电视机调到任一频道,正常的节目已经中断,屏幕上充斥的全是关于示威的现场报道,耳旁听到的则是播音员的极力鼓噪。这种场面让上年纪的中国人看了以后颇为眼熟。

为达到激化矛盾、浑水摸鱼的目的,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想方设法挑起事端。不止一次,他们藏匿于路旁建筑物内,瞅准时机,用随身携带的轻便武器向人群射击,造成伤亡后,千方百计嫁祸于人。这种情况一经发生,双方往往各执一词,相互指责,令真相扑朔迷离,如坠入云雾中。

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小小山谷平素里的清幽静寂转眼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街角、路口荷枪实弹的军人,以及打着标语、高呼口号的游行人群。

罢工形势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有好几次,试图冲破阻拦的人群与严阵以待的士兵就在使馆围墙之外的街角发生激烈冲突。双方扭打成一团,石块、瓶子、棍棒横飞,怒骂声、叫喊声混成一片。为驱散情绪失控的人群以平息事态,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们不得巳只好发射催泪弹。刹那间,只见烟雾升腾,刺鼻的瓦斯随风漂散。害得使馆墙内正在办公的我们,一个个全都像被灌了辣椒水,被呛得呼吸困难,泪流满面。可是躲又无处躲,藏又无处藏,于是只得临时找来湿毛巾堵住口鼻。不知情的人看到大伙一面唏嘘不止,一面不住揉着红肿眼睛的场面,还以为馆里发生了什么大悲大恸的事。

白天人声鼎沸,夜晚同样不得安宁。

余怒未消的反对派示威者为发泄心中的愤懑,还异想天开地发明了敲锅抗议法。他们专挑夜幕降临以后的安静时辰,约定好时间后,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每当这时,叮叮当当的刺耳金属声便回荡在整个山谷,让人不胜其烦。

完全可以想象,一旦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必将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

由于石油工业停产,委内瑞拉这个昔日富得流油的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竟沦落到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地步,堪称是该国近百年来的头一遭。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车辆还是因为没有燃料而不得不趴窝。偶尔,个别加油站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到点汽油来,此消息立刻不胫而走,只见不大会儿工夫,远道而来专程加油的车辆就能排成几公里的长蛇阵。

针对燃料紧缺的状况,使馆也采取了应急措施。一方面,除保障大使公务和办公室采购食品车辆的用油需要外,不到万不得巳,其余部门的车辆一律暂停行驶。另一方面,使馆还千方百计寻找油源。办公室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也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像变戏法儿一样从老远之外弄到一整桶汽油,真可谓是雪中送炭,一下子化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出于安全考虑,他也只能趁深更半夜,街头活动平息后,才敢轻手轻脚地把宝贵的油料运进馆里。说起来,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儿,人家头一次远离父母出门在外就碰上这种险事儿,却能处乱不惊,着实令人佩服。

行的困难稍有缓解,吃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因为罢工,几乎所有的商场都大门紧闭,即使有个别店铺坚持营业,每天也不过只开一两个小时,而且还限量供应。幸亏使馆有库存储备,于是乎,午餐肉罐头和各类酱菜就成了那段时间里的当家菜,好在终究没有让大家饿肚子。可起劲儿折腾的反对派却无意之中尝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滋味儿。常言道,乍贫难改旧家风。过惯了舒坦日子的有钱人,离开了可口可乐和威士忌都仿佛度日如年,真不知那长达两个多月的罢市他们是如何咬牙熬过来的。

无论如何,如果说催泪瓦斯、敲锅抗议、缺油少吃对我们的影响尚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话,那么还有些事则另当别论了。P7-9

序言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目前有一百六十多个,因此,派出的外交官很多。但是像蔡劲松这样非职业性的、爱写、勤于写作,又有能力写作且热衷于摄影的外交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依我这个藏书爱好者诸多年对书店不间断的关注和对订书单的阅检发现,真的不是很多。

所以,当劲松把他的文稿和图片打包用电子邮箱传给我并告诉我准备出书的时候,我几乎惊呆了:嗬,这么多!文字纯字数超过三十万,还有不少精选的图片,这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啊。

从1996年至今,这位普通的外交官先后在阿根廷、委内瑞拉、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工作了近十年,这些文字和图片,是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他时间的利用,情感的宣泄;也是交给读者的一部叫人耳目一新的上乘之作。

劲松带给我们一个新鲜的世界。当今世界,媒体五色杂陈,缤纷琳琅,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由点到面到三维,依然有它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让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你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让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劲松的作品.弥补了这些,他大都用叙述手法娓娓道来,告诉你他走过的几个真实的国家。

当年,我们高喊解放全人类的时候,我们的印象中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在受苦受难,比如小学课本中《美国的两个路易斯》,讲述的是一条资本家养的狗如何享受荣华富贵,而一个贫民窟里的百姓怎样过着乞丐般的生活。至于非洲、拉丁美洲,就更加贫穷无比了。改革开放以后,呼啦啦门窗洞开,才发现我们的宣传过于偏颇,于是开始崇洋,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宣传也并非完全虚假,如今的赤道几内亚“吃饭靠大树,穿衣一块布,发展靠援助,说话不算数。这里除了蚊虫疾病,什么都缺;除了命贱,什么都贵”。这是劲松亲身经历的。

国人印象中的中国驻外大使馆人员怎么说也应该是上等人的生活,吃的也是上等人的大餐,其实不然。中国的普通百姓是全世界吃得最好的,劲松他们在赤道几内亚却连国内的普通百姓都不如,常常还要为稻粱谋。

劲松带给我们的东西很多,他不仅告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赤道几内亚,描绘了赤道几内亚外国人众生相,还给常驻赤道几内亚的各国外交官画了素描像,记录了在委内瑞拉与莫斯雷纳尔一家交往的故事,还描绘了他所耳闻目睹的委内瑞拉军人,走进了委内瑞拉的朗姆酒世家。高速公路惊魂令人难忘,乘机旅行有惊无险。至于风土人情、生活状况、物价食品、个人喜好,在劲松笔下更是信手拈来。

劲松书中内容丰富,举例了。本书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就是把每件事说深说透。随便跟着劲松走进委内瑞拉的朗姆酒世家,你会发现,这篇近八千字的文章,内容很丰厚。历史现状、来龙去脉自不必说,庄园里的老火车站,老式做派的上流家庭,弗梅尔大方又抠门的性格,他们之间的交往,都叫你感慨颇深。本书中的二十九篇文章,除了(《在赤道几内亚开车》、《斗蚊记》等文章稍短外,很多都在万字左右。文中设有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像餐桌上的一道菜,整篇文章仿佛一顿大餐,让你细嚼慢咽,有滋有味,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文如其人。劲松是个率性的人,喜欢邓丽君,喜欢收藏“徕卡”相机,喜欢交朋友,也非常有韧劲……为了在赤几当好“编外武官”,“只要无工作安排,我都会自觉出操训练。耐力练习,跑步五千米;力量练习,一小时内,分组完成三百五十个俯卧撑加二百五十个仰卧起坐。平时,耐力和力量训练隔日交替进行;周末,两项合并一起强化训练。每次训练,必穿全套迷彩服。”没人约束他,没人要求他,自导自演、自找苦吃、自得其乐、乐此不疲,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认准的事儿中怡然自得。

这样自律的人,读书写作也很自律。和劲松交谈中,得知他在赤道几内亚这几年从不参加打扑克、打麻将之类的娱乐活动,似乎驳了好多同事的面子,甚至驳得有些不近人情。岂不知他在利用在他看来不可多得的宝贵时间读书写作。当然,劲松低调做人也低调做事,从不提前张扬。可能有同事蹊跷劲松业余时间怎么把自己关的这么紧,一定是个喜欢关门睡大觉的懒虫。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这样的大部头,没有自律精神和相当精力及写作水平是拿不下来的。

劲松文章叙述的手法占比重很大。这种叙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朴素自然,没有斧削刀割之匠气,以一种日常主义,平民口气,具有亲和力的,带有感恩精神的个性表达,将新鲜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自成一格,达到了一种很清很纯的高尚境界,也不乏精彩之处。这大概与他率真叫真的性格和做过两年新华社国际部编辑有关。相信这些宝贵记录是留给自己和读者的一笔财富。

劲松嘱我写序,再三推脱不得,我想,他应走走时尚,请个名人,可他坚持。也好,文稿我就先睹为快了。其实给劲松这本书写序,无非是配一把很好开启的钥匙,再搭一条不起多大作用的缆绳,因为劲松有书在此,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孙伊斌

2012年4月

后记

2011年4月23日,在北京匆匆结束了一个多月的短暂休假之后,我第三次踏上了飞往赤道几内亚的旅途。

当法航客机穿云破雾即将着陆之际,凝望着客舱外轻涛拍岸的海滩、绵延起伏的陆地,与前两次飞经这片空域时内心的茫然、忐忑,甚至些许不安相比,此次我感到格外的平静和坦然。我想,这倒并非完全与客观环境的变化有关。

诚然,这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中非小国一直在悄然却飞速地发展,可这份与当初迥然的心情,更多地还是来源于自己心境的改变。

回望2009年4月9日我首次踏上这片非洲土地,初来乍到时的种种不适仍历历在目。作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赤道几内亚疾病流行、毒虫遍地、缺医少药、食物匮乏,国民人均寿命只有四十三岁。与此同时,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既没有自来水管道,也没有污水管道;既无图书馆,也无电影院;全国唯一一份号称周刊的报纸,套红的标题据说还要拿到国外去印刷,以至于迟到两三个月才与读者见面成了家常便饭;互联网国际总带宽只有区区32G,时断时续慢如龟行;更令人沮丧的是,不知何时,一阵不期而至的狂风,一声惊雷,或者一道闪电,就能造成停水停电,电视、手机信号中断等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加之原生态土地上时时上演却又令人无所适从的“文明冲突”,常会使久居都市的人产生一种无助的绝望和莫名的暴躁,类似的心理历练是迄今我从未经历过的。由此,我不止一次对国内的友人慨言: “自己出生得晚,没有赶上特殊年代里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但是,今生今世能来赤道几内亚一遭,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把所缺的一课补齐了。”

好在凡事祸福相依。在度过了初期的狂躁、焦虑和挣扎之后,心力不济的我渐渐发现,与故乡北京或者以往在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常驻期间那种节奏相比,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意外地赐予了我久违的宁静,它让我的思绪在繁星密布的寂寥夜晚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就这样,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不可抑制地在我的头脑中疯长,进而不断地触碰着我那根早已麻木了的神经。从北京到纽约,从阿根廷到委内瑞拉,从家人到友人,从过去到现在。于是,我便有了写作的冲动,这似乎应当是本书能够诞生的土壤和源泉。而恰巧我又是一个不会打牌,不热衷卡拉OK,不擅长在使馆这个高度浓缩官场哲学与市井文化的狭小空间里与所有人“打成一片”的孤家寡人。如此,无需坐穿牢底的决心,我便在工作之余自觉关起门来,独自沉浸在音乐、读书和写作中,这成了两年多时间里令我乐此不疲的最大享受,乃至荣辱两弃,虽未能忘我,却也常常不知今夕为何夕,及至滋生出了庆幸能来赤道几内亚的心理。

不过即便如此,仅将写作权当打发时光和内心坚守的我,起初倒也未曾想到有朝一日会写成一本书。一路走到今天,自然离不开贵人相助。按照出场顺序,他们依次是韩梅女士、边雅娟女士、周金辉先生和孙伊斌先生。

都说四十不惑,可具体到我自己,年过四十却依旧不明事理。直接将根本拿不出手的粗劣拙文发给韩梅女士非但不感到汗颜,反而还逼着人家写什么读后感,现在想起来真是无地自容,然而当初我的的确确是这么干的。

或许是考虑到我已沦为“小国岛民”心生恻隐,或许是不想让我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总之,终日奔波于生意和家庭之间,难得有片刻清闲的韩梅女士耐不住我几次三番的反复追问,只好瞒着我向她的闺中密友、其时我尚不认识的边雅娟女士求助,请长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的后者代笔交差了事,然后再假以她自己之名发给我,藉此摆脱我远隔千山万水的无休止纠缠。

无巧不成书,经过这样几轮三角传递之后,边雅娟女士凭借其职业敏感,竞萌生了将我发去的文稿收集整理成书的念头。而直到此时,一向钝悟的我尚且蒙在鼓里。

因此,两位秀外慧中的女士才是本书问世的初始推手。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们又分别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行。对于她们所付出的心血,两人似乎心照不宣达成了某种默契,在我面前均三缄其口。以致有些事情是在很久之后,我才通过其中一人之口略知另一人所为,而还有一些,我相信自己至今仍然一无所知,今后恐怕也未必会知晓。所以,对于两位女士的鼎力相助,我的感念之心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尽诉于此。

周金辉先生是我所敬重的资深出版人。身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副社长,周先生竟能在日理万机中洞悉本书初稿的细微改动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他惊人的记忆力让我感到由衷的佩服,而他的悉心指点,更使我受益匪浅。

我是通过边雅娟女士牵线才得以结识孙伊斌先生的。虽然到今天仅有一面之交,但孙先生的谦逊和豁达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天前获悉,孙先生的父亲刚刚辞世,这是继他弟弟发生意外之后,不到半年间孙先生失去的第二位亲人。我无法想象孙先生内心的悲恸和受到的打击。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孙先生仍欣然答应作序,令我无以言谢。在此,我谨祈福他的亲人在天之灵安息。

我之所以要感谢上面几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帮助我出了这本书,还在于在与他们沟通、探讨和为书稿去匠气的过程中,他们各自身上散发的那股鲜活、率真的气息,让长期在特定氛围里已变得枯萎和凋涩的我自叹弗如。而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是比出书本身更有意义的事。

我要感谢的人当然还有很多,这其中也包括一直在背后默默注视我的亲人,但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

最后我想说明,本书勾勒的人和事均为自己目力所及的侧影而非“标准照”,故我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

蔡劲松

二○一一年八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9: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