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如果你曾经被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走出非洲》感动,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本《非洲十年》。所有说不清道不明逃不掉甩不开的非洲情结,都将在《非洲十年》这里淋漓尽致地实现!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那就看看《非洲十年》这本书吧。如果比谁笑得美,没人能战胜非洲女人!尤其当她们唱歌的时候,尤其当她们跳舞的时候,那种肆无忌惮的笑比能歌善舞更像本能。她们是笑着出生,笑着长大,笑着死去的。 梁子,一个四海为家的行者,一个独闯非洲的女人,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布隆迪、肯尼亚、刚果。十年,她八次深入非洲,在寻找什么?在世界最陌生的国度,她又有怎样的遭遇?自由摄影师梁子非洲探险,带给你一个苦难与幸福交织的真实非洲。 内容推荐 《非洲十年》由梁子编著。 《非洲十年》内容如下: 十年前,梁子想尽各种办法,只为去非洲大陆看一看。 在莱索托,跟着大酋长挺进村庄,竟被诸多男人“爱”上了;在塞拉里昂,和神一样的女大酋长拉家常;在喀麦隆,与尸体同车,跟坟墓住在一个院子里;在布隆迪,婚礼上竟被邀请吸“大粪”…… 十年来,八次独身前往非洲,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并非广阔壮美的风光,而是那些坚强豁达,乐观阳光的女人。 在非洲,女人很少上学,婚姻没有自主,父亲看中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在不少村庄,女人婚后生了两三个孩子才能出门。 乍一看,非洲女人活得太琐碎,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没有反抗权,没有放弃权,只有接受和承受。但她们活得色彩斑斓,从头发丝到脚指甲都埋着故事…… 只是,不管多么顽强的女人,别忘了,她们也会疼痛…… 目录 自序 一 高山王国的小村庄 莱索托—2000年7月 跟着大酋长挺进村庄 我被诸多男人“爱”上了 老婆生孩子,老公“躲猫猫” “马滚蛋你”其实很坚强 女巫医咬人是治病 一张松皮、一把干骨、一个艾滋女人 二 血腥钻石的国度 塞拉利昂—2001年10月 脚踩出来的棕榈油 女人捕鱼真遭罪 大腕儿级的女大酋长 三 在红海和沙漠间 厄立特里亚—2003年10月 美丽的“黑寡妇” 大富婆的“穷”生活 女人生了孩子才能出门 跟哈莉玛交换女人的秘密 四 阴郁的森林深处 喀麦隆—2005年8月 行李与尸体同车 “阴魂不散”的DADA 森林里的砍刀女人 大工棚里的“会战” 五 大屠杀后的胡图与图西人 布隆迪—2007年10月 小心你的邻居 60多个残疾孩子的“母亲” 什么事让他们如此高兴 六 黑与白交织在动荡中 刚果(金)—2010年6月 这里真的是非洲? “黑白夫妇”的悲催境遇 七 拯救灾难中的生命 南苏丹—2011年5月 只能喝脏水 “我不知道这世界还有人这样活着” 高粱粉糊糊的一代人 小妈妈今年14岁 八 疯狂的女斗士 乌干达—2011年10月 热衷政治的女人 一根筋的女人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被诸多男人“爱”上了 “保镖”马丹给索,当时是57岁,体重足有200斤。她从没上过学,但有一个聪明的大脑。由于她丈夫的家族早年与大酋长家关系比较近,为此,30年前,她自从嫁到塔巴姆村便与大酋长相识,多年来始终与大酋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加之她很能干,很早便得到了大酋长的信任,这些年来,大酋长家的大小事都交她管理,是个好管家。她也是村里令人羡慕的女人,因为,1991年她曾经去过加拿大,为一家有钱人当过三个月的女佣。所以,她能听瞳英语,但说得不很流利。 马丹给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是非婆子”,见什么打听什么,且边听边传,并能绘声绘色地把听到的一说成十。她常常隔着百十米的玉米地与另一个女人扯着嗓子聊天,连喊带叫地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只要村里有点风吹草动,她愣是能整出一阵狂风来。一次,邻村一个86岁的老妪死了要下葬。头天下午,她在村口,老远看见了与她同在教堂唱诗班的马地拜娄(Matebello),于是,冲着离她足有200米远的马地拜娄大声喊:“乌撒撒(明天)……乌撒撒……唱诗……” 隔着那么远,对方哪儿听得清呀,那边也只好喊:“乌撒撒(明天)……乌撒撒……” 见对方有了回应,她又把脖子向前抻了抻,继续喊着:“乌撒撒(明天)……吐(2点)……吐……”可能怕对方看不清,她举起双手,使劲比画出两个V字。 “佛(4点)?……佛?”对方倒是看见了她的手势,但以为是二加二的意思。 “No!是吐(2点)……吐……”马丹给索越着急就越发挥舞着两只手,对方看了仍以为是二加二得四呢。 我真替她们着急,干脆也帮着马丹给索使劲儿对着马地拜娄喊:“不是佛,是吐……吐……” 这下终于OK了。 扯着“鸡”脖子,隔山相望大喊着聊天是村里人热衷的一种方式,甚至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学校或政府通知开会时,也同样是派人到各村边跑边喊。在这种没有任何通信设备的山里,至少可以让人省点腿力。要是在北京,人们在长安街上大呼小叫隔着马路聊上个把小时,估计会立即被警察带进派出所训斥一顿。 到塔巴姆村的第二天傍晚,我和马丹给索从村外往回走,村口大约有十几个男人蹲着聊天,看见我们过来,突然齐刷刷地起身往我们这边张望,眼睛透着馋馋的眼神,一个个身体都快支撑不住的松垮,就差没流口水了。 胖老太对我说:“他们都很喜欢你,一定是在这等着跟你睡觉的。”她说这话时用的是很羡慕的口气。 “什么什么?睡觉?决不行!在中国,这是流氓。”我一听吓坏了。 “什么?这怎么是流氓,这是love(爱),难道中国没有love?”她很不理解地问。 “Love?那是他们想,可我不想,love是双方的。”嗨!跟她讲那么多,她哪儿懂呀。我只能坚决地告诉她:“要是他们非拉我上床,就是流氓,你们村的男人女人爱怎么love就怎么love,我不love。”我用很生硬的口气对她说。 她一看我不高兴,马上笑着对我说:“要是我像你这么年轻,脸这么白,还轮不上你呢,我会很愿意的,不像你。”说着还挺投入地扭了两下。之后又接着说:“其实你不用担心,那些男人只是跟你睡觉,不会害你的。” 我心想:来之前防的就是强奸、艾滋病,刚来就睡上了,我的小命还要不要了? 我只好对她说:“你告诉他们,要是他们love我,我会不高兴的,而且我会中国功夫,你知道中国功夫吗?”我用拳头比画了两下。 她直摇头。 也难怪,这儿连电都没有,上哪儿看中国功夫去。我顺势耍了两下四不像的动作,真是再笨拙不过,连自己都觉得可笑。 可是,如果那些男人愣是不走可就惨了。因为人家可是打着“爱”的幌子,马丹给索说我不近人情,可这份人情我怎么近呀。急中生智,猛然间我想出一个吓唬她的办法,我对她说:“如果这件事你不阻止,这个月的钱,我肯定不付你(我每个月付她60美金的向导费)。” 她看我动真格的了,只好答应,把那些“爱”我的男人们好言劝走了。 第三天,我刚从外面拍照回来,就看见有个男人缩着脖子,蹲在村口,他一看见我赶紧凑过来,我以为他是想要钱或别的什么东西,没答理他。谁知他边跟着我边喊:“嗨!我……我……睡觉……和你。”我一听,笑了,看来“爱”我的男人真够执著的,我逗他说:“可以,必须跟我走。” 那男人看了我一眼,高兴地跟在我身后。走到大酋长家附近,我突然停住脚步对他说:“我住这儿。”说完指了指大酋长的家,然后紧盯着他。 “这……可是大爹马泰里拉家……你住在他家……”他吞吞吐吐地问我。 “对!你敢进吗?”我知道借他十个胆,他也不敢进去。 果不其然,他扭头撒腿就跑。 我也长嘘了口气。 其实我心里也犯嘀咕,万一遇上个愣头青,真敢进大酋长的家,那我该怎么办?因为村里人都知道大酋长平时住在首都,很少回到村里来,真遇上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就瞎了。到那会儿再找马丹给索,说不定她还以为我是个伪君子呢。 每天清晨,金色的阳光越过山脊都会照射在塔巴姆小山村,这里山势很高,阻隔了人们通往外界的视线。站在山坡向远处看去,有一条清澈见底,缓缓流动的森姑河横跨在几个村庄中,也算是一个显山露水的地方。 整个村庄没有茂密的树木,也看不见植物,2000年7月,正值南半球的冬季,村庄看上去一片光秃。村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用石头堆砌的圆形草顶房子,好似一幢幢炮楼,尽管它们格外简陋,但那绝对是非洲的标志。 当地海拔近3000米,不仅空气稀薄,还带着高原的寒气。更奇怪的是,整个山村充满了燃烧的牛粪味,如同青藏高原。村里居住了大约有2000多人,都是巴苏陀人。 这样的环境和气候,与我想象中的热带非洲相距甚远。 P7-11 序言 每个人都有圆梦的愿望,我也不例外。 我的梦想就是能去非洲看一看。 10年前,我想尽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只为走一趟非洲大陆。 都说B型血的人不那么认死理儿,可在这件事上,我像是跟自己较上劲了。我给自己下了命令,党员、干部、单位都可以不要(就差没说粉身碎骨了),但非洲一定要去。再想去的地方,搭上性命的话不能说,说了也白说,人都支离了,心也破碎了,非洲怎么成行呀!反正我像吞了一块铁秤砣,后来终于在2000年7月的某一天,把自己重重地砸在了非洲的土地上。 时间飞快,从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至今,眨了一眼,十多年就过去了。我曾8次独自背着沉重的行囊,分别闯进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非洲国家,穿梭在高山、海岛、沙漠、森林、草原之间。并非一直在途中,而是筑巢般把自己安在了当地人家。于是在“家”里,我与她们有欢笑、有争吵、有猜疑,直到最后的恋恋不舍。每一次的非洲行留下的都是永远的别离,因为,我知道自己今生都难得再回到那一个个遥远的村落,为此,这些美好的记忆,就成为这10年来的生活中伴随我的奢侈品。 除此之外,这10年中,我曾3次窜入阿富汗,包括坎大哈北约联军基地。6次穿行印度的东西南北中,以及巴基斯坦、老挝、澳大利亚土著部落、新西兰、欧洲、美国、甚至印度洋上的小岛。在不知不觉中,我亦然成了一个在路上的女人,而且以住在别人家为极大的乐趣,因为,在别人家能看到不同于自己家的新鲜事。 这些年,我常常面临记者们提到的一个问题:关于旅行的意义。 旅行有那么复杂吗?有人说,旅行不过是从你待烦了的地方,去人家待烦了的地方。 不过仔细想想,旅行的变数实在太大了,还真是因人而异。 一个有钱有闲有身体的人,只要他高兴,一个月内可以飞遍整个地球。 而一个穷小子,背着简单的行囊,省吃俭用,照样行在路上。 在印度,大批的苦行僧们,衣衫褴褛,沿街乞讨,心态平和,终生云游四方,还有一类旅游者,他们中规中矩,乘着大巴,跟随小旗,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一通照相。尽管疲惫,却被大多数人接受,那是他们不同于平日生活的另一种增长见识的方式。 总之,旅行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10年的非洲行,我更多观察的是与我同类的女人们,她们的活法有沉重也有生趣,她们的心境平舒淡漠,她们终生辛勤操劳,却乐在其中。 在非洲的村落,女孩儿出生后,一两岁时自己爬,三四岁时小尾巴,四五岁时带弟妹,六七岁时洗锅碗,七八岁时拾柴火,八九岁时去打水,九十岁时烧饭菜,十一二岁订婆家,十二三岁为人妻,十四五岁为人母,四十岁时当祖母。直到死,也不会像男人那样有资格葬在自家院落。因为,女人永远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女人结婚没自主,父亲看中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在不少非洲村庄,婚后妻子生了两三个孩子后才能出门。接下来一生要伺候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她们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没有反抗权,没有放弃权,只有接受和承受。 女人活得很琐碎,每月一次的“倒霉”,唧唧喳喳的话语,啰啰索索的嘱咐,还要随时面临被男人“休妻”。 女人的一生实在不易。非洲十年女人篇,是我对女人们真实的记录,我尤为爱那些劳动的女人,她们生动,有趣儿,在关键时刻显露的精彩,是男人们永远无法效仿和比拟的。 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些女人:“你们觉得自己快乐吗?” 我原以为她们会有力地回答:“快乐!” 但事实上,回答快乐的只占一半。问其不快乐的原因,因为时常被酒后的丈夫拳打脚踢。 而快乐女人的解答是,丈夫从没打过她。 看来女人的幸福来自于男人,这也是女人亏欠自己的地方。 女人的一生内容丰富,她们活得色彩斑斓,从头发丝到脚指甲缝都埋藏着精彩的故事。 后记 10年走了多远? 在许多人眼里,去原始自然的地方旅行多少带有一些探险色彩。 其实,大自然的境域和各国神秘的文化习俗,对于每一个摄影人都充满了魅力,而我只是把这种向往化为现实,并对它们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甜酸苦辣皆有,可是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我很早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生活目标——今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一个自由快乐、身心健康的人,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我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16岁当兵,原本可以在骊山脚下的部队疗养院过着舒心的日子,却自己要求去了青海高原,两年后又主动请缨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参战,成为了一名战地摄影师,战后立了功,参加了英模报告团,后来又悄然进了西藏。两年的西藏高原生活,使我对在自然状况下生活的人多了一份亲近感。再后来,我在不到28岁的年纪,成了一名少校军官,但是为了追寻心中那份自由快乐的目标,我脱去了戎装,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开始了我的独自远行。 10年来,我一直独自往返于非洲、印度、阿富汗等地的村落,用相机、文字和DV的方式记录了村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传统文化。 我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从飞机、火车、汽车,到摩托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几乎所有带轱辘的交通工具统统让我享用过。在我看来,只要能移动,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生活,也许旅行的魅力就在此。这些年,我就是在这种变化无常的境况中观察着,体验着,生存着,传输着。前行对我的诱惑如此之大,我无法停歇,尽管这其中充满了艰辛,但我得到了太多的欢乐和感动。 10年的行走,把一个个遥远的人们和那些感动的故事装在心里,距离还重要吗? 看到了什么? 我之所以喜欢把自己放在非洲村落的女人堆里,是因为这些女人不论从外表还是内心,简单又有趣儿。多彩的服饰,叽喳的唇舌,琐碎的是非,老人与孩子,吃喝拉撒,男人的脸色,这就是她们的一生。 最令我震撼的是,这些女人们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但她们的心襟却异常的宽阔。面对一无所有的贫穷,她们活得那么从容;面对疾病,她们没有因不可医治而困惑难耐;面对死亡,如此超然的淡定。生老病死,在她们的意识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她们强大的精神世界,时时感染着我,这也是让我一次次走近她们的最重要的理由。 60多岁的“马滚蛋你”,生了13个孩子,其中10个又相继离去;哈莉玛的孩子被接生护士用剪刀夺去了生命;得了艾滋病的老师泰毕斯,临死前对这个世界坦然又淡定。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恐惧,也没有放弃。再艰难的生活,她们接受着,日子有悲伤也有欢乐,重要的是,她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心,带着一份平朴的心活在现实中。 我深知,自己并不属于非洲那片土地。但我发现,尽管各民族间,语言、生活习俗及文化背景都不相同,这个星球的人类完全是相通的。人们都有爱的情感,有对短暂生命的眷恋,都向往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生活。都喜欢美食。人生离不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甚至,连出生及死亡都那么相像,地球真的太小了。 留下的…… 我用10年经历了许多不大也不小、不难也不易的事情。我很知足,我的人生正在过着现实和理想一致的生活。我没有单位依靠,没有领导召见,没有机会听那些头头脑脑念文件。每天睡到自然醒,每年世界各地跑,没有来自同事的是非,与升职加薪无关,我的生活不奢华,也不拮据,不感兴趣名牌饰品,也不会在小摊上捡不需要的便宜货。我有亲人的惦念,朋友的祝福,还有一帮可以豪饮的哥们儿,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 我一直在修炼自己的生活态度,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被捧上天不为之大喜,被贬入地不过于忧愁,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这种宠辱不惊的气度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 每一次从非洲回来,都会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个新的认识。 空空的行囊,亏空的肠胃,风仆尘尘的我会感慨北京如此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看得我亲切又陌生。 久违的电器以及网络,从前没觉得它存在的奢侈,就连楼下小店里的肉包子,都成了豪华大餐。 旅行使我对物质需求一步步递减,留下的只有简单而快乐的美好回忆。 对我而言,这10年的收获莫过于在地球的另一端,在那些黑皮肤的人群里,让自己被融合在其中,不再披裹厚重的外衣,无需涂饰遮盖的粉黛,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水,那一时刻,心会变得爽洁又透亮。 人生所走的路就像一盘赌局,前程无法预测,年轻的时候不会顾及那么多,老了,回首往事又晚了。因此我一直坚信:你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你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双腿,迈出哪一步,全由自己说了算。除非你放弃这个掌控,那你永远也迈不出自己真正想走的那一步。 10年致谢 回顾旅游卫视《行者》栏目自从2004年开播以来,不仅为我和观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还成了我最信赖的大后方。不论我在非洲还是印度或是阿富汗,经历的苦难与欢乐,《行者》栏目的编导们都会与我分担与分享,然后以快捷、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8年来,每一位与我合作过的编导都成了知己,他们默默在幕后洒下的汗水已化作我感激的泪水,也使我对《行者》有种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 在2011年旅游卫视《行者》栏目创办的首届户外影像节上,《行者》把“最具影响力行者人物”给了我。其实,我想说,是《行者》成就了我的DV影像,没有这个栏目,不论我的“非洲十年”,还是“恒河故事”,至今也不会被观众所知。 更要向长期以来一直默默守候在电视机旁为《行者》栏目加油的观众朋友深深地鞠一躬,如果没有你们的耐心和宽容,我们这些“行者”人物哪儿来的动力,去完成持续8年之久的行走与拍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父母给我生命,感谢亲人给我情感,感谢朋友给我支持,感谢非洲人民一次次接纳了我,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机会。 还要感谢在写作上扶我上路的严欣久老师,以及我的摄影启蒙老师张维东和我的恩师、也是我的丈夫任国恩老师。 在此,@梁子的自由空间 特别致谢 @中信出版社 @旅游卫视官方微博 @旅游卫视行者的小院 @旅游卫视韩国辉 @哈塔978797 @大林斯 @潇峰auv @张敏 @沐沐 @海娜 @振中老张 @田力力田小力大 @小刘大砚 @乔岩 @稀酒 @miss八千代@丛贝贝 @杨小有特别有@每逢佳节蓓思高 @杨丹不许改 @珊美美珊 @张寒青 @天天悠游 @9jin @安飞龙户外 @北美狐狼。好友策划人汤曼莉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辛苦了。 我还要把这本书,带到我亲爱的爸爸墓碑前,为他念上其中的内容,希望他能够感知女儿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这位老军人精心培养的结果,以及我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每一次旅行,都像是一场心灵净化之旅,在感受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之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爱社会,爱生命,爱现实。它还让我学会了承受许多常人难以面对的灾难和平淡,以及对突发事件冷静的判断力和处事的果断性,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远比无病呻吟的人活得更加自信。 我想,这些都不是坐在都市咖啡厅的阳光下,读几本书就能获取的生命力量。 走出去,相信你会变成一个敞亮而有大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