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安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安宁通过2年寒暑,4度往返,10万性灵文字,90幅原生画面,最终磨砺出《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作者安宁)一书。当你可以抬头仰望整个的天空,俯首注视孕育希望的大地,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或者忘记?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一书,只为收藏最纯净自然的记忆与情感,只为接近最古老清澈的灵魂与生活。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一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文体亲切,没有距离感,书中配有安宁精选出的一百余张游客们无法体验到的当地牧民的原生态生活照片,照片精美细腻。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一书以质朴细腻并让人动容的文字,真诚记录了远离城市视野的蒙古族人们的快乐与悲伤,可作为城市喧嚣中生活的人们的心灵净化剂。

内容推荐

2010年7月,到2012年2月,年轻的80后女教师安宁,利用寒暑假,4次飞抵呼伦贝尔草原,以坐落其上的锡尼河西苏木小镇为标本,用日记的形式,对蒙古族牧民真实生活及人生悲欢作了完整记录和探知。

呼伦贝尔草原是人人向往的天堂,而锡尼河西苏木是一个完全坐落在草原上的小镇,它更像草原上的一株草,微小到只有三四百户人家。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中的故事,皆源自真实,且历经2年时间的参照与观望,使其具有小说无法企及的真诚和深度。书名为夏天,但是作者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记录与绿色草原遥遥相望的白色雪原。这是因为,很少会有人知道,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当整个草原被积雪覆盖,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完全关闭,蒙古族牧民们,又有怎样的生活。而在这样长达五六个月的冬天里,所有草原上的生命,又是如何坚韧地行走下去,一直到,冰雪融化,草原重新被染成无边的绿色的夏天。

愿这抚慰了我们灵魂的草原,与天地日月,同在,并永生。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的作者是安宁。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夏(2010)

第二章 冬(2011)

第三章 夏(2011)

第四章 冬(2012)

后记

试读章节

飞机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空飞行的时候,我看到下面有一条银色的带子,带着神秘的暗语,蜿蜒在辽阔的草原上。已是晚上的8点多,太阳的最后一缕光芒隐没进云层里,大地在白日的喧嚣中,慢慢沉静下来,等待夜色的来临。灯光开始次第闪烁起来,迎接远方的我,就像阿妈深情的拥抱与亲吻。

男友照日格图的弟弟贺什格图在出站口等我,见到我,黑红的脸上便溢满了笑。他上前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又憨憨地问一句:“嫂子,累了吧?”我笑着摇摇头,问阿爸阿妈可好,他这才略略将拘谨祛除,打开话匣,说起从早晨7点多出门到海拉尔,为了给我买返程火车票的事情,阿妈打了二十多个电话,不断地询问是否买到,得知火车票早已售完,不明白暑期车票紧张的她,以为是贺什格图未曾努力,或者贪玩,没有提前排队,将他骂了一顿,骂完了又催促他尽快去机场接我,并看是否能买到我的返程机票。

那时我在呼和浩特,还没有登机,而飞机又因为一些原因,晚点一个小时。贺什格图在这样漫长的3个小时里闲着无事,就隔着栏杆看飞机的起落。他还是第一次到机场来,听人说飞机起飞后,总是会在空中盘旋几圈,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所以便好奇地跑出候机大厅来看。当然只看到飞机离开跑道,飞上天空后不过是片刻,便只剩下小而模糊的影子。

从机场打车去锡尼河西苏木,出租车司机们大约嫌路途太远,又要过一个收费站,便要价150元才愿意走。贺什格图是个聪明的男人,来的时候便问好了价格,并记下了一个出租车师傅的手机号,拨过去,让在海拉尔市区的他赶过来接我们。打开车门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一起跟着上了车。我这才惊讶地意识到,他从出站口就一直在无声无息地跟随着我们,但一路上我以为他是招徕生意的司机,所以忽略了他。直到这时问起,才知道他是与贺什格图一起来玩的邻居,也是在铁路工务段上一起做事的工友。我为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而觉得愧疚,他却丝毫没有介意,冲我宽厚地一笑,便又恢复了寡言到让人容易忽略的沉默。

一路上贺什格图很热情地与出租车师傅攀谈。他似乎对出租车行业很感兴趣,细心地问起油费、车价、收入等等琐碎的问题。因为不满新来的领导让他们早晨6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的制度,最近他与其他7位工友联合起来,罢工了。所以现在的他,处于半失业状态,一边寄希望于领导会很快调整上班时间,一边在寻找着新的工作。我能敏锐地感觉出,他与司机的聊天里,带着一点儿向往和试探,还有对可以到海拉尔市区工作的憧憬。

夜色已经完全降临到了无边的草原上。借着月光,我看到许多奶牛安卧在路边,大约是睡去了,听不见任何的声响。月亮在清澈的云层中,忧伤地俯视着草原。星星像是被谁给擦亮了,一颗一颗,眼睛一样晶莹透亮。空气中闻得到新鲜牛粪和花朵的味道,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握一下似乎可以洗去身上尘埃的空气,我觉得它们一定是湿润的,且带着清泉一样的凉意。

路上还能看到那达慕大会上跑马用的车,一格一格的,承载着马们在草原上驰骋的梦想。它们从起跑线上飞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几百年前刀光剑影的战场?或者与自己一起拼杀的蒙古族男人?这是草原上最灵性的动物,它们与人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驻守下来,从未想过离去。

由马聊起了奶牛,说起为了让牛可以早早地出去吃草,每天早晨3点,阿妈就要起来挤奶。5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牛约好了似的,一身轻松地出了家门,非常有秩序地走到草原上,在那里一直悠闲地待到下午5点,这才慢慢走回家去。很少会有主人看守,它们自有自己自在的天地。除非是刚刚买来的牛犊,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由人带它们熟悉回家的路线;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天生有一种本事,可以准确找到回家的路。我猜测它们之间也像人一样,会相互提醒离去的时间,或者分手的时候,彼此告别致意,约好明天再见。所以除非是被人强行绑了去,它们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夺去它们美好诗意的栖居。

贺什格图的邻居家其实与他家有一段距离。在我山东老家的乡村里,邻居是可以隔墙听到院子里鸡飞狗跳的人;而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隔着一两里路的人家,都可以算是邻居。所以我们与这个消失在月光里的邻居分别后,又徒步行走了一段时间,才到了家。

阿妈当然早已做好了晚饭等着我们。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蔬菜,没有喷洒过任何农药,架上的黄瓜摘下来,阿妈用毛巾擦了一下,便笑着递给我吃。还有小葱,生菜,茄子,大蒜,土豆,菜椒,都透着原汁原味的清香,熨帖着我久被城市污染的五脏六腑。因这六亩地大的院子,一家人的夏天,便有了吃不完的青菜,小镇上卖菜的店铺,在这个季节,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有时候菜吃不完,要让邻居们过来采摘。当然不需要付钱,在草原上,蒙古族人对于金钱的概念,就像对于时间,是模糊不清的。他们不会追赶时间,当然也不会积攒金钱。只要能够一直有饭可吃,有酒可喝,有歌可唱,有牛可养,那么,人生便是完美无缺的了。

所以在贺什格图定亲的时候,因为乌兰浩特的未婚妻家人,按照风俗索要3万块钱的彩礼,阿妈阿爸很是发愁了一阵。最终是阿妈带上贺什格图见过世面且有很强游说能力的二叔,坐了7个小时的大巴前去,这才勉强让未婚媳妇凤霞的父亲,对于坚持的彩礼数额,有所动摇。

但阿妈说起这些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无钱给儿子娶亲,而有太多的愧疚。她觉得儿子们自会打拼出自己的生活,就像小狼离开了母亲,才可以闯荡天下一样。讲起凤霞想要诱骗阿爸卖掉家中六头羊,为自己做嫁妆的狡黠,她还哈哈大笑。沉睡的夜色在她的笑声里,微漾一下,便又合拢在一起。P2-6

序言

我是如何想写这样一本耗时漫长的书的?最初的冲动,已经不清晰。只模糊记得,那时的人生航向,飘渺而且动荡,种种迷茫、惶惑与忧烦,缠绕在一起,充溢了我的心,而且,始终无法安静地放下。

尽管写作之初,就知道这是一本所耗“成本”不菲的书,我还是凭借着一股对草原的热爱与深情,一次次坚持下来;或者,更准确一些,是草原对我灵魂的召唤与吸引,让我一次次奔赴它。从2010年7月,到2012年2月,利用寒暑假,我4次飞抵这片广袤的草原,记录下草原标本——锡尼河西苏木上,蒙古族牧民们的喜乐与忧伤。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比其他民族,他们保有更传统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如长调一般,悠长,饱满,深沉,无边;或者,如呼麦,原始,野性,粗犷,神秘。但这同样是一个离现代文明并不遥远的民族,他们在日渐蚕食草原的诸如开矿、建造度假村等等的商业化进程之中,也经受着种种物欲的诱惑与冲击。所以我笔下记录的草原,或许,是最真实且祛除了符号化的蒙古族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感谢命运,赐予我一个蒙古族爱人,并将抚育了他的这片呼伦贝尔草原,也附赠给我,作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锡尼河西苏木,是一个完全坐落在草原上的小镇。它更像草原上的一株草,一朵花,或者一滴露珠,微小到只有三四百户人家,而且其中的一些牧民,也在慢慢地迁走,或者因为游牧的身份,去寻找比此地更为丰美的水草。但它同样有自己的温度与芳香,并努力地,以让人动容的姿态,一日一日地,生活下去。这里有从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迁徙而来的古老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也居住着与蒙古族人在习俗上比较接近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人,其他民族语言、文化及生活方式的融合,让这个小镇,更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幸运的是,小镇所处的草原,尚未被旅游业完全地开发,那些破坏了草原风景的所谓别墅,离锡尼河两岸,尚有一定的距离,而开矿的一声又一声的炮响,也还只是夏天鸟鸣时的背景与点缀。天空一尘不染,河水清澈见底,牛羊成群结队,而草地.更如绸缎一般,碧波荡漾,浓密茂盛。它隐匿在呼伦贝尔草原安静的一角,犹如一滴露珠,滚动在草叶之下,世界是怎样的,与它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中的故事,皆源自真实。正因为真实,且历经了时间的参照与观望,才更具有小说所无法表达的真诚和深度。事实上,真实的生活,永远比小说更为曲折,也更加深沉。在这片草原上,悲伤,痛苦,包括死亡,丝毫不少于其他任何一个小镇。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人烟稀少,这里的人们,更容易陷入孤独与忧伤之中,就像大多数蒙古族的歌曲,都浸着浓浓的感伤。但是,他们比我们幸运的是,拥有可以消解一切悲伤的广阔的草原。当人可以抬头仰望整个的天空,俯首注视孕育希望的大地,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或者忘记?

此书的名字,为“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但是我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记录了与绿色的草原遥遥相望的白色的雪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毫无疑问,草原最美的当是夏天,可是很少会有人知道,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天,当整个草原,被积雪覆盖,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完全关闭,蒙古族牧民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而在这样长达五六个月的冬天里,所有草原上的生命,又是如何坚韧地行走下去,一直到冰雪融化、草原重新被染成无边的绿色。如果,你想知道生命在夏天时的奔放与热烈,那么,就一定要去看一眼,他们在寒冬里的坚强与抗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蒙古族人个性中的豁达、宽容与坚韧,是草原最美好的夏天与最寒冷的冬天,一起铸炼而成。而那些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故事,也唯有历经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季节,方能磨砺出犹如草原夜空上,那满头繁星般迷人的光泽。

愿这抚慰了我们灵魂的草原,与天地日月,同在,并永生。  是为序。

后记

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尽管写作已经结束,但是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在继续,其中的每一个人,也依然在生活之中。这片草原,不管茂盛还是衰败,盛夏还是寒冬,离去的终将离去,而留下的,也终究会留下。从此意义上说,结局,反而无关紧要。而其中所记录的过程,或许,恰是生活的真义。

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即将离开草原,而新鲜的故事,依然随了草原上清冽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一直觉得,入的悲欢,皆与我们灵魂中的孤独感有关。而草原上的故事,因为人烟稀少,更是植满了孤独。邻居家夏天时捉到的那只狍子,因不愿束缚在后园里,竟是将绳子一圈圈缠绕起来,“上吊”自杀了。镇上一个高大的蒙古族女人,因无人陪她喝酒,竟是醉醺醺地坐在草原上,捉了一只同样寂寞的青蛙,与其开怀畅饮。另外一个男人,在去年秋天近两个月的打草生活中,随身带的收音机坏掉,收不到节目,但他依然开着,津津有味地听那嗤啦嗤啦的噪音,并因此觉得人生富足;看到人来,不管是否熟识,他都真诚地挽留,希望他们陪自己再多待一会儿,不管说些什么,于他,那都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幸福。

尽管孤独,草原上的人们,依然驻守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大地上,不管每年蜂拥而至的游客,给予过他们多少关于外面世界梦幻般的想象,他们始终不曾被诱惑着,跟随离去。世界风云,途经此地,如大风吹过,不过片刻,便风停叶止,安静如初。世事如何动荡不安,人生如何痛苦艰难,皆可以被这广袤的天地包容,接纳,或者慰藉。

我终究还是要回到城市的热闹之中,我停留的时间再怎样长久,也只是路过,犹如一片云朵,路过一株大树,云朵已过,而大树依然。我当然还会再回到这里,就像一只迁徙的候鸟,用草原上可以涤荡所有尘埃的绿意与清凉,洗去一路追寻的疲惫。只是,这样的来与去,所生出的根系,尚不如一朵马兰花,结实而且坚韧。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曾经来过,也曾经记录过,在并不遥远的将来,依然会为草原魂牵梦萦,并飞回它的怀抱。我写过的书中,有一本,独属于它,即便是记忆模糊,文字却可以帮我提醒,并将那过往的生活,重新植入我的心中。

不,它们已经在我的心里植下了根基。我历经的此处的生活,它们与我的人生,交错缠绕,共同构成生命中,一程在马背上,俯视大地的从容时光。

2012年1月31目深夜于草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