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骁黎编著的《假如这不是明朝》彻底颠覆以往所有历史书的模式、口吻、角度,提供给我们充满无限遐想的历史画面,打开了历史的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背后隐藏着这样的重重玄机。
对历史进行大胆的重构,假设当时的繁荣一直延续,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成哪一般模样。
所谓“假如”,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假设。中国的古代史无比辉煌,在这期间,拥有着无数能够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机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陈骁黎编著的《假如这不是明朝》讲述的即是历史给予明朝的机会,以及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
明朝的经济、科技世界领先,当时已经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萌芽,朱元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朝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明朝的强硬是如何影响后世以及世界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硬汉”轰然倒下?假如明朝避开衰败的原因而一直领先于世界,历史将会被如何改写?《假如这不是明朝》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带领读者重读明朝,剖析了大明王朝兴盛的历史机遇以及衰败的历史遗憾,是一本有高度、有见地的通俗历史读物。
明朝灭亡与宋朝灭亡可以并列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两次巨大的倒退。宋朝当时面对着横扫世界的蒙古骑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还是实力不如人不得不败下阵来。明朝的灭亡却不是这样,而是由无数的意外或者疏忽所累积起来,形成了一个所有人--包括胜利者自己--都感到意外的结局。
导致明朝灭亡的几大因素,都显得那么滑稽:
一、后金
后金崛起于努尔哈赤,大兴于皇太极,几十年争战下来,就算是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们最为志得意满时,也从未想过能够入关夺取整个天下。后金的大汗阿哥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跟明朝和谈然后开始边境贸易,最终入关成功只能说是时也命也,毕竟他们用关宁军为前锋拿下北方,再以南明叛军为前锋拿下江南,基本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
二、起义军
明末起义军闹得轰轰烈烈,事实上好多次都危如累卵。可是崇祯皇帝是如此的天真或者说善良,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那些降了叛、叛了降的起义军。张献忠混不下去了就立马投降受招安,然后恢复实力再举叛旗;李自成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18个人并随时可能送命。而更为离谱的是,崇祯帝居然连挖自家祖坟的人都可以原谅,打出招安的旗号--天,你还能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皇帝吗?
这些还远远不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起义军被打得大败输亏随时可能覆灭的时候,崇祯帝还高举着招安的旗号。而当起义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了有资格一统天下的势力时,他反而不招安了。李自成就很直率地跟崇祯帝说,只要封他做个河南王,那么他就出兵帮朝廷打后金军。这种坐山观虎斗的事情正常人类都不会放过,玉皇大帝还有封齐天大圣的时候呢?可崇祯皇帝偏偏拒绝了,宁可两线作战将最为精锐的部队放在辽东,然后自己吊死在山上,也绝不跟农民军谈和。好吧,我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应该称为骨气还是傻气。
而起义军中最为强大的一股李自成部,已经打下了北京,眼看就要统一整个天下时,却莫名其妙地一战就输掉了一切--而关键之处在于,这决定李自成命运,同时也决定全天下命运的关键之战打响时,他一半的精锐部队还在山东抢地盘……
三、南明
南明为什么没有像南宋一样割据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人接受的不外乎几个原因:国家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于是诸王夺位内耗;党争内耗;军阀割据叛变。P208-209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为遗憾的年代,那么就非明朝莫属。
这是最好的时代,发达的经济,发达的科技,军事强大,政治体制不断进步。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亡国灭族。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事实上进入了君主立宪制的时代,皇权被极大的限制,而内阁则是以原始的选举方式产生。
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还遥遥无期。
我们本有机会将千年之前的领先一直延续下去,但这样的机会,却终究错失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说起明朝,很多人除了愤愤不平之外,也只有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