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蘅主编的《隆福寺街78号》内容介绍:美院附中是建国初期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为提高中国美术人才的水平而决定创建的。回顾1953年丁井文校长受命组建附中时,一切从零开始。那时新中国朝气蓬勃,全社会的人都以极大的热情献身国家需要,对于筹建附中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工作中没有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出发,丁校长打破常规组建了教职员队伍,根据中国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参考苏联美术教育的资料制定了教学方针、计划,制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很快就招生开学了。丁校长以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团结大家,号召教职员工都以校为家、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团结奋斗,人人都像班主任那样关心学生,这成为附中教职员工的传统;他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亲近劳动群众、认真锻炼身体,这在学生中形成风气。
赵蘅主编的《隆福寺街78号》内容介绍:还有这些由同学们保存至今,任何动荡、搬迁和冲击都不曾舍得抛弃的,数百张黑白照片,雉嫩且才情十足的习作:课堂笔记、共青团团徽,哪怕是一张成绩单和一张曾经让少年的心儿欢快不已的奖状;记录下那个时代印记的班日记,指导老师的叮咛,同学间的趣事,只言片语,它们都凝结了藏者对母校对师长和同学的深厚情感。一起来翻阅《隆福寺街78号》吧!
附中的生活管理有点儿准军事化色彩,例如早晨五分钟起床,准时出操,寒冬腊月也是这样。开始时还闹出不少笑话,穿错戴差,丢三落四的真不少。早操跑步最远到景山门口来回,各班小组自成行列“一二一”的口号嘹亮,不知怎么搞的,有次口号竟喊出“一二三四五”,弄得同学们前仰后合笑个不停。被子叠成豆腐块状摆成一条线,鞋子只能摆一双,也要摆成一条线,宿舍干净整齐,经常评比;晚上准时熄灯,不准有声音,老师会查铺;打扫卫生分片负责,窗明几净;就餐八个人一桌,每天轮流值日,领饭分餐等。一方盒饭平均分成八块,学过素描的我们不在话下。最有趣的是每次开饭为本桌抢汤,有技术的一勺下去可以在桶里捞到很多汤菜,乏术者只能端一盆汤水回来,有的同学很认真,有的同学“清高”得不屑一捞。
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以艰苦朴素为荣,很多高干子弟并不特殊,同甘共苦,女同学照样穿补丁衣服上街。记得第一年冬天,陈宝万同学在隆福寺旧货摊上买了双旧皮鞋,受到班上“资产阶级生活思想”的批评。第一次去农村深入生活,所有同学背着行李列队步行几十里到北京东郊双桥农场。累极了走不动了就集体唱红军歌曲:“一百的路程走了九十九,我们的目的地就在前头!哎哟哎嘿呦……”还互相鼓励,帮忙拎行李。在附中四年,国家给予我全额助学金,每月13,5元,其中2,5元是学习用品费,为此我十分珍惜,努力学习,平时很注意节俭。那时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都是在福中,大家心里有理想,有老师的辛勤教育,还是十分快乐的。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生命意义的著名话语时时在脑海中闪耀,还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精神感召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航向。我们是幸运的。
附中的思想教育比较频繁,在同学中流传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鸥》、《红岩》、《雷锋日记》、《革命烈士诗抄》和《创业史》等一批树立革命理想、励志勤奋的红色书籍,也存在一些宣扬个人奋斗的书籍,如《约翰·克利斯朵夫》等,那是个别同学私下里阅读的。革命诗歌朗诵会上,陈新华同学朗诵陈然的“愿将牢底坐穿”的诗,特别有激情。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全校同学里三层外三层挤在食堂里看十几寸的电视转播,群情振奋,欢声雷动。中苏论战,苏共二十一大会议文件公布后,班里同学自动到天安门广场矗立的斯大林巨幅油画像前照相留念,以示无声的抗议。遇到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战斗大游行,全校师生列队步行到神路街美国大使馆前示威。每年国庆游行,男生在文艺大队中肩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个立体大字。每字八人四抬轮换,很吃力,过天安门行注目礼时不能戴眼镜。女生参加孔雀舞方阵,戴三翎头饰,伸兰花指翩翩起舞。9月中下旬,游行要彩排两三次,至深夜时已经很冷,要穿厚衣服才行。每次彩排结束可以分到一个面包,在粮食困难时期这是很珍贵的。1963年的最后一次国庆彩排,我们在天安门内广场集合待命,我突然发现所抬的“百家争鸣”的“鸣”字中间少了一点,成“呜”了,立即作了汇报,避免了一次大事故。
四年级第二学期,听说美院不招生,同学们人心浮动。不少班干部想毕业后直接进社会与工农兵相结合,一时没有多少人报考大专院校,学校有点着急,请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工艺美院来校作专业介绍,还几次做思想动员,要求班干部和共青团员起模范带头作用。迫于无奈我报考了电影学院舞美系,但最后没有参加考试。家里比较困难的同学,都希望尽快参加工作,还有同学要求到北大荒垦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64年春末,我们班团支部决定在“五四”青年节时开展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初步拟定由陈爱康同学邀请时任总工会主席的李立三同志作报告。后因李立三同志身体欠佳而改请中央党校副校长杨献珍同志谈红专问题,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和树立革命理想等问题。是年5月4日下午在颐和园的一间房子里,杨献珍同志接见了我们年级的共青团员和老师。铺着白布的桌子上摆放着一盘盘的水果,杨献珍同志语重心长,声音不大,语调比较平缓,我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座谈时间不长,约两个小时,事后我们还一起照相纪念。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党内已经存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哲学争论,毕业分配后才听说此事,座谈会也成为北京艺术院校文艺整风的导火索。
那时班上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成为风气。梁平波同学在高干子弟中学习很刻苦,为人热忱,外号“大鼻子”。我与他左右床铺三年多。星期六去他家玩,看电视。那时他家住在旧恭王府花园的东北角,据说是《红楼梦》中李纨住过的房子,挺幽静的一套平房。花园中楼台亭阁,假山,湖水,大戏台错落有致,还有“潇湘馆”,“稻香村”和一段小长城,山洞中有块碑刻着“福”字,很是好玩。春节有时粱平波和其他同学还会弄票带我们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晚会。P4-5
本书中的“艺术少年”是美院附中(全称为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0—1964年的学生。他们入学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美术学院和附中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毕业那年又赶上了美术学院因“社教”停止招生,失去了升人中央美术学院的机会。当时部分学生考入了其他艺术院校,多数同学分配了工作。即使最幸运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十年浩劫等总形势带来的各种坎坷,少数同学更经历了沉重的政治迫害和生活上的打击。在困难面前,他们坚韧顽强、无怨无悔、追求真理,抱着美好的信念和命运抗争;他们奋发图强面对生活,无论分配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们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他们努力成为这行业的专家骨干;不管毕业时能不能升学,一有机会他们就刻苦学习,在专业上获得卓著成绩。
如今,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经过多年奋斗,已逾花甲之年,重新聚首,满怀激情地回忆往事,编写了这本书,奉献给大家,奉献给母校美院附中。
我作为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于那个年代,一同在附中这个大家庭中摸索前行。五十多年后看到这本书,百感交集。
美院附中是建国初期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为提高中国美术人才的水平而决定创建的。回顾1953年丁井文校长受命组建附中时,一切从零开始。那时新中国朝气蓬勃,全社会的人都以极大的热情献身国家需要,对于筹建附中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工作中没有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出发,丁校长打破常规组建了教职员队伍,根据中国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参考苏联美术教育的资料制定了教学方针、计划,制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很快就招生开学了。丁校长以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团结大家,号召教职员工都以校为家、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团结奋斗,人人都像班主任那样关心学生,这成为附中教职员工的传统;他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亲近劳动群众、认真锻炼身体,这在学生中形成风气。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不断总结、提高,培养出众多有良好的精神品质、有扎实的专业和文化基础的毕业生。规模不大的美院附中,却有令人瞩目的成材率。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向高等院校、奔向全国各式各样的美术工作岗位。他们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不同了。中国的美术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美院附中也有新的进步。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所散发的积极精神、图文中透露出的丰富信息,对我们仍然是一种难得的滋养;对于办教育的人来说,也一定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2010年5月11日于北京亦庄
八年前我们聚在一起要做成一件事的豪情,七年前我们启动要出版一本书的畅想,今天终于变成现实!这厚厚一摞书稿,是七十余位同届同学们亲笔写下的,这一代人历经苦难、艰难,他们的故事在半个世纪后得以问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还有这些由同学们保存至今,任何动荡、搬迁和冲击都不曾舍得抛弃的,数百张黑白照片,雉嫩且才情十足的习作:课堂笔记、共青团团徽,哪怕是一张成绩单和一张曾经让少年的心儿欢快不已的奖状;记录下那个时代印记的班日记,指导老师的叮咛,同学间的趣事,只言片语,它们都凝结了藏者对母校对师长和同学的深厚情感。
为出版此书,需要感激的人真是很多很多,没有母校,孙伟校长、许娟书记和美院领导的慷慨解囊,体谅这本呕心沥血之作之不易,我们又如何能在当下的经济大气候里得以走出困境?建校五十八年来为一个年级毕业生的一本回忆录,所做出的这一破天荒之举,让我们荣幸之至!
特别要提到在本书编辑过程中,附中画库提供了百余幅大量珍贵无比的同学留校作业,戚家海老师亲自张罗拍摄师生作品,办公室主任韩老师为本书得以出版付出的辛劳,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巾心王京民主任的大力支持!没有他的理解和细心安排,我们不会在2010年3月附中原校址召开师生座谈会。也要谢谢刘国华同学的执著,是他那天闯进去,为我们争取到了这样有纪念意义的会址。他对附中的深情,也代表了我们大家。
我们还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第四编辑室李主任的接纳。谢谢责编张勍倩、美编刘玲子,如此繁杂琐碎的书让你们费心了!
本书特设了师生作品选彩色章节,恩师们的杰作全部创作于他们任教期间,20世纪60年代曾经轰动了全国,至今是中国美术史上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后来从事的五十二个不同岗位和职务,各异的作品展示了大家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做出的为之骄傲的贡献。由于篇幅有限,显然远远不能包涵这代人一生所付出的全部心血,那些探索和彷徨,许多是十分痛苦的回忆。
同学们的支持,是这本书诞生的基础。没有你们供稿,我们的书只是一纸空文。特别是早已赐稿的同学,让你们翘首以待多年了,多谢你们的包容之心!
第一次写出自己人生经历的同学,重抚伤疤,州溯磨难,是需要勇气的。苦也罢,乐也罢,这都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你们的坦诚感动了编委会,也必将感动广大读者。
我们特别要感谢孙景波同学热诚帮助联络母校,为我们排忧解难,功不可没!
感谢车永仁同学、彭世强同学曾为本书所付出的辛苦和操劳。张健平为审稿、选画、校色做了很多工作,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
部分同学用自己的创作所得和家用以及画作的捐赠为本书的前后期I:作雪巾送炭,体现了同学友情,其精神难能可贵!
大家推举出来的几位编委同学,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难以言述。编辑,本九十余人的集体回忆,我们遇到了前所未闻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义是极为艰辛而复杂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始终背负着广大同学的殷切期望,在不断学习探讨巾一一攻克难关,最大的动力来自我们对这本书价值的共同认知,价值来源于历史的真切,来源于记载这代人所经历的大时代之必要,更来源于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附巾——新中国第一所美术名校毕业生的使命感:
这是一种特殊的附中之恋,它浸透了我们的青春和艺术梦想的回忆,是一份我们对母校、对老师同学难以割舍的情感!
七年来在秘书长李国建同学的率领下,李小可、郝惠芬、王秀琴、邓领祥、王植民、丁世懦和我,经历了一切,也享受了共同做成一件大事的欣慰。在彼此的眼里,我们都还是五十年前那个样子:丫头,小子,朝气蓬勃,性格各异,可爱无比。白发和皱纹背后,我清楚地懂得那是一颗颗滚烫的青春尚未泯灭的心!
此刻,我仿佛看到丁井文校长微笑着缓步走进隆福寺街78号。
王光楣、陈天启、王应芳、卢沉老师精神矍铄地走上了讲台和画室:
我们亲爱的好同学:吴浪平、张萍实、张铁兵、侯安胜、葛乐业、姚明瑞、张怡庄又回到了我们这个亲密无比的集体中,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们!非常遗憾,在编辑过程巾我们始终没有找到张萍实同学的照片,从入学新生头像的档案开始,他就消失了,甚至消失在大家的合影里。尽管校方尽力帮助查找,至今无济于事。
本书付印前,我们才得知1968年夏天,是昌平温泉管理处从张萍实的衣兜里发现了学生证,打电话通知了附中校方。当时的革委会即派遣六九届武晋安等五位同学去处理后事,还发给每人一只口罩和一双手套。武晋安回忆说他和张萍实曾是一个宿舍,关系挺好,后来张萍实因病复发被送进了玉泉山亚非拉留学生疗养院。他还说张萍实很喜爱文学,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张萍实不曾有过女友,更没能等到娶妻生子事业有成,见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他年轻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还有什么比一起成长的友情更珍贵的呢?还有什么比一起受过恩师们的培育更幸运的呢?
附中之恋是我们永远的话题,也必将一代代传下去!
最后我们真诚地希望老师同学们和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疏漏和差错给予批评指Ⅱ::
2011年11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