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编著的《管理智慧:妙趣横生的管理学通识读本》通过生活故事、科学实验讲述管理学的知识,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两个字——“智”与“趣”。在本书中,管理知识与科学实验和生活故事巧妙结合,赋予管理学无限趣味与活力。实验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故事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全书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内容涉及管理知识的方方面面,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从管理心理到管理沟通,从管理思维到管理决策,从生活管理到社会管理,从企业管理到政府管理。小实验,大启迪,小故事,大道理——无论你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你都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人的记忆可靠吗?逆反心理是怎么发生的?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是如何传递的?“心理账户”是怎样左右决策的?如何识破谎言?森林中枯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公地悲剧”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阶梯效应”推销术?什么是“下台阶效应”推销术?年轻的卡耐基是如何击败其他应聘者而被录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怎么发生的?周总理为什么让听他讲话的群众集体向后转?……
谢明编著的《管理智慧:妙趣横生的管理学通识读本》将管理知识与科学实验和生活故事巧妙结合,用讲故事的形式阐述管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解释管理行为背后的原因。
《管理智慧:妙趣横生的管理学通识读本》有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故事:在心理篇中,你会恍然大悟;在理念篇中,你会若有所思;在领导篇中,你会大开眼界;在决策篇中,你会跃跃欲试;在幽默篇中,你会哈哈大笑;而在道德篇中,你将流泪……
不竞争也能赢:生死与共是双赢
在自然界里,牧蚁和蚜虫可算是亲如兄弟、生死相依。因为蚜虫的排泄物(称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这种成分很能刺激牧蚁的味蕾。一旦牧蚁肚子饿了,就会用触角去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有时,牧蚁还会用树叶和小树枝专为蚜虫搭一个小巢,每晚将蚜虫集中在小巢内,甚至在迁移时,牧蚁也会带上蚜虫一起启程。一旦发现有其他昆虫企图染指它们时,牧蚁则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保护神的角色,对来犯者群起而攻之。玉米地里的牧蚁甚至还会在秋天来临时,将玉米上的蚜虫卵收集起来,藏到地下的蚁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冻死。当春回大地时,牧蚁会将蚜虫卵取出让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虫又可为牧蚁提供新鲜的蜜露了。
蜜獾是生活在南非丛林中的一种动物。它最喜欢吃的是野蜂和蜂蜜,遗憾的是它发现蜂巢的本领欠佳。指蜜鸟是一种小型的非洲小鸟,它最喜欢的食物是组成蜂房的蜂蜡和野蜂幼虫。但是,指蜜鸟要将蜂巢弄碎,则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指蜜鸟与蜜獾这一对飞禽走兽相互依赖,取长补短。当指蜜鸟发现树枝上的蜂巢之后,就会马上飞到蜜獾身边。蜜獾获悉最新情报后,就会乖乖地跟随指蜜鸟来到筑有蜂巢的树下,然后爬上去,将蜂巢咬碎,美美地吃上一顿蜂蜜大餐。指蜜鸟则不慌不忙地停在附近的树枝上,看着它的搭档狼吞虎咽。待蜜獾饱餐离去后,它就飞过去,独享被蜜獾咬碎的蜂蜡和野蜂幼虫。
在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你可以选择恃强凌弱,打击吞并,你死我活,有你没我,排除异己,唯我独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互惠共生,各得其所,精诚合作,生死相依,各退一步,不战而胜。这两则自然界的有趣例子,是否令你有了新的主意?
其实,有些时候,何必一定要竞争呢?换换思路,尝试合作也不错,共同进步也很美,最终双赢更是喜上加喜。化敌为友靠智慧:猎狗与羊羔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恳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大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出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到家后,按照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柏拉图的坚持:怎样成为大学者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他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然后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
教室里有90%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挑战权威:“教授,您又错了”
课堂上,教授正得意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时,一个学生举手并且说:“教授,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教授爽快地答道。
“教授,寒冷存在吗?”学生站起来问。
“这是什么问题,寒冷当然存在,难道你感觉不到吗?”教授答道,同学们哄笑起来。
这个学生反驳道:“教授,事实上寒冷并不存在!根据物理学原理,我们感觉到的寒冷实质上只是缺少热度,当热度存在或者传递能量时,我们的身体是可以感觉到的。热度是可以测量的,寒冷却不能,寒冷这个词只是我们用来描述缺少热度时的感觉。绝对零度(零下273度)是热度的完全消失,所有的物质停止一切运动,包括分子、原子等所有的范畴,不过这是绝对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零度。”
教授默然。
这个学生又问:“教授,黑暗存在吗?”
教授不很肯定地答:“存在呀。”
这个学生说道:“教授,您又错了,黑暗同样不存在!事实上黑暗是因为缺少光亮。光是可以测量的,黑暗却不能。我们可以用牛顿的三棱镜将日光折射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并且可以研究它们各自的波长,但是黑暗是无法测量的。仅仅是一道光线就可以划破一个黑暗的世界并将它照亮,但是你无法知道一个空间的黑暗是多少。所以黑暗一词只是人类为了描述当光亮不存在的时候的样子。”
这时,教授问:“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学生回答:“我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越战纪念墙:华裔女孩林璎的杰作
越战纪念墙,又称越战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一片小树林里,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该纪念墙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米的V字形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黑色大理石墙上以每个士兵战死的日期为序,刻画着1959—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美军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V字形的黑色大理石墙体寓意深刻,既是英文“越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只不过胜利被放倒了,所以美国人说越战是美国永恒的痛。
纪念墙的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当年只有2l岁的耶鲁大学学生林璎(Maya Lin)。林璎于195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阿森斯,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父亲是北京人,母亲是上海人。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在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在中学时期她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的学生。
1979年4月,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美国老兵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策划在美国首都的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一带建造一座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呼吁要使其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1980年7月,美国国会批准了这个提案,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同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要求应征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
林璎那时才21岁,还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天,她在系里的告示牌上看到了征集越南战争纪念碑的通告,立刻跃跃欲试,不久就和同学一起开车到华盛顿做实地考察。她研究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和文化,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的。她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方案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方案寄走。
在征集方案的过程中,组织者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八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1026号方案脱颖而出成为首选,而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方案则都名落孙山。
P53-57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两个字——“智”与“趣”。“智”者从“知”,汲取知识是智慧的开始。然而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不仅看到外,而且看到内;不仅看到相,而且看到理;不仅知道点,而且知道面;不仅能够说,而且能够想”,这才是智慧。趣者从兴,所以有兴趣一说。古人王羲之言:“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无趣则枯,有趣则盎,大凡成功者,多因兴趣使然。在本书中,管理知识与科学实验和生活故事巧妙结合,赋予管理学无限趣味与活力。实验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故事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全书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内容涉及管理知识的方方面面,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从管理心理到管理沟通,从管理思维到管理决策,从生活管理到社会管理,从企业管理到政府管理。小实验、大启迪,小故事、大道理——无论你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听人讲过一则周谷城先生的轶事。某次周先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谈起一段往事,1956年,他去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毛泽东得知后,请他去中南海一聚,顺便在露天游泳池一道游泳。毛泽东是从深水一端下,而周谷城却从浅水一端下。毛泽东喊:“从这儿下呀!”周谷城诙谐地说:“我和主席比不了,你是要深入浅出,而我要浅人深出。”说罢大笑。
深入浅出也好,浅人深出也罢,两者都是在追求一种意境,使人能于趣中领悟深刻哲理。尽管普及性的作品面对的是大众,立意要力求“通俗”,否则难以得到广大读者垂青。然而,雅能通俗,俗以致雅,其重点在雅而非俗。说到俗雅问题,便让人想起一则传说,在苏州有座著名的园林叫狮子林,园内有座“真趣亭”,悬挂着爱新觉罗·弘历亲笔题写的“真趣”匾额。据说乾隆帝游览狮子林后,曾书“真有趣”三字,为亭提名。园主人机智过人,请皇上将“有”字赐给他,便将“真趣”两字镌为匾额。一字之差,大俗大雅。这则传闻,查无实据,好事者实在是唐突了我国这位历史上文化素养甚高的帝王,因为“真趣”是一个专门名词,早在诗画论著中就已频频出现,乾隆是不可能把“真趣”写成“真有趣”的。传说就是传说,只会给导游提供更多的素材,为游人增添更多的情趣。从“真有趣”到“真趣”,对游客而言算是一则轶闻,但对作者来说却是一种追求。元深则无浅,无雅则无俗,其中的关键在于,必先“深入”其妙,方可“浅出”其玄。这个道理古人说得很清楚。《易·系辞》云:“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我们可以不用学术语言讲话,但却要表现管理知识的深刻内涵。
谢明
2011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