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诺贝尔文学大奖,洞悉世界文学潮流,探究诺贝尔文学精神内涵,透视当下中国文学境遇!
王芳编著的《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视野开阔、情感充沛、文笔雅洁,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精神内涵、透视当下中国文学的尴尬境遇,多有梳理,多富开创,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研究”这门“显学”的重要考索成果。
第三只眼睛是指跳开“授获双方”,站在第三方角度来客观评价诺贝尔文学奖现象(因为中国作家至今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该奖的旁观者)。用“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奖现象,应该看得更为透彻明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王芳 |
出版社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近诺贝尔文学大奖,洞悉世界文学潮流,探究诺贝尔文学精神内涵,透视当下中国文学境遇! 王芳编著的《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视野开阔、情感充沛、文笔雅洁,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精神内涵、透视当下中国文学的尴尬境遇,多有梳理,多富开创,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研究”这门“显学”的重要考索成果。 第三只眼睛是指跳开“授获双方”,站在第三方角度来客观评价诺贝尔文学奖现象(因为中国作家至今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该奖的旁观者)。用“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奖现象,应该看得更为透彻明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内容推荐 王芳编著的《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依例对诺贝尔文学奖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关照,拿出十三个章节,对诺贝尔文学精神、诺贝尔文学的局限与缺憾、诺贝尔文学与古代欧洲文学传统的新生以及诺贝尔文学与德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兰西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亚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学、东方文化、女性作家、北欧文学的互动关系逐一进行了细化研究。而该书最重要、最有建设性的部分,是最后第十四章《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情结》,充满了批评意识与反思精神,是《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风暴眼”。 第三只眼睛究竟看到了什么?第一,中国当代作家如何继承和创新文学传统、如何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兼备世界性,这比争获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更应该成为当务之急(正像评论家李建军所言“几乎构成伟大文学要素的重要条件和品质,我们都缺乏”);第二,作家沈从文以“独立乡下人”姿态挖掘乡土中国的山水、人性之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美丽人格的提纯,将国民精神的另一面展示于世,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了启蒙视域下被妖魔化了的乡土中国和底层群众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华老栓、阿Q),其代表作《边城》既有民族性追求又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诉求相一致(这位最有希望在一九八八年获奖的中国作家只因早逝世半年而错失良机),他的“自身独立的写作姿态”为中国作家树立了表率;第三,中国作家至今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与百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滞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有关,也与主观上抵制漠视、语言文化存在隔阂有关;第四,中国作家普遍存在“使命感淡漠”、“文学表现力贫弱”、“内心肤浅浮躁功利,精神资源欠缺”、“原创力缺乏”、“文学的世界影响力不够”等软肋,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标准距离尚远;第五,中国文学传统的厚重、创作题材资源的丰富以及日益宽松自由的环境,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可能性。 目录 绪论:走近世界性的文学大奖 第一章 诺贝尔文学精神探析 一、高擎理想主义的火炬 二、捍卫人性的尊严与崇高 三、追求和平正义、反对战争、抵制暴力 四、深刻的反思精神和忧患意识 五、强调民族意识突出民族色彩 六、跨文化的视野 七、彰显时代精神 八、作家独立的写作姿态 九、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和多元化追求 十、维护纯文学,拒绝平庸和炒作 第二章 诺贝尔文学的局限与缺憾 一、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 二、评判标准政治或艺术的偏见 三、中国文学遭遇的冷遇 第三章 诺贝尔文学与古代欧洲文学传统的新生 一、诗人的崛起与希腊文学的繁荣 二、塞菲里斯的古希腊艺术气质 三、爱琴海诗人埃利蒂斯 四、意大利文学的勃兴 第四章 诺贝尔文学与德国民族文学的复兴 一、德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二、托马斯·曼——德国20世纪文学的火车头 三、黑塞——德国浪漫派文学最后一位骑士 四、伯尔——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 第五章 诺贝尔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品格 一、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品格 二、布宁——俄罗斯最后一位经典作家 三、肖洛霍夫——顿河史诗的谱写者 四、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文学的良心 五、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回归文学”的杰出代表 第六章 诺贝尔文学与法兰西文学大国的风范 一、文学思潮的领舞者 二、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西蒙与新小说 四、勒·克莱齐奥——世界的漂泊者 第七章 诺贝尔文学与英国文学的现代性 一、英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 二、T·S艾略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派诗人 三、卡内蒂笔下的异化世界 四、戈尔丁——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 第八章 诺贝尔文学之旅与美国文学的勃兴 一、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二、海明威——为现代美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的作家 三、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 四、约翰·斯坦贝克——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第九章 亚洲文学与诺贝尔文学的世界性 一、亚洲文学的古老传统与现代性转折 二、泰戈尔——亚洲文学走向西方的桥梁 三、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美学精神的代表 四、大江健三郎——一个日本文学中的另类 第十章 诺贝尔文学与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 一、诺贝尔文学园地的拉美风情 二、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米斯特拉尔 三、马尔克斯与拉丁美洲的“文学地震” 四、拉丁美洲当代诗坛的一颗明星 第十一章 诺贝尔文学与东方文化的解读 一、阿格农与希伯来文学传统 二、纳吉布·马哈福兹——让阿拉伯文学走向世界 三、帕慕克视野中的东西方文明冲突 第十二章 诺贝尔文学奖坛上的女性作家 一、女性作家对诺贝尔文学理想主义的诠释 二、拉格洛夫——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的一面旗帜 三、多丽丝·莱辛——女性作家中的长青树 四、女性作家对诺贝尔文学的意义 第十三章 诺贝尔文学与北欧文学的奇幻异彩 第十四章 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情结 一、焦虑与不屑 二、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的情缘 三、追问与思考 四、中国文学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 五、中国文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 附录一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代表作名录 附录二 诺贝尔文学奖大事记 附录三 各国获奖数量(截止2010年)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黑塞——德国浪漫派文学最后一位骑士 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语作家,他是20世纪前半期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拥有极高的天赋和不妥协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对生命存有真诚的信念,以风格细腻的小说和诗歌为人们指出了摆脱精神绝境的道路。黑塞被称为“浪漫派光芒四射的行列中最后一位骑士”。1946年,“由于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与深刻的洞见,另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于1877年出生在德国南部符腾堡的小城卡尔夫,黑塞家族充满着浓郁的国际氛围,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研究印度的专家,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诚的新教徒,并曾长期在印度传教,父亲、母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他童年生活的世界,既是德国环境又是基督世界,既具有施瓦本的乡土味,又具有国际性。祖、父辈扎根于西方文化,又熟谙东方文化,黑塞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接受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熏陶,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其成长及其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胸襟的作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作品中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特征。 黑塞12岁时便立志成为诗人,一年后却遵从父母心愿考入莫尔布隆神学院。一度因精神衰弱而休学及就医,并自行购枪企图自杀,未遂,尔后退学到书店见习并成为机械工,被讥为“神学家的工人”,但写作不辍,自费出版诗集颇受好评,27岁发表《彼得·卡门青德》《乡愁》,奠定新锐作家地位。他本人不但是畅销作家、德语作家中最国际化的一位,也是被阅读率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至少翻译成60种语言,出版至少1亿本以上,还不包括盗印。在他去世后,每年黑塞的书都可以在德国境内卖出至少3万5千本,所以说黑塞一直都是畅销作家丝毫不为过。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黑塞创作了大量小说、诗歌、论文和书评,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69岁时由于他的创作赋予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黑塞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奋斗不息、忠于自己的使命、在一个不幸的时代维护了真正人道主义象征的善良人的画像”,同时盛赞了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表现了古典人道主义的理想和高尚的艺术风格”。黑塞的获奖再次让世界注意到“被败坏了的德语语言文学”的价值,并使黑塞的作品进一步走向世界。黑塞于1962年终老于瑞士边境的卢加诺湖区,终年85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良心。他决定离开家庭去为战俘服务。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1914年秋,墨塞首先发表了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文章《啊,朋友,不要这种腔调》,结果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件纷至沓来,接踵而来是他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一切财产。但是,黑塞并未屈服,继续发表反战文章,后来都收集在《战争与和平》的文集里。灾难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导他去探索,1919年墨塞发表的心理分析小说《德米安》就是黑塞在战火中思索的产物。作品描写一个年轻人由于反战而被视为叛国,产生了心理分裂的痛苦。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象征性的叙述和描写。托马斯·曼认为:“该书的激奋效果令人难以忘怀。这部作品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从他们中诞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 1918年,世界大战的灾难临近尾声,德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十一月革命。革命失败,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被大资产阶级和将军们统治着,社会动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黑塞完全失望了,1923年,他放弃了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家要逃避现实,躲进象牙之塔,他曾经这样写道:“虽然命运越来越沉重,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悲哀,但是我却离开了印度的忍受和认命哲学,转人了中国的人世哲学。”1927年黑塞发表的长篇小说《荒原狼》,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了那个时代,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小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以这部著作为开端,四十年后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黑塞热”。 1930年,黑塞又发表了一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纳尔齐斯和歌德蒙德》,它被批评家们誉为黑塞最成功的史诗小说。这部作品代表着禁欲主义和感性生活的冲突这一主题。故事发生在中世纪,两位有学问的青年修道士纳尔齐斯和歌德蒙德是最要好的朋友,但纳尔齐斯热衷于修道生活,苦修苦行,崇尚精神,而歌德蒙德则投人世俗的生活与爱情,享受着人世间的乐趣。托马斯·曼认为:“这是一部令人赞叹的书,政治上独具慧眼,浪漫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浑然一体。” 法西斯统治时期,黑塞曾经在瑞典的评论刊物上发表过批评性文章,但立即遭到攻击。此后他便放弃了直接的政治行动,转入文学书评。但是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信仰,对法西斯统治下的牺牲者、流亡者和被驱赶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支持。他的作品被法西斯分子宣布为不受欢迎。1942年4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激战时刻,黑塞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年10月,此书在瑞士出版,只有很少几本进入德国境内,被视为珍品,争相传阅。作为一部乌托邦式的虚构作品和影射小说,《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复杂的小说。也为他赢得了荣誉。 1946年,他发出了致德国的公开信,强烈谴责法西斯的罪行,他又一次受到反动报刊的诋毁和中伤,攻击他是接受犹太批评者的卖国角色,希特勒倒台以后,黑塞在德国得到了公正的评价。1946年9月,为了表彰黑塞继承了歌德的伟大精神,授予他“歌德奖金”。11月,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47年,他被聘为瑞士伯尔尼大学名誉校长。1950年他获得拉贝奖金,1955年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 托马斯·曼在黑塞七十寿辰时写道:“他的纯洁、勇敢、富有梦想和智慧的作品,充满传统、历史回顾的乡情,然而没有丝毫的死板模仿。他把温情脉脉提高到一种新的精神,就是革命的境界:不是直接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灵魂意义上的革命,崇高而忠实,高瞻远瞩而预感敏锐。” 黑塞文学生涯前后长达60年,在这期间他兼收并蓄从丰富的哲学和文学著作中汲取思想、主题和叙事技巧。黑塞专家们找出了他的阅读造成的几种最重要的影响。德国浪漫派作家中的歌德、让·保尔、诺瓦利斯和其他人对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在哲学家里面要数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还沉浸于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之中,其中包括中国古代诗人和印度的《奥义书》等。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以及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黑塞的思想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浪漫主义者强调直觉的个人主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以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深层心理学中间,黑塞发展出一种类似现代存在主义的浪漫派个人主义,一种避免了早期德国浪漫主义那种多愁善感的个人主义。他的具有高度自传性和自白性的作品主要描述他称之为内心旅程的个体的发展。黑塞自称,在他生命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印度和中国的哲学,黑塞的东方主义将亚洲视为个人新生和精神价值的源泉。黑塞一生热爱东方文化,尤其偏爱中国古代思想,从1911年开始直至逝世,五十多年未曾中断对中国的论述工作,《玻璃球游戏》便是这一种探索的最重要著作,作家努力熔铸世界文化于一炉,以寻求不同文化融和途径,其中尤以涉及中同的内容为最多,全书从头至尾不断写到中国,引言里有“中国语言”、“中国古代圣贤”、《吕氏春秋》和中国古代音乐等,正文里则更进一步,竟然让自己化身为“中国长老”,向主人公传授中文、中国书法和《易经》等,最后,甚至把玻璃球游戏的高峰定位于“中国屋落成庆典”。 在世人眼中,黑塞这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一位小说家,然而,他实际上是一位本质上的诗人。在13岁的时候,他已经清楚自己“一心只想成为一个诗人,其他皆非所愿。”在他大约30岁的时候,他曾为自己拟过一则墓志铭:“诗人黑塞长眠于此,他不被人们视为诗人,却被当作消遣小说家受到过赞誉。”这虽不无自嘲之意,但在幽默中也带着几分不为人知的遗憾。黑塞的小说充满人道主义追求和哲理思辨,他确确实实是一位诗人,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满是诗意的意象和诗一般的语言,而黑塞毕生诗作也不断,1895年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歌集》,1961年出版自选的最后一本诗集《阶段》,最后一首诗《裂枝的嘎鸣》写于1962年8月,就在他去世前的一星期。可以说,近70年的时光中,黑塞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黑塞是一位极具特色的小说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的和谐与完美。同时,他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作品的主题是人的命运,侧重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终其一生,不但从未任过公职、从不参加任何党派团体,而且连普鲁士艺术学院院士的头衔他也辞掉,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独行者。他一生不喜欢做公众人物,尽量避免接受采访。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也没有去参加,只写了一篇简短的答谢辞。他所注重的是人,通过不留情地剖析自己的灵魂,进而剖析人类的灵魂。他的作品发出的信息是要人们听从自己最内部的感情与灵魂和良知的召唤,更好地认识自己是天地的一部分,从内部更新自己。正是这种精神使黑塞拥有世界各地读者,黑塞的作品已不仅仅属于瑞士或德国,而是属于全世界的。 P48-52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见证了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进世界各国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之问的相互交流与借鉴,繁荣世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获奖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升了所在国家或民族在世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获奖者也成为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形象代言人,许多国家把本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头像作为邮票,作为自己国家的文化名片。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尽管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不乏质疑、争论和责难,但它还是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全球性文学大奖。书名为《第三只眼睛看诺贝尔文学》,第一只眼睛是指瑞典文学院的院士、评奖委员会及其评委们,他们负责对来自于世界各地众多的被推荐者中筛选候选人,并且调查研究候选人的作品,写出研究报告,圈定最终的得主,他们掌握着评奖的大权、评奖的标准和对大奖的话语权。在每一届的得主授奖词中对其生平、创作经历进行介绍,对作品进行评价,阐明获奖理由,在授奖词中传达了他们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审美眼光。第二只眼睛是指那些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及其他们所在的国家,在获奖感言中他们表达了对诺贝尔文学奖、对评奖委员会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创作意义的诠释。他们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骄傲,,他们的大多数站在欧美的文化立场上来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与他们对大奖的态度分不开的。而中国至今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目前还是诺贝尔奖的一位旁观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有着很高的关注度,我们也翻译、介绍和出版了许多获奖作家的作品,近年来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甚至一些机构通过网络进行过民意调查,获奖作家的排名,中国作家谁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等等。我们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我们有自己的审美视阈和评判标准,国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和心情比较复杂,渴望也好,焦虑也好,不屑也好,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学也要走向世界的前列,诺贝尔文学是一个参照,我们需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深人研究诺贝尔文学的相关课题,获奖作家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所奉行的理想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丰富内涵,研究它的成败得失,可以使中国文化界更加清晰地发现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获奖作品的一首诗、一部剧作、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让我们走近的是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民族的文化语境和心灵世界,了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如何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接,文学创作如何吸引世界的目光,其中一些获奖的经典作品诠释的可能是一种文学的理想,一种博大的自然,博大的情怀,博大的精神,博大的人生和博大的文化景观,让我们的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目光投得更广一些,让我们的思绪走得更远一些。我国一位研究诺贝尔文学的学者也曾经说:“我们研究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既要有中国的目光,又要有世界的目光;既要有自我的目光,又要有人类的目光,既要有今天的目光,又要有明天的目光。”总之,我们只有从多重视角出发去研究,才能从中获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益的启示。 作者 2011年8月 后记 以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研究视点,是出于对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也是出于对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期盼。作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的文学活动不能熟视无睹,无论这一奖项至今仍存在着怎样的局限。特别是中国文学的诺贝尔情结,更值得我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考。因为在21世纪中国文学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2002年开始,我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学位学生开设了诺贝尔文学研究的课程,在全国开设以诺贝尔文学为专题的课程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是自己多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积累,也是当代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有100多位,我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作家介绍,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每年都会有新的得主产生,评判标准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我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书的撰写由于资料和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近年来翻译出版介绍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我国一些学者也发表了诸多关于诺贝尔文学研究的著作,给我很大的启发。张晓晖老师提供了关于东方文学和女性文学方面的章节的基础性资料,研究生郭嘉、谢黎明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感谢内蒙古大学出版基金和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的经费资助。感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范妙荣编辑的辛勤劳动。八月的内蒙古虽然草绿花红,但也酷暑难挨,书稿的完成并没有让我如释重负,可以找个地方去避暑,而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审视自己的著作,有待在这一领域继续攀援。 作者 2011年8月于呼和浩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