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四和这三个人,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他们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影响了五四,影响了北大、影响了学生?五四之后, 他们去向何处,结局又如何?读过本书,也许会读出个有点陌生的五四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钟扬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五四和这三个人,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他们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影响了五四,影响了北大、影响了学生?五四之后, 他们去向何处,结局又如何?读过本书,也许会读出个有点陌生的五四来。 内容推荐 五四,一个大师辈出、思潮激荡、各领风骚的时代。从北京大学走出的他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以其各自的胆识与气度行在新文化运动与学生运动之间,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护法”。“总司令”、“精神导师”。《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作者石钟扬先生以其恣意飞扬的情感与文笔,从历史的僵化定义中还原了90年前的五四时代,还有那一时代的大师们。 目录 序(陈铁健) 上篇 五四现场:思想启蒙的境界 五四学生运动:有纪律的抗议 一、五四行动的第一印象 二、第一个场景:5月3日北大不眠之夜 三、第二个场景:从天安门到赵家楼 四、第三个场景:从总统府到监狱 五、五四是纯粹的学生运动 六、五四三人行如何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 一、1918年:从欢呼公理到抗议强权 二、1917年初:蔡元培出长北大 三、蔡元培“三顾茅庐”聘独秀 四、陈独秀眼中的北京与北大学子眼中的陈独秀 五、陈独秀放手招募人才与胡适之任教北大 六、五四“三圣”合影 七、“用石条压驼背”的残酷医法 八、胡适登坛说法,截断众流 九、陈独秀与《狂人日记》 十、蔡元培在北大实行“虚君共和”制 十一、蔡元培兼容并包中“倔强的坚持” 十二、陈独秀的去职与胡适的评说 十三、胡适与蔡元培的“红学之争” 十四、北大:民主自由的实验地 从此五四到彼五四:由启蒙而救亡 一、救亡乃学生先行 二、变态社会里的“人味儿” 三、蔡元培出走激起的“挽蔡运动” 四、大批学生的被捕与释放 五、陈独秀的被捕与被营救 六、陈独秀的出狱与出京 七、胡适的翻译竟比杜威讲学精彩 八、杜威眼中的五四运动 九、五四之后蔡元培为何要与学生决斗 十、疏导洪水以免成灾 下篇 五四后劲:再造文明的努力 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 一、从“四育方针”到“教育独立”论 二、“辞职大王”的不合作主义 三、陈独秀、胡适对蔡元培的 “不合作主义”的不同解读 四、胡适对蔡元培教育理念的发展 五、为了“这一点小小的梦想” 六、魂系北大 陈独秀:终身反对派的痛苦追寻 一、探讨真理之总态度 二、民主、科学:救时的圣药 三、从“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 四、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五、一旦“洪水横流”岂了得 六、苦痛的觉悟 胡适之:“再造文明”的设计师 一、再造文明从人伦做起 二、以广交天下客作“再造文明”的身教 三、“民国的要素在于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 四、“政治又是我的一种忍不住的新努力” 五、“收获不必在我,而耕种应该是我们的责任” 六、“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 七、“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 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 八、倘使胡适做了总统 九、胡适的社会主义观 十、胡适所设计的“联合国” 附录一:新文化运动“三圣”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与引用书目 自跋:人间正道是常识 试读章节 昨天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记者忙即下车,近前一看…… 记者到时,学生不过六七百人。少顷,各大队学生手持白旗,纷纷由东西南各方云集而来。……(法政专门学校代表称)等大家到齐,我们便要游街示众,叫我们国民也都知道有这种事体。游街后再到东交民巷英、关、法、意各国使馆提出说帖,表示我们的意思。完后还要转到这里,开会商议善后办法。 (教育部某司长劝说无效,步军统领李长泰出现在天安门红墙旁)。学生代表又向李统领婉言日:我们今天到公使馆,不过是表现我们爱国的意思,一切的行动定要谨慎,老前辈可以放心的。各学生大呼走走,李统领亦无言,旋取下眼镜,细读传单,半晌后对群众日:那么,任凭汝们走么;可是,千万必要谨慎,别弄起国际交涉来了。言毕,嘱咐警吏数语,即乘汽车而去。学生全体亦向南出发。 学生欲通过(东)交民巷往东而行,该处警察竟然不许通行。学生颇受激刺,不得已折而往北,出王府井大街,经东单牌楼,向赵堂子胡同,入赵家楼曹汝霖之住宅。 时正下午四时,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至六时许,火光始息,学生仍将整列散归,而警察乃下手拿人。学生被执者,闻有数十人之多。 但所执者,未必即为打人毁物之人。昨夕,已有人为之向警厅取释,以免再激动情云…… P3-4 序言 我喜欢读简洁明快的文字,厌恶拖沓哕嗦琐碎。 钟扬写书,从《金瓶梅》、《三国演义》古典文学研究作品,到《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论据妥贴,晓畅明白。可谓史有真实,文有丽采,哲有思辨,与俗文庸书迥异。史学家不易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从文学走近史学的钟扬,似乎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五四三人行》从观点到写法,都有新异不凡之处,比前两本书更有看头。 《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是写五四启蒙的书。 什么是启蒙? 启蒙,就是追求光明摆脱黑暗,崇尚知识鄙薄迷信,运用理性走向自由,倡导科学拒绝愚昧,实行民主铲除专制,以期再造文明复兴中华。简单地说,启蒙就是人把自己弄明白了,不糊涂了。 启蒙的敌人,一是民众中的愚昧,一是当权者的专制;把人权放在任何政治权力之上,应当是启蒙之根本的根本诉求。 中国人的启蒙,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在那时的谠论伟行,至今令人神往,而可憎可恨的专制和愚昧,当人人痛而谴之。 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① 三人行,当由此而来。 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护法”。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新文化运动有了北京大学这块坚强阵地,而他则成为爱国青年的保护者。 陈独秀乃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精神领袖,而不是什么“总司令”,五四运动根本没有什么司令部。 胡适之以其文学改良的主张、推行白话文、倡言重估一切价值,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三人行,行在新文化运动与学生运动之间。五四行动前,他们是学生的精神导师,五四行动中他们是学生的模仿秀(陈独秀6月间,散发传单之举,则是对学生行为的最危险的模仿)。五四行动后,他们又致力于对“无纪律的胜利者”的疏导;新思潮的洪水,倘不疏导也会酿成灾难。胡适之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两文,主旨在此。 新文化运动是学生运动的精神源泉,学生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结晶,而保持启蒙的正确方向,维护精神结晶的纯正品质,非有疏导之力不可。 新文化运动中,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都是手段,唯一目的是再造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 三人行,都在作再造文明的努力,但三个人的着力点不尽相同。 后记 二〇〇九年乃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我写这本《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说的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在五四时代的故事。他们三位虽被奉为五四运动中的“三圣”或“三杰”,却并无多少传奇故事可讲。他们的伟大处恰在以“教育独立”、“民主科学”、“民主宪政”这些人类民主进程中的常识去作思想启蒙,去“再造文明”,让中国人民从思想与制度上告别非理性的中世纪(专制与蒙昧),能生活在遵循常识、享受常识、敬畏常识的理性世界。 本书只是追寻他们的思维逻辑,复述点关于民主、科学的常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是反封建的。这本应是常识。却有被反常识的专家们所误导,将之与“文化大革命”混为一谈的现象。 人间正道是常识。人们尤其是一些专家对五四与“文革”缺乏常识性的认识,恰恰证明在中国反封建与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同样任重道远。 有人笑谈当代中国,对小学生讲国际主义,对中学生讲爱国主义,对成人讲小学生手册。小学生手册就是文明常识。为什么要对成人讲小学生手册呢?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像样的公民教育,不少成人的文明程度可能远不如小学生。“董事长”不懂事,在中国不算特例。竞有醉眼朦胧的车主,无视起码的交通规则,不知道何为宝马车道,何为战车车道,将宝马当战车开,在行人道上,在斑马线上夺人性命……这类案例在媒体屡有曝光。因而要对他们讲小学生手册——补上文明常识一课。 思想启蒙也就是以民主、科学的常识,去反对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康德在《何为启蒙》中精辟地阐述:“启蒙就是人摆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没有别人的指引就不会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不成熟是自己造成的。”因之“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被康德视为启蒙的座右铭。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从他者启蒙走向自我启蒙,从外在自由走向内在的自由。卡西勒甚至说:“理性的力量并不在于使我们能够冲破经验世界的限制,而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有宾至如归之感”。 我不知道自己是那条神经被拨动了,这些年接二连三地写起了五四话题。好在五四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我每写一本关于五四的书,都经历了一次圣洁的精神洗礼,仿佛自己又年轻了十岁。此前写了《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研究》,都是个案研究。前年到天津开会路过北京,向晨跑到旅店与我神聊,进发出写“五四三人行”的意向。去年春天向晨与徐健南下组稿,再次聊起,从而定下写“五四三人行”的命题了。但去年一年我都忙着还别的文债,根本无暇来写这部书。好在向晨他们历经层层报批,到年底才签下合同。 合同之前不动手,向晨笑我不见鬼子不挂拴,我答日君子循之以道。签了合同总该全身心地写吧,无奈今年开春以来我被无名魔障附身,心神不宁,提笔忘字。向晨多次雅致地催稿,我都支支吾吾。“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信哉斯言。 真正集中精力写作是暑假。好在天公作美,暑期的南京还算凉爽,没让我战高温夺低产。我是写完外篇写下篇,写完下篇写上篇。如此倒行逆施,直到八月底才写完这本《五四三人行》。相对而言,上篇感性色彩浓点,另两篇理性色彩浓点。这在我可谓主题先行,从理性世界写到感性世界;在读者则从感性世界起步,进入理性世界。这倒不妨写、读各得其所。 《五四三人行》的写作过程,是一次艰难的精神之旅。与自己的前两书相比,此书似乎更宏观一点;与同类的书相比,此书愿多写点“相当的谐和”。五四的所有史料与情节,几乎都被人们淘洗以尽,本书唯想透过故事情节,多讲点我心中的五四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