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真诚翔实流畅清丽而洗练的语言,以哲理思考和诗的激情,述说了一个同时代中有精神气质的学人的人生阅历,描述了她积极进取的人生之路,亦既兼具德才学识又有友善坦荡睿智干练特点的成材之路。因其教人向善好学勤勉重交有为而有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的远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兰芝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真诚翔实流畅清丽而洗练的语言,以哲理思考和诗的激情,述说了一个同时代中有精神气质的学人的人生阅历,描述了她积极进取的人生之路,亦既兼具德才学识又有友善坦荡睿智干练特点的成材之路。因其教人向善好学勤勉重交有为而有益。 内容推荐 作者读书甚多,阅历亦广。所谈人间冷暖,既为凡音,又多奇想。崎岖的苦路,苍凉的记忆,都在文字里流转,隐含了光阴的曲直。生命之旅的沉重和穿越沉重的自信,书写着朗然的梦。没有自恋的墨迹,是真的生命之色,其间可感可叹者,读者自可领会。 目录 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序) 第一章 沧桑少年心 惨淡的家世 母亲与父亲 手足六胞妹 北大五学子 第二章 风华学子路 责任小学生 优秀中学生 名校大学生 “未遂研究生” 第三章 杏坛半生缘 农村中学教师 县委党校教员 教育学院讲师 京城学府教授 第四章 缠绵游子情 走笔美云南 深情访台湾 畅游大新疆 再会新疆——帕米尔之行 三游新疆——喀纳斯之旅 怀念海南岛 贵州寻美记 晋陕青之行 “北极”寄深情 中州赏春光 登世界屋脊 览南国风情 第五章 情洒天涯客 情系加拿大 寻芳赴法德 意外走瑞士 半心向美困 第六章 我的伟丈夫 相逢燕园 “长征”之恋 情投意合 旅行结婚 勤勉模范 “社会活动家” 结识高先生 相濡以沫情 后记 试读章节 惨淡的家世 我对家世、亲情的了解,多来源于母亲的诉说。祖父母和外祖父都很早过世,我都没有见过。祖父孙有亮曾有些许田产,不善经营,后来变卖净光。祖母死于1947年长春市一带流行的霍乱。父亲孙贵清,弟兄三个,姐妹四人,在男孩排行中他是老小。两个兄长都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也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只有父亲念过私塾,学过木匠和裁缝,一生以裁缝为职业。新中国成立后,大伯父孙贵臣在一家粮店卖苦力,终生没有正式婚配,晚年与一老妇同居。二伯父孙贵元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经历过枪林弹雨,回国后娶一哑巴女子为妻,生有四男一女,皆以务农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裁缝部和长春市第一百货商店加工厂工作,为高级技术工人。他曾经有过一次可以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但是他没有去尝试。那是在1948年八路军围困长春的时候,他“趴卡子”(偷渡八路军设的封锁线,当时老百姓叫“趴卡子”)去卡伦,想弄点粮食,被八路军抓住了。经过盘问,他们认定他不是敌人,并得知他还识字,有文化,就动员他留在部队。但是他胆小,不肯留下,在部队被款待了两天,吃的是很香的大米饭,最后被放回家了。 外祖父则地无一垄,是佃户,有三女两男。外祖父过世早,由外祖母支撑一家。在那兵荒马乱、颗粒无收的年月,外祖母曾带小舅舅外出乞讨要饭。大舅李荣久学过木匠、制衣;木匠不成,制衣只能做不会裁;50年代以后一直在长春市的一个军用被服厂(3504厂)当工人;好酒,1981年一次酒后突然去世,时年不满60周岁。小舅李荣春自学识字,可达高小程度,十几岁离开农村老家,到林区谋生路,曾当过白石山琵河林场党支部书记。母亲李秀兰10岁时,农忙时就与成年妇女一样去给富人家“薅地”(用小锄头给庄稼除草);11岁就会做鞋,以后兄弟姐妹以及外祖母的鞋,大多都是她做;17岁出嫁(丈夫小她两岁)。 我于1946年正月初四出生(1946年2月5日),那是个动荡的岁月,也是个饥饿困苦的年代。在我之前,母亲曾孕育四个男胎,都没出世就溺死腹中(1956年母亲又怀一男胎,亦是溺死腹中)。我的出世给清冷的家带来了欢乐,奶奶特别高兴,整天抱着我,给我起了个吉利的乳名“小柱子”,大概为了能立得住吧,不会想到我可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吧?早年有一盲人算命先生,一口咬定我父母是没有儿子的命。我一向不信这一套,却偏偏给他说着了。的确,我们是七姐妹,无兄无弟,我在家中备受娇宠,但懂事和立世较早,曾暗下决心不让父母有无子的遗憾。 在我一两岁的时候,我家住在长春市区的信和大街。母亲说那时候冬天冷得很,屋里又没有取暖条件,为了不让我冻着,晚上我就睡在父母中间,或者就躺在他们身上。1948年长春市被围困,父母带着我住在农村的姥姥家——太阳沟,离长春市区约二十里,很平安,但被饥饿困扰着,家中几乎无一粒粮食。1948年农历6月28日,母亲生二妹,姥娘跑了几家邻居,才借到一瓢小米。做一点儿小米粥,妈妈舍不得吃,大部分都给我吃了。二妹出生时,胳臂只有大人的拇指那么粗细。有一段时间姥姥家里住了八路军。那时东北农村房子比较大,屋里都是南北两铺大炕。部队的人住北炕,他们有饭吃,他们开饭的时候,都会给我盛一碗。但是,有一次住的是朝鲜兵,老百姓叫他们“高丽棒子”,很吝啬,姥娘端着碗,哀求说:“同志,给我们小孩盛点儿饭吧!”最后,他们给了一块锅巴。妈妈说,那时我很懂事,每当部队开饭的时候,我都把脸背过去,面朝窗户,口里哼着歌。 解放之初,父亲一人在市里上班,暂住三姑家,我和母亲还住在农村。一次母亲带我进城去姑姑家,二十多里的路程,本有一段可乘有轨电车,票价只是几分钱,母亲问我,是坐车还是走?我知道妈妈想省钱,因为妈妈确实没有几个钱。我就说:走吧!结果这一走,我的腿竟瘫软得一周多不能走路,而且造成多年不能走远路。那年我4岁。 在我10岁的时候,即1956年夏天,长春市发了一场特大洪水。我家地势最低,瓢泼似的大雨灌到屋里,地上放的盆和小凳子全都漂起来,水淹没了炕沿,全家不得不逃难。而路面上的水,对我而言已经是齐腰那么深,当时又赶上母亲临产,10岁的我背着一个妹妹,拉着一个妹妹,在齐腰的洪水中逃难。 P2-4 序言 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生命的远行》初稿,并遵作者之嘱,写几句感言。作者伉俪与我一样,是“40后”的大学毕业生。以我们的年龄,已经进入了喜欢回忆过去的人生阶段,这本书正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我们是同龄人,都经历了建国以来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所以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我读此书稿也就感到格外亲切,觉得作者是在叙说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宣泄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内心深处的共鸣十分强烈。共鸣是从三个方面感受到的:首先是对往事真切而动情的记叙,同时,还有与叙事相伴的美妙抒情以及将感情升华而成的睿智哲思。叙事展现了作者坦诚的襟怀和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假如,没有对生活的这般热爱,作者伉俪就没有遍及全国的那么多(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也就没有踏遍祖国山川的壮举。抒情,不但展现了作者的才思,更展现了作者充满诗情的内心世界,这些抒情之笔都出自兰芝教授笔下,锦心绣口,证明着她作为国际政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有着宽阔的眼界,还有着一份才女的禀赋。哲思,则不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而且展现了深沉的家国责任感,后者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精神。叙事、抒情和哲思融为一体,书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厚重,十分吸引人,也十分耐读。 书名《生命的远行》,寓意颇深。作者伉俪走过的人生之路,行程可谓遥远——不仅是地理上远,远至祖国大地的天涯海角,远至地球那边的美国,更因为他们的人生之路丰富而多彩,充满了人生的乐趣。伟人、哲人兼诗人的毛泽东有诗曰:“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诗句正可借来概括作者伉俪走过的人生之路。宋代史学家兼文学家欧阳修亦有诗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诗句又可借来展望作者伉俪未来的人生之路。路正长,一路走去的意义和乐趣,正在有尽与无尽之间!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薛天纬 庚寅岁正月初五夜,爆竹声中写于北京八里桥寓所 后记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份自慰的情,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自传体文集,其中有几篇,如《三游大新疆》、《登世界屋脊》、《“北极”寄深情》、《深情访台湾》等,是2009年以前撰写的。文集共六部分,前三部分:沧桑少年心、风华学子路和杏坛半生缘,以记录我个人的经历为主线,也涉及了我的家族、朋友和同时期的社会教育环境;第四、五部分:缠绵游子情和情洒天涯客,分别记录了在国内外开会、讲学、考察或专程旅游的见闻、感想;第六部分:我的伟丈夫,介绍了夫君丁广举的简要经历和我们的共同生活。 丈夫给我的评价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优秀的工作者,比较好的妻子。我自认为是父母满意和让他们无忧的女儿。父亲给我取了“兰芝”这个名字,希望我成为一个君子吧。我自喻“淡淡一束兰”,也许高估了自己,但我想这样勉励自己,争取“名副其实”吧。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幽悬兰草,遇净土而生,不因无人而不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的象征。兰花也象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质及其内敛风华。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有咏兰佳句:“幽兰生前庭,含蓄待清风。”兰花也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梅、兰、竹、菊,各有自己的风韵和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也是高雅文化的组成部分。 感谢父母给我生命和聪慧,感谢亲人和朋友给我关爱和友谊。本文集所提及的与没有提及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我心中闪亮的星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血缘关系,朋友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情缘。他们的事迹,他们的遭遇,或使我感动,或使我震撼。生命是顽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有多长?当你把最难忘的人和事回忆一遍的时候,就是你生命的长度。作家池莉说:“生命的速度就是飞!我的二十岁,分明就在一刻之前。”生命是短暂的。不一定要期盼长寿,而要抓紧享受生命。 从动手到完稿,心中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真如托尔斯泰所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岁月,是一杯酒。千山万水过后,回首云烟深处,只想穿过岁月,再品味你的甘甜。生命之美,贵在珍藏于心底的那份最纯洁、最朴素的真。人生潇洒走一回,千回百转,“别了壶口,直驱延安,又奔长安”(这是我一次出行的路线)。有时真是心如狂澜,魂飞云天,感慨万端。“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咫尺天涯皆有缘”。往事一幕幕,潮水般涌现。我在怀念你,温暖地怀念你。我凝视心中那一片无言的风景,你还在那片芳草地。花儿凋谢了,散落满地记忆,仍有余香。 有一首歌《奉献》,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我的爹娘!”我就献上这个文集吧。仅以此文集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告慰我的亲人和我的朋友。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人生轨迹,全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没有污染的,没有文字加工的。写作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梳理自己的思想,检讨自己的行为。当此搁笔之时,深感有许多遗憾,有些可以做到的事情,没有做好,只是人生不可能从头再来。由于文集空间的局限,笔者表达能力的局限,自由表达环境的局限,以及某些莫名的原因,有些思想和故事,没有做到尽意地表达或展开。 本文集主要由孙兰芝撰写,丁广举撰写部分篇章,并字斟句酌地审阅、修订了全部文稿。在写作过程中,部分文稿送老友薛天纬(原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臧恩钰(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辽宁省鲁迅学会副会长)和廉成荣先生(安徽省涡阳县前副县长、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审看,得其修改建议、鼓励与支持。特别是,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的关注和鼓励。因他在当下学者和读者中的广泛影响和赞誉,而深感荣幸,并因他对北大的研究和关注而倍感亲切。我是从《张中行别传》和《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等著述中初识孙先生的。 本文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出版社王飞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王平女士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也衷心地感谢对文集写作和出版给予关心和鼓励的所有朋友。 孙兰芝 2010年2月19日早 于大兴枣园陋室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读书甚多,阅历亦广。所谈人间冷暖,既为凡音,又多奇想。崎岖的苦路,苍凉的记忆,都在文字里流转,隐含了光阴的曲直。生命之旅的沉重和穿越沉重的自信,书写着朗然的梦。没有自恋的墨迹,是真的生命之色,其间可感可叹者,读者自可领会。 ——孙 郁 本书以真诚翔实流畅清丽而洗练的语言,以哲理思考和诗的激情,述说了一个同时代中有精神气质的学人的人生阅历,描述了她积极进取的人生之路,亦既兼具德才学识又有友善坦荡睿智干练特点的成材之路。因其教人向善好学勤勉重交有为而有益。 ——臧恩钰 散文的诗,流淌的情。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经历。不登崇山峻岭,不渡江海潺流,不品异国风情,不交四海亲朋,怎成美好,人生?怎生浓浓幽情?整装再起程,谱写夕阳红。 ——廉成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