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适应与变革--实践观察与思考随笔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张夕勇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汽福田高管张夕勇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关于现代企业如何在适应与变革中更好的发展的思想感悟。他将2008年到2010年间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观察和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升华,引发我们对于适应和变革的更多思考。

内容推荐

在如今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适应变化、谋求变革是现代企业时刻面临的挑战。据2008年统计,北汽福田在中国汽车行业排名第三,在商用车行业排名第一。其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积极实施变革的,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引领这样的一个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张夕勇作为福田汽车的高级管理人员,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企业生命力的来源。他将2008年到2010年间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观察和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升华,关注于现代企业如何在适应与变革中更好的发展,切身感悟引人思索,对于当代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各线员工来说,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观察与思考随笔之2008

 1.浩然正气闯关东——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观感

 2.犹太商人带来的启示

 3.迷惘下的决断——读出井伸之《迷失与决断》

 4.快速变革下的企业管理

 5.汶川大地震的思考

 6.企业的高速成长为什么越来越困难

 7.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8.中医理论与企业管理

实践、观察与思考随笔之2009

 9.三个说起

 10.论关键人才的管理

 11.业务(产品)选择的得失

 12.学习陈云经济思想 做好企业投资管理

 13.从持续改善到追求革新——读《优雅地解决——丰田革新之道》

 14.狼道与经营之道

 15.失败的研究与管理

 16.投资管理要点

 17.看企业家的两面性

 18.拉萨纪事

实践、观察与思考随笔之2010

 19.汽车金融——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20.化解中层危机

 21.南宁三日

 22.企业全球化的痛苦与快乐

 23.酒这东西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5.汶川大地震的思考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随后国家地震局修正为8级地震),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区市,大半个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有震感。此次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强、破坏力最大的自然灾害。因地震灾区大部分在崇山峻岭之中,因此救援难度也最大。诸如以上等因素,使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从5月12日至今,大地震已经过去9天时间,这9天,是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9天,是感天动地的9天,也是震惊世界的9天,更是全国人民用血和泪、用亲情和感情、用实力和效率、用大爱无疆和可歌可泣的胸怀与精神,书写着伟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勇敢、智慧和亲情的9天。这9天时间,我既有悲哀、痛心,也有捐款救灾的具体行动,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灾情就是命令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随即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同时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全面负责抗震救灾工作。

全军和武警部队按照指示,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5月12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并要求全国上下,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5月12日晚,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

至此,全国范围的抗震救灾工作拉开了序幕。

思考之二:他们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李丕金,四川北川县人,是武警部队成都支队政委,在“5.12”地震发生时,李丕金在北川县治城乡有17名亲属。地震发生时,他带领官兵奔赴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建新小学展开救援,在一线指挥抢救废墟下被困的师生。就在此时,北川老家的姐姐打来电话,家里的房屋被震塌,自己是从废墟里爬出来,跑到绵阳打的电话,兄妹五家的亲人都被压在废墟里,让李丕金赶快想办法抢救。

李丕金此时正带头用手扒掉瓦砾砖块,组织搬抬水泥板,手指被磨破了,指甲被抠掉了。李丕金接到姐姐的电话,看着眼前倒塌房屋下被困、喊救命的群众,悲痛地安慰说:“我正在都江堰救人,你们不要着急,党和政府马上会派人抢救的。”说完又投入了战斗。从5月12日下午到14日早上,李丕金带领官兵抢救出630多名群众。

14日6时30分,李丕金接到紧急开赴灾情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的命令,这时,他的姐姐又发来信息,在都江堰上学的外甥女下落不明,要他去到学校帮助寻找,身边的战友得知他的亲属受灾情况,劝他派几个战士到学校寻找,李丕金坚定地说:“这些受困群众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迅速带领1500余名官兵向映秀镇开进。

经过1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李丕金带领官兵经过50多公里的死亡路段,到达映秀镇展开救援,共营救出190多名被困群众。在食品、饮用水供给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的官兵们,把自己携带的矿泉水、面包全部让给了灾区群众。此时,李丕金政委家中已有3名亲属遇难,10名亲属下落不明。

抗洪救灾、抗击雪灾、森林救火、抗震救灾……每当全国各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都是冲锋陷阵在前,都是不怕困难、不怕流血流汗、不怕牺牲、全力以赴,都是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这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子弟兵面对生命的呼唤,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扑向了地震灾区。

他们冒着强烈的余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冲进了地震最严重的映秀镇,他们不怕高空缺氧,不怕浓雾遮住了视线,更不怕无地面引导和标识的恶劣条件,毅然决然地从4900多米的高空跳伞扑向灾区……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父母面前还是孩子,在没有救援工具的情况下,用双手扒开瓦砾和砖块,救出了一个又一个被困的群众,手指甲没了,双手鲜血直流,他们受伤了……当医护人员强行对他们包扎时,他们哭喊着:“让我再救一个孩子吧!”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许多家在灾区的官兵,在闻讯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子女在震中遇难、在震中失踪后,流着悲痛的泪水,对身边的战友说:“所有被困的群众,都是我的亲人!”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地震灾区续写着感人的事迹……

 “解放军来人,我们就有救了!”这是灾区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切呼唤和发自内心的感激。

他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思考之三:灾区人民的精神永存

5月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

当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的遗体时,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5月13日,在四川北川县曲山镇幼儿园的废墟中,一个3岁零2个月名叫郎铮的小男孩,被救援部队从废墟中救了出来,躺在担架上给抢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感动了无数人。

5月24日下午,四川绵阳至安县的途中。记者驱车从绵阳赶赴安县,一路上已经有许多水田在灾后播上了秧苗,房子虽然成了废墟,但村民们没有忘记种田。双土地村村民邱冬学告诉记者:“家里的房子震塌了,现在住在帐篷里,正是春播季节,再不插秧就要错过季节,很多人在帮助我们,但我们总是要靠自己的。”

地震期间,一位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后,记者采访,问他感觉如何?他想了半天说:“狗日的地震凶噢!老子被挖出来’后看到的都是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

更有趣的是在震后搭建的帐篷里,大妈们还三五成群打起了麻将来,并谓之可以把地震“打掉”。

所以,人们把四川人的特点总结为:四川人勤劳、尚武、恋乡、幽默、乐观、坚韧、智慧、重信义、互助。也就是说,四川人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具有打不倒、压不垮、在逆境中求生存的特殊性格。

思考之四:民众力量的崛起

在抗震救灾期间发生的两件事情,彰显了中国民众力量的崛起。

第一件事是莎朗·斯通事件。5月28日晚,前几天说“中国大地震是报应”的好莱坞女星莎朗·斯通向中国人道歉了,连日来她受到来自中国媒体特别是中国网民铺天盖地的巨大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很快转化为她做代言人的西方公司以及西方媒体的“数落”。而在这之前,西方一直忽视中国民众的力量,片面地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只会“向钱看”,而且素质低。但自从奥运火炬在英法传递受阻、西藏骚乱事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论员卡弗蒂辱华言论之后,包括海外留学生、华侨在内的中华儿女通过网络、游行示威等方式,抒发了强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中国民众的力量如同火山爆发,在倾泻、在释放、洪流滚滚……这既与国际环境有关,也与中国的自身实力相关。西方社会由此开始认识到蕴藏在中国民间的巨大力量,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不再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了。  第二件事是默哀三分钟。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起,全国默哀三分钟,并确定从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次就大规模自然灾害举行的全国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致哀。从天安门广场万人齐呼“中国加油”,到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同胞泪流满面,这不仅是对普通生命的尊重,也是全民族意志的充分体现和民族情感的高度凝聚。当然,这更是中华民族不屈力量的昭示。

思考之五:灾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首先是灾后重建工作。大灾之后,百废待兴,首先要做的是让受灾地区的老百姓居有其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帐篷房终究是过渡房,而让本来就不富裕的灾区百姓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并非易事。其一是规划问题,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其二是要落实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不论是政府拨款,还是社会捐助,都要合理使用好,做到专款专用。其三是必要的文化、生活等设施的建设,这也是丰富灾后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要做好灾区百姓的心理安抚。哀痛之余,很多人会有梦魇和自责,茶余饭后,白天夜里,总会或多或少地想象地震中的一些事情,想象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后悔自己的灾中所作所为,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有些人甚至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自责悔恨一辈子。所以说,如何应对痛失亲人的哀伤,安抚好他们的心理创伤,是许多国家在大灾之后,社会、政府、受灾人亲朋好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要借鉴和学习他国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抚平灾区百姓的心理创伤。

第三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把灾后重建的事情做好,一是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特别是灾区的干部群众,要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大灾过后,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会有很多压力和困难,这方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抓好落实,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灾区基层政府的干部,都要深入一线,不能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更不能把抗震救灾当做短期行为,让灾区老百姓感觉是“龙头蛇尾”,要按照中央政府灾后重建的规划,依法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一年、三年、五年乃至十年以后,让灾区百姓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承诺带来的实惠,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福为民所造。

第四,通过本次灾害的经验教训,要提高政府部门对包括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和及时播报的投入和管理。首先是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分析、评估和预报工作,做到科学预测,准确及时发布。二是要舍得投入,而且是科学地投入,否则还会发生大灾后的“后悔”和“抱怨”。三是要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系统管理,也就是国家应急处理和救援机制的完善,特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乃至县、乡、村各级组织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灾情信息规划和管理工作,做到信息有序、有效的传递和利用。

以上是汶川大地震后的一些思考,并以此寄托对死去的同胞的追思,和对生者的慰藉。

2008年5月

P38-44

序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蕴藏在中国人身上的积极性一旦进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全球化,既需要企业的改革,更需要企业通过变革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

企业变革是指企业对原有的状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便趋向一定的目标。变革本身通常是发展和逐步完善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适应,是指人或企业要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只有满足客观条件的要求,人或企业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有所发展。而在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仅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按照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自身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人们常说:“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并非危言耸听。无论对公司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认识到这是时代的规律。知识经济时代以其不容置疑的变革速度对老观念加以改变,直至抛弃。正如历史经验所表明的,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人们才能适应,才能生存,企业同样如此。因此,变革便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企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变革的成败,但关键在于要明确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实施的可行性,并要注重过程管理与控制,化解变革中的阻力,妥善解决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并不断巩固变革的成果。

变革的关键环节是如何组织好变革的管理。变革,实际上是一个有组织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起并控制一个组织内部的各种变化,其中包括在形式层面上的变化(如组织建立的变化),以及过程层面的变化,是变革的重点。如何理解并正确运用变革管理,并将其转化为价值,是当前企业,尤其是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面临的困惑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革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寻求成功的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可喜的是,中国的企业已经逐步了解到,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适应环境,持续地变革、创新,企业才能基业长青,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目前,有些中国企业已经把“适应与变革”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张夕勇博士有多年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他所撰写的《适应与变革》一书,结合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经历与感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学习和细细品味。

我想如果大多数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适应与变革”的信念,能够把“适应与变革”作为自己工作的原则,那么中国的企业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市场。

2010年5月6日

后记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个体逐步适应环境,从而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人要适应春、夏、秋、冬四季,企业也要适应国内、国外市场竞争的变化。适应需要勇气,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尔雅》中讲的“适,往也”也充分揭示了这个道理。

变革,是指改革不适应当前环境变化的东西,废除旧的,建立新的: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要改革自身与组织和社会不相容的东西。企业要发展、壮大,也要改革企业自身与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的东西。变革更需要勇气,更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地前行,直至成功。正如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所讲的“变者,非常也”。也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指出的:“我们无法驾驭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变革是常态。可以肯定,变革是痛苦和充满风险的;而最重要的是,变革要下很多苦功夫。但是,如果一个组织不将领导变革当成自己的任务……它就无法生存。”

事实上,适应与变革,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更是果敢行动的结果。一个企业要成长,要发展,如此;一个人要成长,要发展,亦如此。

感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声(John D.Watking,Jr)先生、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杨华先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颜杰华先生给本书所做的宝贵评价。感谢夏坤先生为本书文稿的打印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庄桂兰女士对我工作、学习上的支持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由于作者学识和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之处,诚恳希望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张夕勇

2010年5月23日于北京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有迷惘,亦有乐趣。意想不到的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忠于我们的价值观,不断调整我们的想法和行动,这对经营企业而言也是同样的。公司从开始快速成长到成熟会面临不同的变化和挑战,要想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公司的领导就必须主动拥抱和善于响应这种变化。张博士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具备真正的企业国际化管理经验来面对和战胜这些挑战,并且已做得很成功。他的经验和成就给予“适应与变革”卓越信誉的同时也将给所有读这本书的人以启迪。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 华金声(John D.Watkins,Jr)

企业要生存,必须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变革。适应和变革,不仅是企业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企业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所在。张夕勇先生所著的《适应与变革》一书,为企业更好地适应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 杨华

适应,更多在于企业适应外部的环境和变化,要有主动性。变革,更多见于为适应外部,从发展的视野,对企业内部进行变革,更要有主动性。适应和变革,都是需要勇气的创举。本书作者从自身的企业管理经验中总结出许多关于企业适应与变革的真知灼见,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深刻思考。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 钱大群

这本书既有来自实践的经验和心得,又有对国内外管理趋势的洞察和感悟,可以帮助大家拓展思路,更好地迎接变革。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 颜杰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