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我们成长的年代》、《风在诉说》、《淡定的秋色》、《大地血脉》四辑,汇集了袁鹰、王蒙、贺捷生、蒋子龙、陈祖芬等100余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或抒写人生感悟,或描摹刻画人物,或写景寄情;这些作品多思想深刻之旨,多辞采华赡之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在诉说着时候(人民日报2009年散文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人民日报文艺部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我们成长的年代》、《风在诉说》、《淡定的秋色》、《大地血脉》四辑,汇集了袁鹰、王蒙、贺捷生、蒋子龙、陈祖芬等100余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或抒写人生感悟,或描摹刻画人物,或写景寄情;这些作品多思想深刻之旨,多辞采华赡之章。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当代活跃在国内的一流作家、学者,如袁鹰、王蒙、贾平凹、贺捷生、蒋子龙、陈祖芬、张抗抗、徐坤、陆天明、冯其庸等人的散文倾情之作。 他们的散文,或抒写人生感悟,或描摹刻画人物,或写景记游,多思想深刻之旨,多辞采华赡之章,而绝少无病呻吟、附庸风雅、浅尝辄止之文,代表着2009年度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 翻开书页,关于历史、往事、青春、爱情、理想和希望等诸多美好的情感将扑面而来。记忆的碎片拼贴成一则则生动故事,时光伴随着追忆,完成一次次心灵的诉说。这些逐渐淡化了尘世烟火气的追忆与诉说,演化成超越市俗和功利的曼妙华章,共邀读者进行一次丰赡的精神之旅。 目录 第一辑 我们成长的年代 袁 鹰 天安门见证/2 王 蒙 歌声涌动六十年/5 贾平凹 从棣花到西安/14 陈祖芬 明朗的天/17 聂鑫森 不断延伸的邮路/23 林 非 渡过长江去/25 柯 岩 那会儿,我们正年轻/29 贺捷生 故里桑植帅魂归/33 谭 谈 故乡的路/38 熊召政 选一个词汇赞美祖国/41 王宗仁 布达拉宫侧影/44 白 刃 一个老兵的记录/48 陈建功 尘土飞扬中颠簸前行的婚车/51 徐贵祥 从上甘岭到小木岭/55 范 稳 父亲的足迹/58 刘庆邦 赶上了好时候/60 何 申 歌声穿越历史/63 张笑天 居有雅所/66 王安润 飘逝的车辙/69 张胜友 让汶川告诉世界/72 王宏甲 我们成长的年代/83 许 淇 我们的城市/87 赵 玫 写作者的房间/90 徐 坤 壮哉红旗渠/92 陆天明 走向大海/95 迟子建 “奏捷之驿”/98 第二辑 大地血脉 卢新华 道失而求诸夷/102 林青霞 家乡的风/106 蒋子龙 扬州借景/108 王充闾 转身后的华丽/111 叶 辛 艾菲尔铁塔随想/115 王 钢 碑上的指痕/117 王跃文 大地血脉/120 王剑冰 大海遗留的滩涂/123 苏 北 合肥的气味/126 张抗抗 红松擎天/128 吕 雷 虎门,神奇之门/131 任 蒙 家在汉口/135 张庆和 狼牙山远眺/137 王本道 梨花恒美/139 黄宗江 莲花池畔漫话/141 雪 漠 凉州与温州/144 叶延滨 美在丰都/147 孙继泉 暮色孟子林/150 陈世旭 让武汉长得更高/152 彭学明 说陕西/155 赵丽宏 我的母亲河/158 和 谷 寻谒柳青墓/161 缪俊杰 永新风骨/163 奉荣梅 道州红瓜子/165 李育善 棣花老街/167 李首峰 灿烂的红柳花/169 李旭光 查干淖尔之冬/172 第三辑 淡定的秋色 周 明 “我的心向着你们”/176 王巨才 曹老/181 袁 鹰 风华远去风范长存/184 理 由 淡定的秋色/186 方 成 怀念丁聪/193 黄苗子 可诵的诗/195 鲁景超 哭罗京/197 彦 涵 诗画人生/199 叶廷芳 诗坛常青树/202 郑 榕 老舍·焦菊隐与《龙须沟》/205 舒 立 童年往事/207 王春瑜 送别何满子/209 邓友梅 含泪忆斤澜/212 冯其庸 学贯中西一寿翁/215 卞毓方 物无涯,悟无涯/218 徐小岩 忆母亲黄杰/220 蓝天野 远去的话剧大家/223 肖亦农 第五十位是民工/225 李青松 二十年和两千万/230 衣向东 父亲的旅途/233 张树国 村主任/236 孙武臣 感念大师/239 袁亚平 国旗设计者/243 列 子 和田姻缘/248 韦昌国 老木的心事/253 凸 凹 母亲的岁月/256 吴 昊 文学的张恨水/259 李 瑛 庄严与凝重之美/262 第四辑 风在诉说 赵丽宏 早春消息/266 鲁先圣年景/268 周有光 窗外的大树/270 章庭杰 板仓雨湿清明祭/273 卢新华 财富如水/275 柳 萌 茶事悠悠/278 金翠华 风在诉说着“时候”/280 李建永 寒食与清明/283 熊光楷 金石文心/285 朱以撒 蓝调/287 蒋子丹 老家/290 周 涛 明月文/293 范小青 目光投向农民工/297 耿 翔 亲亲棉花/299 巴图尔 生命的胡杨/303 张栓固 听雪/306 丁吉槐 弯弯的石径/308 张 炜 文学随想录/310 庞联昌 遥想咸阳宫/315 王学泰 由酷暑而想到/317 郭文斌 阅读的高度/319 阎 纲 在候机大厅/321 张未民 中国之读/324 后记/327 试读章节 天安门见证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日丽风和,莺飞草长,天安门广场上游人渐渐多起来。轻盈的风筝伴着孩子们的欢歌,绿树红花中点染着一片融融泄泄的春光。 凡是第一次进北京的人,无论是山区农村干部、草原牧民还是边防战士,无论是中小学教师、少先队员还是海外侨胞,他们的第一心愿,总是到天安门下,注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然后漫步广场,举头凝望巍峨宏伟的城楼,瞻仰高耸蓝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或是纵情欢笑,列队高歌,或是步履低徊,沉思不语,都舍不得匆匆离去。 1950年8月,我第一次从上海出差来首都,刚在住处放下简单的行囊,就急不可待来到天安门。前一年十月一日收音机里转播首都举行开国大典万众欢腾的浪潮声,又在耳中响起,不由得一阵阵心跳。两年后,调来北京工作,工作地点离东长安街只有一箭之遥。近60年来,记不清多少次在天安门前驻足,在广场上徜徉。在这里度过了多少晴空丽日,寒雨严霜;在这里留下了多少欢歌和笑语,泪水和哀思。 站在天安门下,我想到的并不是数百年前明清帝王由此出人的御辇和仪仗,那些早已化为尘土。在耳边震响的是90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和青年志士们为国为民的呐喊声。我仿佛看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那一辈民族精英,高擎科学、民主大旗,在黯淡的国土上燃起现代文明的火炬。我仿佛看到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振聋发聩,呼唤沉睡千年的巨人觉醒,一路高呼口号,挥舞标语,迈步走过天安门前。我也仿佛跟随在他们后边,从天安门下一直向东,过东交民巷和东单牌楼,进入一片胡同,直到赵家楼卖国贼曹汝霖的旧宅。那座曾经被烈火焚烧的庭院内外,空气里似乎依然留存当年爱国志士们的姿影和呼声,仿佛还在注视着下一代下两代后辈,殷殷垂询: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在民主和科学的大道上迈进多远了?徘徊小巷,悲欣交集之余,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深深感到: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很长,有坦途也有礁石,有鲜花也有荆棘,还需要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坚强而执著地走下去。 50年前,杨沫的名著《青春之歌》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博得千万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喜爱,到现在还被人奉为反映“一二·九”运动的经典作品。那一时期,每到天安门,就会想起“一二·九”时代的热血青年。上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民党政府步步退让,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全力要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北平的大中学生们不愿做亡国奴,不愿看到祖国沦亡,自发地团结起来,振臂高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毅然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冲破反动军警大刀、水龙和枪托的阻挠和镇压,浩浩荡荡,勇往直前,震动古城,震动全国。这是“五四”运动以后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游行,振奋了亿万民心。“一二·九”运动和以后成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表明,又一代青年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史页。 近些年,我每次走过天安门,必定要想起1976年丙辰清明前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花圈似海,挽诗如林,凝聚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的沉痛悼念和对“四人帮”一伙奸佞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对祸国殃民、践踏人权的那昏乱岁月的斥责和唾弃。那几天,我和报社同事也和我的爱人一次次去天安门广场,默读那一首首带着哀伤和怒火进发出来的诗词,任凭泪水泻下双颊。“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红心已结胜利果,碧血再开革命花,倘若魔怪喷毒火,自有擒妖打鬼人。”……瑟瑟寒风中,我们见到一个个青年对着人群朗诵、演讲,全不顾自己有被逮捕的危险。我看着这些勇敢的青年人,敬佩之余,想着他们之中也许有人在十年前戴着“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广场如疯如狂的人群中不停地高声唱歌,高呼口号,等待一次让他们激动得彻夜不眠的接见。十年风雨,他们成长了,能够擦亮眼睛、辨别是非黑白了。在祖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沿着前辈走过的道路,挺身而出,面对危险,勇敢走上讨伐奸佞的战场。多么好的青年一代,不愧是“五四”和“一二·九”的继承人!“丙辰清明”的正义行动当时被宣布为“反革命事件”,许多人受到残酷的追查和迫害,一时从北京到外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气氛。然而,仅仅过了半年,历史就作出结论。10月中,在首都百万军民欢呼粉碎“四人帮”的大游行队伍中,我又一次随着人潮走过天安门。半年前的光景,历历在目,禁不住百感交集之余,也想到了“四五”事件的受害者,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历史终究要恢复它本来面目。任何符合人心的正义行动,不论遭到多少诬陷,发过多少文告,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不值一文钱。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可以依靠强权歪曲它,污蔑它,却无法改变它一丝一毫。 八年后的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天安门前举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第一次隆重的阅兵式和盛大的游行。人民群众自发地表达了对改革开放路线由衷的欢呼。那天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心随着天安门前的欢潮一起跳动。突然,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里举起一面横幅,四个大字:“小平您好!”使我们眼前顿时一亮,不禁都欢叫起来:“‘小平您好’,好啊!”好像突然升起一把火,将我们的心烧得暖洋洋的,不能平息。这样的标语,是历次游行中未有过的,普普通通四个字,却是那么准确、深刻而又亲切生动地表达了中国青年一代以至全中国人民历经十年风霜雨雪以后共同的愿望,对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带领全国人民迈向康庄大道的中央领导人表达崇高敬意和衷心爱戴。我在天安门曾经见过无数标语横幅,听到过无数口号欢呼,唯有这句平实的大白话,将会让亿万人民牢牢记住。 10年前,人民共和国50年华诞那天下午,我们全家人又到天安门广场。看到一队队系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跳跃欢腾,一群群身穿绚丽衣裙的少数民族姑娘载歌载舞,一辆辆装饰着绚丽鲜花的花车被人们簇拥,想起我自己从一个20多岁的青年第一次站在金水桥上的兴奋心情,到如今两鬓如霜,再一次到天安门广场感受祖国黄钟大吕般的足音,思潮起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难以移步了。 遥望天安门,经历了60年峥嵘岁月,巍然屹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是一块崇高的圣地,一种爱国精神的象征。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如火红心,激荡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永远见证着风雨苍黄的华夏青史。 P2-4 后记 当您翻开《风在诉说着时候:人民日报2009年散文精选》,关于历史、往事、青春、爱情、理想和希望等诸多美好的情感将扑面而来。在岁月不经意中随风而去的一刹那,当事人可能并未刻意要挽留些什么。然而,时过境迁,作家们将记忆的碎片拼贴成一则则生动故事时,时光会伴随着他们的追忆,完成一次次心灵的诉说。这些逐渐淡化了尘世烟火气的追忆与诉说,演化成超越市俗和功利的曼妙华章,将邀读者相伴走过一段审美旅程。相信每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份难得的阅读的淡定与从容。 200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于国家来说,共和国迎来60周年大庆;对于人民日报来说,这年的7月1日,党中央机关报进行了历史上的第四次扩版,其成果之一就是每周增加了一个文学作品版,从而为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一直是党报副刊的领头军,是报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经过数代编辑的辛勤耕耘,已经发展定位为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而作为副刊生力军的散文随笔,追随时代,反映现实,一直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以它特有的芳香,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文艺部曾经编辑过的《大地春华——人民日报副刊集粹》和《人民日报60年优秀散文选》两书出版之后,广受好评,在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人民日报2009年散文精选”,作为一个年度选本,这是第一次。其中,共和国60周年大庆当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放歌60年”大型征文,它像一团火炬,点燃了作家们喷涌的创作激情——他们为祖国的五千年文明而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唱,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抒怀,向茫茫昆仑、巍巍长城致意;还有不少作家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变化,由衣、食、住、行等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角度人手,以小见大,映射出历史的沧海桑田和时代的巨大变迁。征文期间,我们收获了大批名家散文,但考虑到此前作家出版社已经结集出版《放歌60年》一书,为避雷同,本书只保留了袁鹰、王蒙、贺捷生、蒋子龙、贾平凹、陈祖芬等名家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便是《我们成长的年代》一辑中的内容。 其余几辑,《风在诉说》、《淡定的秋色》、《大地血脉》,或抒写人生感悟,或描摹刻画人物,或写景记游,多思想深刻之旨,多辞采华赡之章,而绝少无病呻吟、附庸风雅、浅尝辄止之文。我们的队伍、我们的视角、我们的阵地决定了我们选稿的水准。这是我们要向长期以来支持副刊的广大作家致敬的地方,也是尽管有了其他几个年度散文选本,我们依然对这个选本的价值充满自信的原因所在。 我们赞赏人民日报出版社董伟社长的文化眼光,他们企望以年度系列丛书来打造人民日报版面品牌的美妙构想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我们感谢责任编辑宋娜女士,她的热情和敬业为本书添彩增色。我们更真诚希望这个工作能一直做下去,若干年后,让大家的书架上出现一排高质量的文化图书。对编辑来说,它是对每年副刊散文所作的检阅和总结;对读者而言,则不啻一次丰赡的精神之旅。 编 者 2010年春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