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一次抓着蜡笔的心情,偶遇某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游走艺术长廊时的啧啧叹奇,对别人灵巧画作的无比艳羡。
阳光、山峦、木莓……用画笔,让最美的风景驻足木纹、纱布、绳子……平常什物究竟潜藏多少惊奇高更、梵高、莫奈……唤醒名家名作的灵感封印。
纵入想象创意的盛大花园,培养打量世界的新奇视角,享誉国际的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写给人家的绘画课!带你进行想象力的溯源之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野光雅的七堂绘画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日)安野光雅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童年第一次抓着蜡笔的心情,偶遇某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游走艺术长廊时的啧啧叹奇,对别人灵巧画作的无比艳羡。 阳光、山峦、木莓……用画笔,让最美的风景驻足木纹、纱布、绳子……平常什物究竟潜藏多少惊奇高更、梵高、莫奈……唤醒名家名作的灵感封印。 纵入想象创意的盛大花园,培养打量世界的新奇视角,享誉国际的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写给人家的绘画课!带你进行想象力的溯源之旅。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际级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在日本NHK电视台讲解“绘画与想象力”的内容集结。从趣味盎然的透视实验到知名画家的不凡技法;从童年时期的幻想回忆,到邂逅野花那惊人的美丽……安野光雅带着仿佛细数自家孩子的温情,以严谨而易懂的解说辅以丰富的实例,带领读者解剖绘画中的想象力流向,进而体会绘画最本真的仰赖——“真正的基础在心中,只要喜欢就好了”。 即便是毫无绘画基础的读者,也可在书中找到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镜,登入绘画艺术的奇妙殿堂。 目录 写在本书这前 自己的想法/关于蜡笔的回忆/想象力的培养 1 幻想的课题 几个很有趣的问题:想象的岛屿轮廓/山的陵线/石墙/木头的纹路 用旧的纱布/各式各样的脸孔/等高线 在箱子上用这条绳子绑蝴蝶结的情景 指甲刀或剪刀、钳子/风车/总结 2 绘画与真实 画图的乐趣/如照片一般逼真/写实主义的时代/教会与美术 社会与美术/长出翅膀的天使/库尔贝的写实主义/光与影的道理 绘画中的真实/马奈对传统评价的质疑/绘画的意义 构图是一种结果论/事实与真实 从写实主义到印象派的时代/技术与创造性 3 透视法的实验 何谓“透视法”/日本的透视法/描绘看不见的世界之能力 Camera的历史/摄影与绘画/使用杜勒的“取景框”做实验 绘制低音大喇叭/描绘风景/关于“个性”/原始风景 为何要画那里/·杜勒与透视法 4 仔细观察再画 一 描绘花朵:木莓/生物学者的素描/结香/辛夷/野地的花 野生茶花与榀椁/电影《楹椁的阳光》/绘画的两种立场 “马德里写实主义”/静物画与写实主义 二 描绘自行车:构造、机械装置、动作/描绘蒸汽火车 不了解构造时/凭记忆描绘 以熏衣草的画为例/从写生到装饰 5 自画像的实验 绘制自画像/肖像画与自画像/第一次画自画像 寺田寅彦的自画像/似颜绘/在蒙马特当模特儿 尝试错误/再画一次自画像/塑成铜像/自画像终于成功了 6 梵高的存在 前往津德尔特/跳舞的红鞋/回到双亲身边——鲁恩 产业革命/点描派/遇见浮世绘/巴黎的画室 南法的阳光——阿尔/共同生活的难题/圣雷米的疗养院 《奥维尔的教堂》/《有乌鸦的麦田》/梵高的热情 7 想象力与孩提时代 描绘“没看过”的世界/创造性与缪斯/临摹与创作 Illustration/Fine Art/走自己的路/如果这样的话 从安徒生与宫泽贤治的作品来看/孩童与想象力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般我们所说的“绘画”,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我想在画家看来就是可以把牛画得像牛、把马画得像马并因此感到喜悦。就如小孩一开始画的马像人脸一样有眉毛,渐渐地熟练之后,可以画出马奔跑的样子,让大人也佩服,或者,能够画出马和牛的不同,也能让人感到得意。 如果还能画出马走路时四只脚的运动,就更了不起了。要能办到这点,需要加以观察,这是小时候父亲教我的,一直到现在还很受用。 但要观察正在动的马脚几乎不可能,即便是德加(Edgar De—gas),也曾为照片所显现的马脚动作而大吃一惊。要对马匹走路的动作进行写生有其困难,与其说依靠记忆来画,不如说那是一种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日本胶彩画中,很少出现这种脚部动作的画面,但在西洋古画中却有很多。 刚才所举的例子是牛和马,这个念头源白于拉斯科涧穴(Lascaux)壁画中,原始人类留下来的牛或马的图画;这些图画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绘画,表现方式却非常令人称奇。也就是说,当时虽然没有教人画画的学校,说不定已有专门画画的人。 我想,洞穴里的这些牛和马的图画,就连现代人的作品也难以企及吧!这些洞穴壁画除了代表美术史的开端,更踏出了人类文化史的重要一步。由此,我想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cueva de Altamira)中的野牛壁画,在数学史上也占了重要的一页。 从美术潮流来看,这些图画是写实的、画得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想画得像实物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尝试。 现在,多数人对于画画仍有着“写实就是目的”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好厉害,画得像照片一样”却又未必是一句褒奖的话。那么实际上又是如何? 如照片一般逼真 让我们先来想一想静物画。假设有着插在花瓶里的花,或是桌上摆了苹果和其他水果,类似这样设定好构图的一组模型,如果我们忠实地描写这些东西,或许能画出如夏尔丹的作品、或荷兰某时期的静物画那样比实物更逼真的作品。 以前人们说“像照片一样”,被认为是一种褒奖。在学校的美术课上学习这类静物画,评分的标准是根据接近描绘对象的程度来判断,我想,直到现在的美术课仍有这样的倾向。 如果画出来的成果不像被描绘的对象,而是很有个性(如毕加索)、改变了色彩或形状而变得有趣呢?这种情形下就很难有客观的判断基准,只能根据指导老师的个性或偏好来判定,“只知道喜欢还是讨厌,却无法评断它的好坏”,因此并不一定具有说服力。但在图画课上,往往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如果“像照片一样”的画不一定得到高分,学生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要画得不像照片比较好?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之所以不好,并不一定是因为画得像照片,并非“像照片一样所以不好” ·照片对实物的表现力也是可取的,也不是“不要画得像照片一样” ·绘画不是照相,它有着比“还原实物”更多的含义,画得不像照片也不是坏事 应该这样说才对。像照片一样的画,可以得到百万人的肯定:呈现孩子个性的画作,则因得到爷爷的赞美而有价值。如果能像野田弘志(如图II.4)一般,将所画的对象描绘得更有写实魄力也不是一件坏事。有趣的是,看过野田弘志作品的人,没有人说它“像照片一样”。在这里稍作总结:所谓“像照片一样”,可以作为画得像不像的标准,却不能用来评断画的好坏。这又是为什么呢?P28-31 序言 自己的想法 “画家作画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不知读者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每一位画家想的事情不尽相同,所以本书就变成探讨我这个画家在想些什么。这样的内容很容易落入自我辩解的窠臼,这一点还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想要成为一位画家。即使战争期间颜料不易取得,我也会向画宣传板的大人要油漆或使用食用色素等,想尽办法画图,可说是没有一天不画画的。问问那些成为画家的人,大多从小就喜欢涂涂抹抹,即使不是,也是从小就立志成为画家。 许多人虽然不会弹奏任何乐器,却很喜欢音乐,同样的,许多人即使自己不是画家,也很喜爱绘画。他们在谈论对画作的感受时,表达的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就和音乐爱好者评论音乐、文学家叙述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一样。 如此说来,无论棒球或赛马爱好者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即便是错误的想法、或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只要不是剽窃而来的就好。 一谈到政治问题或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具备自己的判断,而是不加选择地迎合电视或广播上的说法。这样的现象还有愈来愈普遍的趋势。像是“生命线”(Life line)、“泡沫经济崩解了”之类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词汇,现在却是人人耳熟能详。 回顾自己过往的经验,我对赛马的喜好胜过政治,对棒球的喜好又胜过赛马,喜欢音乐胜过文学,喜欢绘画又胜过音乐……这些喜好产生的顺序,可以如此这般回溯到孩提时代。若回到乱涂鸦的岁月,几乎每个人的经验中都曾经萌发绘画的嫩芽,尤其是“喜欢绘画”的感性,之后可能演变出好奇心、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甚至延伸出对物理、生物、医学的兴趣,我是这样认为的。 “喜欢绘画”的小孩,并不一定要成为画家。 关于蜡笔的回忆 我出生的地方,是岛根县津和野町。每一位到访这个小镇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真是美丽的地方啊!安野光雅就是出生于这样美丽的小镇,才成为画家的吧?”的确,故乡的美丽令我感到自豪,但并不是每一个住在津和野的人都是画家,所以我无法轻易认同这些话。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让我着迷、玩耍嬉戏的地方,就是我人生的起点。津和野可说是我立志作画的起点。虽然不知道为何开始画画,但总之我小时候就是沉迷于绘画。 某年夏天,我在夕阳温热的光照下,拿着蜡笔在木板墙上涂了一个又一个圆。蜡笔是用蜡凝固颜料的一种画具。被阳光烤热的墙就好像是平底锅一样,蜡笔融化、互相混合在一起,变成了漂亮的图案。我感到很兴奋,还记得几乎把所有的蜡笔都画完了。那是不暇思索、光是在纸上随便乱涂就能让我很开心的时代。直到现在,这件在小板墙上涂鸦的事记忆犹新,还暗自庆幸当时没有被父亲发现。 想象力的培养 一般人认为图画得好,就是画得“像照片一样写实,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这样老师就会给好成绩。结果,原本无法估量的绘画价值,孩子就会用“像不像”来断定了。 固然,写实的画作是描写眼睛所见事物的结果。但仔细想想,也有许多画是描绘眼睛看不见的事物。我认为,描绘出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画画的意义。 例如“鼠小僧次郎吉”(传说或小说中的怪盗、侠客),光靠写实的练习是无法画出来的。又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或狸猫,某些说话或动作的场景,也不是轻易就能画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我自己无法望其项背的,如古代的鸟羽僧正《鸟兽戏画》、近代的前田青村《西游记》等。 相比而言,想要学习描绘看得见的东西,有老师指导就差不多了;虽然也不容易,但只要下功夫就可以做得到。但要问起如何学习描绘看不见的东西,就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好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件事。 那么我又是如何画出看不见的东西呢?如何想象眼睛无法看见的世界?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所谓“绘画”,其实就是在想象力的世界里闯荡。这个世界里并没有“know-how”的指导法则。而我的想象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我想应该是源自孩提时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至于要如何培养想象力,则是一大难题。借着这个机会我回到津和野,再回味一次和我的想象力有关的地方。我想回溯自己的绘画历程和创作经验,思考关于想象力的培养。除了津和野,还有奈良的明日香村,另外最近有机会到欧洲,拜访巴黎蒙马特的似颜绘画家,还有位于法国奥维尔的梵高之墓,都会在本书中一一介绍。 后记 本书是编辑2004年10月至11月,在NHK电视台播出的NHK人间讲座“绘画与想象力”节目内容而成。在录制该节目之前,我事先写好了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 “想象力”对人类来说极为重要,其重要性并不仅仅限于绘画领域。因此我想从绘画的角度出发加以思考,但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凭想象画出山峦”的练习。描绘风景时,背景如果像荷兰当地所见的只有天空,对我来说没有安定的感觉。 我小时候没看过海或沙漠,比较起来,对身边触目所及的山景感受就是不一样。所以,即使登山对我来说很吃力,我还是去了好几次意大利的多罗米提(Dolomiti)溪谷。 无论是方言,妈妈做菜的味道,还有对山野自然环境的感受方式,都是从小时候一点一滴形成的。对在山间长大的我来说,不知不觉之中,山比海更加亲近的美学意识已深植心中。 最近前往中国的长江参观三峡水坝,在那里素描时发现令我惊讶的事。虽然说要大家“凭想象画出山峦”,我想我还是画不出像这样有层层断崖的溪谷。 在电影中也看到过美国大峡谷的奇岩怪石,虽然令我惊叹不已,却不会想以它来作画。相较之下,长江的溪谷激起我动手画画的念头,实际上我也真的画了。这当然是个世界奇观,不过我想这是因为在我的故乡也有规模较小的溪谷吧!这个最近的经验,似乎可作为我假设的佐证。 另外,以NHK人间讲座的讲稿为基础所制作的影像,还体现了“画室”(理论)和“现场”(实际)的差异。一旦开始录影,我就会不断提到原稿上没有写的事。本书便是归纳了原稿字句与节目谈话内容而成。 录影内容是由速记专家记录而成,我则对自己不小心说出的方言感到不好意思,但回想起来也因此怀念起故乡。 本书中提到的人名都省略敬称,无论是亲近的人还是梵高、寺田寅彦等伟人都不例外。 一开始想到绘画适合作为“人间讲座”主题的,是大矢鞆音。 写作原稿时,得到中村伸的许多帮助,原稿能够成为浅显易懂的文章,都是他的关系。 在本书中进行透视法实验之际,制作木框以及为了本书找来许多参考CD、DVD、稀有古书的,是当时的编辑长,亦即89页所提到的U——鹈饲泰宏。 影像制作监督是槲本孝治。将书中所写的内容化为影像,并不是旁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他还是坚定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例如那种有名的说法“光靠理智行事易冲突”,之后接的是什么,也是因为他的细心才能在录影前想起完整的句子。 此外还有摄影、音响、照明等技术方面,负责的工作人员也都很尽职。现在写作这篇文章所使用的笔记本电脑VAIO,也是音响部门的人推荐给我的。在暴风雨之夜带饭团来给我的也是他们。 说到暴风雨,前去广岛美术馆时因为台风来袭,馆方为了户外雕刻作品的避难与安全而大费周章,我们却在美术馆内连一点雨声也没听见,好整以暇地完成了录影。而梵高的晚期画作《杜比尼的庭园》,几乎是让我们独享欣赏。 在电视画面上,因为有津和野高等学校的学生和筱田正美随同一起参与演出,为画面增添了不少活泼气息。 还要谢谢奈良的万叶文化馆,让我们进行低音大喇叭的写生和录制一部分自画像的节目。在明日香村的写生,更是麻烦了那里的福田道宏。 此外,看了节目以后有许多人寄来勉励的话语,最后全都交给中公新书编辑部的松本佳代子整理。这位小姐是目前少见的“文字”感极佳之人,我信赖其优秀的“文字”感觉,才产生了这本书。 总而言之,我认为关于这本书无论毁誉褒贬,都是以上所提的各位的责任。 2005年晚秋 安野光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