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多次身临险境,生死难测,但却总能处变不惊,逢凶化吉;他,虽未指挥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陈兵逐鹿,但却精心策划过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情报战。大革命期间,他投身革命,领一时风骚;大革命失败后,他打入敌营,窃情报,巧周旋,力挽狂澜;“西安事变”前后,他秘联张、杨、展转奔波;解放战争中,他领导的中共情报机构,侦情报,搞策反,令敌丧胆;朝鲜停战谈判中,他坐镇幕后,运筹帷幄,使美军俯首……开诚编著的《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全面地记述了中共秘密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卓越领导人李克家将军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中国共产党情报战线的重要领导者李克农,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打入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保卫了中共中央的安全,是被誉为的“龙潭三杰”之一。后长期从事中共保卫、情报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前后,李克农本人及其所领导的情报战线,分别向敌、伪、国民党及其各战区派出精干的情报工作人员,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屡建奇功。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由于隐蔽工作的特点,大都鲜为人知,李克农被称为传奇将军。本书《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首次准确、全面地公开了这些史料,而未加虚构、渲染,使读者一睹英雄本色,并从中了解革命事业的伟大、艰辛。
《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由开诚编著。
1929年冬,蒋介石叛变革命已有两年多,上海仍然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乌云密布,遮盖了万里晴空;黑雾层层,笼罩着茫茫大地。时而刮起一阵阵腥风,落下一阵阵血雨,多少革命志士遭到残害!
已经篡夺了政权的蒋介石,为他的“魔法”得逞得意狂笑。他要进一步加紧破坏白区的共产党组织,加紧围剿苏区的红军,企图把革命力量全部消灭掉。
这时,中共中央特科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书记周恩来直接领导下,鉴于钱壮飞已先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乃派李克农、胡底在钱壮飞掩护下,也趁机打人,形成了以钱壮飞为主要情报员、李克农为组长的三人情报小组,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国民党特务活动,与蒋介石的反革命“魔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较量。
上海是有革命传统的最大城市,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已迁到这里,坚持革命斗争。此时,他们三人也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
李克农,1899年生于安徽巢县。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即参加进步活动。1926年在安徽芜湖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做地下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安徽省的长江两岸地区坚持革命斗争。
1928年春,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摆脱了敌人的追捕,从安徽秘密转移到上海。
他与上海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后,被编入中共上海北四川路春野书店支部。在支部里先做文化工作,后来做小市民工作,又去电车工会做发动群众工作。
同年秋,他同潘汉年等人一起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先后办小型报纸《铁甲车》和《老百姓报》,不久遭封闭。
同年冬,他被调到共产党沪中区委任宣传委员,继续做文化工作。
他来上海的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没有社会职业,处境十分艰难,过的是“悬脑袋,饿肚皮”的生活,常常空肚子喝“三鲜汤”——酱油、葱花加开水。但他的情绪乐观,精神饱满,写文章、办小报、编剧本,积极认真,特别是在复杂而紧张的斗争中,胆大心细,具有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能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
钱壮飞,1895年生于浙江湖州。191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初在北京挂牌行医,兼任美术学校教师和报纸编辑;后又转到京绥铁路附属医院任医生。1925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同胡底等同志日夜辛勤奔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1927年革命形势逆转,他和胡底的革命活动已被敌人发觉。北京反动政府明令通缉钱、胡,他们在接到党组织的警报后,于1927年冬一同逃离北京,经天津先后到达上海。
1928年7、8月间,钱壮飞和胡底在上海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编人中共法南区委所领导的法租界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支部书记是张沈川。支部为了使钱壮飞避免暴露,不让他参加散传单、贴标语等活动。
钱壮飞多才多艺,既精于医学、文艺创作,又擅长绘画和汉剧。表面上像一位文弱书生,实际上有勇有谋,胆大心细,遇事沉着,善于适应各种环境、应付各样人物。
胡底,又名胡北风,安徽舒城人。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时与钱壮飞相识。毕业后,一直住在钱壮飞家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在北京的“光华影片公司”当演员。 1927年冬,胡底被北京反动政府通缉,遂与钱壮飞一起离开北京至上海。
1928年,他人“上海影片公司”当演员,又被国民党政府发觉,派军警围捕,他机智地越墙逃脱,到松江和沿海一带村庄同盐商混在一起,同国民党政府的缉私官员展开斗争。
1929年夏,他又被敌人追捕,遂去杭州找到钱壮飞,隐居钱家。
同年冬,他在上海另一家影片公司当演员。
胡底,虽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在革命斗争中,勇往直前,毫不畏难退缩,革命意志非常坚定。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才。对文学和艺术有很高造诣,文章写得很好,而且吹、拉、弹、唱,样样擅长。他性格开朗,谈吐生动、风趣,善交际。
这三人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人才。他们经历各异,又是怎样相遇的呢?
就在1929年初冬,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的李克农,常进出上海的文化机关,先遇到了在上海电影界工作的胡底。两人是安徽同乡,曾在芜湖相识,而且一起参加过进步活动。这次重逢,分外高兴,各叙别情。
胡底对李克农有信任感,着重简述了他和好友钱壮飞从北京来上海的情况。
李克农凭地下工作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初步断定这个性格开朗、言谈风趣的青年老乡所谈,基本上是真实的。
李、胡两人相互信任,又成了“同志”。
同年11月上旬,钱壮飞和胡底在上海外滩公园相见。胡底谈起最近见到李克农的情况,认为李克农是搞进步文化工作的一位共产党领导人,是可以信赖的。钱壮飞表示想和李克农交谈,希望胡底介绍、安排。
原来,钱壮飞到上海后,一面找党的关系,一面找掩护职业。在找掩护职业时,于1928年夏,考取了国民党在上海开办的无线电训练班。这个所谓的无线电训练班,实际上是国民党的特务机构。
P6-8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翻天覆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党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在党的隐蔽斗争战线上,也造就出了灿若群星的卓越人物和无名英雄。本书向大家介绍的我党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就是这条战线的杰出代表。我们想通过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历程和长期建树的光辉业绩的记述,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党的隐蔽战线在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书力图勾画出我党情报工作的一个历史缩影。
毛泽东同志说:要战胜敌人,必须打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战争,一种是隐蔽战争。对于公开战争,人们都已经很熟悉,但对于隐蔽战争,由于它的特殊性,加上宣传不多,所以不大为人们所了解。实际上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克农同志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参加进步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正值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他坚决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同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为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与了苏区和红军中政治保卫工作的建设,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对党和红军政治保卫工作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到达陕北后,担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等职。在洛川首先会见了张学良将军。西安事变后,担任中共中央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同志领导的谈判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部长以及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部长,在了解敌情,保卫自己,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中共代表团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情报工作、外交工作、统战工作、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斗争中,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党中央非常重视对隐蔽战线的宣传,早在1989年纪念李克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中央领导同志就提出要组织撰写一部李克农传记。国家安全部党委专门成立了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强调做好对隐蔽战线历史的宣传,对李克农和广大无名英雄的宣传,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在国家安全系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隐蔽战线工作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进行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近几年来,在社会上曾出现过不少表现隐蔽战线,包括李克农同志的革命业绩的书刊,有的作者还搜集了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他们不了解隐蔽战线的性质和特点,不完全掌握翔实的史料,又没有按照中央关于涉及党的地下情报工作历史题材的作品要经国家安全部审核把关的规定去做,因此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都相差甚远,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以讹传讹,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由主管部门组织撰写一部李克农传记,从而揭示党的隐蔽战线历史,是十分必要的。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聘请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开诚同志负责撰写。经过几次讨论、修改,并征求了有关老同志和李克农同志子女的意见。在写作过程中,贾春旺同志等部领导和罗青长、王炎堂等老同志以及主管这项工作的余放同志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关心、指导和帮助。国家安全部办公厅向开诚同志提供了必要的史料和具体的帮助。最后由部党委批准的本书审定小组审核定稿。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开诚同志。他已年过花甲,身体并不太好,曾动过肺部手术,但他出于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李克农同志的敬仰之情,愉快接受了国家安全部委托的写作任务。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带病坚持工作,兢兢业业,圆满完成了撰写工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除得到了国家安全机关许多同志的支持之外,还受到了李启明、柴成文、李宁、李冰、李治、李力、李伦、孙方等同志的大力支持,还有开诚同志的夫人和女儿的帮助,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李克农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军队隐蔽战线最卓越的代表,他创建的丰功伟绩,他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斗争艺术和工作作风,将永远成为我党和隐蔽战线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垂范后世,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的生动教材。
国家安全部办公厅
1992年4月底,国家安全部领导委托我担任撰写李克农传记的工作。开始,我犹豫不定,主要是考虑我缺少主人公的斗争经历,难以深刻地了解主人公,不易写好;而且我患肺癌动手术后,不到两年,还处于危险期,怕完成不了。
后来,我考虑:李克农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保卫、情报、统战和外交等几个方面,工作都很出色,我能为之写传,有殊荣焉;至于缺少斗争经历问题,我要以多读有关材料、访问有关人员和增加生活体验的办法来弥补;我还可以通过写作,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于是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使命。
我投入写作的工作后,遇到一些小小的波折。
1993年春节后,我因肺部阴影增大,可能是癌症复发而住院治疗。这时,我倒不完全怕死,而是担心我因此不能继续写作,辜负国家安全部领导的委托。
不幸中之幸的是,数月后,我康复出院。就立即抓紧时间,继续写作,在1994年9月15日前完成了全书第一稿,心中稍安。
我在写作此书时,尽量搜集有关的各种历史资料,多多益善。它好比炊中之“米”,米不够,巧妇也做不好饭,何况我并不巧。
但是,关于李克农革命事迹的历史资料,既多又少。说它多,是因为曾在不同阶段跟他一起工作过的许多同志,已经写了书,或发表了文章,介绍他的有关事迹。说它少,是因为他在早年革命的艰苦环境中,留下的资料很少;特别是他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上,工作具有特殊性,这方面的情况,更鲜为人知。
幸亏国家安全部办公厅的同志向我陆续提供了关于李克农革命事迹的材料,档案馆负责人又为我查询有关资料提供了方便。他们为我写好此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甚为感谢!对所有资料的提供者,口头的和书面的,我也甚为感谢!
国家安全部办公厅又派人负责与我联络,并代为复印一些资料,我也很感谢!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与李克农长期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罗青长等人热心地参加了第一次审稿会,或在阅稿后写了书面意见。他们了解李克农的有关情况,指出书稿中一些与事实不尽相符之处,加以澄清;也列举了与李克农关系不大的地方,建议删略。李克农的亲属也对有关情况提出了修改和补充意见。
在第二次审稿会上,罗青长等同志又对书稿进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见。
我根据他们宝贵的意见,对原稿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增、删,对所有与事实有出入之处,进行了查核、纠正,力求此书在史料翔实的基础上,内容丰富些。
这样,此书三易其稿后,由国家安全部组成的审稿小组在1996年6月11日最后审阅定稿。
此书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写成,总的说是由于国家安全部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密切关怀。
1994年9月15日,国家安全部组织李克农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会,我汇报了此书第一稿已完成的简况。贾春旺部长在会上肯定了我写此书所根据的几点原则,会后又找我谈话,鼓励我再下工夫修改,把此书写成对国家安全干部和广大读者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精品。
我对国家安全部领导人的鼓励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我自己使用电脑编辑、修改,并打印成了文本。这是由于国家安全部办公厅提供了电脑,并得到了几位同志以及小女其电的技术帮助,我也在此表示感谢。
我还想提一下老伴新儒的助手作用。在此书写作过程中,她帮助查找、抄写资料,又帮助使用电脑输入部分文稿;特别是初稿完成后,她作为第一读者,对书稿的内容和写作提出了意见。我参考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初步修改,使得一稿在审稿会上就得到基本肯定。
此书是历史性的,纪实性的。我力求通过事实,写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李克农。从他的战斗经历和生活、品德中,显示出他的音容笑貌、脾气个性。
在长期的复杂斗争中,他屡建奇功,我详细记述之;他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我也如实记述之。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他一生是辉煌的,受到领导、战友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此书的写作,我没有采取传记体裁的一般模式,而是把主人公最突出的事迹放在书正文的开头。是耶?非耶?请读者评说。
我的笔头笨拙,没有生花,不能涉笔成趣,但愿本书主人公事迹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能吸引广大读者!
作者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