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撤离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由此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期间,蒋介石先后调集了300多万重兵,进行围追堵截,除国民党中央军的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外,还有地方军阀部队,如粤军、桂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川康军、西北军、东北军及马家军骑兵等,可谓殚精竭虑……但终未能挡住数万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滚滚洪流。
李涛编著的《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图文版)》以史料为依据,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国民党中央军,桂军等八支追剿大军追堵红军长征的经历。
《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图文版)》由李涛编著。
《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图文版)》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翔实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桂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川康军等八支“追剿”大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经历,披露了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国民党军上至蒋介石下至地方军阀民团武装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各保实力的军事行动,揭开了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谜团。
第一章 “机动穷追”两万里
●曾向共产党建议把蒋介石抓起来的“剿共悍将”
●蒋委员长喜出望外,“消灭共匪的时机已到”
●没当上“追剿”军总司令的薛岳负气上任,部署湘江会战
●“湘、桂军不是我们中央军监视压迫他们,一仗也不会打呀”
●面对王家烈的苦苦哀求,最愿与红军打仗的薛岳却按兵不动
●吴奇伟不是项羽,乌江畔倒地大哭……
●“长追将军”有苦难言,“共军拐个弯,我们跑断腿!”
●蒋介石把他的“王牌师”拿了出来
●胡宗南进退维谷,创造了一项新发明:放午炮吃饭
●多年后,薛岳仍恨恨地说:“当年未能灭共是军人之耻事”
第二章 南天王“保境安民”,红军借路西行——国民党粤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骁勇善战的“南天王”
●问计“小诸葛”
●有道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心要保实力的“南天王”与红军达到借道协议
●陈济棠沉思良久,下令:“敌不向我射击,不许开枪;敌不向我袭来,不准出击”
●蒋介石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娘希匹!陈济棠,你坏了我的大事!”
●延寿之役,李汉魂一手拿着蒋介石的嘉奖令,一手拿着陈济棠的急电训斥:“我军以‘保境安民’为主”
第三章 “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国民党湘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打游击出身的“剿共先锋”
●大敌当前,人人都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何键把决战地点选在了黄沙河,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自古“无湘不成军”,湘军从来不缺悍将
●湘军也有不怕死的,湘江岸边差点“成全”了委员长的美梦……
●脚山铺,何键的乘龙快婿险些抄了林彪的军团部
●失之东隅,收之桑隅。蒋介石没能在湘江畔完成“剿灭”红军的伟业,却把湘军牢牢控制在手
第四章 “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国民党桂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重赏才能出勇夫
●刘斐一语“牛虽瘠而卧于豚上”,说到了白崇禧的心坎上
●两害相较取其轻。“防共更要防蒋”的白崇禧向红军敞开了湘江大门
●“工事星夜挖去,让红军通过”
●“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白崇禧杀了红军一个回马枪
●清水关,广西兵缴了中央军的枪
●“小诸葛”导演了一出“七千俘虏”的大闹剧
第五章 “双枪将”损兵失地又丢官——国民党黔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红军大举入黔,“双枪将”进退两难
●收拾大西南,蒋介石要拿和他关系最深、但实力最弱的王家烈首先开刀
●教过私塾的王家烈竟忘了中国有句古训:饮鸩止渴
●红军强渡乌江,蒋介石怒惩“猴子蛋”
●王家烈尝到了引狼入室的苦果
●屋漏偏逢连阴雨,“双枪将”再失遵义
●贵阳城,蒋介石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红军将老蒋一军,老蒋就逼我下台”,损兵失地又丢官的王家烈灰溜溜地逃离了贵州
第六章 “我们不是打仗,而是保家卫国”——国民党川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人称“刘瞎子”,却生有一双火眼金睛
●刘湘的万全之策——“拒‘匪’于川外”
●毛泽东原本打算在土城吃掉“郭猫子”,没料到川军如何难啃
●几年后,郭勋祺感叹道:“如果当时川军被打垮,红军一定向泸州渡江,就不会后来渡金沙江、大渡河,走雪山草地了”
●蒋介石密电刘湘:“朱、毛匪部窜于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
●“请问委员长,看你又如何”
●“剿共”最“积极”的杨森实际是最消极的
●红军大举南下,刘湘急红了眼,大叫:“我们不是打仗,而是保家卫国”
●血战百丈关,川军要与红军拼个鱼死网破
第七章 防蒋胜于防共,云南王“献”地图——国民党滇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自古英雄多磨难,“云南王”曾是金沙江畔的流浪汉
●“云南王”的雄心与野心
●孙渡驰援贵阳“救驾”,蒋介石“龙颜大悦”,连声称赞:“这样的部队才算是真正的军队”
●“云南王”中计
●毛泽东哈哈大笑,“当年刘备入川是张松献的地图;如今我们过云南入川,是龙云‘献’的地图”
●“防蒋胜于防共”,龙云与薛岳演了一出“龙虎斗”
●蒋介石再施拉打术,龙云“白捡”了14万大洋
●虎头山一役,龙云四处吹嘘:“一担桶已经打烂了一只,剩下一只好打了”
●龙云在昆明大唱“空城计”,偏偏贺龙不是司马懿
第八章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放”——国民党川康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记
●“川中枭雄”连声哀叹:“共产党找上我这穷光蛋来了”
●红军巧渡金沙江,国民党战史写道:“黔滇地区之追剿作战,于焉结束”
●抹干了眼泪的刘元瑭横下一条心,死守会理城
●刘元璋火烧西昌城,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毛泽东不是石达开,大渡河也挡不住红军
●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向蒋介石“请罪”,推脱道:“吾军人少于彼,乃不得不撤退”
参考书目
●骁勇善战的“南天王”
1982年10月,中顾委常委何长工发表回忆录——《难忘的岁月》。
在“粤赣风云”一章中,这位当年的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披露长征前夕他亲自参与其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发生在48年前的这段老故事,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留意,甚至都没有翻阅这一章。于是,这一隐秘仍旧静静地躺在书中。
光阴似箭,转眼间两年过去了。
1984年9月,北京。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接见了回祖国大陆讲学和筹备办学的美籍华人陈树柏。陈树柏的父亲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独揽广东军政大权,进行封建割据,保持广东半独立局面长达8年之久,有“南天王”之称的粤系军阀陈济棠。
会见中,邓小平说:“令尊治粤8年,确有建树。广东老一辈的人至今还在怀念他。”
这一评价在海内外立即引起震动。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时,国民党军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的“围堵”主角,就是陈济棠。他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共英雄”,为什么中共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会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又过了两年,覆盖了半个多世纪岁月尘埃的隐秘终于被揭开了谜底。
1986年9月13日,香港《大公报》根据何长工的回忆录,发表了《陈济棠让路记》一文,才使陈济棠与共产党人半个世纪前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陈济棠,字伯南,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890年2月生于广东城防(今属广西)。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经广东革命先驱、陆军小学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职。1920年11月,任粤军参谋长的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陈济棠任该师第四团第一营营长。不久,邓铿被刺,陈炯明发动反对孙中山的政变,逼迫第一师将领饮鸡血之盟,为其效忠。陈济棠联同第一师的另外两位将领邓演达、张发奎起兵反抗。1923年,陈济棠升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即北伐战争中著名的“铁军”,陈济棠任该军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和南征邓本殷战役。1926年兼任钦廉警备司令。
陈济棠在国民党将领中素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当时,桂系军队强悍无比,又有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指挥,更是目空一切,但却数败于陈济棠之手。
1929年蒋桂战争后,败退回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弦倾全桂之兵向广东进攻,粤军徐景唐率第五军在广东起兵响应,直逼广州。陈济棠以保境安民为号召,动员全部粤军同桂军决战。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大败桂军,并乘胜追至广西边境。
一年后,中原大战全面爆发。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兹、张发奎为策应北方的阎锡山、冯玉祥,挥师北上,入湘作战,占领长沙,前锋直抵平江、岳阳。陈济棠率粤军入湘,支援蒋介石作战。
6月10日,粤军攻占桂军战略后方重地衡阳,将其拦腰斩断。桂军首尾不能兼顾,被迫放弃长沙,回师反攻衡阳。衡阳之战,双方皆倾其精锐,战况空前惨烈。桂军遗尸遍野,被毙伤虏12000余人。
战后,李宗仁万分痛心地说:“衡阳久攻不下,而敌人援军云集。……不得已,再向广西撤退,情形狼狈不堪。官兵对战事都十分消极,情况的艰窘,实我军作战以来所未曾遇过的。”
陈济棠的勇猛令蒋介石刮目相看,与桂军数度交战更是取得了蒋的信任。尤为重要的是,在反共问题上,他也同蒋介石一样,是毫不含糊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正在苏联考察的陈济棠立即回国,亲自向蒋呈报反苏反共的意见,称“共产党是本党的反对党,是危害本党的唯一敌人”。
同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陈济棠与薛岳等粤军将领率部驰赴潮汕阻击,与叶挺、贺龙部主力在汤坑东南的白石遭遇。结果激战三昼夜,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被迫退出战斗。
此役后,陈济棠愈加见重于蒋介石,升任国民党军第四军军长,随后任广东各部队编遣特派员、第八路军总指挥,并乘机将粤军整编为五个师,如愿以偿地爬上了“南天王”的宝座。
然而,陈济棠尽管骁勇善战、积极反共,但在善于玩弄权术、一心想削弱地方军阀势力的蒋介石眼中充其量不过是一颗棋子。
在陈济棠之前,掌握广东大权的是他在粤军第一师的老上司——李济深。
李济深,字任潮。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早年就读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1909年入保定北洋军官学堂。1920年到广州,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参谋长、师长,第一军参谋长。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后任南征军总指挥。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留守广州。后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第八路军总指挥等职。
李济深政治上属于粤系,但作为广西人,私人感情却偏向桂系。他利用乡土关系,长期与桂系结为一体:广东支援广西军费,广西支援广东兵力。粤桂两省密切配合,使蒋介石无法插手。
常言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深知其理,决定从派系甚多的粤军内部找出一颗棋子打入其间,拆散粤桂联盟。
这颗棋子便是陈济棠。
P66-69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撤离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由此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期间,蒋介石先后调集了300多万重兵,进行围追堵截,除国民党中央军的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外,还有地方军阀部队,如粤军、桂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川康军、西北军、东北军及马家军骑兵等,可谓殚精竭虑……但终未能挡住数万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滚滚洪流。
本书通过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翔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桂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川康军等八支“追剿”大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经历,从另一个侧面披露了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国民党军上至蒋介石下至地方军阀民团武装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各保实力的军事行动,揭开了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谜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中国文史出版社张蕊燕编辑为此书最终付梓作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以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2月于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