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英编著的《在河之南》是小说家的散文,长于写实,贵在感悟。作者长期客居中原,以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块生色,呈现出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读来令人神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河之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彦英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彦英编著的《在河之南》是小说家的散文,长于写实,贵在感悟。作者长期客居中原,以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块生色,呈现出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读来令人神旺。 内容推荐 郑彦英编著的《在河之南》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郑彦英应约在《十月》杂志上开辟的年度散文专栏,作家以小说家的视角和鲜活生动的语言大写中原人文,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较大反响。 诗人舒婷认为:这是饮中原文化之风,写一方热土民生的作品。 评论家雷达认为:《在河之南》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活的生命的跃动,而不是死的知识的翻版。《在河之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恢复了散文的灵动和鲜活,增加和发展了散文韵味无穷的魅力。 著名学者孙荪评价:作者长期客居中原,以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地生色,呈现出了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 编者认为:河南文化错综复杂的根扎在哪里?河南人怎样从艰难曲折的历史之路走到现在?答案即在本《在河之南》里。 目录 崤阪石茶 梦里水枕 从狗到犬 郑州白鹭 熊耳考水 洛阳识豫 中州寻斧 函谷问道 美里采蓍 河上说理 古渡见柔 毛胡子太阳 淅川柏籽 豫赋 跋:抚摸河南 试读章节 我在郑州有几个茶友,不管哪一位得到好茶,都会约大家去品。开始几回,有点华山论剑的味道,先弄暗了灯光,让环境神秘着,再将沏好的茶用紫砂杯盛了端上去,大家就看不清茶的颜色,然后让大家品,品一口就要说出茶名和产地。好在大家都是茶中将军,茶杯到手,先眯了眼睛,不急不慢地吸着闻着从茶杯口飘出的香气,这一吸一闻,就辨个差不多了,然后睁开眼睛,看着杯子斜了,看着茶水斜到了杯子边缘,虽然看不清茶的颜色,却辨清了茶水的浓淡清黏,对应刚才吸闻后的结论,心里就有个八八九九了。然后凑过嘴去,小小呷一口,在口中三回六转,缓缓入喉。待口中只剩下茶香的时候,屏气片刻,作最后一次辨认。在我的记忆中,这最后一道程序,几乎都是对前面结论的肯定,但也有人是在最后一道程序中否定了前面结论的,这就说明前面的程序中,他有哪一道疏忽了。好在这许多年来,我们几位在品茶中还没有报错过茶名。但这种神秘的、类似于大考的品茶过程大家很喜欢,不但保留着,而且发展着。到了去年下半年,就发展到了品一口茶,大家不但能说出茶名和产地,甚至能说出茶叶的采摘时间、炮制过程和储存方法。 十几年过去了,这几位朋友不但事业有成,喝茶的名气也像墨汁滴在生宣纸上一样,渐渐地渲染开来,在茶界有了一定影响,弄得好几家讲究茶文化的茶馆,以请到我们几个茶将军喝茶为荣。茶老板甚至会连吹好几天,某某某那一日在我这里喝了一下午的茶!自然有不信的,茶老板就会拿出照片.没有茶将军的功夫,能喝到这个成色?! 其中一张照片拍的是我,有一天却到了我手里,我看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不得不佩服摄影者高超的抓拍功夫,因为照片上的我,活脱脱一个酒鬼正在吸咂杯中的残酒。于是我自嘲地在照片背后写了两个字:茶鬼。 今年春节前,我得到一粒非常珍贵的茶。按说茶是不能论粒的,应该论片,但是我这粒茶的大小、形状和颜色,都活脱脱一粒稻谷。这样的奇茶是绝不能自己独享的,于是我挑了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将大家约到那家把我拍成茶鬼的茶馆。 朋友们依然是以往喝茶的装束:博览群茶、出版过《九州茶考》的茶将军穿着西装。用他的话说,凡品好茶,若会情人,须着盛装,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另一位茶将军是我们几位中口才最好的,他依然穿着他那身棕色中式盘扣衫裤,甚至连鞋也是圆口布鞋,他认为品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里里外外都应该是传统装束,从而使衣与茶形成呼应。第三位茶将军头梳得很光,戴着擦得很亮的金丝眼镜。他每每品好茶,必然在家中浴屋焚上檀香,待香气充满浴屋时,他才进去沐浴,仔细沐浴过后,又让香将身体熏透了,才穿上衣服。他说他品好茶不是从茶屋开始的,而是从浴屋开始的。 我让茶老板打开西边窗户最大的屋子,拉开窗帘,将西边的窗户打开,让阳光浩浩荡荡地从窗口泻到屋里的茶桌上,然后我从提包里拿出一只小小的茶叶盒打开盒盖,却看不见茶,只见一团金色丝绢,我将金色丝绢小心地抽出来,放到铺满阳光的桌面上,一层层展开,当最后一层丝绢揭开后,在阳光里流淌着金色的丝绢上,出现了那粒茶,那粒无任何光彩,安静地卧在丝绢上的茶。 “这是茶?”穿西装的茶将军问我。 浑身散发着檀香气的茶将军推了推金丝眼镜,“你没有搞错吧?” “当然是茶,”我说,“不但是茶,而且是茶中极品。”看看大家,“我知道大家连见都没见过,所以也不用搞得那么神秘兮兮地让大家猜。”遂招呼已经看得两眼发呆的茶老板,“准备一硬一软两壶滚水,拿一只干净的带盖茶碗来。还有,将桌子上的紫砂茶具撤走,换上玻璃茶杯。” “老中老中!”茶老板欢欢出去。 屋里的侍茶小姐立即更换茶具,一水的透明的玻璃杯摆到了我们面前。 茶老板很快来了,身后跟着一个侍者队伍,两个小伙子各提着一壶咕嘟嘟冒着白气的开水,一溜村姑打扮的小姐手里端着各种茶具。 P3-4 序言 郑彦英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2003年,他在《十月》杂志开辟《在河之南》专栏,以在河南的长期考察和体验为基础,以现代人的目光和襟怀为魂灵,贯通古今,复活历史,勾勒现实,图画山川,让细节闪光,使大地生色,呈现出了河南的形貌特征、精神气韵。专栏开辟不久,即在全国引起普遍反响。评论家雷达认为:“《在河之南》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活的生命的跃动,而不是死的知识的翻版。在我们刚刚走过的较长一段时问里,一些大散文成了挂满知识和文物的树木,枯燥而又沉重。《在河之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恢复了散文的灵动和鲜活,增加和发展了散文韵味无穷的魅力。”诗人舒婷感慨:“这是饮中原文化之风,写一方热土民生的作品。”评论家、散文家孙荪赞扬:“郑彦英是陕西人,28岁才到河南就职,正因为如此,他能更加理性地纵横观察河南人文,更加客观地体悟中原山水,加上他长期从事小说写作,进入散文写作后,叙述笔法自然鲜活生动,语言也就亲切引人,开卷阅读,似乎身临其境,文已结尾,读者依然不忍掩卷,神思还在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徘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社以最快捷的方式与作者合作,在连载刚刚结束时就结集出版发行。第一版迅速售罄。在之后的七年时间里,我们又五次重印,书店依然申购。而这期间,郑彦英先生又写了有关河南文化的数篇精彩散文,经与郑彦英先生商议,我们决定收录这些更加新鲜灵动的散文于《在河之南》,呈现给读者。 我们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作家用生命和灵魂去感悟,自然能得天地之神韵,书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在河之南》所采集的,就是这样的好文章。 因此,我们隆重再版。 后记 在我还穿着开裆裤、扑棱在黄土高原的秦川道上耍泥巴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河南人的蔑视,这种心理就像铺在炕上的尿褥子,尿渍清晰可辨却不知哪一天洇上去的。很多年以后,当我反省自己这种心理的时候,我想到了那条似乎非常冰凉又似乎非常滚烫的陇海铁路线,想到了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每当此时,河南的许多人就沿着陇海铁路线,穿函谷关,过潼关,走进狭长的八百里秦川,一家人甚或一个村子的人从东往西缓缓穿行。他们希望,在相对安稳的秦川道上,寻到自己的落脚地。落脚的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联姻,但这种联姻常常是不平等的,河南的俏闺女常常嫁给陕西丑陋的或者有残疾的小伙子,河南的英俊的小伙子常常倒插门到陕西的有女无儿的家庭当男媳妇。逃难的河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家的当家人用一根扁担挑着全家人的家当,所以秦川人轻蔑地称河南人为河南担。只有走在秦川道上的河南人明白,河南的土地并不比秦川的土地薄,河南人并不比秦川人懒,河南人也并不比秦川人笨,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但这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没有给河南人民带来丝毫好处,反倒带来兵祸,兵家常用饮马黄河来形容他们得到中原的自豪感,所以兵祸像割韭菜的镰刀一样,在人们心上一茬又一茬地割。还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黄河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狰狞的,因为它一旦到来,不但毁灭家园,而且夺人性命。所以秦川道上虽然天高风硬,陕人眼光虽然居高临下,河南人还是愿意低眉顺眼地走过来。于是,现在的西安城,有三分之一河南人,而且大都分布在火车站附近;成阳城里,有二分之一河南人;在宝鸡,就更奇了,有三分之二河南人,宝鸡的官话就是河南话。因为这里是秦川道的最西端,河南人走到这里,不可能再翻过险峻的秦岭南去四川,更不可能北上到“一川碎石大如斗”的塞外。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我这个体形、嗓门都具有浓重黄土高原特征的秦川人,却在湿气和绿色几乎每天能把人醉倒的南方,娶了一个河南女子为妻。甚至在20年前,从部队转业,跟随媳妇到河南扎了根。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将婚讯告诉父母亲的情形。那是一个冬天的风吹得树木和电线吱吱呜叫的下午,我穿着军官服到秦川老家探亲,当我将在部队寻了个媳妇的消息告诉父母亲时,父母亲高兴得连连说好。我有意不将媳妇的籍贯告诉父母亲。但沉浸在喜悦中的父母亲,最终还是想起来问了一声,媳妇是哪儿人,于是,我很郑重地说出河南两个字,我有意在声音里充满了对河南的敬重,但父亲还是惊讶地回应:“河南……”后边半句话他吞咽回去,我猜想那是一个“担”字。母亲连连说:“也好也好!”我猜想,母亲是担心她的长子面子上挂不住。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所以我也没有在意。 此后,一有机会,我就将父母接到河南来住,时间久了,父母亲对河南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概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不太冷的冬日,我和父亲到郑州我家附近的粮店排队买面粉,父亲突然对我说了一句:“我看这河南不比咱陕西差,有些地方还比咱那儿好,干脆把你弟弟调到这儿工作吧。”我一听这话很高兴,因为我弟弟从西安铁路学校上完学后,分到了陕西工作,父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对河南产生了好的印象,绝不会让他的最小的儿子也到河南来工作的! 我很快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从1981年到现在,我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和河南连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我对河南有了缠绵的亲情。于是就常常闭目静坐,观察、抚摸装在我心中的河南。观察带有审视、研究的意味,而抚摸就纯粹是情感使然。这种隋感不断积聚,终于在新千年的晨曦里进发,写作的欲望冲撞开一条明确的道路:大写河南。 经过仔细琢磨,确定这组文章的总题目为:在河之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