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书与怀人(许君远文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眉睫//许乃玲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浮沉》

余杞最近写了一本长篇小说,《浮沉》便是它的名字。现在出版的是上半部,下半部据说他尚未完全脱稿。他更有一种意见,即是他愿先将上部出版,探试探试批评界的态度,以便使他有所遵循,并有所改正。这办法是极端合理的。

余杞的工作很忙,但在百忙之中他不断作文章。他有努力前进的精神,将来的成功正未可量。他的几十篇短篇小说,已经给他赚来很大的名誉。现在《浮沉》出版,相信越能稳固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了。

《浮沉》前半部是以张芝英作女主角。男人则有张贵、吴杰、王孝明。到第一部结束时为止,尚不能分别这三人谁是书中的主角。不过这不要紧,汤麦斯·哈代在他的《嘉斯特桥市长》中主角一共三人,《还乡》中主角为六位。主角不一定是一男一女,只要好,只要有力量烘托它,写到“十二钗”可以,写到“一百零八将”也不会发生了相同的面孔。希望余杞注意这一点,在下半部中不必偏重他们任何人。即黄金镖、聂君嫒二人,也均有他们特异的性格,再写也不妨将其列在高高的位置以上,让他们给本书放一些光芒。而且还有一点:这书写到本部之末,似乎开展到极广漠的境界,再用类似这部的字数,怕是写不完,即能写完,怕也过于匆匆,不如索性伸长到“中”、“下”二部。至于以后的结构,余杞当然已有成竹在胸,不过我有两个小小的希望:(一)不应当落到大团圆的窠臼;(二)打破旧道德旧伦理的观念。——必如此,《浮沉》始能在文艺界放一异彩。

以下我介绍本书的内容。

张芝英是一个弱女子,她没父母,在北平中学毕业之后,寄食于她的同学聂君嫒家。她因为受不了聂女士的白眼,最后决计收拾行李,搬到公寓中,自己奔自己的前程,这“前程”便是卖文稿。但生活难于维持,公寓老板的面孔很难使她忍受。一天她苦闷地在街上闲游,碰到了吴杰。她不由自主地随他走,不由自主地和他同居,但经过不久的时间,他便将她放弃,而偷偷地逃往南京。这时她认识了王孝明,王孝明和吴杰是朋友。

吴杰南逃,造成她堕落的唯一的主因。在堕落期间,她遇到张贵、黄金镖(一个小卒,一个号兵),而本书开端便是借重了他两个人。黄金镖是一个热性人物,他借钱给张贵,让他睡那女人,听到她的历史,又觉得她是一位英雄,便立意要拯救她。钱是没有的,唯一的办法即是‘‘抢”。他俩劫了一爿钱铺,得了大洋四十元,将钱全数交与张芝英,使她去南京寻找吴杰。

这是一个关键。此后张芝英走到新都,黄金镖下了狱,张贵则去沈阳投靠一位胡代表。

芝英在南京见到吴杰的朋友朱晦明,谋得了一个书记位置。但是等到吴杰自蚌埠回来,他又给她将这个差使辞掉了。在表面他们的生活很美满,在骨子里吴杰给她的苦痛很大。这时张贵也忽然跑来,因为他能给胡太太献媚,居然变作胡代表的红人了。他不期然地会到张芝英,不过他仍然以暗娼的身份对待她。

而同时王孝明因为失恋于聂君媛而南下了。由于从前的友感,加上现在各人心中的悲哀,他很容易地将芝英据为己有。孝明现在加入“革命”,因为秘密工作,他先去上海,再去江西,然后又以信召芝英同往。

受了芝英的敦劝,张贵发了一通电报,北平法院开释了黄金镖。聂君媛因为她父亲求利禄之心切,出嫁于自小兵出身而现任市长的张贵!

这本书在此处结束。

这书第一优点即是张芝英生活上的种种演变,第一缺点即是各人的性格的剖析不很分明。第二优点是作者文字的流畅,第三优点是善用幽默,如第九页上面有这么几句:“张贵生来第一爱女人,除了爱女人之外都是爱女人。”其余类似这种的写法还不少。

它还有另外的缺点:(一)张贵的变化过速,升迁得过于容易;(二)王孝明前后身份不大一致,他同聂君媛的结识不自然,也太容易;(三)黄金镖尽可不坐狱,由狱中开释得也太突兀;(四)许多事实,作者愿意将它们拉拢到一起以致脱不了斧凿痕迹,这种地方容易形成不自然的舞台化,教人看了很难相信它们何以会如此“凑巧”。其余一些小的地方,如张贵、黄金镖抢劫钱铺,何以仅得大洋四十元?我觉得将钱铺改为杂货店倒好些。

总全体而言,这本书有它的好处,同时也有它的缺点。文字流利是作者之长,而经验少欠充实,也是我不必代余杞讳言的事。本书的取材很好,我相信若使余杞再过五年写,一定更可惊人,一定能成为一本极可珍贵的名著。然而这不要紧,葛斯密司(Goldsmith)对于批评他的《威克菲牧师传》者,曾有这样一段话:“这本书有一百个错误,但也是有一百个优点来补充。这些说来无益,一本书总有许多错误,也许很快人;同时没有错误的著作,也会令人觉得沉闷无聊。”对于《浮沉》我也是这个意见,而且希望他在未来能有惊人的描写。

三三,四,二○。故乡

原载北平《晨报》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P22-24

后记

为了整理父亲生前的遗作,我们从二○○五年六月开始,搜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父亲在各种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计有百余万字的散文、小说、游记、时事评论、新闻报道及各类译文等著作。于二○○七年五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许君远文集》(上、下册),又于二○○八年十二月,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许君远译文集》,以上均免费赠与亲朋好友、全国部分高校、省市图书馆等。

二○○九年九月,由青年学者眉睫选取了《许君远文集》中的六七十篇文章,并添加新发现的近二十篇(以史料文章为主),辑为《许君远文存》,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印数不多,反响却好。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并让学者研究父亲的著作和大公报史,我们在《许君远文存》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和补充,交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再。版,现与广大读者见面。

许乃妍、许乃娇、许乃玲、许乃丽、许乃珠、许乃雍、梁国寅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

目录

台湾版序

前言

读书杂感

 零星

 评《九命奇冤》

 论翻版书

 《浮沉》

 谈写信

 谈读书

 关于翻译

 论传记文学

 论意境

 论小说的人物

 论报纸文学

 论触景生情

 谈新闻生涯

 猫的故事

 论旅行

 谈鸟

 文人的“行”

 睡眠至上

 要善于利用周末

 《洛神赋》与曹氏父子

 《美游心影》自序

 《故乡》序

 发言二则

 报纸应当这样干下去吗?

艺林小集

 国画改革与赵望云

 剧后

 再谈一回新剧

 评《茶花女》

 闲话《大地回春》

 听卫仲乐国乐演奏

 推荐张书旗画展

 由《中国之抗战》说起

 参观沈尹默沈迈士书画展

 艺林小集看预展

 带来艺术新生命

 新疆歌舞团的音乐

 汪亚尘先生出国及他的临别画展

怀人忆旧

 怀志摩先生

 谈梁遇春

 悼胡汉民

 抗战中的上海报界

 忆蔡孑民先生

 忆杨云史先生

 敬悼张季鸾先生

 以简单肃穆的形式来纪念季鸾先生

 悼念邓莲溪兄

 敬悼政之先生

 我的采访经验

 我怎样投考北大

 北大的初期女生

 记北大的教授群

 写作二十年

 糊里糊涂地进了新闻界

 美国有二十万侨胞

 华盛顿的晚秋

 这就是旧金山

 自传(节选)

附录

 报人、作家、翻译家许君远 / 许乃妍

 父亲许君远的大公情结 / 许乃玲

 关于开玩笑的故事 / 杨历樵

 许君远 / 胡山源

 追忆恩师许君远先生 / 马元照

 怀老报人许君远 / 钱伯城

 忆许君远师 / 贺师尧

 怀念先师许君远先生 / 王浩天

 一次很难得的机遇 / 左步青

 两封信 / 庞嘉季

 许君远年表 / 眉睫

序言

谢泳

眉睫立志编辑《许君远文存》,这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眉睫前已收集过冯文炳(废名)的史料并有相关专书问世,他的兴趣和努力我非常认同,希望他以后在这方面能再有所成。

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主要传统是“论说”,这是大传统,另一个处于边缘的小传统是“掌故”,主体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那些专门写“书话”的作者,以陈子善为主要代表。我个人的学术趣味,偏重后者,所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掌故”派,一向非常佩服,因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无论大小,都有意义,除了史料积累,更有为那些被历史遗忘者招魂的苦心,眉睫应当说是这个“掌故”传统中的后起之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论说”传统,相当于正史,而“掌故”传统相当于杂史,正史杂史相互参证,应当成为今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瞿兑之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一士类稿》作序时曾有名言,论述判断史料的基本态度,他说:“自来成功者之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所摧毁压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冯文炳也好,许君远也好,都曾面临“淹没无传”的处境,眉睫能把自己的学术眼光投向此处,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境界,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名言,有境界自有高格。

对于许君远先生,我没有任何研究。只是当年做《观察》杂志研究的时候,稍为留意过此人,因为他是列在《观察》杂志封面下的“撰稿人”之一,也为《观察》杂志写过文章。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研究者想要知道一点历史人物的情况,远比今天要难。我写《<观察>撰稿人的命运》一文时,所能得到的许君远的材料非常有限,连他是“右派”这样重要的历史信息都不曾得到,所以现在看了眉睫的研究,真是感慨良多!

记得有一次在北京见到吴方兄,那时他还没有到中国人民大学教书,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刘梦溪先生一起编《中国文化》杂志,他知我在研究《观察》杂志,曾和我提过一次许君远,感觉他好像和许家有点联系,或者是他知道许君远的许多情况,但没有细说下去。不久吴方兄英年早逝,再想问出更多情况已不可能。

眉睫编辑的《许君远文存》马上就要问世了,这个学术工作的意义将会越来越为研究者注意。我和眉睫至今不曾谋面,他要我写序,我因为对许君远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所知甚少,一直不敢答应,今天收到他的短信,感觉不能再拖,就写了这一点感想。

二○○九年八月八日

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内容推荐

许君远,民国著名报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曾在《晨报》、《庸报》、《大公报》、《文汇报》、《中央日报》等担任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职;著有小说集《消逝的春光》、散文集《美游心影》,译有《老古玩店》等。

张中行回忆里的他,是风度翩翩的清秀才子,浪漫主义的授课方式令人神往;沈从文曾为他的作品未能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而打抱不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眼中,他如曾经的胡适、沈从文、胡风、张爱玲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本书选编收录了许君远部分文艺评论类、笔记杂谈类和人物回忆类的文章,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许君远的才情、学识,不少涉及民国时期的北大、文坛、报界、艺术界未经披露的名人轶事,如徐志摩、梁遇春、蔡元培、张季鸾、胡政之、赵望云、熊佛西、傅抱石、卫仲乐、张书旗、沈尹默、汪亚尘等为大众熟悉的人物。此类文章生前从未结集出版,散落在各种报刊中,不少是难以查找的偏僻报刊,具有文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陈子善眼中又一位“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大公报》主笔讲述民国报界文坛轶事。

许君远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作家、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文学史的失踪者”。本书选编了他部分文艺评论类、笔记杂谈类、人物回忆录类等的文章,此类文章从未结集出版,散落在各种报刊中,具有较高的文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书有多篇评论谈及民国文坛艺坛,涉及王余杞、赵望云、熊佛西、傅抱石、卫仲乐、张书旗、沈尹默、汪亚尘等许多艺术家,因此显得材料珍贵;本书多篇忆旧怀人文章,透露出大量以前未曾披露的文坛、报界信息,如关于徐志摩、梁遇春、蔡元培、张季鸾、胡政之等人的回忆;一系列关于北大和民国报界的回忆文字,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附录的十篇回忆许君远的文章,写成于不同年代,大致可以窥探各个时期的人对许君远的追忆、评价;青年学者眉睫所撰《许君远年表》,总共万余言,主要内容为许君远生平事迹和著述版行情况,并尽量收入谱主与文坛、报界有关的文字,深具史料价值。

本书可为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报刊史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补充一些新史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