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象鲁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琪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鲁光,中国著名作家、画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37年9月11日出生,浙江永康市双门村人。肄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摄影中心主任、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琉璃厂画院院长、中国生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苏州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历任中国体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理事、亚洲体育记者联盟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黄宾虹艺术馆首席顾问、中国体育美术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徐琪编著的《印象鲁光》以独特的视角,以随笔的轻松方式,追溯鲁光平凡生活和工作的轨迹,辅以大量图片。

内容推荐

鲁光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体育教育家、体育图书出版家。多次荣获国家新闻、文学奖。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被收入多种教材并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

绘画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崔子范。画风独具,厚实、拙朴、浑雅、现代。

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荣宝斋、宁波、烟台、金华、台湾、澳门和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过个展和联展。荣获过华人艺术大展金奖、现代中国水墨画特别优秀奖。

中国嘉德、荣宝斋、朵云轩、中国收藏家协会等艺术机构,连年推出台历、画册、专刊,介绍鲁光绘画艺术。

徐琪编著的《印象鲁光》以其独特的视角,以随笔的轻松方式,追溯鲁光平凡生活和工作的轨迹,辅以大量图片。

目录

序 六十起步

A篇 师友笔下

 人生从六十岁开始

 梦里丹青牛伯乐

 鲁光:我就是一头牛

 智者鲁光

 哥们,勇者胜

 我看鲁光

 鲁光牛

 听鲁光聊天

 看鲁光画牛

 东莞看鲁光作画

 鲁光如牛二

 鲁大哥

 挚友鲁光

 已丑未到牛先行

 山居樟香

 千世画牛

 文品画品人品

 鲁光的奥运情结

 作家画人鲁光

 追梦人

 人生就是不断去圆梦

 鲁光画画

 拙朴厚实的新文人画

 品读鲁光的中国画

 老牛匆匆

 看鲁大哥写贺年卡

 鲁光谈书录(外一章)

 从文人画走进现代中国画

 我歌唱的是牛

 红烛和鳜鱼

 鲁光的红烛

 情满五峰(外三章)

 遗形而索我爱鲁光

 苦海泅渡砚边乐

 牛头人面同登台

 走近故乡的鲁大哥

 从文学入画

 鲁光其人其画

 他从画坛冒出来

 用生命作画

 豪华落尽见真淳

 勤奋·性格·机缘

 牛年说鲁光

 赋到沧桑句更工

 白石真传

 即兴幽香图

 片云孤石独崔嵬

 他淘到黄金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中国姑娘

 民族魂英雄志

 一封感谢信

B篇 自说自话

 寻找自己的艺术世界

 山居说画

 纸上牧牛人

 我的反转片

 灵感来自灵隐寺

 我思我悟我画

 东瀛多知音

 中国现代水墨画之状态

 探艺新加坡

 探艺澳门行

 六十艺语

 画人自白

 收藏备忘录

 我珍藏的几幅画

 相识相知

 在这片树林里

 烟台结缘记

 百年美梦圆鸟巢

 永远的奥林匹克

 广交天下朋友

 开心的日子

 美丽的转身

 钓事回眸

 武汉在我心中

 龙潭湖畔一宅院

 为高棠默哀

 忆梦华

 送别子范先生

C篇 对话访谈

 绘画·文学·个性

 “牛年话牛”访谈录

 谈新文人画

 绘事问答录

附录

 我们眼中的姥爷

 鲁光人生简历

 鲁光著作目录

试读章节

老牛匆匆

倪露江

知道鲁光,是1981年那篇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章全面反映中国女排姑娘为国争光的拚搏精神,感动激励了一代中国人——印象中,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体育记者和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

见到鲁光,他已是一个矮壮而亲切的72岁老人,自称是画家,以画一切可爱而美好之物为乐,尤擅画牛。顿觉时光飞逝如电。

日前,赴浙江金华参加全国首届市长摄影艺术大展,鲁光是大赛组委会主任之一。开幕式前一天,随市刘海粟美术馆张安娜书记顺道去永康拜访鲁光。因为11月8日即将在常州举办的中国市长书画展,鲁光亦是组委会主任之一。鲁光的老家在永康五峰山一个叫两头门的村子,从《中国体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岗位上退休后,鲁光回到故里,在公婆岩山脚下盖了一幢小楼,题名五峰山居,从此,一年倒有一半时间在山居作画会友。山居确是桃源,拐过一间间农家小院,来到村庄的尽头,一棵千年香樟树下即是鲁光的院门,推门而入,公婆岩侧峰赫然迎面,对面一片山石坡下,一方池塘静泊着,小楼即砌在池边,并有桔树挂着累累硕果。院中散落着各式石头,定睛看时,石上竟是赵朴初、李若禅、李可染、启功、崔子范、沈鹏、范曾等人的书法题字,这些都是书画家们送给鲁光的作品,鲁光请石工把它们刻在石上,成为园中一景。难怪老头乐不思蜀。一楼是老人的画室兼会客室,四周挂满了他的作品。老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对自己有个规划,前半辈子做记者作家,后半辈子当书画家;前半辈做个好作家,后半辈要实现“三超过”——左手超过右手,绘画超过文学,后半辈超过前半辈”,说完,自个儿先大笑起来。老人学画,虽是半路出家,却得大家为师,1980年开始学画,先是李苦禅,再拜崔子范,更与范曾、刘勃舒、周韶华等书画名家是往来好友,逐渐形成自己水墨与水彩相结合的大写意文人画风。近年,老人又独出心裁,右手画画,左手写字,左右开弓。他说,右手写字,再写也不会有多大悬念,何不开发左手功能,也许有意想不到的妙处,如今老人在书画圈俨然以“左书”名之了。

环顾老人画室作品,题材丰富,无论农舍、田园、鸡鹅鱼猫牛羊、鲜花美酒五谷,信手拈来,皆可入画,且多生机勃勃,或憨态可掬。尤其是他的墨牛,浓墨大笔,虚实有致,神态拙朴。仿佛鲁光自画像。更为精妙的是画上的即兴题字,均耐读有味。在一幅《奔牛》图上,题着“牛儿匆匆,不问西东,只顾耕耘,管它耳风”;还有题字是“站着是个汉,卧下是座山”;“任劲诚可贵,犟劲不能无”……因而,他的牛画为很多人喜爱,前来索“牛”者无数。前香港特首董建华,是最早慕名索“牛”者,此后,一发不能收,鲁光的牛也越发各具情态,越画越生动。老师崔子范也称其“神韵、意境、格调皆佳”。他的老朋友范曾非常喜欢他的写意画,曾经三次给他题写:“遗形而索我爱鲁光”。

短短两天,无论是开幕式上,还是采风途中,总是看到他脚步匆匆,话语滔滔,间或就发出朗朗笑声,难有停息的时候。他带我们转到五峰山里,参观五峰书院,突然会停下来,指着山壁,“这是丹霞地貌特征的岩壁,虽然没什么形状,但肌理很特别,拍在照片里很好看。”说着,便给你喀嚓来一张,然后也让你给他拍一张。路过一段潮湿的长着苔藓的墙壁,他又会停下来,“多好看,别人一般不注意,拍一张”……时时处处都能激发他的灵感和热情,真是一个精力旺盛的老顽童。

他说,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宁可忙死,不可闲死”。

2008年10月3日《常州日报》

P120-121

序言

六十起步

鲁光

六十,是人生的一个大驿站。

六十退休,无班可上,那失落感确实是很大的。有些人转不过这个弯,悲叹”人一走茶就凉”。其实,人走了,茶还热着干什么,应该倒掉才是。

十多年前,我在公交车上巧遇一位刚退休的京城某大报的副总编辑。我说:“祝贺你退休……”事后,他来电云:“所有的人都是安抚我,劝导我,只有你老兄一人道贺我。道贺退休,是需要胸怀的。”

我退休时,写过一篇散文《退休第一周》。在文中,我写道:“退休是人性的一次大解放。”夫人提醒我,“人性解放不能随意讲。”我知道,“人性”两个字是很敏感的。我的大学老师钱谷融先生,就因为一篇《论文学是人学》,挨批了多年。我在那篇短文中说,在岗时,得看人脸色生活。领导的指示,如不赞成,得变着法子抵制。同级之间有矛盾,得“顾全大局”。批评了下级,还得安抚。为了单位的经济效益,得与老板吃饭喝酒。人的率真本性,被扭曲着。退休了,只要遵纪守法,便可我行我素。不是人性大解放,又是什么呢?

从1998年底退休,到2011年,已有13个年头。我沉醉丹青,游戏墨海,其乐无穷。

如果人生以六十作为分水岭,从大学毕业的二十多岁算起,到六十岁,有三十六七年的工作时间。六十岁之前,是报恩,报答党和人民培育之恩,尽职尽责,一心为事业。如果活到八九十岁,从六十岁算起,尚有二三十年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

人各有志,六十岁之后的人们各不相同。

我家住在天坛公园边上。那是离退休人员大聚集之地。散步、跑步、吹拉弹唱、放风筝、练气功、跳舞、舞剑、走T台,无所不有,真是人生百姿百态的一个大世界。为健康,为长寿,为高兴,人们尽情地放纵自己,充分地享受人生。我的爱好在丹青,去潘家园,逛琉璃厂,出入画廊书店,饮茶聊天,晨起挥毫,夜不收笔。有时忘了喝水,忘了吃药。老伴常诘问:“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呀7”我心里明白,“健康是当务之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校长闲聊时,曾说过一段精彩的话,“人是大写的1,1后面的0愈多,便愈富有,一千、一万、一亿……一旦1倒了,剩下的便都是0。”“喝水!”“吃药!”便是老年夫妻的一种真爱。浪漫,已随岁月飘逝,真爱便是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我这个人天生不安分,“三饱两倒”(吃饱三餐,睡好两觉的生活),不是我的钟爱。我的人生信条是,“宁可忙死,不可闲死”。我的母亲,八十多岁时,白发苍苍,还带着徒弟,挑着扁担,翻山越岭,靠手艺谋生。弟妹们拦不住她。父亲做木杆秤,手指都弯曲了,但不停息。也许,遗传基因如此,我也跟父母亲一样。是一个“劳碌命”。

在六十岁来临前夕,1 996年10月,在我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前言中,我曾高调宣称,“人生六十从零开始。”六十岁,我再起步,从一个单位退休下岗,却到整个社会“上班”。我老伴看我太忙。常感叹:“我看你比上班时还忙。”两个忙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为事业忙,一个是为自己爱好兴趣忙。

老汉今年七十有五,白发稀疏,而且是“六高”:血压、血脂、尿酸、血糖、甘油三酯、体重皆高。但我的玩兴更高,朝朝暮暮沉醉丹青而不醒。在艺术上追求无止境,正处于一种“丹青不知老将至”的状态。友人们老劝我:“别累着!”我总回答:“累不着的。”因为干自己喜好的事,总是快乐的,压根就不知什么叫做累。即使累,也是为绘画艺术这位终身”情人”累。累得乐意。

2000年,我在老家公婆岩山下筑一山居,每年京城、山居两头住。京城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有大量的新鲜信息,还有我前半生结下的朋友,而老家是生我养我的故土,黑瓦泥墙的老屋里装满了我童年的故事,是我绘画创作的源泉。一人一物,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在山居,我与山民相伴,与山野相依,人与艺术都接着地气。接地气的人有活力,接地气的艺术有生命。 我的画展,从国内办到国外。我的作品,从民间收藏到我国驻外使馆和人民大会堂收藏。荣宝斋、嘉德、朵云轩钟情我的画。陆续出版的《中国花鸟画十家》《中国美术十大家》《中国画八大家》,种种画集,都收录我的画作。画价也不断升高……但我不看重画价,不看重名利,却看重社会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绘画人的认可。

本书收入五十多位师友写我的文稿,褒奖多多。我始终清醒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只是一介书生,一个业余作家、一个半路出家的画画者。用我的小外孙的话说,“姥爷也是草根。”我把这些文稿看成是师友们的情谊和鼓励,为我从政、从艺给力,给大力。

所幸,我在人生途中遇到了两位高人——李苦禅和崔子范。如果无缘结识他们,如果不是华君武先生举荐我加入中国美协,我顶多就是一介绘画爱好者而已,而且会永远徘徊在艺术殿堂之外。

半路出家,最缺的是基本功。我一生努力在补。但好处是少了许多条条框框,敢班门弄斧,甚至无法无天。可贵者胆。胆,我是从来不缺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中国姑娘》和《中国男子汉》荣获全国报告文学奖之后,我几乎从文坛消失。十年之后,我在中国画坛“冒”出来。从作家到画家的转身,我花了十年时间。虽然这个身转得有些笨拙,但总算转过来了。我要感谢所有为我这个转身给力的老师和朋友。当然,还有我的家人。

我此生好交朋友,可谓朋友遍天下。有一天,我十岁的小外孙问我:“爷爷,我长大了也像你一样有那么多朋友就好了。你告诉我,怎么交朋友?”

我告诉他交友的三句话:“第一,朋友有好坏,好朋友,深交;坏朋友,远离。第二,多给予朋友,少索取朋友。多给予,朋友就会在你身边。老找朋友索取,朋友就会离你远去。第三,对朋友一定要真诚。”

不忘老友,多交新友,是我的交友经验。朋友是没有永恒的。随着人的处境、地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我年轻时的朋友,如今大多已成名成家。他们盛名在身,为名所累,我一般无事不登三宝殿,更不去锦上添花。

近些年来,我结交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新朋友。其中,有一大拨是书画界的”草根朋友”。他们靠着一双手,在京城混,不仅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生存能力之强,实在令人敬佩。这些草根朋友特讲义气,我打的回家,五六只拿着百元、五十元大票的手伸进车内,把司机都感动得连声说:“当今世界上还有这种朋友?”为这些草根朋友做点事,传点经,那才是“雪中送炭”呢!谁能料到,在这些草根朋友中就不会出名人大家呢?新交的朋友中,还有年长者。如我与78岁的邢振龄、80岁的何君华一起办指墨画展,一时被称为“京城三老”。邢老,有一手“民俗画”的好手艺,人称他为“现代丰子恺”。何老是漫画高手,唱得一口好戏,画戏剧人物是一绝。三人行必有我师,跟邢、何二老交往,我也长了本事。且画且说且笑,绝对是三位老顽童。一位资深记者感叹,京城不缺这个年龄段的人,却缺如此生存的老人。

有一个老伴,有一点余钱,有一个好身体,有几个朋友,有一种爱好,人间天堂也!

有人索我之长寿之道,我写了四句话:

生活随意,

追求永远,

淡泊名利,

生死不计。

有一高人曾预言,我的寿命至少是八十七岁。人走如灯灭,谁知预言是否准确,谁知何年何月驾鹤西去,姑且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活一天,高兴一天。

2011年6月28日于龙潭西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