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占有还是存在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埃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埃里希·弗洛姆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具世界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家、社会哲学家、作家,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位博学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个满怀慈悲之心的人。《占有还是存在》是弗洛姆最为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诸多学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张的“把人性尊严还给人!”正是当今最为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因为唯有从根本上洞察自身,才有希望产生新的力量。

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产阶级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之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且提出了变革社会的纲领性见解。

内容推荐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占有还是存在》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导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未能实现以及新的选择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什么没有实现

从经济上看改变人的必要性

除了灾难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重占有和重存在两者的区别

 第一章 概论

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例

语言上的变化

占有和消费

 第二章 重占有和重存在——日常生活的体验

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权威

知识

信仰

 第三章 《旧约》、《新约》与埃克哈特著作中关于占有和存在的论述

《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方式之间本质差异的分析

 第四章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基础

“占有”观念的实质

利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其他因素

重占有生存方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功能性占有

 第五章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积极主动地存在

主动和被动

作为真实的存在

奉献、分享和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 进一步探讨占有和存在

安全感-不安全感

团结-阻抗

快乐-享乐

罪恶-宽恕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当下-过去和未来

第三部分 新人和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和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和对“宗教”的需求

西方世界符合基督教精神吗?

工业时代的宗教

“市场性格”和“控制论崇拜”

人道主义的反抗

 第八章 人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和“新人”的主要特征

“新人”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存在合理的机会?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们孜孜以求的是财产和利润,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关“存在”这一生存方式的任何迹象,绝大多数人认为“占有”乃是最自然的生存方式,甚至是唯一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特别难以理解存在方式的本质,而只知道占有是唯一可能的倾向。尽管如此,这两种概念都植根于人的经验中。我们既不应该,也不能用一种抽象的、纯理智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两种生存方式都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下述例子证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也许,这能帮助读者理解这两种可供选择的生存方式。

学习

在“占有”这种生存方式中,学生们只会用心地听课、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从而理解它们的逻辑结构和意义,并尽量一字不漏地把它们记在活页笔记本上,以便日后记住这些笔记,顺利地通过考试。但是,所学的内容不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不可能丰富和扩大他们的思想体系。相反,他们只会把听到的语词变为一连串固定的思想或完整的理论储存起来。学生们除了将老师陈述的东西(老师自己所创造的或从别处转引来的)占为己有,对讲课的内容可以说一无所知。

学生们在“占有”这种生存方式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是,抓住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或者牢牢地将之记在脑海里,或者仔细地保存好自己的笔记本。他们不需要产生或创造任何新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占有型的个人往往会因某一课题的新思想或新观念而感到不安,因为新思想或观念动摇了他们所获得的固定知识。的确,对于这种人来说,占有是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任何不能被固定(或写下)的思想是可怕的——就像一切发展和变化的事物一样,它们是不可控制的。  对那些以“存在”的方式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学生们来说,学习的过程则全然不同。一开始,他们并不急于去听课,即便是一门课程的第一讲,即所谓的开场白。上课之前,他们会先考虑一下这堂课将要论及的问题,在脑子里准备一些问题或列出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他们总是在考虑某个题目,为之心驰神往。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讲课的内容和思想,而是带着耳朵听,全神贯注地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领悟这一思想并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反应。他们学到的知识促进了自己的思考,于是他们的脑子里出现了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听课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领悟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对此做出有意识的反应——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占有知识,即把知识带回家、装进自己的记忆中去,而往往受这些知识的影响,自己发生了变化。每个学生在听课以后已经完全不同于听课前的他了。不过,只有在讲课内容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方式才可行。在“存在”这一方式中,学生们不可能对空洞的说教做出反应,他们发现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听课,而是将精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记忆

人可以采取重“占有”的方式或重“存在”的方式来记忆。这两种记忆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所采取的联结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的记忆是重占有的,那他的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结完全是机械化的,比如,通过多次的同时运用而使两句话联系起来。或者这种联结是建立在纯粹的逻辑关系上的,比如相对的两个词、近似的概念;或者根据时间、空间、规模、颜色;或者按照一定思想体系的属性来建立这种联系。

重“存在”的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借此来唤起对话语、思想、外貌、图像和音乐的回忆。在想要记忆的单一事实和与此相关联的许多其他事实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结。这样建立起来的联结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纯逻辑上的,而是生动的。通过思维(或感觉)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将概念互相联系起来。当一个人想找一个正确的词时,这种创造性活动便开始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把“疼痛”一词或“阿司匹林”一词与“头痛”联系起来,那我还没有脱离逻辑和习俗的轨道。相反,如果我把“紧张”和“生气”与“头痛”联系起来,那么也就将有关的事实与可能的原因联系起来了,我之所以想起这些原因是因为我研究过这些现象。对于这种生动的记忆来说,一个最发人深思的例子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自由联想”。

如果一个人对存储本身没有兴趣的话,那他就会发现,为了让记忆功能正常运转,他需要有一个强烈的、直接的兴趣。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会突然想起一些一直以为忘了的语句。我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经验:虽然我的记忆从来就不是特别好,但是,只要我眼前浮现出我所分析过的病人和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全部个性上,我马上就能回忆起他向我讲述的梦,不管我是在四周前还是在五年前看过这位病人。而五分钟之前让我一下子想起他的梦还是不可能的。

以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进行记忆,即唤起对曾经看到和听到过的东西的回想,使其浮现在脑海里。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记忆,只要他努力去回想自己所见到过的面孔和景物的外貌。面孔和景物不会马上浮现在眼前,必须重新创造它和唤起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提是,我曾经以足够的注意力观察过这张脸和景物,这样的记忆才是清晰的。当一个人完全成功地进行这种记忆的时候,那么,我所回忆的那个人和他的脸就会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就好像真的一样。

采取一种重“占有”的方式来回忆一张脸或一种景物,其回忆的方式就像大多数人在观看照片时所采取的那种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重占有的回忆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照片是他们记忆的基础,为的是能够再认出一个人或一处景物。他们对照片的反应往往是:“对,这就是他”或“对,这就是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照片是一种异化的记忆。

异化的记忆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把我所想要记下来的一切都写下来。只要把它写在纸上我就占有了这个信息,我从不尝试把它记在脑子里。我对我的占有很自信,除非我将这些记录丢失了,那也就将应该记忆的东西丢失了。我的记忆能力与我脱离,因为我的信息库(笔记)取而代之了,它成为我外化的一部分。

现代人所要记住的数据非常之多,没有参考书和不做笔记是不可能的。但是,记忆被取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似乎已经超出了合理的界限。记录使我们记忆力降低,从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充分地看到这种情形。但我仍然要举几个例子,这或许是有益的。

比如,商店里的售货员,现在对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的加法运算几乎都不是用心算,而是借助计算器。学校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师发现,与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学生相比,把每句话都认真记下来的学生很可能对所学的东西理解得不够,记忆下来的也较少。而前者抓住了主要的东西并将其记了下来。音乐家们知道,有些乐师,如果让他们按照现成的乐谱去演奏再容易不过了,然而,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让他们记住音乐则比较困难。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重“存在”的音乐家,他的记忆力也特别好。

在墨西哥我也曾观察到这种情况,即文盲和很少写字的人的记忆力,比工业国家中精于阅读和书写的公民的记忆力要好得多。还有许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说明,阅读和书写的艺术可能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总是一件好事,如果用这种艺术去读那些会使人丧失其体验能力和想象力的东西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P17-21

序言

这本书是我对以前著作中两个主要方向的继承和发展。本书重点对利己和利他这两种基本的性格取向进行了分析,是对我在激进的心理分析领域里所作著述的一个扩展。全书共分三部分,最后一部分中,我对在《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1955)和《希望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Hope,1968)两书中所谈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当前的社会危机和克服这一危机的种种方法。重复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我是从一种新的观点出发来写这本小册子的,范围也更广。希望那些了解我之前著作的读者在读过此书之后仍然有所收获。

本书的书名与另外两本书的书名相差不大。一本是加布里埃尔·马塞尔的《存在和占有》(Being and Having,Gabriel Marcel,1954),另一本是巴尔塔萨·施泰赫林的《占有和存在》(Having and Being,Balthasar Staehelin,1969)。这三本书都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写成的,但是三位作者的思路不一样。马塞尔是从神学和哲学的立场出发的;施泰赫林则对现代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观进行了创造性的说明,是对现实的分析。本书从经验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两种生活方式进行了社会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去读一下这两位作者的书(我直到最近才知道马塞尔的书出版了英文译本,它是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阅读,我把脚注减少到最低限度,既少又短。关于参考文献的简短说明用括弧括起来置于句后,详细说明见书后的文献目录。

格式上我想澄清的一点是,“人”(man)和“他”(he)的使用。我认为我避免了所有的“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在此感谢马里昂·奥多米罗克(Marion Odomirok)女士,她使我认识到,在语言使用上的尊重远远比我以前觉得的更为重要。只有一点我们无法达成一致,那就是在“人”作为对“智人”(}tomo Sapiens)的参考术语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人”没有性别差异,并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我不认为我们没有这种明显刻画人类性格的单词。这样的困难不存在于德语中:他们使用单词“mensch”[指区别于动物(Tier)的能够劳动、说话的人或人类,着眼于人类的共性]来指代无性别分化之人。但是,即使英语单词“man”就像德语单词“mensch”一样用在无性别差异的情况下,那也是因为这意味着人或人类。我认为,这是对无性别意义的“men”进行了非常恰当的恢复,而不是异常别扭的流于形式的替代。本书中,我为了澄清这一无性别分化的词,使用的是大写的“Man”。

在确立本书的内容和风格方面我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要再次感谢他们,首先要感谢的是雷纳·冯克(Rainer Funk)。就一些问题我们进行过多次长谈,令我获益匪浅。在他的帮助下,我对基督教神学复杂而又细微的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他向我提供了许多神学文献,不辞劳苦地多次审阅本书的草稿,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和批评,纠正了一些错误且丰富了本书的内容。马里昂·奥多米罗克女士为本书做了大量细致的文字工作,琼·休斯(Joan Hughes)女士耐心而认真地将我的无数手稿打印成文并就文体和表达方式提出了许多建议,安妮丝·弗罗姆(Annis Fromm)审阅了本稿的不同译本,总是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也要向她们表达我的谢意。

弗洛姆

1976年6月于纽约

后记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产阶级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之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且提出了变革社会的纲领性见解。

正如书名,弗洛姆区分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而“占有”观念的实质是:物—物,即占有者和占有物都成了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弗洛姆说:“看起来,我好像拥有一切,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我所有的、所占有的和所统治的对象都是生命过程中暂时的瞬间。”

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人具有独立性、自由和批判思维,其特征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种主动性所说的不是那种外在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内心的活动,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在奉献与分享中,在发挥主动权与承担一定责任的创造性活动中,快乐就随之产生了。

书中提及,《旧约》与《新约》都把快乐视为存在的基本,《诗篇》以恐惧和悲哀开始,在充满赞美之辞和快乐的歌声中结尾;安息日是快乐之日;在弥撒亚时代,整个世界将充满快乐;“福音”的本义就是令人愉快的消息,其称谓本身就包含了快乐之意。 “快乐就是我们在通向实现自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所获得的体验。”

在弗洛姆的笔下,“存在”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追求幸福的手段;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是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而不必留恋昨天或是担忧明天,好好地活在当下。 重“存在”的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牢狱的人,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我,通过表达当下的感受来建立与现实的联系。在与现实的联系中,人才会感到幸福。

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灭绝的深渊。虽然我们总希望新的技术革新会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是,人类如果不改变占有物质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文化,那么灾难性的后果终难避免。所以,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将我们从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拯救出来。本书中,弗洛姆向读者指出了如何从“占有”走向“存在”的道路。

弗洛姆享有国际声誉,这不仅源于他的学术著作,还源于他在报刊和公共演讲中对资本主义的非人性和非理性主义所做的激烈批判,以及对美国参与越南战争的反对、对和平与裁军的真诚拥护。弗洛姆的理论体系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体系,不单增强了精神分析的生命力,更是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这本《占有还是存在》使人们可以直接了解他的社会哲学,了解他的探索与迷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