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作璋主编的《中国史简编(古代卷)》按照通史的要求,注意纵横贯通,力求能反映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注意使学生获取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了更便于教学,各章增设复习思考题,各编增列参考书,并增加地图44幅,文物图片100余幅(包括图版28幅、插图76幅)。其中大部分地图和图片由我的研究生李建业协助搜集整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史简编(古代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安作璋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作璋主编的《中国史简编(古代卷)》按照通史的要求,注意纵横贯通,力求能反映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注意使学生获取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了更便于教学,各章增设复习思考题,各编增列参考书,并增加地图44幅,文物图片100余幅(包括图版28幅、插图76幅)。其中大部分地图和图片由我的研究生李建业协助搜集整理。 内容推荐 安作璋主编的《中国史简编(古代卷)》是原国家教委计划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修订版,内容上起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书观点稳妥、史实可靠、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按照通史教学的要求,注意纵横联系贯通,基本上能够反映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意吸收史学界的新成果和同类教材的长处。本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便于教学、适用范围广的中国通史教材,也适合社会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巫山人 元谋人 北京人 丁村人 第二章 氏族公社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和社会结构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 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和原始公社的解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朝的灭亡 夏文化寻踪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发展——商 商的兴起和建国 社会经济的繁荣 商朝的灭亡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一—西周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西周的建立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井田制和农业生产 手工业和商业 第三节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一春秋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列国形势——大国争霸 周室东迁和齐、晋称霸 秦、楚相继争霸 “弭兵”运动和吴、越争霸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 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 第四章 奴隶制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思想 天命观与重民思想 《周易》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 思想家老子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军事家孙武 第二节 文学、史学与艺术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重要历史文献《尚书》 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青铜艺术与玉器雕刻 音乐舞蹈 第三节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 数学 医药学 第四节 文字和教育 甲骨文和金文 教育 第五节 社会风俗 衣食住行 婚姻丧葬 第三编 封建社会 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开端一战国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和变法运动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与战国七雄 各国的变法 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文学、史学和艺术 科学技术 教育 社会风俗 第二章 秦朝统一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 经济的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二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楚汉相争和西汉的建立 第三章 强盛的西汉皇朝 第一节 汉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各项政策 地主阶级政权的重建 “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第三节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 打击割据势力加强皇权 确定新的选官制度 财政的集中 独尊儒术 第四节 西汉时期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与中外关系 匈奴 东北各族和早期中朝、中日关系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越族、早期中越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 西南各族 第五节 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的建立 第四章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东汉豪族势力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 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 大地主田庄和封建依附关系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外关系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 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 羌汉人民联合的反抗斗争 三韩、倭国与交趾 第四节 黄巾起义 外戚宦官专政 黄巾起义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经学和哲学 经学 董仲舒 王充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第三节 科学技术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造纸术的发明 张衡的科学成就 西汉初名医淳于意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华佗的外科手术 汜胜之《农书》 第四节 教育 官学 私学 第五节 社会风俗 衣食起居 婚丧节俗 第六章 三国鼎立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第七章 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到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西晋的短期统一 土族门阀统治下的西晋内政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西晋灭亡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苟安江南的东晋皇朝 北方十六国割据和祖逖等的北伐 秦晋淝水之战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八章 南朝和北朝 第一节 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齐、梁、陈的更替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大地主封山占水 南朝士族的腐朽没落 第二节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分裂 北齐、北周的建立和北周统一北方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 魏晋玄学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范缜的《神灭论》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文学 史学和地理学 艺术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天文学的成就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机械制造 医学 第四节 教育 官学 私学 第五节 社会风俗 饮食服饰 婚丧节俗 第十章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第一节 隋初的政治与经济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政治与经济改革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运河的开凿 第二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的暴政 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第十一章 唐朝的强盛 第一节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初各项制度的建立 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 第二节 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和交通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三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东突厥和西突厥 回纥 靺鞨 南诏 吐蕃 第四节 唐朝的对外关系 新罗 日本 天竺 西亚和北非诸国 第十二章 唐朝的衰落 第一节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宦官和朋党 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田庄的发展 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两税法的实行 第二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黄巢大起义 唐朝的灭亡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 佛、道、儒的发展与斗争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第三节 科学技术 雕版印刷术 火药的发明 天文学家僧一行 孙思邈和《千金方》 建筑 第四节 教育 学校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 第五节 社会风俗 服饰 饮食 婚丧 节俗 第十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的关系 第一节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替 五代十国的政治和经济 周世宗的改革 第二节 北宋的政治和经济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专卖制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北宋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安石变法 方腊、宋江起义 第四节 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辽的建立 辽的政治和经济 辽与北宋的关系 第五节 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的建立 西夏的政治和经济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第六节 金的建立及其与辽、北宋的关系 金的建立 金灭辽和北宋 第七节 回鹘、西辽和大理 回鹘诸汗国 西辽 大理 第十五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第一节 南宋的偏安和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 南宋的建立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 第二节 南宋的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 钟相、杨么起义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金的政治和经济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红袄军起义 第十六章 元朝的统治 第一节 元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 元朝的统一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第二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外交流的频繁 第三节 元代的社会矛盾和元末农民大起义 社会矛盾 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元朝灭亡 第十七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思想 理学 陈亮和叶适的反理学思想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文学 史学 绘画艺术 第三节 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应用于军事 沈括和《梦溪笔谈》 郭守敬和《授时历》 《农桑辑要》与王祯《农书》 李诫和《营造法式》 宋慈和《洗冤录》 第四节 教育 学校 书院 第五节 社会风俗 宋代风俗 西夏党项族风俗 辽代契丹族风俗 金代女真族风俗 元代蒙古族风俗 第十八章 明朝的经济、政治和对夕卜关系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 明朝前期的经济 户籍和赋役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唐赛儿等农民起义 第二节 明朝与国内各族的关系 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 明朝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明朝对台湾的管辖 第三节 明朝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 东南沿海军民的御倭斗争 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 第四节 明朝中期政治与社会矛盾 宦官专权 内阁权力扩大及首辅之争 明中期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第五节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城镇人民的反税临斗争 第十九章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第一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张居正改革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第二十章 清朝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雇工的反抗斗争 第二节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三节 清朝的统一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平定三藩 设立台湾府 抗击沙皇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 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平定回疆贵族的叛乱 西藏的金瓶掣签制和云贵的改土归流 清朝对南海诸岛的管辖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思想 王守仁和李贽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第二节 文学和艺术 小说 戏曲 书法与绘画 第三节 考据学、史料学和地理学 考据学 史学和史料学 地理学 第四节 科学技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第五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礼仪之争与清朝禁教 第六节 教育 学校 书院 第七节 社会习俗 服饰住宅 婚丧习俗 试读章节 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了两枚成年猿人的牙齿化石(上中门齿),属于一个青年男性个体,被命名为直立人种元谋新亚种,俗称元谋人。后来,又在这个遗址发现17件有人工初步打制痕迹和使用过的石器。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在地层中有许多炭屑和两块可能烧过的黑色骨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与巫山人同属于早期直立人。 北京人 北京猿人,亦称“北京直立人”,通称“北京人”,其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裴文中在1929年12月2日下午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完整头盖骨,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后来又先后发现了五个头盖骨及一些头骨碎片、面骨、下腭骨、牙齿、上下肢骨等。经研究鉴定,它们分别属于40多个不同男女个体。北京猿人的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性平均高度约1.62米,女性约1.52米。北京猿人的骨骼粗壮,肌肉有力,毛发浓密,面部稍短向前伸出,前额低平向后倾斜,鼻子宽扁,颧骨高突,眉脊粗壮,吻部前伸,没有下颏,牙齿粗大。北京猿人的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形状,特别是上肢中的锁骨和腕骨中的月骨与现代人相似,可以自由地运用双手劳动,制造工具;下肢已能直立行走,但腿还有点弯曲。北京猿人头部,猿类特征较明显,脑壳大约比现代人厚1倍。脑量平均约1088毫升,约比现代人平均脑量低1/3。从脑部结构的完善和复杂程度来看,他们已经有了语言。综上所述,北京猿人身体各部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上肢发展较快,下肢还带有若干原始性,头部也具有较多的原始性。这是由于他们在劳动中分工不同造成的。手是劳动器官,发展较快;而下肢只用于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故发展较慢。脑是随着手的劳动和四肢分化而逐渐发展的,所以也比较缓慢,保留了较多的猿的特征。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充分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北京人已会制造劳动工具——粗糙的石器和木棒。这种粗糙的石器是打制而成的,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这种石器共发现10万多件,其中主要有用砾石打成的砍砸器,有一面刃口的,也有两面刃口的。还有用石片打制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证明他们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北京人能使用天然火,在其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也发现了烧过的兽骨、石头、树种和烧焦的木炭块。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首先是可以熟食,便于消化、吸收,能促进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其次是可以照明和御寒,也可以用来驱赶野兽,增强人的自卫能力。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解放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以前。那时周口店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西、北两面环山,有茂密的森林,东南一带有广阔的草原,群兽出没其间。北京人就居住在龙骨山一带山洞里,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很多,据统计,哺乳动物有90多种,其中有鬣狗、剑齿虎、三门马、羚羊、水牛等,最多的是鹿类。野兽肉是北京人的重要食物,此外,他们还要采集植物的果实和块根做食物,以弥补狩猎的不足。所以,北京猿人的生活十分艰苦,寿命短促,能活到50岁是少有的,有1/3的人不满14岁就死了。 北京人的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技术很低,再加上经常受到猛兽的侵袭,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活的。他们为了生存,就结伙成群,一群有几十个人,共同劳动,互相协作,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种群体,就叫做原始人群。它是原始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和基本社会单位。我们的祖先就是依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着自然,改造着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丁村人 到距今二三十万年的时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中期,中国的原始人已由猿人阶段发展到古人(早期智人)阶段。古人化石在中国也有不少发现,主要地点有广东曲江的马坝圩,湖北的长阳,山西的襄汾、阳高和陕西的大荔,其中在襄汾发现的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遗址,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古人体质比猿人有了进步,头骨变薄,前额增高,上颌骨已不像猿人那样向前突出,脑容量比猿人大,平均为1440毫升,手更灵活了,牙齿比较接近现代人。 丁村人使用的劳动工具除石器和木器外,还有骨器。他们打制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石器比较锋利,并能根据不同用途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除砍砸器、刮削器外,还能制作石球和三棱尖状器等。制作和使用这些新型工具,提高了丁村人与自然斗争的能力。丁村人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他们在汾河里捕捞各种鱼类、河蚌、螺等作为食物,从而扩大了食物来源。 随着人类体质、智慧和劳动技能的发展,古人已摆脱了猿人的乱婚状态,进入了按照辈数区分的“血缘群婚”(也叫“血缘家族”)阶段,也就是禁止父母同子女之间的直接婚姻关系。这种血缘群婚,使人们开始认识了血亲关系,是从原始人群过渡到氏族公社制度的重要环节。从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制度开始萌芽了。P5-7 序言 《中国史简编》原是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主要供高等学校中国历史课教学之用。1988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该书正式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三编封建社会,第四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共五十二章。所包括的时间和内容,上起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由安作璋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吕克勤(分工编写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第一章至第九章)、赵凯球(分工编写第三编第十章至第十七章)、朱亚非(分工编写第三编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李宏生、孙玮(分工编写第四编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唐志勇(分工编写第四编第十二章至第二十五章)等同志。最后,安作璋对全书作了修改和补充,并负责全书的定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观点稳妥,史实可靠,系统条理,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基本上能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根据读者对象这一特定要求,尽量与中学现行的《中国历史》课本相衔接,在此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广。对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尽量采用比较公允的说法。至于如中国古史分期这一类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还很难作出结论。考虑到目前中国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暂时采用了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注意了参考吸收,有时还袭用了一些著作和教材中我们认为表述比较恰当的成文。因为本书是一部通史教材,参考的论著较多,涉猎的范围较广,恕不能在此一一列举。虽然如此,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上述要求,还有待读者和专家们的鉴定。我们只有恳切希望读过这本书的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作进一步修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