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相比于绘画,在这本书里投入最大的是文字,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还好一路上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好朋友为我推荐各种参考书籍、提出创意构思和直截了当的批评、耐心的阅读修改、表达欣赏、推荐上会讨论,为了这些信任我得以坚持。最后还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义薄云天、勇敢出手,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我敢保证这是个纯正的风险投资,它真的太有风险了。
现在绘画和写作已成为我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罗一丁编著的《画中的日记:欧洲》下部已有不少绘画,而最爱的尼泊尔也已经完成了部分绘画和文字,同时对日本、埃及、君士坦丁堡、琅勃拉邦、中国这些有真实经历的主题我也兴趣盎然。
回到罗一丁编著的《画中的日记:欧洲》,里面的绘画是由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成的,现在看来早期的一些作品太粗放,觉得对不起观众,可再仔细一看,那活儿虽然糙了些,但里面包含了真情和勇气,所以大部分终于得以保留。画一年和画两年那状况可大不一样,绘画技巧是提高了,但那些初始的、充满自然而蛮野的痕迹会慢慢的弱化,这是我非常警惕且力求避免的一个事实。另一个让我警惕的事实就是画完一张画,最后发现它太像一张照片了,这种发展的趋势非常危险,你会变成一台相机,却又永远达不到它的水准。所以“心生万物,笔底灵动”这才是我的方向,绘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应该向写意转移,这种改变在书中不同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到一些痕迹,而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给我启发的是老祖宗的山水画,那些美好的构图和空灵的意境再配以词曲的演绎像泉水流动,滋养着心田,最后潜移默化流诸笔端。
“每个人都想成为丁丁:一代又一代人。丁丁代表了这个残缺的世界里遥不可及的理想——善良、纯真、勇敢、诚实、机智、全能而几乎完美的特质。”
丁丁住在布鲁塞尔,我们也认为他就是个永不变老的比利时小伙,可是实际上丁丁的国籍不明,因为他的创造者埃尔热在丁丁的所有历险过程中始终没有透露半点信息。当然这样说肯定是吹毛求疵的,从丁丁的追求和理念使我认同他就是一个比利时人,他是一个国际战士,没有单一民族的意识,哪里有不平,他就在哪里出手,从比利时到整个欧洲、亚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可怜的丁丁,除了一家丁丁礼品店,在他的故乡没有自己的纪念碑、雕塑或纪念馆,他可是最著名的比利时人啊!
唯一发现的这个小小礼品店离撤尿的小雨果雕像不远的小街上,还好在店门上安装了一个灯箱,里面是一张丁丁和嘴里含着根大骨头的白雪(也叫米鲁)的一张标准合照。可能是那日天阴且将近黄昏的缘故吧,看到这个小巷里确实有些昏暗的感觉,不过店里是明亮的,特别那个橱窗太惹我爱。丁丁和他的所有朋友、敌人都在那里,这些聚合材料的玩偶设计得非常可爱,都有对应的故事内容,而且都是每本书最精彩的场景再现。
店内有我最喜欢的有两款雕塑产品,一款是汽车系列的《丁丁在非洲》,那辆篷布顶的古典越野车,有一个非常好看的车头,车身两侧和后部夸张地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旅行箱,把四个车轮压得都有些变形,车窗没有玻璃。丁丁戴着热带殖民地风格的越南帽(我一直没找到这款帽子的术语),身着短袖猎装和一位上身赤裸的非洲朋友坐在前排,忠诚的白雪从后座上立起趴在后窗上向外张望。这个可爱的小东西,除了发现骨头时不顾一切这点小毛病外,基本可以肯定是旅途中的最佳伙伴。
另一款是《蓝莲花》,丁丁和白雪躲在咱们蓝莲花烟馆的一个大青花瓷瓶里,丁丁穿着中式棉袄,头戴瓜皮小帽。我觉得丁丁这点特好,当然也是受埃尔热的熏陶,就是入乡随俗,到那就换上一身当地行头,甭管合不合身,配不配气质,首先让当地读者人民备感亲切。这跟现在首脑会大家穿得花里胡哨、怪模怪样,照样赢得一片掌声是一个道理。
说到丁丁纪念品我还得补充这个小店以外的两件好物件,一件是在海牙的一个T恤店发现的,那是一件黑T恤,前胸一个很大的田字形窗口里面有四个丁丁不同的肖像,出色极了;还一个是回国后发现的一个塑模人偶场景,丁丁和白雪昂首挺胸站船头,丁丁一身经典:米色风衣、灯笼六分裤、包头大皮鞋,丁丁眼界真高,抬头看着大概水平面上方45度角的方向,迎风破浪,有点《泰坦尼克》My hear twill go on那点意思,白雪也跟着抬头看,可是海风太大,耳朵都吹歪了。
这几件出色的礼品基本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加工出口过去,一标价都不便宜,所以虽然那么喜欢,最后都忍了没出手,回国后才把《丁丁在非洲》和《船头飚风》这两件搞到手。
大家发现在欧洲购物时穷学生是“忍”字当头,但是做学生的寒酸也是一段美好的经历,那是一种物质上匮乏、精神上焕发的生活状态。大学时期七八个哥们到学校门口要碗朝鲜冷面一人干一瓶二锅头的事有的是,像我后半月基本是到颐和园路5号、双清路30号或平乐园100号蹭饭吃,因为我在几大院校都各备有一套碗筷,老同学们肯定是情义无价的,不然喝西北风去。到欧洲求学生活也特艰苦,除了家里带来的刀勒,其他全靠自己打工来拼凑,所以现在特理解在校苦读的青年朋友,请大家相信经历今日的匮乏才会有明日的薄发,所谓早吃苦是福。
丁丁伴随了我们成长,他单纯而勇敢、他坐而论道立则行、他善良又热爱小动物、他周游世界眼界开阔,永远是个好榜样。徜徉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我时时都会感到他的存在:在这个广场上,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身披米色风衣、穿着红棕色灯笼裤、一撮小黄毛迎风招展的丁丁在这个旧货摊上发现了独角兽号帆船;没有任何差异特征的双胞胎警探杜邦和杜庞正好从这里走过,他俩虽然正义感强烈,但办事糊涂,除了擅长制造麻烦,几乎从没有真正完成过多少好事;白雪又有什么重要的发现?这只忠诚无比的小白狗冲出人群朝广场外跑去,丁丁呼唤着白雪也追了过去,消失在古老街道的尽头…… 他是个记者,却不打字;他没有相机,却有手枪;他经常被报道,自己却没写过什么新闻;他学的是文科,却可以驾驶坦克;他好像不懂中文,却可以在中国大有所为;他没什么收入,却可以走遍地球。丁丁永远是一个谜。P21-23
绘画和文字诉说的那段旅行已经是许多年前的往事,现在看来这些故事的大背景几乎没有改变,欧洲正处在历史上最美好而漫长的一个和平停滞期,欧元区虽然遭遇了最近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但那只是长河中的一个浪花,时间会很快抚平这创伤。
50%的收入上缴国家、退休后政府管饭管医包死包抬、从不加班、所有人一年两个大假、市中心的酒吧总是坐满晒太阳的大众、整个社会清洁得不得了、热爱一切跟艺术有关的事物、只关注美和质量把对奢侈品牌的认知降到几乎是抵触的境地、吃完饭盘子干净到几乎可以不刷、天黑后几乎所有人都在不同的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几乎所有家庭都古旧典雅到很少见到新东西、人与人之间高度的团结和信任、人性的单纯与真诚……这些特征我觉得将长期恒定不变,没了这些东西它还是欧洲吗?我不敢想象。
在欧洲的经历对我之后的生活应该会形成许多积极的影响,然而事实是到现在我也只会阔论,不会做,这是一种非常让人难堪而困惑的两面性,对于什幺是文明?我有思考、能够总结、还可以热情地宣传,但是当真正要做时却是大幅变形,换句话说在头脑里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体贴的绅士,在行动中却依然缺乏文明和涵养,这确实令人沮丧。
回到这本书,里面的绘画是由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成的,现在看来早期的一些作品太粗放,觉得对不起观众,可再仔细一看,那活儿虽然糙了些,但里面包含了真情和勇气,所以大部分终于得以保留。画一年和画两年那状况可大不一样,绘画技巧是提高了,但那些初始的、充满自然而蛮野的痕迹会慢慢的弱化,这是我非常警惕且力求避免的一个事实。另一个让我警惕的事实就是画完一张画,最后发现它太像一张照片了,这种发展的趋势非常危险,你会变成一台相机,却又永远达不到它的水准。所以“心生万物,笔底灵动”这才是我的方向,绘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应该向写意转移,这种改变在书中不同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到一些痕迹,而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给我启发的是老祖宗的山水画,那些美好的构图和空灵的意境再配以词曲的演绎像泉水流动,滋养着心田,最后潜移默化流诸笔端。 其实相比于绘画,在这本书里投入最大的是文字,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还好一路上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好朋友为我推荐各种参考书籍、提出创意构思和直截了当的批评、耐心的阅读修改、表达欣赏、推荐上会讨论,为了这些信任我得以坚持。最后还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义薄云天、勇敢出手,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我敢保证这是个纯正的风险投资,它真的太有风险了。
现在绘画和写作已成为我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画中的日记:欧洲》下部已有不少绘画,而最爱的尼泊尔也已经完成了部分绘画和文字,同时对日本、埃及、君士坦丁堡、琅勃拉邦、中国这些有真实经历的主题我也兴趣盎然。
最近,在早班路上特高兴能听到经济频道的这段旁白:
“这样的坚持,起初是为了一个农民的尊严,后来是为了做人的良知,莫言说过:‘只要有一个读者,我就会继续写下去。”
转换为我的版本应该是:
“这样的坚持,起初是为了出版,后来是为了不负上天,如果只有一个读者,我想我真的该撤了。”
最后,更多的谢意给予:
那泽民、丁会欣、周元君、杨云斌、翟德芳、麻俊生、何坚、王冬军、蔡立、Luuk、John、罗敞、李沁云、张倩、罗曌、严启宇、罗漪、严康、Annica、Lee、罗悖、张宁、管骁……
以及所有援助过这本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