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不透的英国(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眼中的不列颠)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马建国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华社常驻英国记者,为您解读“看不透的不列颠”,感受一个帝国的光荣与落寞。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作序。

伦敦奥运会在即,人们渴望更多了解一下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今日的大不列颠。她的历史上发生过什么,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另外目前在英国和准备去英国留学的学生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些学生都渴望更多地了解英国。本书以记者的特殊视角分析研究了英国昨天、今日和未来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具体,是了解英国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内容推荐

从伦敦街头形形色色的雕塑,到控制全球制海权的大将军;从古城堡里的皇家宴会,到被一些大国政要公开讥笑的英国饮食;从汽车公司、军工厂、核电站被拍卖,到英国的经济前景展望;从米字旗的由来,到联合王国未来的命运……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国该是什么样子?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着怎样的走势?

马建国先生作为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在英国生活数载,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思考,挖掘英国文明当中的边边角角、点点滴滴,观望今天回顾历史,透过历史窥视未来,纵横捭阖,扣人心弦。阅读本书,应该是中国读者深入了解英国的一条愉快、轻松的路径。

目录

作者的话

序一 世事纷繁寸心知

序二 认知英国一幽径

一、谁是英国人

 大爆炸后伦敦人的眼神和心态

 到伦敦血案疑犯故乡感受“政治”

 “炸弹男孩”是自家邻居

 英国:要么爱它,要么离开它

 “民族大熔炉”:英国首富与遭白眼的“外来户”

二、还要不要联合王国

 威尔士人:我们更是威尔士人

 英国人不是“英国人”?

 英国人怎样看待米字旗?

三、我是谁?英国人的民族性格

 品尝太阳和原子弹的气味……

 从四川地震品英国人的味道

 英国:只有永恒的利益

 一镑店与英国人的“吝啬”

 让人不敢恭维的英国饭

 中国餐对阵英国饭

 英国大餐:白水煮萝卜外加蒸土豆

 英国人是如何弄坏自己的胃口

四、英国:慢工出细活

 温布利球场改造:工期推迟一年整工钱上涨七亿英镑

 伦敦人要把奥运会“出租”给巴黎人?

 英奥运大臣:“悔不该申办奥运”

 在英国看病:“等得花儿也谢了”

 希思罗机场航站楼:二十年熬成“一锅粥”

五、全球化,把脖子伸出来的勇气

 “变卖英国”,是耶?非耶?

 制造业衰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表现?

 恢复制造业——英国人要吃回头草

 从收购能源公司看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六、英国青年:是精英,还是捣蛋鬼

 酗酒、吸毒、玩刀子——英国年轻人怎么啦

 金融城成了酒鬼、毒客的温床

 禁酒令酿成“地铁狂欢”

 波兰人的勤劳让英国人蒙羞

 高中成绩“注水” 大学招生犯愁

 从伊顿公学到精英教育

七、“陵园”伦敦

 特拉法加广场的纳尔逊柱与海上霸权的确立

 黑飘带与纳尔逊将军

 海德公园雕像与打败拿破仑的“二流将军”威灵顿

 铁狮峰见证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争背后的股市信息战

 布尔大战:“大英帝国”被黄金砸倒

 议会大厦前的丘吉尔与英美特殊关系

八、主宰英国历史的男女国王们

 击退丹麦人的“杂耍”大帝阿尔弗雷德

 有六个老婆的英国海军创始人亨利八世

 把英国推上“海上霸主”台阶的“贞女”伊丽莎白一世

 “日不落帝国”巅峰与维多利亚女王

九、步入巅峰的“大英帝国”

 控制地球四分之一版图的“日不落帝国”

 马克沁机枪——英国人在非洲的屠杀机器

 丘吉尔目睹的两次机枪“杀人表演”

 电报、汽船、铁路:“日不落帝国”的三大金属系统

 英格兰银行——推动“大英帝国”的引擎

 “大不列颠”的警世冷眼

十、从地名看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史

 珠穆朗玛峰与埃弗里斯特

 弗吉尼亚与伊丽莎白女王

 从维多利亚瀑布到罗得西亚和“自由城”

 宾夕法尼亚州——“佩恩的林地”

 国王的弟弟与纽约

十一、书写着英国历史的教堂

 书写着英国历史的教堂

 大主教发怒:金融城炒客是“银行抢劫犯”

 为戴安娜举办婚礼的圣保罗大教堂

 英国国教精神领袖的大本营——坎特伯雷大教堂

 闹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大修道院

 欧洲最大的中世纪教堂——约克大教堂

 小城里神秘的大教堂——达勒姆大教堂

十二、英国经济要沦为老几

 GDP:中国超过英国俄罗斯紧追不舍

 “用黄金铸成的心脏”——伦敦金融城

 金融市场演绎“三个和尚没水吃”

 证券市场失去昔日引力

 “海上巨无霸”运来中国“年货”

 捕猎者何以成为捕猎对象?

 查尔斯王子想挡住“孔雀东南飞”

 英国主权信用面临降级之危

十三、英国军力要沦为老几

 英国军车挡不住路边炸弹袭击

 四分之一世纪的变化:从马岛战争到英水兵被扣

 福克兰群岛战争周年

 英国独立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

 英国海军战斗力“严重退化”

 英亿美元建造两艘航母

 英打造新型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十四、英国:美国的跟屁虫还是欧洲的陌生客

 乱了,英国成了“假美国”

 英紧跟美国与俄打“能源口水战”

 当美国“跟屁虫”让布莱尔丢了首相大权

 靠拍美国人马屁赢得掌声也无法挽救布朗首相

 G20伦敦金融峰会与“盎格鲁-撒克逊”罪孽

 巴西总统、捷克总理向英美开火

 伦敦峰会“盛宴”收场英、美仍唱主角

十五、英国政府怎么了

 有权处死国王、把男人变成女人的议会

 调查“金钱换爵位”丑闻英警方“黑客”首相府

 伦敦市长被停职、八旬老翁被“揪”出会场

 英国式民主怎么啦

 令人震惊的议员“报销门”丑闻

 让人哭笑不得“危机应对”

十六、消失的英国皇家号

 告别:“伊丽莎白二世”

 皇家游艇:永远的不列颠尼亚号

十七、英国:还要不要自己的国王

 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的恩怨情仇

 戴安娜的死亡背后是否有王室黑手

 每个纳税人每年要为王室付便士

十八、英国喜欢为世界制订规则

 造访高尔夫球圣地圣安德鲁斯

 得到法律保护伞的苏格兰威士忌

 “幸福”,英国人说了算不算

 斯特恩报告欲对全球气候保护制订标准

 英国到底有多“绿”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谁是英国人

读过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几乎成了犹豫不决时“口头禅”式的词句。看过《雾都孤儿》。那蜷缩街头的奥利弗·特威斯特的镜头令我联想到伦敦的雾,或是当今的英式花园洋房。而戴安娜公主的人生悲欢,勾起人们对公主与王子故事的神往,和对深宫孽海的恐惧……

借着一杯红葡萄酒的美意,伴着对英伦的无尽畅想,十个多小时的飞行后,人已来到以往在文字、图像中常常碰面的伦敦。

庞大、昏暗、嘈杂。

希思罗机场,满眼所见的是穿制服的非洲人和印巴人。给人的第一感受似乎是到了非洲,或者印度。

这就是英国?

所有介绍英国的书几乎都有这样的文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大不列颠群岛包括两个大岛:一个叫大不列颠,另一个叫爱尔兰。“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三个部分加上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同时还包括附近的大约五千多个岛屿,是大西洋中名副其实的一个岛国。

这个素有“英伦三岛”之称的国家全国面积共24.4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一点(23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面积(48万平方公里)的一半强;但它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创造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帝国。

不论看《哈利·波特》电影,还是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教堂似乎都是少不了的景致,这个国家的国民多信基督教新教,北爱尔兰地区部分居民信天主教,一些英国人还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等。宗教的复杂曾在这里导致了宫廷与教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血——更恐怖的是,现在似乎还在继续——有人说2005年7月7日的伦敦地铁大爆炸的背后就有宗教的因素。

几个世纪以来,不论是出于政治避难还是躲避宗教迫害,或者为寻找商机,外来移民纷纷在英国落户。长久以来,爱尔兰人占据了外来人口中的大部分。后来犹太人和欧洲难民也来到英国,尤其是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叶。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加勒比海和南亚次大陆的移民大量拥入的时期。而近年,从非洲、东欧和亚洲拥来大量移民。目前,英国约有十万华人,占英国总人口的0.3%。

日子久了,才发现,第一天在机场看到的那些从事运输、服务的是非洲、南亚移民比较集中的非洲和印巴移民。欧盟东扩以后从东欧来的移民,特别是波兰人主要从事建筑行业,而较早从中国的香港和东南沿海来到英国的华人则主要从事餐饮服务。这些“外来户”终日劳作,“霸占”了英国的“窗口单位”,而英国本土原住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则主要从事金融、教育、法律、新闻和传统的制造业,他们多数在金融城或城市的高级写字楼内工作,下班则开车或乘坐火车回到郊区或周边的安静、雅致的小镇。

在英国的大小教堂,星期天礼拜的主要是白人;周末到清真寺的有南亚人,也有中东人;而伦敦及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和散落在城市主要街道的中餐馆里多半是中国人……

伦敦遭系列爆炸袭击

新华社伦敦2005年7月7日电(记者马建国)英国首都伦敦地铁和公共汽车7日相继发生多起爆炸,伦敦警方称,爆炸至少已造成33人死亡,400多人受伤。伦敦公共汽车和13条地铁全线暂时停止运营。

英国首相布莱尔随即离开八国集团峰会紧急返回首都应对这一突发事件。

英国高级警官帕迪克在爆炸发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已确认伦敦当日早晨相继发生四起爆炸事件,三起发生在地铁站,另一起发生在一辆双层公共汽车上;第一起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8点51分。他说,截至目前警方还没有逮捕任何人,也不清楚这次系列爆炸是否是自杀式爆炸。

警方已确认有33人在地铁站的爆炸中死亡,公共汽车爆炸中也有人员伤亡,但目前无法掌握具体的数字。

截至发稿时止,伦敦系列爆炸至少造成45人死亡,约1 000人受伤。此前也有报道说,伦敦三个地铁站和四个公共汽车站相继发生了爆炸……

大爆炸后伦敦人的眼神和心态

到英国刚三个多星期,东西南北还没摸清楚(其实,在英国将近四年后,我在伦敦还是找不着北,伦敦像中国的天津或者苏州、上海,都是依河而建,建筑、公路,几乎没有正东正西,摸不着北的不止笔者一人),就遇到了这个足可以在英国历史,恐怕也是世界历史上记上一笔的恐怖袭击——2005年7月7日伦敦大爆炸。

P1-3

序言

认知英国一幽径

马振岗

1997年3月,我接替大学的同班同学姜恩柱担任驻英国大使。他当年是外交部西欧司司长、主管西欧事务的副外长,曾几次在驻英国使馆(1972年前是代办处)工作,可以说整个外交生涯几乎全在同英国打交道,称得上一位真正的“英国通”。但令我惊讶的是,他在离任前却说:“英国像是厚厚的一本书,我只读懂了第一页。”

我于1965年到1967年间在英国学习,后来在那里当了将近五年半大使,对这个国家却依然感到像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才对老同学那段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讲到英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几点,但真正了解深透的却不多。外交官有一种缺憾,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广泛地观察英国的各个地区和方面,更难进入到英国社会的深层。离任回国后,我常常为自己未能抓紧机会多去些地方而后悔莫及。在阅读了新华社记者马建国的书稿之后,这个遗憾终于得到不少补偿。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国该是什么样子?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又该有什么样的走势?

作为新华社记者在英国生活数载,马建国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思考写成的这本书应该是中国读者了解英国的一个不错的路径。

踏在这条幽幽小径,读者似乎可以在伦敦街头的雕塑前感受英国的将军们当年叱咤风云的骄傲;凭栏皇家游艇,体味大英帝国昔日的风光无限:在并购新闻中体味英国经济在全球化风潮中的无奈。

一个个原本很沉重的话题,在马建国笔下跃然纸上,从交流形式上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些文字是一个中国记者对英国印象的记录”,虽是一己之见,但值得一读。

我现在仍然做着中英交流的工作,但要交流首先要了解英国,这本书可以说是马建国为中国人了解英国所做的努力的一个令人欣喜的尝试。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促进中英了解和交流的行列中来。

2009年11月初

马振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前任驻英国大使

后记

一口气把自己数年来的采访和感悟归拢到一起,读下来突然有一种疑问:《看不透的英国》的基调是不是有些灰暗?是不是有太多的斜阳落日之叹?

也许有。但这确实是本人在英国生活数载的真实感受。

英国人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叹,除了布莱尔政府自己不断地宣扬自己的经济如何在欧洲“一枝独秀”外,似乎没有什么人对英国如此夸口。而在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后,英国好像又首当其冲。英国媒体在2008年10月初的报道给人感觉英国似乎一日间退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其实,不光英国受到冲击,连越南都发生了危机)。

至于说色彩,也许是“天人合一”之故。阴多晴少的英国天气好像使英国人对灰暗有更多的偏好。平日里人们穿戴喜欢灰的、黑的不说,正式场合,英国人最隆重、最正式的色彩就是黑色、白色。灰暗的色彩自然就随着英国人的偏好带进了本书。

从新闻的角度讲,相对于几个世纪前“大英帝国”的蒸蒸日上和不可一世而言,“落日”也是英国当今发展的最新趋势,最有新闻价值。

把这个变化呈现给读者,似乎也正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似乎也是合乎规律,自然而然。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所有这些新闻也好,感悟也罢,都是历史的瞬间。虽然日后它们将构成英国的历史的一部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部分),但它们只是知风弱草,而英国这片土地仍有它的生机。英国金融服务、创意产业、军火贸易都占据世界数一数二的位置,英国依然辉煌。

所述感伤、夕阳西下之叹多数是笔者观察和英国媒体报道读后感言。事实上,英国人在适应新的角色和变化的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问题,有谁又能怀疑一个敢于时时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给人看的民族的自信心和生命力呢?

这就是我想让诸位看到的英国,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的21世纪初行将落日,但又辉煌壮观、备受关注的英国。

马建国

2010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多年来,他像一只勤奋而聪明的蜜蜂四处飞舞,既跟踪英国时下新闻,又吸纳历史沉淀,再分门别类地如实展示,笔端恢恢,疏而不露,生动质朴。

他挑战“世事纷繁、法无定法”的禅语,不顺从“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世故,有志登高望远,意在古为今用,对大事小事、正事闲事均独立思考、冷静分析。他的感悟对各行各业的读者都可能有所启迪。

——李肇星(外交部前部长)

讲到英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几点,但真正了解透彻的却不多。外交官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广泛地观察英国的方方面面,更难进入到英国社会的深层。

新华社记者马建国通过驻英期间的耳闻目睹、观察思考写成的这本书把中国读者引领到一条了解英国的幽深路径上来。

——马振岗(驻英国前大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