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英烈传》讲述了38位不同时代的烈士校友——他们或捐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或惨死于反动派的牢狱,或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或为拯救同胞生命不幸遇难——鲜为人知的故事。“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进,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是复旦人的立身之本,爱国奉献的复旦传统也定会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旦英烈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桂永浩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复旦英烈传》讲述了38位不同时代的烈士校友——他们或捐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或惨死于反动派的牢狱,或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或为拯救同胞生命不幸遇难——鲜为人知的故事。“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进,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是复旦人的立身之本,爱国奉献的复旦传统也定会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复旦大学38位不同时代的烈士校友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朴实无华的赤诚话语,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瑰宝,更是复旦的骄傲。每一位英烈,都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在我们面前高高耸立。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谱写的光辉事迹,将永远鼓舞和激励复旦人不断前行。 目录 前言 昆仑志,东海心——记沙文求烈士 辗转千里志革命 坚贞不屈史留名——记邓鋆烈士 革命先驱者 教育理论家——记杨贤江烈士 投笔传播新文化 执鞭宣讲真抗日——记崔真吾烈士 江南才子 革命忠魂——记钱宗灏烈士 复旦雄鹰立壮志 万里长空洒热血——记梁添成烈士 临危受命建组织 统一战线留英名——记陈昭礼烈士 白区里与敌周旋 囚室中携友战斗——记邹泽沛烈士 浴血疆场 英名永存——记白桦烈士 太行女杰 民族光荣——记黄君珏烈士 一代名师捐躯沙场 爱国教授正气长存——记姚名达烈士 生得正直 死得壮烈——记费巩烈士 硝烟里演抗日剧目 战火中谱艺术人生——记黄天烈士 夫妻双双同赴难 江水滔滔悼英烈——记何以文烈士 赤子忠心为报国 勇士浴血在中原——记黄秋发烈士 碧血春秋耀华蓥 英雄丹心垂汗青——记杨奚勤烈士 心系华工不畏险 科学民主甘献身——记王兆澄烈士 明大义慷慨献金 为革命从容就义——记王朴烈士 怀理想奔赴八闽 志未酬血洒莆田——记黄瑞琼烈士 七曜山上打游击 渣滓洞中志不移——记石文钧烈士 呕心沥血办《导报》 赤胆忠心志更坚——记陈以文烈士 铁窗诗人笔作枪 横眉冷眼对虎牙——记艾文宣烈士 高唱囚歌驱阴霾 满腔正气荡人间——记胡作霖烈士 铁窗里的生命赞歌——记胡其芬烈士 商界精英心无私 献身革命永无悔——记唐慕陶烈士 抨击时弊为民喉舌 坚贞不屈铁窗勇士——记张永昌烈士 身陷囹圄无所惧 勤奋学习为报国——记何柏梁烈士 精神不死 青年典范——记王水烈士 当记者投笔为剑 遭不测血染鹭江——记卢镜仁烈士 千辛万苦辟通堑 异国献身保和平——记俞恩炘烈士 临危不惧奔火场 舍身为公是榜样——记黄心源烈士 赤手空拳斗暴徒 浩然正气卫国家——记刘逸烈士 为真理而战 至死不渝——记陈耀庭烈士 卫真理 魂断赣江——记谢聚璋烈士 清寒少年志成才 服务人民献英华——记沈霁春烈士 春风化雨润学子 异国他乡斗歹徒——记高汝河烈士 学子追求的足迹 英雄闪光的青春——记崔剑平烈士 倾情支教大别山 舍身救人践诺言——记吕俊烈士 后记 试读章节 革命先驱者 教育理论家——记杨贤江烈士 1995年,浙江慈溪市长河镇分江村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新的村名叫做“贤江村”。一个乡镇自然村以个人名字命名,必定有其非一般的意义。事实确如此,这里的贤江,是指中国共产党早期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虽然他去世已六十余年,但其家乡父老、地方政府没有忘记他。在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特以其名冠其出生之村,以示不忘纪念,用来教育激励子孙后代。 杨贤江,曾用名李浩吾,字英甫。1895年生于浙江余姚长河镇下垫桥(今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这是一个地处浙东的滨海小村落。其父杨树芳,半农半手工业者。农忙时下地侍稼劳作,农闲时走村穿巷,为人裁剪缝纫。勤劳辛苦,为的仅仅是能养家糊口。19世纪中叶,本已腐朽没落的清帝国,经不起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闭关锁国的大门随屈辱的口岸开放而轰然倒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列强的剩余商品如潮般涌入,白花花的银子似水般地西去。其后果是中国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大量滞销,民生凋敝,外患内忧,下层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变法、救亡、强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为之呼号奔走的最强音。 辛亥革命葬送了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国社会终于透出了一丝光亮,少年杨贤江适逢其时,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少救国救民思想,也开阔了胸怀视野。1912年秋,他考入当年大江以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镇——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该校名师云集,如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胡公冕等,他们不仅知识渊博,教学勤笃,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一所青年学子向往的学校。在校求学期间,杨贤江以品学兼优闻名。他以博览群书自勉,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追求学问。于哲学、历史、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用功尤勤,所得亦深,这为他后来教育理论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了深入了解东邻,他自学日语。后为夏丐尊老师所知,决定亲自为他业余授课,并相约风雨无阻。教材选用日文原著,边学语法边习写作、翻译。虽说是课余学习,然进度之快,要求之严,远过必修课程。杨贤江对这不易多得的学习机会,十分珍惜,不敢稍有怠懈。一次临近期终测验,其他同学都紧张地复习迎考,他却仍按原计划去学日文。夏丐尊甚感意外地问他:“测验在即,尚有余力于此耶?”他答说:“学贵得之于正。非然者,强之亦何益。是余与平时无异也。”由此可知其对学习的认知非同一般。在夏师指导下,其日文程度日进,仅年余时间,便能阅览日文报刊,并从日文本翻译了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人生》。 1917年,杨贤江从一师毕业,受聘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其时常作文投稿《出版界》、《教育杂志》、《新青年》等。这时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的恽代英亦常投稿此类刊物。或许是志向趣味相投吧,他俩开始通信交往。在信中交流思想感情,探讨人生真理,研究社会学问。相互砥砺,相互帮助。在1918年5月17日致恽代英的信中,杨贤江诉说了自己的困惑“不能自信己之能力,未肯放手作助人事”等。恽代英接信后即给予复信慰藉,并认为他是自己的良友。共同的理想联结着两颗年轻的心,不久他俩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人物。 在南京,杨贤江亲历了五四运动。事后他作了热情的赞扬,认为“北京学生发难于前,各地学生响应于后,即所称为‘五四运动’、‘六五运动’者是也。而此次所得之教训为尤大,则以此运动为学生直接所参与,学生空前之事业,足为我学生界生色,为新中国增光者也。”或许正是五四运动,使他深刻认识了青年运动的力量,若欲变革社会制度,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因而使他更关心青年事业,先后发表了许多对青年成长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著,最终成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人。这年10月,经邓中夏介绍,杨贤江加入了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后被选为南京分会书记,学会第二届评议部评议员。在学会活动中,他与邓中夏、高君宇、恽代英、李大钊等交往密切,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探索中国社会现实问题。1920年粤桂军阀战争,使他目睹了军阀的残暴,政府的无能和人民生命财产朝不保夕的社会现状。杨贤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动荡无序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问题,要改变社会,必须从社会制度着手。他从而颠覆了“个人独善”的信仰,转而主张“服务社会”。P16-19 序言 翻开厚厚的复旦校友名录,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捐躯在战火纷飞的疆场,或惨死于反动派的牢狱,或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或为拯救同胞生命不幸遇难;他们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但38条生命构成了一个共同称号——复旦烈士校友。面对校友中这一群体,我们不禁想问:这个烈士群体何以会出现?在烈士的成长过程中,母校复旦又给了他们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我们在历史中穿行,寻找问题答案。 1905年,复旦因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建立。这一开端注定了在此后的日子里,学校成为进步力量的汇聚地。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上海,复旦学生敲响集合的钟声,走出校门,成为上海学生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初期,复旦就与这一运动密切相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先生和邵力子先生都是学校的教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都曾到校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革命思想,复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宣传阵地。 复旦是最早成立中共党组织的高校之一,1925年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各地,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复旦的共产党人仍坚持斗争,他们积极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不断地将民族民主运动推向前进。 “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复旦成为上海学界抗日救亡的中心,出版进步刊物,宣传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反帝抗日的主张。1936年孙寒冰教授创办了《文摘》杂志,还最早翻译、刊载了斯诺撰写的《毛泽东自传》,介绍陕北苏区情况。国立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师生在颜福庆院长的带领下,也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救亡活动。复旦大学内迁重庆后,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秘密或公开的形式,把进步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壮大党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队伍,团结了大批进步教授。复旦大学还创办了进步报刊《中国学生导报》,发行面较广。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称赞复旦是“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它也成为大后方最著名的民主堡垒之一。 抗战胜利后,校内民主气氛相当活跃。陈望道先生在重庆夏坝设立的新闻馆,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民主阵地。复旦进步师生在新闻馆收听延安广播,出版各种壁报,开展“和平、奋斗、救中国”讨论会,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抨击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夏坝新闻馆也因此被称为“夏坝的延安”。 复员回上海后,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复旦师生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建国前夕,复旦师生还积极开展护校活动,将复旦大学完整地交给了人民。 复旦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进,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胡锦涛总书记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贺信语)。从1905年到1949年的整整44年中,在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之下,一批又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努力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复旦,复旦不仅为他们的探索真理之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悉心保护他们的爱国行动,使之免遭反动当局的迫害。当仁人志士走出复旦校园,义无反顾地踏上救国救民之路的时候,他们有了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承载了更多的希望和祝福。建国以后,爱国奉献的复旦传统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立身之本。这也是复旦(含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中英烈辈出的最根本的原因。 感谢复旦大学档案馆的同志,是你们多方查找线索,精心组织撰写,使《复旦英烈传》一书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烈士校友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朴实无华的赤诚话语,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瑰宝,更是复旦的骄傲。每一位英烈,都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在我们面前高高耸立。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谱写的光辉事迹,将永远鼓舞和激励复旦人不断前行。 复旦大学副校长 桂永浩 2010年6月8日于燕园 后记 复旦大学历来重视校友工作,在1985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志》第一卷和1995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志》第二卷的编写过程中曾收集了若干烈士校友的事迹,加以宣传。近年来,复旦大学档案馆又陆续查证多位烈士为复旦(含原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使得烈士校友人数达38位,较以前所掌握的增加了一倍有余,故萌生了为复旦烈士校友著书立传的念头。 《复旦英烈传》由复旦大学桂永浩副校长任主编,复旦大学档案馆10多位同志承担了烈士校友传记的撰写工作。他们深入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查找相关线索和资料,走访烈士家属、战友,了解烈士鲜为人知的故事,拜谒烈士陵园,拍摄资料照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期完成了书稿的撰写工作,使此书得以在七一前夕与广大读者见面。 在此之前,为配合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宣传庆祝活动,档案馆在四个校区的校门口橱窗举办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复旦烈士校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复旦英烈传》一书的出版必将使复旦师生更全面地了解烈士的事迹,培养爱国之心,激发报国之志,使烈士的精神成为全体复旦人前行的动力。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对复旦大学出版资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党委宣传部给予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为本书提供照片、资料的上海市档案馆、龙华烈士陵园、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航空烈士纪念馆、苏州烈士陵园、常熟烈士陵园、冀东烈士陵园、(浙江)鄞县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杨贤江故居、清华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兰州大学档案馆、江西师范大学、福建省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复旦大学福建校友会等单位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对积极提供材料的烈士家属、亲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隔久远、资料匮乏,复旦烈士名录有所遗漏在所难免,在此,我们也恳请知情人士,能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我们,待本书修订时再作补充调整。 编者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