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叙述了深圳从1980年至2010年整整30年的流行音乐史。鉴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建成史,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流行音乐通史。从周峰开始,我们还可以依次看到吴涤清、王虹、陈汝佳、戴军、黄格选、潘劲东、陈明的昔日秘史。他们的歌坛成名之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其歌坛生涯的原点,皆始于深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歌30年(来自崛起之城的音乐报告)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王俊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书叙述了深圳从1980年至2010年整整30年的流行音乐史。鉴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建成史,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流行音乐通史。从周峰开始,我们还可以依次看到吴涤清、王虹、陈汝佳、戴军、黄格选、潘劲东、陈明的昔日秘史。他们的歌坛成名之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其歌坛生涯的原点,皆始于深圳。 内容推荐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本书正是在这个特别时刻撰写的一部特别的城市音乐史。 音乐人的个人经历迷离妖娆,音乐历史的纵横交错细节丛生。本书将通过一个个歌坛亲历者的口述,一桩桩记叙详实的音乐往事,为您全面揭秘周峰、陈汝佳、李春波、黄格选、戴军、陈明、毛宁、杨钰莹等歌星成名前在深圳的奋斗历程;揭示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徐千雅、刘力扬、凤凰传奇、因果兄弟等在深圳成长的过程;将蒋开儒、王佑贵、何沐阳、姚峰、唐跃生等幕后音乐人推到台前,展现《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名作的“前世今生”…… 目录 序1 深圳制造 序2 鹏城飞歌报春来 第一章 深圳的声音,中国的呼吸 声音的年轮 “夜色阑珊”时,南国歌声起 一座城和一首歌 应运而生的《玛丽》 命运的拐角处 第二章 歌是青春的烙印 深圳春也深,深圳秋也深 王虹:别为我送行 “放牛”的孩子哪里去了 外面的世界 情归故园 第三章 霓虹灯下的歌声 歌坛“黄埔军校” 中南海飘出深圳歌 《阿莲》的深圳印记 春水向北流 再见,歌舞厅 陈明成名前 快乐老家 李春波的深圳“家书” 第四章 春潮激荡时 春天的气息 深圳湾情歌 故事里的歌 时代之歌 歌声生长的土地 第五章 歌坛新生代 唐磊和《丁香花》 “原生力量”周笔畅 聚光灯下的深圳女孩 陈楚生:餐厅里的歌声 都市夜行人 困境中奋起 一唱天下知 第六章 词曲作家群 姚峰:每一个音符都饱蘸深情 唐跃生:挥洒生命之诗 田地:用文字触摸音乐脉搏 张钢、张平:见证历史的作曲兄弟档 苏拉:词中驰骋自由心 第七章 在深南大道边上歌唱 何沐阳:深圳爱人 没有涅巢便没有传奇 姚贝娜:青歌赛之梦 同一条“战壕”的兄弟 第八章 逆风飞扬 音乐原动力 流行音乐产业是座富矿 音乐剧力量在崛起 化蛹为《蝶》 第九章 乐在此,爱在此 异域燃激情 世界在倾听 大爱之歌 爱的光辉在歌声中闪耀 传媒的力量 第十章 重启城市音乐之门 时代音乐的新标记 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歌声的主场 打造流行风向标 唱响“深圳之声” 添薪加柴助燃原创之火 引进音乐“摆渡人” 附录1 深圳流行音乐大事记 附录2 记忆中的深圳歌 后记 试读章节 2009年的早春,在中国的南海边,一座恢宏典雅的音乐殿堂内,再次飞起动人的歌,再度唱响那些温暖我们心灵的声音。 在傅庚辰、徐沛东等数十位国内音乐泰斗的见证下,深圳以一项气势恢宏的大型系统文化工程——音乐工程,开启城市音乐的崭新里程。 “聚人气、揽人才、重原创、出大作、铸品牌”,这样简单表述的愿景,不仅仅是发起者的期许,更展开了一卷唱给未来的声音宏图。 30年前的罗湖桥头,返乡探亲的港澳同胞手中拎着的三洋录音机,为这块最接近“外面的世界”的土地带来了最早的流行之声。在竹园宾馆茶座、香江凯旋门歌舞厅等当代中国最早的娱乐场所中,响起了电吉他、爵上鼓和内地听众闻所未闻的奔放歌声。 30年后的今天,鹏城无处不飞歌。这座传奇之城的每一段历史,无不有一段与之相配的歌声来佐证 《夜色阑珊》中品味那改革初期美好的憧憬,《春天的故事》里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激情;听着《丁香花》的倾诉,体会那份清新的感动,和着《走向复兴》的节拍,人们面向未来众志成城。 而立之年的深圳,让我们在歌声中回望,到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旋律中,细数这座城市的青春。曾经有一张张纵情放歌的面孔,为深圳,为中国,刻下一圈圈声音的年轮。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有多项全国性的流行音乐活动“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深圳举行。从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南赛区决赛,再到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每一项音乐盛事中,深圳不仅是东道主,更是大量优秀作品的贡献者和音乐界关注的磁力中心。 深圳究竟“何德何能”,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国家级流行音乐活动集聚于此?在这块被视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土地上,曾经蔓延过怎样的音乐风景?有心的人们不禁要用自己的疑惑和细心,去努力验证这座城市里涌动过的声韵。 事实上,30年来,来自深圳的歌声,在中国音乐界占据着关键一席,是每一部中国当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章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深圳的歌声能量不断蓄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声场。无数富有生机的音乐形态从这里萌生,在这里绽放。 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到《又见西柏坡》、《走向复兴》,每到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时刻,总有来自深圳的歌声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重要印迹;从音乐剧《白蛇传》、《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蝶》,许多崭新的音乐品种在深圳热土上生根发芽。 从上世纪80年代的黄格选、戴军、陈明、周峰,到新世纪的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姚贝娜、凤凰传奇,深圳为中国流行乐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生力军,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从蒋开儒、王佑贵、姚峰,到唐跃生、田地、何沐阳,深圳让这些一流的词曲作家焕发了他们艺术的“第二春”。 历数深圳飞歌30年,其历程正如一首一波三折的歌,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亮点和色彩。大体上说,深圳流行音乐的兴盛与传播经历了3次嬗变,分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歌星输出”为特色的萌芽期,从1996年到2002年以主旋律歌曲为特色的成长期,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面向年轻一代的时尚流行音乐崛起为特色的全面兴盛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特区百废待兴之时,深圳青年周峰的一首《夜色阑珊》,成为深圳飘向全国的第一首歌,成为深圳原创歌曲的闪亮发端。自此,依托于这里兴盛的歌舞厅文化和较早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一批有实力的歌手在这里崭露头角。这就是“中国流行音乐始于深圳”这一说法的由来。 深圳的歌舞厅文化名冠全国,率先成熟的市场环境锤炼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流行歌手。吴涤清、李春波、黄格选、陈汝佳、戴军、陈明、潘劲东,这些日后赫赫有名的著名歌手,都在深圳得到了最早的音乐营养,自然,也留下了无数值得叙说的故事。他们相继从这里的小舞台走向全国的大舞台,深圳一度成为中国流行歌坛一线歌手的输送基地之一。 这是深圳音乐的第一波高潮。经过在深圳歌舞厅里“久经沙场”的淬火历练,这一批台风成熟、魅力四射的歌手成为1994年前后中国内地流行歌坛勃兴的丰力。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歌舞厅文化的转型,深圳流行乐一度陷入低谷,在全国产生影响的歌手更是风毛麟角。 P3-5 序言 深圳制造 李皖 你眼前的这本书,是大陆第一部城市流行音乐史。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位传奇歌手叫周峰。在大陆流行歌曲只有美声歌曲和民歌的时代,周峰唱红了完全应该算做城市摇滚风格的《夜色阑珊》。更为传奇的是,当所有的大陆歌手把模仿得惟妙惟肖作为艺术追求的目的时,周峰完全凭一己之悟性,养育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唱腔。这种唱腔甚至不输于美国巨星莱昂纳尔·里奇。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当里奇的《你好》(Hello)变成了周峰的《眼之魅》,这首中文填词作品并没有输给原作,而是和原作一样生动,别开生面地转化成了另一种雄辩的形式。 作为老歌迷,周峰一直让我充满想象和猜测,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答案。比如,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年代,他是如何创成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为前卫的阴柔嗓音的?曲风如此超前的《夜色阑珊》如何横空出世?声名如此显赫的周峰何以突然从歌坛销声匿迹?他现在又在哪里? 王俊的这一本《飞歌30年》,不经意间让这些盘桓了近30年的疑问,一夕尽释。 这本书里透露了太多秘密,细微到末节: ——《夜色阑珊》的原唱是日本著名歌星西城秀树,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玉置浩二; ——1986年,周峰第一张个人专辑《玛丽》卖出了800多万张,如此天量,今天完全不可想象; ——今日歌坛明星田震,是当年周峰出《玛丽》专辑时携手相助的新人; ——臧天朔的两首名作,《朋友》和《我祈祷》,首唱者是周峰,收录于《十亿皇帝》,周峰第三张专辑…… 差不多就是这样,这本书叙述了深圳从1980年至2010年整整30年的流行音乐史。鉴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建成史,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流行音乐通史。从周峰开始,你还可以依次看到吴涤清、王虹、陈汝佳、戴军、黄格选、潘劲东、陈明的昔日秘史。他们的歌坛成名之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其歌坛生涯的原点,皆始于深圳。 深圳在1979年建市,1980年正式被立为经济特区。 在当年投奔深圳的滚滚洪流中,许多人竟是因为周峰这一首《夜色阑珊》而来。连夜色都绚丽明亮的城市,该是个多么奇妙的城市!因此,他们怀抱着梦想,踏上了这一片热土。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缕现代都市气息,竟是随一首歌扑面而来,传遍了全中国;由此鼓涨起全民的特区之梦。这是歌曲后面更大的秘密。 深圳流行音乐30年,折射出了全国的风云。歌舞厅的火爆,卡拉0K的崛起,包装歌手的风潮,娱乐时代的痴迷,网络音乐的爆发,音乐行情的走低……这些深圳的歌坛故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城市的史记,王俊写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故事。 一个个歌坛亲历者的口述;一桩桩记叙详实的音乐往事;音乐人的个人经历迷离妖娆;音乐历史的纵横交错细节丛生——《飞歌30年》,是地方志,也是音乐史。 除了歌坛星起星落,星运起起伏伏,王俊还试图写出深圳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态和环境。从最早的歌舞厅文化,到本色酒吧、根据地酒吧i从傲旗和唱高这两家音乐制作公司,到总投资达1亿的梅沙音乐创投基金、深圳的原创音乐基地……这是深圳细节,也是中国脉络。一旦将音乐回归到城市的文化生态,将歌手回归到生活,将歌坛回归到生意,事物浮现出了它的本相。 这里还有中国主旋律歌曲的“深圳现象”。从1994年《春天的故事》开始,到1997年的《走进新时代》,到2003年的《又见西柏坡》、2009年的《走向复兴》,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时代大歌,居然全部诞生在深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在灿烂阳光下》,这些紧扣着时代命题的主旋律歌曲,它幕后的创作者也是深圳人……通过《飞歌30年》,这些歌曲的幕后秘密也在揭开。 “国家立场,深圳表达”。新时期的主旋律歌曲,幕后是那些特区的中年闯荡者;这幕后的力量,还包括了特区政府和主流媒体的推动。市委、市政府联手助推本地原创音乐,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选定城市的文化创作取向,这样的政治作为,在全国的诸多城市中,别无二例。这里面,也包含着深圳城市性格的隐秘。 在大陆的乐评著作中,还从没有过哪一部著作,从一定的高度全面书写一座城市的音乐史。《飞歌30年》做出了尝试,完整叙述了深圳这座城市从诞生直到今天长达30年的音乐史。仅仅是这么一个事实,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它一直写到了眼皮底下,写到2010年——在这本书停笔、付梓之前的那一刻。在2000年之后,这本书毫不含糊地记述了: ——网络歌曲时代,点击率高达2000万次的唐磊的《丁香花》; ——娱乐的选秀时代,获得“超级女声”亚军的周笔畅;获得“快乐男声”冠军的陈楚生;获得2008年青歌赛冠军的姚贝娜; ——新民族歌曲创作中的举旗之作《月亮之上》和《彩云之南》,其舞台中心的明星组合“凤凰传奇”,其幕后的音乐人何沐阳: ——2000年代的原创力量“因果兄弟”乐团、“深南大道”乐队、刘冲; ——中国首部原创音乐剧《新白蛇传》,第一部中国音乐剧“大片”《蝶》,它们的制作人、幕后推手李盾…… 进入2010年代,深圳在继续它的“深圳制造”。 音乐圈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流行音乐“生于深圳,长于广州,成于北京”。不要被这句话的外表迷惑,生于深圳的中国流行音乐,无疑也部分地成长于深圳,长成于深圳——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最长的一脉,深圳的音乐发展,还在继续反映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脉动。 这本书的作者王俊,是个热爱音乐的人。我们有过一面之缘,一见如故。他是位记者,曾亲身见证深圳音乐十数载的起起浮浮。这部书受命于职业任务,带着些许官方意旨。如果是个人写作,或将更好。 2010年3月21日于武汉 后记 写音乐,注定要面对一种无力感。 人类所有的精神遗产中,音乐是最难延续流传的。声音的无形性,决定了它无法像文学、雕塑、绘画、书法那样,为后世留下可以触摸或感知的有形载体。所以,录音手段出现之前的那几千年的音乐,我们只能通过类似《琵琶行》那样的介质来不靠谱地揣摩它们本来的样子。谬之千里自然难免。 如今,音乐本体的记录虽已非难事,然而,蕴藏在音乐背后的那些故事、情感、气息和种种外延,依然是那样难以尽录。许多留在我们耳边的音乐,在岁月的磨砺之后都失去了细节和注解,附着在音乐身上的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转录”后不断衰减,使那些声音与孕育它的生活、土壤和感情断裂开来。 我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工作,便是与这种无力感对抗的一次企图。一座城市的30年,正是一个介于铭记和遗忘之间的时光节点。过去的迅速隐去,未来的如潮而至,我担心一代人与·代人的更替,会让那些美好的声音细节以。种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流失。所以,两年前,在一一位兄长般的领导的提醒和督促下,我开始尝试回到那些歌声飞起的源头,用自己的寻访和记述,为那些过往的声音留下它们应有的刻度。 我深知这种尝试的有限性。毕竟,文字永远无法还原声音本身的那种在场感和冲击力。对于作为成品的那些音乐作品是怎样地美好、怎样地动听、怎样地渗透人心,我放弃了描述的努力。我只把自己的工作重点移向那些歌声背后的人,我想知道,在他们难抑喉嗓、开口歌唱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灵冲动,被卷进了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动情地释放自己的声音。 我把歌声看成植物。在一片荒芜的河滩,与在一片生机勃勃的原野,它们的生长状态将是那样不同。为什么偏偏在深圳这座传奇之城,歌声的生长竟能够那样茂盛?为什么在这块人们来往生息、行色匆匆的新土上,竟然也能沉淀下那样富有生机的声音?谁赋予了深圳这样的精神造化?谁让这座城市的30年歌声满天? 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书,沿着历史的纵深,叙写过这座传奇之城的音乐史。而今,深圳经济特区“三十而立”的时刻,犹如一个人生的驿站,且让我们停脚、回眸、品味、总结,然后再出发。 从事深圳音乐报道十几年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这里震荡着一个强大的声场,无数活泼灵动的音乐形态在这里摇曳生姿。深圳飞歌30年,实际上推动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起伏跌宕的进程,映射着一座东方新城拔节生长的声音。 这本书的诞生,离不开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福田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他们的高瞻远瞩和不遗余力,为这座城市铺陈出如此丰茂的声音风景,给无数听者的耳朵与心灵输送了那样悦耳哺心的歌声,令本书获得了内容给养如此充沛。 没有侯军、梁二平两位“指路人”的器重、勉励和鞭策,就不会有这本书。此书从创意、策划到采写、出版,都得到了他们全程的无私支持。他们在学问上的修为、理想上的坚持与人生理念上的豁达态度,一直是我景仰并学习的榜样。 感谢金兆钧、李皖两位乐评界的前辈不吝笔墨,为本书作序。我对流行音乐的认知和实践,常年得益于对他们著作、文章的反复阅读。他们赐予此书的文字,当可视为对深圳音乐的厚爱和鼓励,也会成为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 感谢两年来接受我采访的那些歌手、制作人、见证人。他们其中的不少人虽已是一线歌星和大牌音乐人,前呼后拥,时间金贵,但冲着对深圳的那份昔日情份,还是慷慨而耐心地接受了我的询问,细细还原当年。 翻过此书,你也许记得,有那样一些歌,在那样一座生动的城市,曾经唱过。 合上这一页,期望你明白,还会有停止不了的歌,穿过我们的生命与魂魄,在城市的曰日夜夜里,继续流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