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经与成功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杨汝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孝经》是一部有着完整体系的儒家经典。它的内容从抽象而具体,由高深而精微,是一部非常具有体系的作品。但是为了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本书简单地调整一下它的章节次序。首先从孝行入手,剖析孝与不孝,阐释如何行孝;其次要明孝行之礼,知敬忠之义,辨谏诤愚顺,论丧亲之节;之后再谈到孝治以及圣治,还有天人感应;最后卒章显志,阐明孝道。

本书适读对象包括:企业董事长、总裁、高级管理者以及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所有人群。

内容推荐

本书是儒家典籍中最早以“经”命名的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德之本也”,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

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修身”而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书深入讲述以“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孝”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

著名儒家学者杨汝清教授带您从行孝道开始“修身”,而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目录

第一讲 孝子当对父母心怀感恩

 孝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孝的三个层次

第二讲 罪莫大于不孝

 不孝是人性的沦丧

 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

 不孝是家国祸乱的根湄

第三讲 孝道无疆,薪尽火传

 以孝成就事业

 以孝守业荣身

 以孝立言立行

 以孝得禄保职

 以孝持家养志

 孝道回归,任重道远

第四讲 大孝大爱

 百善孝为先

 大孝治国,小孝治家

 上行下“孝”

第五奖 以孝悌为礼

 孝悌持家,家和万事兴

 孝悌为礼,四海和为贵

第六讲 以孝悌而敬

 心中无敬,殃及亲人

 爱分三六九等

 “孝”需要法制护航

 正确解读儒家精神

第七讲 以孝悌为忠

 忠信本是同根生

 忠孝并非两难全

 正确理解“忠”的内涵

 “忠”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

第八讲 孝的理性光辉:谏诤

 孝是有理有节的顺应

 行孝不能盲目

 下属对尊长之谏:忠直

第九讲 孝的人文关怀:丧礼规制

 悲哀有度,不“以死伤生”

 关爱孩童,不遏制天性

 孝不能“虎头蛇尾”

 丧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运用

第十讲 孝道布世,大行德广

 明主以孝得治

 解读历史上的“孝治”

 以孝立身,流芳百世

第十一讲 孝道与德行

 孝为德行之主,德行以孝为源

 无孝心即无德行

 以礼待下,以忠奉上

第十二讲 孝是情感力量的极致

 行孝是顺天应人之道

 孝是情感皈依

结束语

附录:《孝经》原文

试读章节

孝的三个层次

它的意思是说,孝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孝是尊重父母,并使父母因自己的行为而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二个层次是保证自己的言行不会给父母事业耻辱;最后一次层次是能养活父母。

最高一个层次的孝——“尊亲”。这一层次的孝,既包含我们刚刚提到过的“五备”这样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父母须臾而不能离的敬意、孝心,同时又包含了“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三除”的处事态度。

“尊亲”不仅要求为人儿女者尊重、敬爱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让父母因为你的行为而得到更高的尊重。这样别人就会赞美你的父母教子有方,并且要向你的父母学习,同时也会出于对你的礼敬,而更加礼敬你的父母。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做“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尊亲”这样一种思想。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很多人可能都曾经以父母为荣,那当我们都成长为一个大人,我们有义务让父母也以我们为荣。你的父母走在大街上,听见路人说,这就是某某某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心里一定会很快乐,这不是虚荣心的问题,而是大孝尊亲的一种具体表现。

另外,古时人们所追求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以及身后哀荣也都是尊亲思想的表现。“尊亲”是孝的最高表现,儒家思想中其他的价值,可以说无一不是由此而衍生的。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最高层次的孝。

“其次弗辱”,也就是说不让父母因为你的不当行为而蒙羞,要坚决贯彻“三除”思想。因为:

居上而骄则亡——身居高位而骄傲恣肆,就会灭亡。

为下而乱则刑——为人臣下而犯上作乱,就会受到刑罚。

在丑而争则兵——地位卑贱而去争斗不休,就会导致大动干戈,相互残杀。

因为自己不当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羞辱,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假如说,你在学校不但不好好学习,而且还经常打架斗殴,会不会有人在你父母的背后指指点点,说这就是谁谁谁的爸爸妈妈?你在工作单位不但不努力工作,而且还经常酗酒赌博,生活糜烂,整日歌舞升平,会不会有人指责你的父母教子无方?当然会,一定会的。

所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父母的孝。

“其下能养”是指对父母口体上的赡养,衣食上的提供。为什么说对父母口体上的赡养、衣食上的提供是孝行中等而下之的层次呢?

孔子在《论语》中对此有过表述:如今所谓的孝,认为只要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可是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心中没有对父母的尊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段话便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能养”是孝行中等而下的一个层次。

孟子在《孟子》里面,也有一段话,说的是曾子和曾元两个人奉养父亲的事,其中就涉及到了“养志”和“养口体”的区别。

曾子在奉养他的父亲曾皙的时候,每顿饭一定要给他的父亲准备酒肉,等到吃完收拾的时候,一定会问他的父亲应该怎么去处理。当他父亲问到这些酒肉还有没有多余的时候,他一定会说有多余的。

等到曾皙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曾元开始奉养他,做法和他当年奉养父亲基本差不多。每顿饭必有酒肉,但是他在撤下酒肉的时候,却不再征求曾子的意见了。

当曾子问他还有没有多余的酒肉的时候,他会说没有了。曾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他希望能够把剩下的东西留给父亲下一顿继续享用。  对于这两种情况,孟子的评价是:曾子养曾皙是“养志”的做法,而曾元养曾子是养“口体”的做法。  P6-9

序言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经》。

提到孝,我想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和孝相关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们自己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也在时刻落实着孝。但是如果说到《孝经》这样一部儒家的经典,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共同走近《孝经》,走近这部儒家经典,来看一看《孝经》是如何表述孝的。

《孝经》是一部有着完整体系的儒家经典。它的内容从抽象而具体,由高深而精微,是一部非常具有体系的作品。但是为了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简单地调整一下它的章节次序。首先从孝行入手,剖析孝与不孝,阐释如何行孝;其次要明孝行之礼,知敬忠之义,辨谏诤愚顺,论丧亲之节;之后再谈到孝治以及圣治,还有天人感应;最后卒章显志,阐明孝道。

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就把《孝经》的十八章分为十二部分。第一讲,我们讲孝子当对父母心怀感恩,是对《纪孝行章第十》的一个阐述。第二讲,阐述罪莫大于不孝,是对《五刑章第十一》的阐述。第三讲,讲孝道无疆,薪尽火传,是对《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的一个整体的讲述。第四讲,大孝大爱,是对《三才章第七》的一个讲述。第五讲,以孝悌为礼,是对《广要道章第十二》的讲述。第六讲,以孝悌而敬,是对《广至德章第十三》的讲述。第七讲,以孝悌为忠,是对《广扬名章第十四》、《事君章第十七》的讲述。第八讲,孝的理性光辉:谏诤,是对《谏诤章第十五》的讲述。第九讲,孝的人文关怀:丧礼规制,是对《丧亲章第十八》的讲述。第十讲,孝道布世,大行德广,是对《孝治章第八》的讲述。第十一讲,孝道与德行,是对《圣治章第九》的讲述。第十二讲,孝是情感力量的极致,是对《感应章第十六》的讲述。最后是结束语,是关于《开宗明义章第一》的一个讲述。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在他所注的《孝经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在他注《中庸》“大经大本”的时候,又进一步地明确说:“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他把经和本做了一个区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官方非常推尊孔子,《春秋》《孝经》经常被人提到。汉代的皇帝从汉惠帝开始,他们的谥号前边都有一个“孝”字,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对于孝的推尊。史晨写有一篇《奉祀孔子庙碑》,在这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乃作《春秋》,复演《孝经》。”在汉代的《百石卒史碑》里边也有类似的话,说孔子“作《春秋》,制《孝经》”。

在这些著述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诗》、《书》、《易》、《礼》、《乐》这些作品为孔子所修编,而《春秋》和《孝经》是孔子亲自所作的。所以郑玄在他的《六艺论》里边提到:“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孝经》在儒门经典中居于六经总会的地位。

关于《孝经》的作者,后代的儒者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千年来聚讼纷纭。汉代以前的人基本都认为是孔子所作,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作者是曾子、子思、孟子以及其他的儒家学者等各种不同的说法。

我们暂且不论作者是谁,只说《孝经》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它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在战国的时候,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魏国的魂文侯开始,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以及历代的学者,大约有五百多人为它注疏解说。

据《钩命决》记载,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又说“《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孝经》之所以一出现就被称为经,依据的是《汉书·艺文志》中的观点:“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言者,故曰《孝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孝经》之所以被称为《孝经》,是对“天之经”和“地之义”这两个概念的约称。

从西汉初年开始,《孝经》就被列为官学,而且由专门的博士来讲授。到东汉后期,《孝经》就取得了经典的地位,并且被后世的儒家作为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备受推崇。由此便足以看出,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