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专治“日本纠结症”,是唯一一本针对中国人的“日本情结”の深度爆料式Q版日本时尚读物,是一本让当下日本“全裸出镜”的真实记录,是一部快速深入探究日本历史的理性巨著,是一本真正能让你的思想HIGH起来的时尚“日本通”手册!

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大声说,关于日本,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内容推荐

当谈到日本时,我们现在都谈些什么——拘谨的日本人其实最搞笑;日本才是礼仪之邦;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何谓“我慢”的文化;矮个子日本何时变高了;爱读书的日本人都在读什么;把信仰做成生意的神奇国度……

这里,有日本生活的全景展现,这里,有夸张而且搞怪的日本男人,和好笑又善良的日本女人,还有在日本吃穿住用行等等风俗……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目录

序:跟着王东读日本

Part 1 那群最熟悉的陌生人

 钟情于跃轨自杀

 还能有多压抑

 日本才是礼仪之邦?

 小巧文库本的价值

 女中学生的短裙

 跟的就是风

 什么都来排个榜

 “战斗在一线”的日本老人

 缺乏人情味的日本

 不可忽视的暗战

 性骚扰的代价

 没实现的幸福

 当信仰成为生意

 体力活儿

 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黑人和日本人

 钱汤

 君子之交淡如水

 文字密码

 为啥学外语

 樱花之美

 也许是我多心

 既感人也吓人

 日本人的“型”文化

Part 2 走近她,了解她,原来如此

 服务之多寡

 文士与武士

 与地震同行

 两面三刀的日本人

 首选职业居然是驾驶员

 从川端到三岛

 我骚扰故我在

 道即是空

 拉面王之死

 性虐

 “美国养的狗”

 欺软怕硬

 寿司为什么这样红

 哪怕附庸风雅

 搭讪培训班

 間違い

 打官司

 爱美的国民

 图书馆

 風俗

 被割裂的古典

 国技相扑

Part 3 我和你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DNA

 母与子

 那一场韩流

 日本人是谁

 褒贬之间

 不孤独的长跑者

 医之利弊

 身体之变

 实话实说

 逃罪之期

 萨长之争

 被盗记

 流浪者

 闇将軍和影武者

 岛国

 “三神器”的来历

 政与教

 火灾

 漫谈AV

 中古品

 頑張って

 动漫臧否

 广岛和长崎

 看图和说话

 UNIQLO能亡国

Part 4 从心开始,品读日本

 一亿总玉碎

 历史热

 卖水

 情人旅馆

 双城记

 侠、武士及黑道

 游荡少女作家

 乱伦和不伦

 豆知识

 日本无科举

 傲慢是失败之母

 “我慢”的文化

 日本的中国遗迹

 匠

 机器人竞赛

 刀

 花粉症

 从士到魔

 小议日本足球

 虚无的萌

 县民性

 生活品质高PK浪费

后记

跋:这本书可是“煎熬”出来的

哇塞!好丰富的“豆知识”啊年华

试读章节

钟情于跃轨自杀

日本社会里的一个人际交往准则,是不要让人“迷惑”,也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

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但是,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自杀者来说,他们放弃生命的决定并不是为了思考或解答什么哲学问题。

早晨的电车遇到了人身事故,我通常搭乘的京浜东北线和琦京线被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命案发生在NEC、博报堂等大公司云集的田町站,那男子当场死亡,影响了包括我在内18万人的行程。报道没有谈及死者的动机,不过,这一类的自杀,我早已司空见惯。

在日本生活的这些年里,每个月乘车都会遭遇几桩此类“人身事故”。日本警察厅统计了2009年上半年的自杀人数,17076人,比2008年同期增加768人,而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低谷被认为是主因。日本已经连续11年来年自杀人数超过30000人,2008年的统计是32249人。我查阅过警察厅之前的年度自杀调查报告,数据颇为详尽,但有一个遗憾是没有自杀手段上的区别统计。某社会调查数据网站上的数字显示,2005年这种跃轨自杀事件为685件。另外,《朝日新闻》的一篇报道提到,2008年仅仅在JR东日本铁道的运营区域内,就发生了280件跃轨自杀事件。如果加上其他私营、公营铁道的话,在东京及周边的首都圈,每天差不多都会遇到一桩。甚至有一日,在不同的线路上都有人跳下站台,造成了东京地区大面积的交通阻滞。

我没有亲眼见过赴死者纵身一跃的场景,但有几次算是擦肩而过。一次是在赤羽车站,对面站台有人自杀,遗体已经被清理完毕。站台上剩下他的几件遗物,一只黑色公文包静静地立在地上,平淡无奇,仿佛还等待着它的主人再次将它拎起。另外两次也是在赤羽车站。我搭乘的电车只有一半驶入了站台,便紧急刹车,乘客被通知从指定的几个车厢出口下车,车头方向已经有工作人员拉起了拦阻线。我坐在车尾,起身随人流前行,心想:我也是那撞死了一个生命的巨大质量的一部分。另一次,我在车站入口处看到了被担架抬出的自杀者,十几名高举布幔的警察将担架围在中间保持移动,从外面什么也看不到,地下亦无血迹。事后通过新闻得知,自杀者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跳下铁道的人这么多,铁路和警察方面早就有了反应迅速的应对机制。以我的经历而言,似乎只要二十几分钟就能清理完毕。据说,他们有专用的尸袋和遮挡并清洗现场的器具,以避免刺激别人的感官。所以,当今早电车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让我竟有些不耐烦了。

这些跃轨自杀者虽然是少数,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车辆的驾驶员和自杀者身边的人们而言,眼睁睁看着一个活人迎面扑下,那份心理震撼可想而知。按理说,这类电车的驾驶员本不是一个和死亡距离如此之近的职业,但前赴后继的自杀者,令他们每天的当班都隐含着未知的风险。

日本社会里的一个人际交往准则,是不要让人“迷惑”,也就是不给他人添麻烦。某日在站台上,几名中学生大声喧哗忘乎所以,同伴中便有人出来劝说打住,以免“迷惑”四周。为了不“迷惑”别人,日本人在生活中会表现得比较自立,遇到问题不喜欢求助而独力硬撑;另一方面,在日常公德方面,这也造就了一种无形的约束。记得还有一次,四五个小学生,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在车厢里不小心弄洒了饮料,就用随身的纸巾蹲下去擦拭。旁边的一些成年人冷眼旁观,等到女孩儿们的纸巾用罄,有人不吭声地递过来几张。女孩儿们一边擦,一边向四周鞠躬致歉。这是一次有关不可“迷惑”的很好的诠释,可能会有人感慨于日本人在恪守社会公德上的水准,但跃轨自杀者的激烈举动,则展示了日本人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自杀的手段很多,若必求一死,跳楼或许最为可行。其他如服毒、烧炭、割腕等,都是一己的自行了断。但跃轨的做法,无疑就是要给别人带来“迷惑”,就是要让自己的死成为公众事件。之所以自杀事件在赤羽多发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此间为一交通枢纽,造成的不便也比较大吧。同样,首都圈地区的跃轨,多半是在上班高峰时期的繁忙线路和车站,每一次都能令数万人被迫迟到。假如有人准备赶往机场,说不定还会因此错过航班。听说自杀者还会给家人添不小的麻烦,因为依照法规,运营受阻的铁路部门有向家属要求一笔高达数千万日元赔偿的权利,尽管考虑到其处境,多数时候并不付诸实施,可遗属还是要按惯例缴纳所谓“迷惑料”。所以,跃轨自杀者的做法,就是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给生活的世界一次完全不负责任的“迷惑”。在他/她的心里,除了对生存的无可留恋之外,也许还有一种反社会的心态在吧。

P6-8

序言

跟着王东读日本

我住在第十宿舍,王东住在第七宿舍,我在中文系,他在法律系,我们志趣相投,相互攻击,真挚的友谊像窗外的枝桠一般自然生长。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段,我们浑然不觉辽宁大学已经为我们悄然注入了放肆的基因。那也是东北文化的特征之一。我们多少都有点儿玩世不恭,这么说还是客气的,实际上是有点儿不知尊重为何物的狗杂种习气。当然,我们对文学大师们满怀敬畏。这是一点珍贵的滋养,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中去芜存菁,变成好人,直至放肆无忌也显露出有益的一面。惟独王东是我们中的特例。早在20岁,他看上去就像个正人君子,实在是太早了些。论心千古无完人,其实他也常讲流氓话,但他克己复礼是真的。他是个尊重父母的家伙,按我的意见,尊重得过分了,毕业后遵从父母的意愿去了日本,又不停地思念着几个故友和文化意义上的故国。如此一来,这个正心诚意、博览群书、富有见识的人,一晃儿已在东京工作了15年。他孤独地走在雨中的池袋,烈日下的六本木,因地震而瑟瑟颤抖的秋叶原,从不忘悉心观察日本高中女生们短裙与长袜之间的那一段“绝对领域”。对于日本,王东是可以替代我们自己的眼睛的素质精良的体察者。他这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阴差阳错,没有像别人一样用来争名夺利,醇酒妇人,也没有像他自己曾经期许的那样横扫文坛,气吞万里如虎,都用来认识这个让中国人感情复杂的岛国了。

他对我们每个朋友都怀着爱,他聪明却从不滥用他的聪明,他的道德感比我们的加在一起还多。简略地说,这就是人杰嘛。这样的人,合该写更重要的书。可是天知道为什么,如今他娓娓道来地写了这些关于日本的文章。我读了之后,感慨于他涉笔成趣,写得地道,把自己的15年的漫长时光变成了我国的一笔资源。可我又为他自己考虑多过其他,我会想,这值得不值得?

有句北京话叫“门清儿”,王东对日本就“门清儿”。早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兴趣广泛到芜杂的地步,小说、戏剧、诗歌、电影、音乐、宗教、历史、政治、军事乃至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奸情,举凡人类生活的边边角角,无不涉足其间。到了日本之后,不管什么行业,从色情业到政治,他都插一腿,搂一眼。这就叫见识吧?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他能看得透彻。他学识丰富,又擅用思维工具,这才是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一个可以很好地介绍日本是怎么样一个国家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不管怎么说,对中国的未来而言,日本是个绕不过去的国家。

有些人有个说法,叫“中日必有一战”。我不谈预测历史是否合理,只是想,如果这个说法背后衔接上“晚打不如早打”,就太危险了。我们姑且野蛮一把,把现代文明准则抛在一边,单论打了会怎么样——说这些话的人,可有答案?换言之,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将跟谁打?

好多年前,王东就对我说过,对待日本,中国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所谓的仇日、畏日或者亲日,而在于不知日。这样的认识,一百年前就有人有过,可是如今景况,依然如故。我们常对日本不服气,可是搜罗理由,有什么呢?再说不服气顶什么用?当年深谙外情的李鸿章说,不能打,打也要缓着打,请俄英调停以待新舰到港,结果慈禧不服气,奕譞、翁同龢等人更不服气,战火立燃,以至甲午惨败,同治中兴的果实覆灭无存。国运毁尽,厄运如多米诺骨牌,波及今日。不知日之祸,一至于此。下关的春帆楼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之地,2005年夏天,我站在那儿,读了伊东已代治撰写的碑文,先是“清廷急遽请弥兵”,李鸿章前来谈判等等,结尾说:“呜呼,吾国今日国威之盛,实滥觞于甲午之役。”我们是有自尊心的中国人,一字一句读下来,你说是何心情呢?

时值炎夏,林间蝉声大噪,我更料想,勉力支撑危局的李中堂,当年来到此地,已经73岁,被日本刺客劈面一枪,日记中说疼痛难忍,而日本人逼迫甚急,又是什么心情呢?李鸿章说,“此血可以报国矣。”我的心情,那会儿就叫感慨万端吧。一个国家,让它的全权代表混到这个份上,尊严是完全谈不上了。这个国家的后代,怎能不督促自己有点儿出息呢?

唐德刚先生说晚清,“该战而不战,不该战而战。”这就叫进退失据。何以如此呢,我看一是我们自己不行,二是我们不知道人家有多行、哪里行。有了第二条,第一条断然跑不了。这是陈年旧事了,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旧事。历史总是去而复回的。因不了解日本而导致方寸大乱,过去有,未来未必没有。这算是危言了,目的却不是耸听。我们的国家要有出息,固然需要勇气,但更重要的是不愚蠢。假勇敢而真愚蠢的事已经太多了。

我们为什么不了解日本?过去不论,单说现在。粗浅而言,我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者大多只读过三本正式地介绍日本的书,一本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一本戴季陶在《日本论》,再加上某册关于日本生活的有趣的流行读物。一般读者则顶多看看漫画和村上春树。在学术研究和智库的层面,我也略有了解,印象是,我们的对日研究也深陷到普遍性的学界弊端之中,做学问不能正心诚意,而且思维老旧,政治束缚太多。资中筠先生(女)就说,“中国对日研究始终不甚发达,总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浅层次。”百年已逝,我们还在浪费时光。

王东这本书,技术出色而界面友好,我们正好拿来增广见识。他讲的是他对日本及其国民的印象、故事,内里却是专业人士的眼光。外国人看中国,常觉得魔幻,我们自己看中国,也觉得魔幻,却明白一切皆有理路。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让我们获得身在其间的视角,一旦读完,顿生“日本人是这么回事儿”的认识。能将精准的认识置于细节之中,算是一项成就了。

“对每个朋友都怀着爱”,就是王东让我写序的原因。他就是想我和关军的文字出现在他的书上。对于日本,对于中日关系,王东比我专业万倍。我在这儿出现,仅仅是因为在青春年代与他有缘相逢。

当年他常来第十宿舍下围棋,下完就惬意地侮辱我,因为他总会赢。不过总的来说,他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别人常常对任何事信口开河,他则沉稳多思,那时我就发现,当我们谈到什么时,他总是深思熟虑,随时凝练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他苦读不辍,对新锐的知识永远敏感。他是第一个向我介绍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和布鲁诺?舒尔茨的人,这在今天都是平常名字了,当年可了不得。至今我还记得《玫瑰色街角的男人》带给我的小小冲击。那会儿你连博尔赫斯和舒尔茨的书都找不到,只能在图书馆的期刊中搜寻零散的翻译篇目。它们藏在各种奇怪的犄角旮旯里,我一篇都找不到,可是王东总能像只猎犬一样找到每一篇。这大概得益于他是一个侦探小说的贪婪读者。没错,他是个广闻博识、兴趣泛滥如洪水的人物。这样的人,当他正值20岁、22岁的年岁,自然充满豪气,志气不凡。那时王东总是说,将来他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于我,可以做他的嘉宾,或者做记者给他照相。这话我可不要听,不是因为他把我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而是因为听了豪言不好意思。可是他特别好意思说。

这样一个人,去了日本,他的志向就与他的题材阻隔了。如今他写了这样一本小书,这本小书就占了便宜。它也卖时价是不是?并没有因为作者的见识文笔而多卖两块。等什么时候再见到王东,我要报复他,如果他不为当年视我为扈从而道歉,我就要在北京的某间饭馆里给他举行一个颁奖仪式。你知道,玩笑精神正是岁月的赐予。至此我感慨已多,刹住了,你买了这本书,等不及看正文了。希望王东的这些累积了15年的经验和更久的见识的文字广受赏识。

后记

这本书可是“煎熬”出来的

好友王东完成了解读日本的新作,嘱我赘言几句。

对于日本,我绝对谈不上熟悉,但还是很乐于接受邀请,简单写几句话。王东是我相识20多年的朋友,我想,有必要让读者大略知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他们写下这么一本书。

我和王东成为朋友,要追溯到1988年,初三分班让我们坐进同一间教室,接着成为高中的同窗,后来又考入同一所大学。大把大把的大学时光,我们形影相吊,几乎成了对方寝室的编外成员。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两人堪称天赋异禀,王东即是其中之一。就我所仅见,他相继涉猎的领域包括古诗词、军事、国际政治、电影、小说、流行音乐、围棋、社会学等等,而且都超越了普通爱好者的定义。尤其值得庆幸的是,他一直不是个乖学生,其智慧很少耽误于中国糟糕的教育体系。

从中学到大学,王东一贯以忧郁、深沉且多愁善感的形象示人,米色风衣和茶色近视镜是那时一成不变的造型。这份气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倨傲少年的青春期,我想,某些东西确实来自王东的血液。

毕业之后,势利、冷漠、虚伪的社会现实让王东难以适应,时常,他被醉酒和失眠的阴影纠缠,内心深处的忧郁甚于学生时代。

大约13年前(1997年),王东离开故土,前往日本留学。就如同高考报考法律系一样,留学也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人生。可以想象,一个对中国文化那么精熟的人,被迫进入他并无兴趣的异国文明的困苦。连他自己也不讳言,那段时间患上了抑郁症。

到日本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里,王东多次在网上跟我说,非常想回国。事实上,他连回国看一眼的机会都不是很多。

王东严重“恐飞”,从东京到北京,他需要搭乘轮船再改乘火车,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旅行,他也一直要坐火车。囿于“交通不便”,他每隔四五年才下决心回中国探亲一次。上次回来,我们在北京相见,他说自己在中国的火车站会感到些许的惊恐——为什么那么多人的眼中都看不到善意?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脸上带着戾气?

我告诉王东,火车站广场通常浓缩着中国人残酷的生存现实,“你要是坐飞机回来,或许感觉就好多了。”话虽如此,但我知道,许多坐飞机的中国人,骨子里又何尝不是戾气有余而善意缺失呢?

这次见面之后,我的感觉是,王东还是不要回到中国了,否则他的不适感肯定要甚于在日本。印象中,在那以后,王东也再未在聊天中流露过归国愿望。

对故乡(不止是地理概念上的)深怀依恋,又发现自己不可能回到故乡,这就是王东不得不承受的内心冲撞,随着年岁增长,这冲撞会愈发激烈吗?

不幸中的万幸,王东的职业一直跟传媒有关,而且做的很多事情,都涉及中日文化的沟通。这让他既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不至于远离熟悉的中国文化。这些年,他接触了相当多的日本、中国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名流,好的见识配之以好的学识,我相信王东总会有了不起的建树。

2008年春节刚过,我前往日本采访,题目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的影响。王东其间帮了大忙,自是不消多说。仅就那个宏大题目而言,11天的采访时间难言充裕,而对于日本,工作间隙的走马观花更是不及大象之一截脚趾。不过,身处日本和日本人中间,毕竟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视角,也容易触发更理性的思考。

一直以为,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于人的本性而言,某些时候是福音,某些时候则相反。而当代日本社会,恰恰让我们看到一种极致——高度的“社会文明”可以对人性造成何其严重的扭曲和压抑。在日本,你看到的是对礼仪、秩序的极度推崇。此种执迷,总是让我感情复杂,尊敬与怜惜兼而有之。  不得不承认,在日本社会被过分强调的一些东西,恰恰是当今中国严重缺失的。两国国民隔膜日深,或许与此也不无关系。

日本之行让我确认自己具备一种能力——假如10个普通中国人和10个普通日本人站在一起,我有把握把他们区分出来,误差也许仅仅是10&。在一个西方人看来,这或许是难以想象的吧。两国的价值观、处世之道差异明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更是南辕北辙,篡改一句孔夫子的古语来描述,就是“形相近,性相远”。

对日本,我觉得自己是“不得不感兴趣”。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虽交流不畅、误解颇深,却谁也绕不开谁。而且,现在这个相处的状态无法让人释怀。就好比一个住对门的邻居,你可以不必与其友好到把酒言欢,但是,假如终日心存芥蒂,怒目以对,还是大大影响生活品质的吧。

搬家是没可能了,要提高共处的生活品质,惟一的途径就是更多地认知对方——别忘了带上诚意。何况,认识这个重要的邻居,也是认知自身的一个途径。

在日本一家传媒机构的图书馆里,王东指给我看一列书架,上面全是日本介绍、研究中国的书籍。他很感慨,中国学界对日本的了解,或许不及日方的十分之一。现在,王东所写的这本书,在失衡的天平一侧添加了些许分量,哪怕它只是一支芦苇,也自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写这篇序言,我浏览了几本相似的书,都是有过日本生活经历的人所写的“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一类。因为题材的关系,这类书通常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唯一的遗憾是,它们多半不会有助于对日本、日本人的客观认知,甚至会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个中原因,我想是作者暗自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心理,以一种猎奇甚或揶揄的态度审视日本人。没错,日本人确实有许多中国人难以理喻之处,但那些作者并没有给出诸多“怪诞之举”的行为逻辑,而更要不得的是,他们描述了一部分事实而忽略了另一部分。

王东的书,至少给出了对日本的解读方式,而且在可读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可惜缺乏深度。”王东这样对我评价他的书稿。确实,这不是一本可以体现作者学识的理论著述,但那种叫作功力的东西,还是隐于一篇篇小文的深处。集13年的观察、体验于一册,文火熬之,应该算是浓汤煲了。

就精神世界而言,用煎熬来形容王东在异国的生活,或许也不算夸张。好在,他已逐渐摆脱抑郁,找到自己的使命。一个回不去祖国,又不准备完全融入日本的人,索性就珍惜自己的学识与这个难得的“第三方立场”吧,毕竟,写作与思考正好是你驱遣烦忧的武器。一部一部凝结心血的作品将会证明,那些曾经忍受并仍要继续忍受的孤寂、苦闷与怀乡之痛,都不再虚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