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新疆探险与发现)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杨镰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真实记叙了——持续百年的新疆探险热、楼兰/罗布泊的千古之谜、沙埋古城的于阗传说、探险家杨镰带读者一起走进恢宏阔大的历史场景、追寻新疆探险千古之谜。

追溯20世纪新疆探险史,讲述中外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的生动故事,九死一生,极富传奇色彩。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包括亲笔画。

内容推荐

本书以20世纪新疆探险史为主题,进行人文地理发现的纪实性介绍,也是一部生动而极富价值的探险考古录。20世纪的中国西部人文地理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楼兰古城的发现开始的。本书记述了以楼兰/罗布泊、于阗/和田探险考古发现为代表的20世纪新疆探险史。它的一系列地理发现都带有颠覆性,始终引起举世关注,而且它的探险过程充满了九死一生的戏剧性。内附5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其中包括斯文·赫定在新疆探险考察时所画的亲笔画。原作于1997年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为修订版,并更改了书名。

目录

导语

第一部 千古疑谜

(楼兰罗布泊探险发现)

 罗布荒原的魅力

 彭加木之谜

上编 楼兰—一没有源头没有结束的传奇

张骞凿空与楼兰王国

永远醒不来的噩梦

初入中国史册

 一、兵戈与牧歌

第一个探险家的报告

汉朝在西域初露兵锋

汗血马的索取

冒险家傅介子

楼兰改国名鄯善

西域的“战国”时代

班超重构西域政治格局

中原势力从西域淡出

 二、经行者的一瞥

法显抵达佛国鄯善

过客宋云

唐僧玄奘和真实的“西游记”

古国覆灭三部曲

亡国君民寻找新桃源

晦暗难明的新时期

马可·波罗见闻

罗布泊岸边的神秘村落

 三、两个楼兰

罗布泊与黄河正源

来历不明的楼兰文明

蒲昌海畔的原始居民

最难行又最关键的古道

探险家再现楼兰身影

中编 走进史册的探险家

伊循——古屯城

探险家的支撑点如

 一、荒原情结——斯文·赫定的发现

新面孔出现在喀什噶尔外侨社交界

走进“死亡之海”的驼队

几个不应遗忘的人

六十泉的炊烟

幸运的野鸭子—一奥尔得克

楼兰古城的发现震惊考古界

楼兰——“紧张国家关系的纪念碑”

重返中亚

荒野的信息:罗布泊“回家”

因祸得福

现代神话:罗布泊“复活”

令人神往的“处女航”

与奥尔得克重逢

新的孔雀河与新的罗布泊

“罗布女王”

从东向西的最后冲刺

 二、捕捉幻影——斯坦因与楼兰

一时瑜亮

《鲍尔探案》的副产品

丝绸之路热开始升温

沙漠假期

寂寞的绿洲——民丰/尼雅

初见怯卢文木牍

耐心与运气

大玛札风光

胡杨与古河的葬仪

尼雅遗址——沙埋庞培

楼兰“复活”

精绝秘史与废弃之谜

不速之客

米兰天使

踏上千年无人古道

库木库都克——悲剧的舞台

盖棺未能论定

 三、另一个意义上的取经僧——橘瑞超西行

探险考察的新视角

探险家与探险著作

橘瑞超怎样找到楼兰古城

忘记密码的密电

大玛札和古国精绝

 四、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旗下的

中外探险家

深入罗布无人区的孤军

土垠遗址

荒野的召唤

陈宗器与雅丹

古海盐滩

探险队里的罗布人

泥塔——楼兰的城徽

罗布泊的“舰队巡航”

家信与乡情

忘年交

“小河”与贝格曼考古

“戈壁组”里的瑞典人

 五、彭加木传奇

罗布泊之恋

干涸的巨泽

彭加木失踪

纵贯罗布泊湖盆

彭加木失踪的联想

下编 罗布泊启示录

龙城的洪水传说

蒲海晓霜

 一、谜一样的古国,谜一样的湖泊

罗布泊与楼兰文明

普尔热瓦尔斯基西域探险

罗布泊位置之争

李希霍芬的不同意见

赫定继承师说

“游移湖”

否定“游移湖”之说

追溯罗布泊变迁过程

全新的推想

罗布泊的父亲和母亲

孔雀河是开都河的一部分

博斯腾湖消长是罗布泊迁移的

决定因素

内陆河流与塔里木生态平衡

孔雀河——楼兰文明的摇篮

渤泽清澈见底

“消灭”博斯腾湖的建议

博斯腾湖、罗布泊二者择其一

 二、怯卢文秘史

神秘的“死”文字

楼兰古史隐秘的侧面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复活的精绝绿洲

两个楼兰,两部历史

怯卢文与楼兰文明

新的假说,新的挑战

 三、三封信和屯田古今

公开的情书

新“陈情表”

《李柏文书》之谜

楼兰的屯田

沉思

到哪儿去寻找楼兰古都

 余论 楼兰文明之谜

罗布泊畔的土著

罗布泊的“弃婴”——阿不旦渔村

丝路兴衰与楼兰兴衰

楼兰古城发现之谜

关于楼兰的新思索

第二部 黄沙·白碛·绿洲

(于阗和田探险发现)

 盗墓者弃而不取的宝藏

 《穆天子传》和玉的崇拜

上编 佛国于阗

 一、在传说中建国

中华文明史上国祚最久长的王朝

藏文典籍中的于阗秘史

建国传说

 二、汉唐于阗——称雄西域

典型的绿洲王国

于阗世仇拘弥

由西域长史去世引发的变乱

拘弥亡国

南北朝史官笔下的佛国

于阗国与唐朝国运

 三、五代宋于阗——结盟河西

“龙骨”与甲骨文

藏经洞被发现

钢和泰藏卷

从敦煌复出的于阗王国秘录

“七王子”

 四、于阗亡国

沙吐克对李圣天——公驼汗与狮子王

长达数十年的灭法战争

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中编 辉煌与寂寞

 一、经行者笔下的佛国

聊斋中的取经寓言

法显驻锡于阒:浴佛节——泼水节

唐僧留居等待唐太宗表态

龙女与龙鼓的传说

“儿皇帝”的使臣

陷河,流沙河还是通天河

于阗王国见闻录

成功的探险家,失败的外交家

 二、失足的探险家杜特雷依

率先进入和田绿洲的外人

通天河畔悲剧百年祭

古都约特干

珍稀的“和阗马钱”之谜

新发现的于阗古币

 三、“走麦城”步入成功

世纪地理大发现与赫定早年生活

初访喀什噶尔

“死亡之旅”

皮靴——水桶

“赫定的水池”

初逢牧羊人

重整旗鼓

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

沙漠“睡美人”

古城“失踪”

克里雅河畔的陌生人

塔克拉玛干的肚脐——通古孜巴斯特

寻访喀拉墩

新疆虎和野骆驼

塔瓦库勒村的底蕴

 四、斯坦因在和阗

马继业与彼得罗夫斯基

斯坦因初战不利

塔瓦库勒敞开大门

前往丹丹乌里克

木板画鼠王和传丝公主

被遗忘的沙埋古城

发掘喀拉墩

热瓦克佛寺

与赫定“竞赛”

挑战——重新穿越塔克拉玛干

与克里雅河的生死约会

玛札塔格:传说与现实

放弃“死亡之旅”

斯坦因的于阗和田探险

 五、谢彬的独家见闻

轻车简从的中国政府官员来到和阗

《新疆游记》引起举国关注

鸽子塘

寻幽访胜

 六、德国人特林克勒在和阗

最后一个“独行侠”

后来未能居上

探险之路

和阗不欢迎闯入者

特林克勒留下了什么

“独行侠”退出新疆

 七、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在和阗的工作

小城沙雅的友人

黄文弼的路

安博特历险记

关于一个中国学者的传说

昆仑山之恋

 八、年国际考察纪事

进入和田河的第一支国际考察队

玛札塔格传奇

宋代军士王贵万里寻宝

会隐身术的于阗古都

阿萨与阿西古堡

下编 面对历史的独自

 一、生态环境忧思录

于阗古今

沙雨湮没曷劳落迦

传说的启示

重逢大河沿牧羊人

今天的沙漠真是“过去的家园”吗

令人神往的通古孜巴斯特

沙漠第一夜

无边无沿的寂静

再访喀拉墩

生态平衡的临界点

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悬想

 二、真与伪的决斗

西域古文书热

土老乡与大学者“斗法”

不胫而走的“阿洪文书”

新“天方夜谭”——阿洪所述文书来历

跨世纪工程——一解译阿洪文书

造假的“乡村企业”

初露马脚

霍恩勒否定贝克伦德

斯坦因进入角色

最直观的疑问

抓住正在“工作”的“专家”

声情并茂的“最后陈述”

是漏网之鱼还是又出现了新手

对“不知名民族古文字”质疑

谁发明了活字印刷

真与伪

 三、于阗古史疑谜

千年古国都城何在

玉河与王城

名寺故址

偶然发现的重要墓葬

南北河之争

沙漠中的内陆河——无定河

于阗民族之谜

 余论 和田学·绿洲学

绿洲——人类的载体

会自动关闭的城门

感情的绿洲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 千古疑谜

(楼兰/罗布泊探险)

罗布荒原的魅力

罗布荒原是一片广袤、贫瘠、单调、神奇,充满难解之谜的土地。历来人们称其为罗布泊地区——虽不规范,却也约定俗成。这也许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无人定居荒野,方圆10万平方公里。它的得名,是出于曾存在中国西部的大湖罗布泊。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这个野骆驼的乐园、“荒凉得如同月亮上一样”(斯文·赫定语)的绝域,突然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L0P-NOL成为英文中引称率颇高的中国地名。它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名叫“楼兰”的神秘古国。

实际从公元五世纪初,随楼兰王国退出历史舞台,罗布泊就从中国正史的有关卷帙消失了。甚至那条曾经繁忙兴盛的古道,也退化成“盲肠”。1901年春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了一个沉睡千年的古城,在古城发现的文书证实,这就是占据了《史记》、《汉书》若干篇幅的“楼兰”,那段迷失在如流岁月中的生动往事,又回到现实生活中。那个孕育了荒原生灵的罗布泊以及有关水系,又成了探索者的秘境。

应该说,1901年发现楼兰古城,使罗布泊成了通行中外学术界的关键词。罗布泊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则是因为1980年的一个意外事件。

彭加木之谜

1980年的夏天,在若干世纪沉寂得令人难以理解的罗布泊地区,突然不再避处西陲,而走进千家万户。哦!尽管时过已久,但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个天气晴和的夏季。1980年6月24日,正是在那天,广播中播出了一则前所未有的新闻。这则题作《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的消息,全文是:

新华社乌鲁木齐六月二十三日电 新华社记者赵全章报道: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七天没有音讯。

彭加木于五月初率领一支二十多人的科学考察队考察罗布泊。考察队的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据初步了解,彭加木失踪的经过是:前不久他带领四名考察队员,乘坐由两名司机驾驶的两辆汽车,离开米兰出发工作,原计划绕行罗布泊一周返回米兰,结束考察。六月十七日凌晨,大本营的留守人员从无线电中突然收到他们发来的求救讯号,报告他们已迷失方向,汽车断油,人断饮水。留守人员将这一情况急电告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部队请求救援。十八日上午,乌鲁木齐部队派出两架飞机前往罗布泊地区寻找营救,其中一架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找到了六个人,向他们空投了饮水和食物、汽油等物资。后来通过无线电话得知,这六个人就是彭加木带领的四名考察队员和两名司机。彭加木于十七日上午十时出去找水,曾给他们留下一张纸条,写着“我离此去东找水”,但一直未返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彭加木的安全极为关心。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已于十八日派副院长陈善明带领一部分人员赶往出事地点。从十九日到今天,乌鲁木齐部队和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又派出十多架飞机和一支地面部队到罗布泊地区寻找,但到二十三日上午记者发电时止,还没有发现彭加木的下落。

从1980年6月24日起,当时中国的主要报刊都刊出了这一消息。同时,还配发了署名“新华社发”的“资料”——《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地区因境内有罗布泊而得名。它地处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东部,东接河西走廊西端,西至塔里木河下游,南起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

罗布泊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地形复杂,戈壁沙漠望不到边,沙山起伏,沙谷密布。在罗布泊的西部、北部和东部,广泛分布着驰名中外的“土丘林”,地理学上叫“雅丹”风蚀地貌。这里每年刮风时间约五个月。大风一起,往往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尽管罗布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在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一块“宝地”。这里蕴藏着盐类,生长着野骆驼、黄羊、大头羊、罗布麻等野生动植物;有着许多古城、古遗址;地面、地下分布着大量的文物。我国古代的张骞、班超、玄奘,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都曾经到过罗布泊地区。去年和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考古人员三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古(配合中日合拍电影《丝绸之路》)。境内的罗布泊,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问世的地理专著《山海经》上就有报道记载。它原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现已基本干涸。

此后的夏季和整个秋季,人们纷纷议论着彭加木的失踪和罗布泊地区奇异特点。在这之前,彭加木就是一个知名人士,五六十年代的大中学生,都知道那个战胜了绝症——癌,向科学进军的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在“文化大革命”中广泛传播的“梅花党”恐怖故事里,“走资派”宠爱的彭加木,则是个史蒂文生笔下的化身博士一类的特务。而罗布泊不仅是个“宝地”,它还曾养育过一个古老奇特的古国楼兰——尽管如今这儿连适应性极强的野狼都已绝迹。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英国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都因在罗布泊地区的发现而扬名世界。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为它写出过经典之作《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科学家陈宗器曾在这不毛之地坚持工作长达一年之久,并给儿子起名为“斯文”,女儿起名为“雅丹”。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里试验氢弹时,使远在天山另一侧的巴里坤草原接受再教育的我和其他北京知识青年,都感受到大地的震颤及天气的反常。如果这些还不足以使它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那么,彭加木的失踪,则无可替代。彭加木+罗布泊,还有比这更奇特、神异,令人难猜底蕴的组合吗?

不论乌鲁木齐还是北京,凡我所到之处,人们都在谈论着彭加木的下落。此后几个月,报纸、广播一直持续报导着寻找彭加木的情况,从现场报道到新闻综述。

据说,在罗布泊的这场救援、寻找彭加木的大搜索,引起美国、苏联间谍卫星的追踪与关注,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每日情报分析当中,中国罗布泊实验场一带的动向在数月当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大规模的寻找,只找到彭加木的几张糖纸、几行鞋印,于是,有关他下落的猜测又开始不胫而走,甚至与刚刚引进的“UFO学”联系到一起……

P2-4

序言

自19世纪末中国西部兴起探险考察热,至今已一个多世纪。这百余年来的西域探险史,是全部西域史的关键时期,有声有色,令人振奋,也存在着争议。时逢世纪之初,杨镰同志以其所著《荒漠独行》对百余年来的西域探险史作一番深入浅出的扫瞄,不但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979年,我和同学去库车、拜城一带石窟寺实习时路经乌鲁木齐,在临时住地见到杨镰同志,我们的交往与话题,就从新疆的探险发现开始。本书立意之初,杨镰同志向我介绍过他的设想,他希望通过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新疆的情感。1968年,刚20出头的他就离开北京,作为“知青”前往天山北麓的巴里坤草原去“接受再教育”。此后十几年间,他在新疆当过名副其实的“牧马人”,在一个煤矿作过基层干部……直到1981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才回到久别的北京。离开北京时,他简陋的行囊中带了一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这部西域探险史名著伴随他度过了青春岁月。回到北京,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研究,他仍自视为“新疆人”,不但出版过反映新疆生活的小说《千古之谜》、《青春只有一次》等,还写过有关新疆的论文与专著,并于1984年、1986年、1989年……一次次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天山峡谷作探险考察。

上述经历,就成为写出了这本以西域探险为主题的书的背景。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力求写出新意的书。出新,并不等于盲目否认成说,而以异端相标榜,就像鲁迅批评的,唐朝之后才是宋朝,不能为了标新立异,硬把它颠倒过来。出新要有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本新疆探险史,但它的结构、角度、写法,不同于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外同类著作,而是以人文地理及地域史——楼兰/罗布泊、于阗/和田——为经,以人物——斯文·赫定、斯坦因……以至彭加木——为纬,交织而成的。在具体描写过程中,力求客观、真实地作正面的叙述,透过过程,揭示出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借助自己的探险经历为铺路之石,有难得的现场感。比如,20世纪初和阗(和田)乡民斯拉木阿洪假造大批古代文书,使许多学者、专家走眼,大上其当,这是西域探险史上一件著名的公案。在《荒漠独行》的具体章节里,除了对事件来龙去脉作有声有色的描写,还就其历史背景及深刻的动因作了剖析,把伴随“西域考古热”涌现的在沙漠与戈壁寻找文物(“荒漠找宝”),作为总的着眼点,而把“阿洪文书”作为这一大视野里的特殊事件。读过有关章节,给人留下了比较清晰的印象。

把自己多年来的观察、思考,作为认识历史事件的途径,是《荒漠独行》的另一个特点。西域探险史有许多难解之谜,中外学者作过相应的探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本书中,作者避免那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式的悬想,也并未写成论战式的学术专著,但他没有回避那些人云人异的难点。比如,罗布泊是不是游移湖,可以说是世纪难题,而作者则从另外的角度,指出罗布泊的特征就是游移,它的游移不存在具体周期,而是由塔里木河、孔雀河两条河——而不是只由塔里木河自己——决定,而孔雀河、塔里木河是楼兰文明的父亲与母亲,相比之下,孔雀河更为关键。进而论述了博斯腾湖的消长与罗布泊的盈溢游移的关系,提出不能忽略千里之外的博斯腾湖对罗布泊历史命运的深刻影响。在论述过程中,他多年来深入塔里木地区的考察观感,溶入立论的基础。当然,这个新观点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再如,对于“罗布泊的弃婴”——探险史上著名的阿不旦渔村和罗布人的世袭领主昆齐康伯克的家世,对于和田河中游的玛札塔格的描述,也都得助于自己的实地见闻。

当然,这本书有不足之处。比如就西域探险史而言,除楼兰/罗布泊、于阗/和田之外,龟兹/库车,高昌/吐鲁番,北庭/昌吉等等,也相当重要。只取前两者,是不足以反映出全貌的。  1996年是丹丹乌里克与喀拉墩古城发现100年,21世纪的开始,就是楼兰古城发现100年了……西域的考察与研究进入21世纪之际,《荒漠独行》的写作与出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与反思历史的平台。

后记

新疆的探险发现,是新疆古代文明再发现过程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荒漠独行》是一部关于新疆探险发现的纪实之作。它的创意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那个时期,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来到北京大学承泽园湖边的宿白先生家中,听宿先生讲新疆与西部的考古探险。宿先生讲上一两个小时,我回家就一边回忆回味先生的话,一边查证书籍,将我学到的内容融汇成自己的学养。20世纪90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一部大规模的丛书《西域探险考察大系》,请宿先生担任总主编,由我协助先生做些具体工作,我便有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萌发了写《荒漠独行》的愿望。可以说,《荒漠独行》是《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丛书的启动感言。

1995年,《荒漠独行》初版,原以为一部写遥远的边疆地区的、有关过去的探险的书,算是冷门,但出版之后的反映出我意料。1999年,经过修订,《荒漠独行》得以重版。今天读者见到的,已经是再次修订的新的版本了。

回顾这本书的构思与写作,应该强调的是:

它涉及的探险家的活动时间,主要是20世纪前期。其中包含我自己数十次进出罗布荒原、穿行塔里木东端的实际感受。它与一个新的题目“新疆绿洲文明”一脉相承。20世纪前期的新疆考古探险是当时世界热门的话题,备受世界关注。然而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探险家的实地考察著述之中,从来没有容纳“突厥斯坦”存在的历史时段与地域空间。起自穆天子西行特别是张骞“凿空”,西域经历了繁荣与寂寞。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地域展示的多元与多色彩的文化证明,西域文明从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丝绸之路则是衔接中原与西域的传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探险重现了新疆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面貌。

杨镰

2009年10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