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生命与健康面临着最具威胁的三大疾病或称“三大杀手”、“三大元凶”,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其发病之众,危害之大,为万病之最。今天,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也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怎样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秉承传播医学知识,普及健康的理念,组织编写了“远离疾病,让生活更美好”这套名医问答丛书。这是一套健康科普读物,其实用性、指导性均强。丛书编写的出发点是通过对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元凶”,我们当如何应对?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潘朝曦教授,浓缩40年医学教学与临床经验,精心为您编写了这套“远离疾病,让生活更美好”名医问答丛书。书中以问答和讲故事的形式为您详细讲述这三大疾病防治与康复方面的知识,让您实现智慧人生,尽享康乐和谐的生活。
大医者,愿天下无病;大医者,愿人间生活更美好。
得了肿瘤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肿瘤是否会遗传?这是很多肿瘤患者和家人都关心的问题。多年来,在肿瘤病因学的研究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说明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肺癌为例,大家都知道,肺癌与吸烟有明确的关系,有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证明,遗传因素对癌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研究者分别选择了两组人:第一组人为肺癌病人的家属,第二组人的亲戚中没有人患肺癌,两组人不吸烟,比较两组中因患肺癌而死亡的人数。结果发现,在第一组中,因患肺癌而死亡的人是第二组的4倍。这充分说明,即使有明确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对癌症的发生也在起作用。同样,乳腺癌的发病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亲戚中有人患乳腺癌的比亲戚中没人患乳腺癌的比例高。据调查,癌症患者的近亲发生相同癌症的可能性比亲戚中无人患癌的可能性大3倍。
应认识到自己虽然因遗传而比常人更易有肿瘤发生倾向,但并不等于一定会得肿瘤,因为肿瘤患者的子代体内虽带有肿瘤信息,但这种信息不一定导致生肿瘤发生,生肿瘤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这类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做好必要的体检。此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宜的体育锻炼等,从而调动体内的抗癌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避免癌症的发生。
故事链接
癌症遗传的祸根是可以避开的。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英国女子海伦的故事,可以说海伦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癌症和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
在海伦12岁那年,她的母亲先后患上了乳腺癌和卵巢癌,随后去世。其实,癌症恶魔对她母亲的家族施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过去不长的岁月里,她母亲家族中,连续三代都有女性被乳腺癌夺去生命。为什么癌症会缠上她家,并总是和她家过不去?据医学研究,为海伦一家带来噩运的是一种基因发生的变异。这种被称为BRCA1的基因,和另一种能被称为BRCA2的基因,都是人体内的肿瘤抑制基因,它们的作用是维持基因组稳定,防止细胞组织不受控制地疯长,而演变成癌症。而令癌症有机可乘的是,在有些人的体内,BRCA1或BRCA2基因“蜕化变质”了,这在医学上叫做基因变异。变异型的两种基因就失去了抑制肿瘤的功能,因此,携带这种变异型基因的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将较正常人高3~7倍,而她们的后代也有可能将这个变异基因的根遗传下来。而海伦和她母亲的家族正是携带这种基因的人。经调查,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在英国还不是少数,一份统计显示,在英国,每年有4万多人患上乳腺癌,其中5%~10%是因为携带了发生变异的BRCA1或BRCA2基因。
结婚后不久,海伦就获悉,自己也遗传了变异后的BRCA1基因。她开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患上乳腺癌,“并有可能把致癌基因遗传给我的孩子”。她决定改变继承自己家族的命运。两年前,海伦来到伦敦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寻求帮助,梦想用“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选择没有变异基因的儿女。她果然如愿以偿避开了致癌基因的遗传。
哪些恶性肿瘤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乳腺癌
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平均风险约为9%。其发病除有年龄、饮食、肥胖等诸多因素外,还与遗传有关。资料记载,有的家族中连续5代都发现有乳腺癌患者。
结肠癌
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瘤的疾病,很容易发展成为结肠癌。据观察,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肠癌,其子女会有近半数患同类癌症的可能性。
肺癌
引起肺癌的主因是吸烟,但遗传因素也起作用。据报道,一个人的近亲中有患肺癌的,而他本人又吸烟,则其患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14倍。日本学者调查证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庭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庭史的高达58.3%。
视网膜母细胞瘤
这是一种极为恶性的肿瘤,好发于儿童。这种恶性肿瘤与遗传缺陷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细胞有一种R6基因,当其失去功能或先天缺失,则视网膜细胞就会异常增殖,促进肿瘤的生成。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似的癌症还有肾脏的恶性肿瘤等。
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在全部恶性肿瘤中,有遗传倾向的仅占5%左右。以上列举的癌症,虽说都有遗传倾向,但这些癌症的发生,既有家族性,同时绝大多数又与不良的饮食和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故事链接
小梅今年28岁,在许多人眼里她是值得羡慕的,有份体面的工作,有个爱她的老公。但每当人们提到孩子或问到她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时候,小梅心里总会觉得隐隐作痛。小梅在2岁多的时候得过视网膜母细胞瘤,虽经切除再无复发,然而却被医生告知这种疾病有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从此,小梅幸福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她一直很喜欢小孩,却迟迟不敢要孩子。
医生说的一点没错,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在幼儿眼病中,这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一个双侧性、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其子女有50%的几率得病;一个单侧性、无家族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其下一代患病的几率为5%。一个双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他的健康的兄弟姐妹或其子女的下一代,仍有2%~6%的几率患病。那么,小梅是否就不应该要下一代?这个问题该这样回答:根据这种病的遗传原理,如果小梅夫妻双方都曾患过这种病,为了对后代负责,则应该婚后不要孩子;如果夫妻中仅小梅一个人生过这种病,则他们的后代就有患这种病的可能性,他们得有下一代患这种病的思想准备。他们属于高危险人群的病人家族成员,还应该做遗传咨询,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P12-15
今年是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lO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美好的重要内涵就是“和谐”,天人的和谐,国际的和谐,国家的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文化核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总概。早在东方哲学源头《易经》的卦象与爻辞里就已借泰卦、否卦阐述了万物交感为泰、为吉;万物背离凝固为否、为害的尚和理念。周代史伯及其后的孔子、老子、孟子、苟子等先哲曾提出“和实生物”、“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冲气以为和”、“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等论述。这些论述分别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和”的内涵及重要性作了充分的阐述。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研究和重视不力,“和”作为一个文化的重要核心受到冷落。在倡导“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今天,重申“和”的重要性,继承“和”的大智慧则显得尤为重要与及时。只有做到社会发展与秩序、精神与物质、生存与环境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才能重建美好的未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各种病魔的困扰,这是现代人类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生活中所显露出的不和谐之音。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实现“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一刻也没有停息研究探索,在这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各种疾病顽强作斗争的历史。
当前,人类生命与健康面临着最具威胁的三大疾病或称“三大杀手”、“三大元凶”,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其发病之众,危害之大,为万病之最。这类疾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外在物质环境方面的原因。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由于这些疾病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今天,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也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怎样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秉承传播医学知识,普及健康的理念,苏州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编写了“远离疾病,让生活更美好”名医问答丛书。这是一套健康科普读物,其实用性、指导性均强。阅读书稿时我发现,该丛书编写的出发点是通过对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这无论是从推行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理念,还是从健康世博来说都是一件实事和大好事。健康即美,美必健康;和谐即美,美必和谐,这也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精神与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此套图书主编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潘朝曦教授。潘朝曦教授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尽得心传,学养宽博深厚,以擅治各种疑难重危病症且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潘朝曦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等职,近40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科研积淀,为这套丛书的成功编写提供了保障与前提。潘朝曦教授早已医名广被,临床与教学工作又特别繁忙,何以能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放弃春节假期来编写此书,这本身就是一种以民族兴旺为己任的学者良知和对人民大爱情怀的体现。这种以民族兴旺和解除人民疾苦为己任的精神,我觉得很值得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提倡和发扬。
科普读物的编写往往费时费力,需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要做到既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要把握好学术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非易事。潘朝曦教授凭着深厚的中西医学研究的积淀,又有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加之他流畅活泼的文笔和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来从事这套极具实用性的健康科普著作的编写,对于广大读者和国家民族来说,自然是一件幸事。相信本套丛书的编写,定会为人们在健康养生方面提供丰富有益的知识营养和有效的指导,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故乐为之序。
周汉民
2010年4月18日于上海
(周汉民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