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词之旅/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元洛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宋词之旅》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集,但它的言说对象却是颇具学术性的宋词。因此,作家在驰骋自己的审美才情时,丝毫不曾忽略其中应有的学术性,而是像溶盐于水一样,溶学术性于文学性之中,于是,我们最终看到了文学与学术的完美联姻。此种境界不是每一个历史文化散文作家都可以达到的;而这也恰恰构成了《宋词之旅》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价值所在。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之二。

本书以宋词和宋代词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作者“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抒写了对宋词的个人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开掘了宋词的当下意义和现代价值。

作者力图为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新的生活活力,将山水游记、文学评论、诗词札记、文化随笔及一般意义上的散文等多种文体因素溶合一起。对散文新文体的创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目录

文章不写半句空(代序)王开林

落英缤纷

源头活水

清秋泪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卷起千堆雪

宝刀小试

月迷津渡

临安行

压倒须眉

千古英雄气

国土三重奏

钗头风

永恒的二十七岁

万里夕阳垂地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括

巾帼之歌

怨曲·悲歌·丧钟

喜乐与衰伤

地久天长

永远的中秋月

爱情五弦琴

美人·隐者·烈士

千古凭高

一去不不惟少年

请君试问东流水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善于命名的民族。大而至于家国,小而至于个人,都必须先行正名,而且往往是锡以嘉名,冠以美号,以祈求多寿与多福,喜庆与吉祥。

在文学艺术的天地呢?以古典民族音乐而论,那些“中国名曲”都有美视而且美听的名字,如“百鸟朝凤”,如“潇湘水云”,如“空山鸟语”,如“彩云追月”,不仅可以照亮你的眼睛,假若你已经有些眼花,而且可以敲亮你的耳朵,假若你已经有些重听。我常常忽发痴想,那些乐曲的命名,必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伴随,如果不止是听曲,而且可以循名追溯那些曲调取名的故事,如武陵人之追溯桃花之源,那就好了。“夕餐秋菊之落英”,“落”有“开始”之意,“落英”即是初开的花,继唐诗之后的宋词呢?宋词的词牌多达八百多个,你还没有听到词人与歌女的歌唱,那些美不胜收的词牌名字啊,就早已在你的眼前迎风吐蕊,就早已美如缤纷的落英了。

“烛影摇红”,多么美丽的意象和意境啊。一看到它,善感的读者也许就会心旌摇摇起来,不然,本世纪初期的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陈天华,在前后创作多首二胡乐曲时,为什么会以它做其中一首的名字?为什么会让这支乐曲在他的弦下如怨如诉,至今仍摇撼千万听众的心?

现在早已是声光电化现代科技的世界了。暮色始临,华灯初上,这华灯已是现代的电光而非古代的烛光。当暮色苍茫时,城市更全部被各式各样的电灯、彩灯、日光灯和霓虹灯接管,到处不是明如白昼的坦白,就是若明若暗的暧昧,到哪里还找得到古典的烛影摇红?温馨浪漫的烛影摇红?令人远离尘嚣世俗心驰神醉的烛影摇红?除非是你拒绝现代的文明,有意燃点一支或几支红烛,为已逝的岁月和清纯的古典招魂。

“烛影摇红”这个词牌,还有许多别名,如《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等等,但诸多别名都远不及正名。这个美丽的词名是从何而来的呢?宋代王诜有一首《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说:“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云,徽宗喜其词意,尤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已是花甲之岁,但才情不减当年,精通音乐的他,依照《忆故人》的词意,作了一首新词,命名为《烛影摇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周邦彦的新作,不知是否使那位后来成了金人阶下之囚的多才多艺的天子满意。他的翻新之间,章法于严整之中又饶多变化,写人抒情更加细腻入微,而音律之曼声促节,抑扬有致,更是这位音乐家词人的当行本色。

不过,我更为欣赏的,是一首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烛影摇红》。南宋洪迈编撰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记载的多是市民生活、神仙怪异和佚事遗闻。在《夷坚志补》卷二十二中,记叙了池塘中龟精所化的“懒堂女子”,她夜来晨去,临去时留给与之相好的舒姓读书人一柄绢扇,其上有一首缠绵悱恻的《烛影摇红》:

绿净湖光,浅寒先到芙蓉岛。谢池幽梦属才郎,几度生春草?尘世多情易老,更那堪,秋风袅袅。晓来休对,香芷汀洲,枯荷池沼。恨锁横波,远山浅黛无人扫。湘江人去叹无依,此意从谁表?喜趁良宵月皎,况难逢,人间两好。莫辞沉醉,醉入屏山,只愁天晓。

神仙鬼怪当然是不经之谈,但从中可见如诗之在唐,词在宋代也十分普及,似好风之吹遍大地,繁花之盛开原野。许多名篇家弦户诵,笔记小说中也有词为证,开明清小说中以诗词表现人物演绎故事的先声。

我生逢现代,儿时与桐油灯为伴,少年与煤油灯结缘,长大后才蒙电灯照耀,大学时代更曾在阅览室日光灯下拜读闻一多的《红烛》。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夜,原籍湖南衡阳离乡别井四十年的台湾诗人洛夫,忽来长途电话。当晚适逢停电,我在匆忙中点燃来历不明的半支红烛,在烛影摇红中,洛夫询问湖南是否下雪,因为他已多年没有重温过故乡的寒雪了,我告诉他故乡正大雪纷飞,而我正燃点一支红烛和他对话。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洛夫灵感忽至,他说要赠我一首长诗,题目也已想好。那就是随后完成的《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诗的开篇即是“君问归期/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巴山的雨中”。他该是由我的红烛忆起李商隐的那一支西窗红烛吧,诗中写道:“今夜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支待剪的烛光/蜡烛虽短/而灰烬中的话足可以堆成一部历史。”我在吟咏之余不禁悠然遐想:现代的烛影摇红啊,摇啊摇,摇出的是唐诗宋词的嫡系子孙,摇出的是一首现代的佳篇绝唱。P1-3

序言

一位优秀的作家,性情真诚则未必学养深厚,学养深厚则未必胸襟广阔,胸襟广阔则未必气质高华,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双剑合璧,则尤其难能可贵。“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优秀作家在熙熙为名、攘攘为利的中国当代文坛早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我从文二十余年,有幸认识其中一位,他就是李元洛先生。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四部皇皇大著,将千年的美丽、千年的雄奇、千年的忧伤、千年的苦痛和盘托出,对此谁又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李元洛先生独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给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不仅能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动,而且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细细寻绎,他的散文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今人读古典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隔膜,主要是情境上的隔膜、思想上的隔膜和文字上的隔膜。李元洛先生破此屏蔽的高招是溯流而上,去寻觅原始诗境的活水源头。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则必登庐山观其瀑;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则必赴巩县谒其墓;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则必入沈园勘其景;他欲领悟杜牧、徐凝的诗意,则必至扬州赏其月;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其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沃尔特·本雅明曾对知识分子有过一语形象的描绘:“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李元洛先生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怀忧思,他的着眼点终归会落到现实上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地球存在极限,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对大自然不深怀爱慕敬畏之心,必将领受它的报复与惩罚。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如果不保护生态平衡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合理利用并努力保护水资源,‘泰坦尼克号’可以成为冰海的沉船,地球这艘‘诺亚方舟’,也可能会提前全船覆没。众人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人啊人,届时你飞向何处啊?有何处可飞?”(《唐诗之旅·华夏之水炎黄之血》)

李元洛先生具有欧洲“绿党”所具有的环保意识,他对人类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愿望之强烈,可想而知。子孙不肖,难道非要将屈原吟咏过的、李白赞美过的、杜甫称叹过的、苏东坡激赏过的大好河山糟踏得一片狼藉,开发得了无风月,才志得意满吗?作者立足于古典精神之上,其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仿佛一柄利剑,而不是一把钝刀。

其三是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李元洛先生的散文纵论古今,横议现实,无梗阻,无枯涩,无胶滞,无含混,无穷蹶,真能跨幽明之隔,通古今之邮。其主题涉及方方面面,议政则国族黎元,论史则存亡兴废,探理则曲直是非,言情则悲欢离合,谈艺则琴棋书画,赏景则雪月风花,大凡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侧重的主题,在李元洛先生的散文中都有清晰的投影。惟其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旁征博引,议论风生,文章包含了海量信息,读者面对一席知识的盛宴,还怕没有好胃口和大肚量?尝一脔而知鼎味,下面的这节文字一定能使你大快朵颐: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灵,它也可以传达人隐蔽的情意,所以眼睛的语言称为‘目语’。中国晋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常常几年不点眼睛,他的理论是:‘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而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特朗在她的名著《简爱》中也说过:‘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实的解释者。’李清照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表现的正是‘写眼睛’的艺术,使读者数百年后仍觉得纸上有人……”(《宋词之旅·巾帼之歌》)

二百字的篇幅不算长,知识的含金量却非常大。读这样知性十足的散文,我们是不容易产生审美厌倦的。

其四是语言富有质感。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说到底,一篇好的散文也应如此,一篇与古典诗词拥抱的散文更应如此,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首先它们必须附丽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才能展现其神采风华。李元洛先生的作品硬语盘空,铿锵有力,以质感取胜。

“从古到今,官运亨通而文章不朽的究竟曾有几人?如果李白供奉翰林后从此青云直上,如果杜甫献三大礼赋后一朝飞升,他们后来的作品怎么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一个民族,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文化和光照百代的文学星斗。……一千年后,和李贺同时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到哪里去了?一手不黄土,蔓草荒烟,长满莓苔的名字只能到尘封的史册中去翻寻,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下墓前零落的石人石马的冰凉冷寂。而李贺,他扩大了唐诗的边疆,成为自己的国土的无冕之王,他的洗净俗调炫奇翻新的诗歌,至今仍活在众生的心中和代代相传的记忆里。”(《唐诗之旅·骏马的悲歌》)

“杨广当太子时,为了杨家的天下和自身的登基还算有所作为,在扬州胡天胡地时,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常照镜对萧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而好舞文弄墨的他所作的《索酒歌》,似乎也一诗成谶:‘官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成好景,宫中吐焰变红辉。’他在扬州所建的‘迷楼’,后来在兵乱中果然可怜一炬,顿成焦土,那熊熊的火焰是为他送葬的挽歌。明知会杀身亡国,但却仍然在荒淫奢侈腐败沉沦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高度集权毫无监督腐化堕落就免不了败亡。这,也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绝唱千秋·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段文字非常洗炼,雅气之中潜藏劲气,如同引满的弓弦,让人感觉到它内在的张力。有张即有弛,幽默无疑是文学语言最佳的润滑剂,对于较为凝重的大块文章而言,它的作用尤其突出。读过“三旅”和《绝唱千秋》之后,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书中酸甜苦辣诸味的幽默一应俱全,而我最看重那含泪的笑。

“烟票可买的烟只有一种,即上海出品的‘勇士牌’,一角三分钱一包,人都饿成奄奄一息的‘病夫’了,却可以抽气冲斗牛的‘勇士’。烟云吞吐毕竟聊胜于无,不知是故作多情的自嘲,还是事有巧合的反讽?饥饿填满了每一个白天和长夜,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唐诗之旅·青海青》)

李元洛先生的散文引人人胜的妙处很多,总之不离一个“实”字,实有其才华,实有其识见,实有其风骨,实有其良知,真可谓“文章不写半句空”。读这样的散文,你或许会忍不住由衷地赞叹:只有它们才般配得上那些千古流芳、至今余香在口的经典诗词!

我生也晚,李元洛先生长我二十八岁,平生风义兼师友,多年以来,我们切磋文字,议论古今,臧否人事,深相契合。当四部皇皇大著即将付梓之际,李先生嘱我作一短序。论文坛资历,我固然愧不敢当,论多年交谊,我则不遑多让,何况这既是李先生的厚爱,无疑也是我的光荣。

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愿读者朋友们的慧眼和慧心有福!

2004年盛夏于长沙梦泽园

后记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永不凋谢的秋桂,许多树木都在时间之斧的砍伐下败落了,而它传扬的却是永恒的芬芳;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历史天幕上永不消失的彩霞,许多云朵都在时间之风的吹刮下消逝了,而它绚烂的却是永远的美丽。秋桂清芬,彩霞绚美,在社会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而人心也越来越世俗化荒漠化的当今,它也是润泽现代人心灵的清清泉水,是现代人可以蓦然回首而灯火并未阑珊的精神家园。

在琐琐屑屑纷纷扰扰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人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在快餐文化泡沫文学的重重包围之中,我常常抖落一身尘土,满耳喧嚣,遁入那永远与永恒的古典,沐浴那令人心肺如洗的高雅与清凉,和古代优秀诗人作灵魂的交流与对话。专题散文集《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就是这种对话与交流的记录。它们抒写了我对古典诗词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而并非大同小异的课堂讲义或鉴赏文章;回眸古典而心系当代,我力图贯通今古,开掘阐释说不尽的古典的当下意义与现代价值;我着力融汇学术与文学,让学术文学化而不再城府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让文学富于学术底蕴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为所谓“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提供新的样品;我还梦想文体的创新,将山水游记、文学评论、诗词札记、文化随笔以及一般意义的散文等多种文体的因素熔于一炉,这种杂交的结果也许是非驴非马的四不象,也许是散文新文体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末,敲响的是旧时代结束的晚钟,吹响的是新时代开始的晓角。新旧之交,我的第一部书稿《诗歌漫论》,有缘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二十多度春花秋月,二十多年人世沧桑,我的几部专题散文集仍有幸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印行,这人生难得的文缘与情缘,令我永远心怀感念与感激。

世事沧桑,人生易老。但幸而有白日相陪,有青春作伴,有不肯交还的健笔在手中紧握,有不灭的火焰在心中燃烧,我相信永远还没有结束,我的文学征程与旅程,前面还有新的挑战和风景。

作者

二○○四年八月八日于长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5: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