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娜塔莎——读《战争与和平》
1978年的秋天,我在美丽的山东青岛,在靠海边的一个不大的名叫金口路招待所的房间里,认识了一位名叫娜塔莎的俄国姑娘,而且很快知道了她的人生经历。她十五岁的时候,向她哥哥宣称:我永远不嫁任何人,只要做一个舞蹈家。她当时说完这话,弯着两臂照舞蹈家的样子提起裙子,向后跑几步,转过身,向上一跳,把她的两只小脚陡然并起来,然后踮着脚走上几步,她十八岁时,当她意识到一位王爵爱上了她而她也爱上了对方时,她流出欢喜而兴奋的眼泪,搂抱着她的妈妈说:好妈妈,我多么快活呀!在婚礼被延宕后,一个已婚的浪荡公子企图诱拐她,向她发起了魅力攻势,未历世事的她竞也动了心,差一点就步人险境。当遭她背叛的未婚夫在战争中受重伤,意外地和她的家人一起逃难时,她满怀羞愧地跪在他面前恳求:饶恕我吧!然后,以满腔的爱和热情不分昼夜地看护着他,直到他死。
这位姑娘的天真、纯洁和善良让我难忘。
认识她让我兴奋不已。
可惜,她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她只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人物。
《战争与和平》是我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二部小说。当时我在济南军区宣传部工作,我随机关一个工作组去青岛出差时带上了这部小说。就在青岛那个金口路小招待所里,我如饥似渴地将这部书读完。读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书让我第一次见识了史诗性长河小说的面目,全书有厚厚的四册,共四卷十五部,还有“尾声”两部。它让我认识了近千个各种各样的人物,从拿破仑到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从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到普通士兵,从伯爵、王爵到平民,从男人到女性;让我了解了俄国1805年至1820年的历史,了解了俄国人民在国家危亡面前的作为;让我看到了俄法战争的残酷场面,特别是法军撤退时大批士兵冻饿而死的惨状;让我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可贵。当时我才二十多岁,这部书对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尤其是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这个人物,在艺术上给了我三点启示:其一,一部书只要把主要的女性角色写好了,这部书就有了黏合剂,就能使书的各个部分紧紧地黏合起来,使书具有了引人阅读的魅力;其二,作家写人物,一定要注意写他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是逐渐成熟的,他的性格、胸怀和气质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过程写好了,人物就栩栩如生了;其三,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一种命运感来,这样才能征服读者。这些启示对我以后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我的很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像《香魂塘畔的香油坊》中的二嫂、《湖光山色》中的暖暖、《银饰》中的碧兰等,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1863年至1869年写成的书。书一出版,就因其恢宏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英国作家毛姆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这部书迄今已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有1956年版的美国电影,有1968年版的苏联电影,有1972年版的英国电影,还有2007年版的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六国联合拍摄的电影。该书写的虽然是19世纪的生活,但因其着笔于人的生命和命运,着笔于爱和善,与今天的我们毫无隔阂,读它依然能让我们的心激动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他一生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除了《战争与和平》之外,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有人说他是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这为他后来写《战争与和平》的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他在三十四岁时与年近十七岁的索菲亚结婚,他们先后育有十三个孩子。后来因家庭矛盾,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躲在一个三等火车车厢里,最后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里。他去世于1910年,活了八十二岁。他主张爱一切人,包括曾经的敌人。他的思想对我有很大影响。如今,他虽然静静地躺在俄罗斯的一个森林的墓穴里,但依旧在对活着的人产生着影响。
托尔斯泰爱这个世界上的人,世界上的人也爱他。
愿没读过《战争与和平》的年轻朋友们,抽时间找来这部书读读。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