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改变彼此间的地位和差异,便经常发起战争,并极力争取战争的胜利。于是各阶级想方设法于战前谋策、战中筹划,这个过程便产生了“谋”。然而,“谋”只是战争过程中一种求胜的主观手段,并不完全合于客观实际。为了使“谋”更接近于客观现实,人们不断地从战争的实践中探索并反复求助于实践来验证,逐步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能指导战争的方法上来,它包括对战争问题及性质的探讨、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以及战略战术等等,这就是中国兵家思想产生的一般过程。
到了商朝,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兵家思想也随之发展。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兵家思想逐渐完善,当西周走向衰落之时,中国兵家思想已趋于初步形成。
(2)发展和成熟期
中国兵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一前221年),大体经历了550年。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大国争霸战争的加剧,兵家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轰轰烈烈封建兼并战争的战国时期,兵家思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因为从社会形态来讲,当时已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战争的社会性质来说,已从奴隶制社会的战争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战争;从作战形态即兵种上来看,已由原来单纯的车兵发展为步兵和骑兵。
车兵是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步兵和骑兵是封建社会的作战主体。从春秋中后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相继出现了步兵(指建制步兵)、骑兵,已经完善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三大基本兵种。到战国时期,诸兵种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作战形式和战术特点争奇斗艳,活跃在这个时代上,也正是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又形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特点,限定了整个军事形势,由此而来的一切军事理论都植根于这个平台上,无不根据它而引起变化和发展。因此,一些睿智的军事家都是透过这些作战特点和规律,加以探索总结,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如《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末期,是孙武对他以前的战争规律和作战形式的总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但由于它产生于春秋末期,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当时,由于骑兵刚刚萌芽,或者说骑兵的作战和战术特点尚未充分展现出来,孙武自然也就未能加以研究和总结。之后,经过吴起、孙膑等人的总结,产生了《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其他兵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孙子兵法》的不足。值此,使中国兵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3)丰满和适用期
这个时期起于秦代至清代,历时2000余年,是中国兵家思想的充实与适用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五个较大的阶段,即东汉以前、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等。中国兵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在运用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就是说,这一时期,尽管时间较长,但基本的兵种没有变,基本的作战形态也没有变。虽然有一些战略战术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也是在原兵种及其作战形态上的进一步科学化、艺术化,是在运用过程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完善。
P200-201
兵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颇为重要的一派,是传统智慧之园中的一朵奇葩。兵家是指我国古代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和人物。它诞生于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孙武、孙膑。兵家文化是兵家学派思想和主张的汇总。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的兵家就已形成了群星荟萃的局面:春秋末年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期有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有张良、韩信。此后,我国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更是层出不穷,星汉灿烂。
我国古代的兵书也很多:汉初张良、韩信奉命整理兵书,共得182家;东汉《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53家、790篇;唐代官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133部、512卷;宋代的《新唐书·艺文志》著录60部、319卷;宋明以降,有增无已。如果非要把握一个总体状况,近代陆达节曾汇编《历代兵书目录》,共著录兵书1304部,其中存世者288部。这是一个不尽齐备的兵书目录,但尽管如此,中国兵书之庞博浩繁可以概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宋神宗元丰年间汇辑、颁行的《武经七书》,精选了当时武学(军校)必读的七部兵书,包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南宋时,高宗曾钦定《武经七书》为遴选将才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这部兵书基本上囊括了北宋以前我国古代兵家著作的精品,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挥艺术和军事哲学思想的结晶。
当然,在我国古代,言兵者不止于兵书。在诸子百家、历史典籍中都有不少论兵的文献。如:道家名著《老子》历来也被视为兵书,法家名著《商君书》中有《战法》、《兵守》二篇专门谈兵的作品,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中有专题讨论军事的《议兵》篇,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也有《诫兵》一篇垂世。至于历史著作中描述战争、指陈战略、议论兵机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总之,兵家的思想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古人所说的“其为书,处则充栋字,出则汗牛马”,亦不足以形容其内容之博、其数量之多。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兵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有着极其宝贵的文化价值:
首先,兵家文化是谋略文化。一般认为,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干,治世用儒,乱世用道,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交互作用。但是,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兵家文化都在起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重道轻器”的特点,兵家文化也没能摆脱这一规律。兵家多注重思想的表述,而较少注重科技的运用;多注重以谋取胜,而较少注重以技术取胜。因此兵家文化的主要特质就是“谋略”。兵家在谋略上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审时、度势、料敌、示形、用奇、攻心、用间、贵柔等权谋的运用,强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用兵,以巧取胜。因此,兵家文化是除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之外最具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谋略文化的渊源。
其次,兵家文化是哲学文化。中国古代兵书中提出的极其丰富的矛盾对立范畴,如敌我、众寡、主客、攻守、强弱、进退、奇正、虚实、勇怯等等,促进了人们对事物矛盾本质的认识,推动了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特别是《孙子兵法》,开创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优良传统。所以说,兵家文化已经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和思想,更是一种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最具哲学价值的文化之一。
再次,兵家文化是历史文化。兵家文化中所包含的兵器、旗鼓、服饰,军制、阵法、战法等等都是古代一定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那个时代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其实用性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淡化,但仍然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参考资料。
历史的巨轮驶入21世纪,今日中国与古代中国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兵家文化依然有着极为珍贵的参考价值:一方面是它的军事价值。兵家文化是先人智慧的凝结,是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结晶。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中有些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已经过时,但是古代兵家所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战争指导原则、军事指挥艺术,至今仍具有真理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它有着很强的管理价值。中国古代兵家重视信息、注重调查的思想,权衡利害、决定对策的思想,上下协同、知人善任的思想,法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都是现代企业成功管理的不二法宝。
当然,兵家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还在于其采集了百家之长,兼收并蓄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而要想从更深层面上掌握兵家文化思想,仅仅阅读兵法原文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其中精彩、经典的部分筛选出来,以便指导工作和生活。
基于此,本书所选内容涵盖了兵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集知识性、思想性、应用性于一体,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兵家文化,从中撷取智慧的浪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充实和有益。
张海霞、闫燕秋编著的《兵家文化》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兵家文化的产生发展、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重要典籍,深入挖掘了兵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军事思想、战争思想、法律思想等,详尽展示了兵家文化中的重要知识点,并第一次实现了兵家文化和普罗大众生活智慧的结合,是有关兵家文化的通俗百科读本。仙子阿,让我们与兵家之会牵手,赴一场知识盛宴,来一次思想之旅吧!
兵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颇为重要的一派,是传统智慧之园中的一朵奇葩。张海霞、闫燕秋编著的《兵家文化》总结了兵家文化的特点和精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兵家文化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知识性的兵家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