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城、张平、杨春学、朗丽华主编的这本《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版)》分总报告、综合篇、观测篇、专题研究篇、结论篇五部分。其中,综合篇是对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的说明,主要包括主观数据调查的技术说明、客观数据指标的设计、客观数据的来源。观测篇的第一部分是2014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排序和说明,包括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总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总指数。为了便于分析各城市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本部分将各个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的评分和排序逐个列出,并与前三次调查获取的指数进行比较。与以往不同,本书分别给出了2012~2014年主客观指数的直方图,以及35个城市主客观指数的柱形图。观测篇的第二部分是2014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细分指数。本书将逐次汇报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细分指数及排序的情况,并给出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一级指标的雷达图。同时,本书还将进行动态的比较。动态比较时我们给出了细分指数的直方图,以及35个城市主客观细分指数的柱形图。专题研究篇是针对两项专项调查的说明,即房价预期专项调查和最关注因素的调查。结论篇是该次调查的主要结论、启示以及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后,在2014年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继续进行了主观满意度调查、专项调查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测算,据此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的原因;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35个城市的房价预期仍然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显示,东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仍处于满意度区间,并且略有上升,这说明中央保民生的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令人忧心的空气质量、普遍令人担心的食品安全状况、地区间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以及少数城市安全状况满意度指数的下降,这些都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居民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张连城、张平、杨春学、朗丽华主编的这本《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版)》就是此次调研成果。
Ⅰ 总报告
1 引言
2 主要发现
3 框架安排
Ⅱ 综合篇
4 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说明
一 本次调查的整体说明
二 主客观指标体系的构成和专项调查
Ⅲ 观测篇
5 2014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一 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
二 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
6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细分指数
一 生活水平指数
二 生活成本指数
三 人力资本指数
四 社会保障指数
五 生活感受指数
六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一级指标雷达图
Ⅳ 专题研究篇
7 房价预期专项调查
8 居民最关注因素调查
Ⅴ 结论篇
9 结论和启示
一 城市生活质量稳中有升
二 主客观指数“反差”仍然存在,生活成本过高为影响生活质量重要因素
三 主客观细分指数区域特征明显
四 房价预期指数有所下降
五 改善空气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六 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七 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