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容易犯错的老师!
引自香港三联的口碑好书!
心理学经典案例+成长中实际问题!
超实用、不枯燥的科学教子宝典!
亲爱的父母,请记住:“儿童需要的绝对不只是吃的东西而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
王春永创作的《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告诉你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
分类 | |
作者 | 王春永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容易犯错的老师! 引自香港三联的口碑好书! 心理学经典案例+成长中实际问题! 超实用、不枯燥的科学教子宝典! 亲爱的父母,请记住:“儿童需要的绝对不只是吃的东西而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 王春永创作的《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告诉你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 内容推荐 王春永创作的《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告诉你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就给孩子贴上成人世界的标签。要帮助孩子,家长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待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难关。 目录 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 1 自我效能感: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学习太难?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 2 延迟满足:为什么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3 钟摆效应: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逃避冲突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 4 淬火效应:“挫折教育”≠“挫折体验” 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作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 5 德韦克实验:不要夸孩子聪明,要夸孩子能干 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成绩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 6 情绪记忆:要不要鼓励孩子写日记? 把日记当成情绪载体的时候,注意不要沉溺其中。 7 跨栏定律: “土肥圆”也有春天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弱点,都有个人的自卑感,这并不见得不好。 8 蛋壳效应: 孩子的敏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吗? 有不少父母容易把心理健康和思想问题混淆,把孩子的脆弱和保守认为是不勇敢、逃避。 9 萨盖定律: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的有效吗? 家里所有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并注意减少矛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10示弱效应: 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在生活中,如果看到父母向孩子“示弱”,对他们的心理冲击力比“示威”还要大。 不做“填鸭式”家长,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11 7±2效应:孩子上课不爱做笔记怎么办? 只有听懂了课,记下来的笔记才会有意义。 12 饥饿教育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稍微用一点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做引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燃”其实并不难。 13 聚光灯模型:应该放纵孩子看卡通片吗? 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他为了专注要费很大的力气。 14 瓦拉赫效应:为什么孩子会偏科? 学习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学会与不喜欢的老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15 读写困难:一种无法预知的学习障碍 读写困难跟脑部运作有关,不是由智商或学习态度引起的。 16 心理张力:强制孩子读书,“悦读”变“苦读” 读书并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家庭休闲和相处的环节。 17 易感效应:为什么孩子会反复看一本书? 重复读一本书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行为,可能是源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心理。 18 朗读记忆:上早读课对记忆有没有帮助? 如果把大量的内容一齐朗读,可能效果不如朗读其中的重点。 19 低效能学习:幼儿过早识字有意义吗? 4岁的孩子会认汉字和数字,随时可应成人的要求而反应正确,就被视为聪明,其实这只是一种表现的能力,与智力无关。 20 书法教育:心手相通,练字即练心 用手书写时,手指的运动能激活大脑中涉及思考、记忆和语言等很大部分区域。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比每次写出正确答案更重要 21 茱莉亚效应:太重视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不好? 考试得第一名的孩子,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 22 测试效应: “题海战术”到底有没有效果? 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变了味的考试,就抹杀了考试本身的意义。 23 克拉克现象:孩子总是临场发挥失常怎么办? 学生考试和任何竞赛类活动一样,光想赢的未必赢,不怕输的反而不输。 24 动机拥挤效应:发奖金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吗? 虽然钓鱼奖励可以让孩子更努力地念书,但是也有不良副作用。 25 间隔学习法:用追女孩的方法来备考 不要害怕遗忘,因为遗忘是学习的朋友。 26 普雷马克原理:怎样让孩子主动写作业? 很多孩子不愿意主动做作业,最大的原因是他有更喜欢的活动。 27 橡皮综合症: 不唠叨也能对付“马虎大王” 面对马虎这个问题,仅仅靠提醒孩子“多注意、仔细一些”,是无济于事的。 28 遗忘曲线: 在刚要开始忘记的时候去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不能认为隔几个小时复习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 29 感官协同效应: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时尽量多使用几种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这对学习是很有效的。 30 高原现象:孩子成绩时好时坏是因为不用功吗? 克服“高原现象”,最核心的策略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怒吼也无法“驾驶”孩子 31 K.I.C.K原则: 孩子哭闹时为什么不要大声训斥? 之所以强调心平气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因为大人的愤怒而受罚,而是因为违反了规则。 32 欧佛斯托原则:孩子太固执怎么办? 父母的提议会被孩子拒绝,常是因为双方想法没有交集。 33 热炉法则:怎样给任性的孩子定规矩? 制定规则的目的,是希望培育出一个快乐、适应性强和尊重规则的孩子。 34 期望效应: “惩罚式教养”和“大拇指教养”哪种更有效? 如果父母的“大拇指”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一定会比你期望的更加优秀。 35 心理饱和: 为什么孩子总嫌父母唠叨? 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 36 阿伦森效应:批评孩子时要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 37 沟通位差: 错怪孩子了要不要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38 自然惩罚: 孩子总是跟父母反着来怎么办? 与孩子和解,也就意味着适应家里这个慢慢长大的人,这种适应可以使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而不是磕磕绊绊很多年。 39 应激反应:为了孩子,离婚还是不离? 让孩子分担你的感情,而不是用错误的观念误导他,这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 40 自己人效应:怎样才能“多年父子成兄弟”? 活用“自己人”效应,也就是让孩子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与其当孩子的保护伞,不如做个“避雷针” 41 鲶鱼效应: 赢得起,更要输得起 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状态是,既要有竞争对手,也要有亲密的伙伴。 42 社交恐惧: 孩子太害羞要不要批评? 现在科学家越来越认为,害羞是一种优势性格,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3 避雷针效应: 孩子被欺负,家长忌包办 必要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去解决问题,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不能包办代替。 44 链状效应: 孩子交上了“坏朋友”怎么办? 长篇的说教,远不如让事实说话来得有效。 45 早恋现象:不要干涉,要八卦 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并进行交往,这实际上是标志孩子在成长。 46 心理断乳: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啃老族”? 父母独立意识的缺乏,或者说对孩子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47 禁果效应: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医院里每一个怀孕流产的少女背后,都有一对因拒绝教育而使孩子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父母。 48 棘轮效应: 要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小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不需要多强的数学能力。他们只需要理解那些基本但很重要的概念就行了。 49 自我呈现:要禁止孩子在网上交友吗? 一旦他们在网上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形象,那么现实中的自己显然就相形见绌。但这是一件促使他们进步的好事情。 50 Google效应:怎样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过分依赖从搜索引擎获取答案,可能会让记忆力生锈,也就意味着大脑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51 100%理论:为什么孩子会丢三落四? 父母的这种“勤劳”,实际上正是懒惰——懒得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52 社会抑制效应: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当孩子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鼓励她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 53 最后通牒效应: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和一个磨蹭的孩子说“快点吧”,就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必须高兴起来”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54 善意嫉妒: 孩子嫉妒别人时该批评吗? 孩子的嫉妒往往是无意识的,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习惯,它是孩子想胜过别人但又不知道怎样采取正确方法的结果。 55 从众心理: 为什么孩子不会独立思考? 孩子的未来成就甚至生命质量,都依赖于他的思考和决策的质量。 56 21天法则: 怎样帮助孩子控制小动作? 我们要像拆散绳子那样,巧妙而耐心地帮助孩子克服小动作。 57 自我中心: 孩子不爱分享就是自私吗? 三四岁的孩子是不懂得分享,而不是不愿意分享,这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认识问题。 58 防御反射:孩子爆粗口时该怎样批评? 爆粗口是一种人体内在机制,像汽车喇叭一样,实际上有多种功用。 59 附带学习:要不要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可能是导致成瘾的源头,也可能是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60 印刻效应:看电视会让孩子变蠢吗? 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这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加懒惰。 试读章节 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对挫折教育都是存在误解的,而且这种误解有可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困扰。 在生活中,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大人们都是围着他转,处处充当「保护伞」,他做了什么事都是「真好啊,太棒了」「还是你厉害」。所以,孩子的自信心超级爆棚。可是,这也让他们越来越受不起失败了,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进缸里,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去找司马光呀!」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你现在可以说正在经历挫折)。而这,也恰恰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原因。 锻造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将其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经历一点挫折,正如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所说:「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但是,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娇生惯养更严重。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他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是应当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由于年龄阶段、性格、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让他坚强起来,而牺牲了他的快乐与健康。 挫折体验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经常不会关注他的感受,在他自我感觉良好之前,世界期待他有所成就。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交际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挫折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四十得子,对他宠爱有加。 松下七岁那年上了小学,性格有点毛躁。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一天,父亲松下三郎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挖了几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成一座座小桥。 那天放学,松下背着书包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 父亲松下三郎在松下幸之助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去世前他一再叮嘱小松下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要设置一些他能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给他提供顺境,等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但是挫折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灵力量,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家长特别需要掌握这点,千万别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他把一群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噪音。 噪音折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实验的下一个阶段:实验装置是一种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当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强烈的噪音,而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噪音。P17-2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