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才情梁实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维生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的情感是多元而复杂的,他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当他选择文体的时候,自然是在文体的形式中表现个性。梁实秋是作风严谨的学者,学贯中西,为人处世,有着自己的标准,绝对不会同流合污。梁实秋处在动荡的社会中,又写了很多闲情的文字,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风骨。

高维生所著的《才情梁实秋》,如果非要定一个调子,那么它就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传记。梁实秋不是讲故事的高手,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也不靠悬念吸人眼球,在寻常的生活叙述中,将人生的苦难和一个时代的风情,用散文的语言呈现出来。

内容推荐

梁实秋是散文大家,是翻译家和学者,更是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我们过去对梁实秋的理解,更多的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才情梁实秋》作者高维生通过阅读梁实秋的作品,通过对梁实秋的研究,对梁实秋的一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文章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对梁实秋的生平有选择地记述,循着他的人生痕迹,从诸多方面深入解读梁实秋一生的悲欢离合。

目录

第一卷 北平生活

 冬天的情景

 北平的街道

 家园的记忆

 过往时光的回忆

 童年的歌谣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

 童年与风筝

 水木清华的日子

第二卷 回首旧游

 鱼山路33号

 “不比寻常”的友谊

 且作江湖流浪人

 梁实秋与闻一多的交往

 写在一团火焰里

第三卷 雅舍背景

 梁实秋的雅合

 书香氖围

 老北京的滋味

 缘由和心情

 恬淡的百姓情怀

 吃面条的情趣

 树木花草情

 欣赏菜包

附录

 生平年表

后记

 生命本身亦是形式

试读章节

我在北方长大,小时常常去街头买油条打豆浆,我一直认为豆浆就是豆汁儿,只是一字之差,是人们的习惯。人过中年,读汪曾祺的文章才知道,它们不是一类的食物,虽然都是豆子打出的汁,性质可不同了。梁实秋的“豆汁儿”,比汪曾祺所说的更地道,因为他喝这个长大,对“豆汁儿”的情感,自然和汪曾祺的不一样。梁实秋记录童年喝“豆汁儿”时看到的操作经过,“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梁实秋在用文字作画,他将各种文字的色彩,画出老北平喝“豆汁儿”的情景。作为外地人是不理解此种吃法的,这种原材料加工成的食物,在北平城里变成名吃,大人小孩没有不喝“豆汁儿”的。一出城外,这种东西只能是喂猪的份,因为乡下人不喝“豆汁儿”,梁实秋总结地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南方作家郑启五,读了不少梁实秋的文章,自己写了不少的美食散文。他去北京开会,特意找到一家卖“豆汁儿”的小吃,品尝梁实秋的“豆汁儿”。

“豆汁”又叫“豆汁儿”,我原本以为这就是豆浆在北京的叫法,后来才知道根本就是两回事,豆浆就是豆浆,而豆汁就是豆汁。小吃一旦著名,大多很好吃,但豆汁偏偏很著名又很难吃,实在是匪夷所思,可谓京城小吃“第一怪”!

“豆汁”名气很大,甚至曾经是北京人的“身份证”。这是梁实秋先生确定的,他老人家在《雅舍谈吃》写道:“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话一点儿也不错。”所以冲着梁实秋的高论,这回我上北京,就铁下心要喝它一碗豆汁。

我开会下榻的是“温特莱”酒店,洋气得不得了,它和周围密集的豪华大楼全然一派耸入云天的雄伟。酒店的斜对面是“首都经贸大学”,多年前我曾在那里接受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长达一个多月的培训,而现在哪还有当年的半点影子?形势严峻啊,这就更增强了我喝豆汁的紧迫感!

乘着午休的时间,我开始了“豆汁之旅”:先从酒店步行至大望桥,然后从大望桥街口潜入地铁,乘环一线直抵天安门。我在这里梳理一下心情,然后从天安门右侧的南池子大街口漫步向东安门大街,我知道那里是北京最大的小吃排档一条街,不料这个小吃街是夜市街,白天空溜溜,我只好直奔王府井小吃一条街!

尽管早就有“不好吃”的思想准备,但还是被端上桌面的这一大圆碗的“泔水”给镇住了:颜色灰绿,有点像刷墙的石灰水,浓稠的浆汁中斑斑点点的豆渣细沫若沉若浮,一股汗酸味扑鼻而来,可谓“色香味俱全”了。另外配有一小碟,碟中置一手镯状的油炸面点,名日“焦圈”,圈中又散放着萝卜丝些许。姑且把这配套的两小件当成是压惊的灵丹,于是我先嚼了几口,然后屏住呼吸,端起大碗就喝。汗酸味入口后成了酸菜味了,有点发馊,还可以忍受,喝着喝着,渐渐就觉得有几分上路的感觉……

P174-P175

序言

当才和情在一个人身上集中表现,便成为不朽的两极。这个情不能局限在小情中,它是大情,必须有大胸怀托起才字,形成大写的人。我这一段时间,躲在不大的抱书斋中,抛弃一切杂念,跟随梁实秋的身影,,走在旧时代中。从他作品中的细节找寻生命的影迹,发现曾经被误读的真实。

梁实秋将真情的火种,播散在每一个字里,化作无数个星火,在生命中飞翔。触摸那个消逝的年代,真实和想念纠缠出的情感,使我有了精神的地图。描述一个人的经历容易,阅读大量的资料、传记和影像,很容易了解梁实秋的一生,但要深入其内心却很难。

粱实秋是普通的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沿着他一生的轨迹行走,越来越感受到,他真实的可爱。他从大师的神坛走下,归于人的时候,变得更加丰富,体现旧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梁实秋绝不那么简单,他写了那么多琐屑的生活,老北平不仅是出生地,那是他一生魂牵梦绕的精神故乡。梁实秋笔下的老北平,小胡同,放风筝,水木清华的母校,沿街串巷叫卖的小贩,变成一系列青铜的塑像。时间和阳光的火焰烘烤它们,泛出原始的光泽。梁实秋情感的刀锋,在它们身上刻下的线条,代表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的神情。

对故乡的书写是梁实秋内心温情的自然流露,当他以游子的眼光回望童年时代,这种复杂的追忆,包含太多的东西,这些回忆的作品镶嵌在生命中。故乡是永远渴求的一块圣地,对于每一个人,那是恒久的栖息地。

在资料中披沙拣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找到新的历史痕迹,灼人的快乐是写作的动力。加斯东·巴什拉指出:“说到好的东西,马上是生动的,有人性的,真实的——平庸的则相反。”哲学家认为的两点,梁实秋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四合院走出的梁实秋,经过欧风美雨的磨炼,他的小品是典型的“国产”货,谈美食,谈旧事,平淡中透出传统的思想。他女儿梁文茜谈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她小时候,父亲的管教甚严,不允许四处乱涂刻。有一天下午,她在描红习字,顽皮地在白墙上涂了一个黑十字,没有想到父亲看后勃然大怒,责令她罚跪,而且动用了他的手杖。这么一件小事,影响她的一生,自此以后,不敢在墙上乱涂乱画。梁文茜说“此之谓家教”。在梁实秋的人生中,传统文化如基石一般扎在心灵中,不可能有半点的移动。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终于完成梁实秋的写作。2013年11月30日,凌晨四点,我突然醒来,很难再进入睡梦中。窗外冬日的寒风在一阵阵飞来,窗玻璃被打得作响,我在黑暗中大睁眼睛,回忆梁实秋的一生。

梁实秋一直备受争议,很多人有“窥私癖”,不是全面地去读人,而是专门寻人的私密,做出无聊均小豆腐块。我们过去对他的理解,更多的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意识形态宣传的干扰。当我研究梁实秋,阅读他的作品时,通过文字感受,我重新认识了被误读的人。历史是真实的,不会弄虚作假,它还原了不经包装的人。

本书不是按着梁实秋的年谱书写,不是一部传统的传记,也不是学术研究的专题,完全是我个人对梁实秋的感受,寻找生命中独特的东西,去体会他的人生悲欢离合。人不可能是一本标准的教科书,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我不是为梁实秋整理档案的研究者,我以一个写作者的体验,去勘查他人生的痕迹,书写真实的生命史。我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对梁实秋的生平有选择地记述,循其心灵印迹,从诸方面深入解读他的一生。

在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窗外天亮了,面对新的一天,让阳光拂去记忆中覆盖的灰尘,使有才有情的梁实秋恢复真实。

2013年11月30日于抱书斋

后记

《才情梁实秋》的写作,使我又一次走进旧时代的文人中,在布满时间的尘埃中,清除杂物,还原真实的生活。

关于梁实秋的这部书,如果非要定一个调子,那么它就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传记。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一切皆是形式,生命本身亦是形式。”巴尔扎克的话说出了大课题,生命就是形式。一个作家的情感是多元而复杂的,他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当他选择文体的时候,自然是在文体的形式中表现个性。梁实秋是作风严谨的学者,学贯中西,为人处世,有着自己的标准,绝对不会同流合污。梁实秋处在动荡的社会中,又写了很多闲情的文字,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风骨。梁实秋不是讲故事的高手,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也不靠悬念吸人眼球,在寻常的生活叙述中,将人生的苦难和一个时代的风情,用散文的语言呈现出来。

这种传记的写作方式前所未有,我并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有意打破常规的写作模式,在这本书中,不可能找到年谱式的线性叙事。我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写我感兴趣的核心问题,这也决定了写作的风格。在这样的形式下,我更多的是剖析梁实秋的心灵世界,他的文化情感所支撑的行为,构成一生的命运。这本传记是综合的文体,集欣赏、传记、随笔、散文的多维于一体,形成不同于传统的传记。著名作家祝勇在给一本书写的推荐语中说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维生开始专注于旧’日文入的精神世界,写了沈从文,又写萧红。描述他们的经历容易,但要深入他们的内心却很难。维生以一个作家的心感知,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隔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不仅因它囊括了散文、传记和评论的跨文体写作,更因它对生命与艺术本质的深刻追问与思考。”

祝勇的眼光独到,他说出这部书的本质,和我要表达的东西。

写到此,对于梳理梁实秋的文字,也是一种特殊的纪念。

2014年5月16日于抱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