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仁爱无疆》为散文集,分“历史见证”、“仁爱无疆”、“志趣人生”、“振臂鼓呼”、“养生说法”四个部分。近百篇人文作品以作者自己林自仁的所历、所见、所感讲述了家事、民情、家风。通过爱党爱国、尊师重道、教书育人、尊老爱幼的真情记述,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通过一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作品语言朴实无华,说事、畅情、论理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充满文明之光,洋溢人间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仁爱无疆/林自仁父子文集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自仁 |
出版社 |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仁爱无疆》为散文集,分“历史见证”、“仁爱无疆”、“志趣人生”、“振臂鼓呼”、“养生说法”四个部分。近百篇人文作品以作者自己林自仁的所历、所见、所感讲述了家事、民情、家风。通过爱党爱国、尊师重道、教书育人、尊老爱幼的真情记述,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通过一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作品语言朴实无华,说事、畅情、论理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充满文明之光,洋溢人间真情。 内容推荐 一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父子(女)三人皆为土生土长的党员、作家、国家干部。 《仁爱无疆》,两代人的文学作品倾注了两代人的家国情怀,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一个家庭的成长,讴歌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人文历程。 《仁爱无疆》由林自仁编著。 目录 ◎序\ ◎杜守林:沃土与良知\1 ◎林向阳:我为爸爸编书稿\4 ◎郑海涛:笔耕不辍的林自仁\6 ◎邱凌:笔沃人生乐无悔\8 ◎周建华:辛勤为文仁厚做人\10 ◎张建军:付出的过程也是享受\12 ◎郑继超:倾注一腔热血探讨文化良知\14 ◎刘新洲:柏山林\23 第一章 岁月砌鎏 ◎一张迟拍的结婚照\3 ◎走出平房上高楼\5 ◎老广播迷\7 ◎两次出远门\9 ◎炎黄子孙一条心\11 ◎梦中我给学生讲课\12 ◎想起首届文代会\14 ◎餐桌的变迁\15 ◎走进辽宁电视台\17 ◎“奋勇向前”催我向前\19 ◎小钱夹\21 ◎一次难忘的演出\23 ◎访赵尚文\25 ◎今昔柏山路\27 ◎不平凡的一年\29 ◎搬家\31 ◎苦乐耕耘30年\34 ◎三个老物件的故事\37 ◎家乡巨变\40 ◎我的穿衣问题\42 ◎在山谷里收听国庆阅兵式实况转播\43 ◎《歌唱祖国》伴我前行\45 ◎照片的故事\47 ◎因为热爱\49 ◎我与收音机的故事\51 ◎我的幸福生活\54 ◎只要有朝阳日报的地方就有一方豁亮的窗口\57 第二章 仁爱无疆 ◎他乡遇难有亲人\61 ◎辛勤的耕耘者\63 ◎我愿一辈子做教师\65 ◎鞠盛先生印象\67 ◎忆李荔\69 ◎母亲\71 ◎悼胡景芳同志\73 ◎“一句话”温暖百人心\75 ◎拳拳赤子心\77 ◎悼子安\79 ◎钱老师,您在哪里?\82 ◎老师不老\84 ◎关于“老爷子”的故事\86 ◎永远的老师\88 ◎留恋\90 ◎我家的“一等功臣”\92 ◎寻找恩师数十年\94 ◎我为花猫背沙子\96 ◎我和孙子一起玩\98 ◎女儿的“指令”\1D0 ◎我的第一任老师\102 ◎看望徐大婶\104 ◎父亲教我写春联\106 ◎难忘启蒙老师\108 ◎我和外孙子一起玩\111 ◎三次被“警告”\113 ◎怀念爷爷奶奶\116 ◎远亲不如近邻\118 ◎恩师如慈母\120 ◎悼绍安兄\122 ◎我教外孙子学画画\125 ◎我给外孙子买玩具\127 ◎看望恩师\129 ◎姑娘、姑爷给我洗脚\131 ◎牵手\133 第三章 志趣人生 ◎心愿\137 ◎从看电视到走进电视\139 ◎书房小记\141 ◎闲不住的每一天\143 ◎退休“四好”乐趣多\145 ◎勤动脑,精神好\147 ◎永远的楷模\149 ◎楼顶种大豆\151 ◎信\153 ◎健康之路在脚下\155 ◎剪报好处多\157 ◎乐在爬格子\159 ◎珍藏\161 ◎我与《高玉宝》的故事\163 ◎明天干什么?\165 ◎雷打不动的必修课\166 ◎楼顶三种跳舞草\167 ◎一日之计在于晨\169 ◎上网真好\171 ◎我与“神牛”\173 ◎欣慰\175 ◎退休生活三部曲\177 ◎书信情缘\180 ◎我的四件“宝”\183 ◎保持童心,天天开心\185 ◎养生保健,重在实践\186 ◎写作真好\188 ◎楼檐一窝燕\190 ◎寄赠贺卡正当时\192 ◎我的“百宝囊”\194 ◎我的姓名趣事多\196 ◎土气难改\198 ◎我的养生之道\200 ◎我有两个书房\203 ◎书香人生\205 ◎我离不开《燕都晨报》\208 ◎楼顶种植乐趣多\210 ◎我家的读书生活\212 ◎读报一我家每天的必修课\214 ◎梅花香自苦寒来\216 ◎我家的楼顶小菜园\219 第四章 乡土之恋 ◎麻秋\223 ◎谷子赋\225 ◎游华严寺\227 ◎耕\229 ◎秋收小记\230 ◎家乡“三神”\232 ◎根-叶·果\234 ◎三逛凤凰山庙会\236 ◎童年趣事\238 ◎家乡景物记\245 ◎柏山脚下新愚公\248 ◎秧歌情缘\250 ◎历尽沧桑的老石磨\252 ◎沈阳十八天\253 ◎贤良女的故事\255 ◎老宅\256 ◎端午·清晨\258 ◎日游三洞琐记\260 ◎游沈阳世园会\262 ◎大连三日游琐记\264 ◎燕山湖游记\267 ◎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游记\269 ◎游棋盘山小记\271 ◎院子里的树\273 第五章 振臂鼓呼 ◎从一幅漫画谈起\277 ◎献给张志新烈士\279 ◎一堂课与一顿好饭\281 ◎山洪过后的思索\283 ◎创业的丰碑改革的颂歌\284 ◎瑰丽之诗雄壮之曲\287 ◎学生辍学应引起重视\289 ◎非智力因素不可忽视\291 ◎“上帝”也要自重\292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293 ◎音乐是高尚神圣的\295 ◎洒向人间都是笑\297 ◎小品反映大问题\299 ◎这样的节目好!\300 ◎震撼心灵的演出\302 ◎从“白毛女应嫁黄世仁”说起\304 ◎快救救孩子吧!\306 ◎感受明星\308 ◎“猪圈”“厕所”养老,天理难容!\310 ◎老歌不老\312 ◎孝顺常讲常新\314 ◎为人民唱好歌\316 ◎给演员们提点意见\318 ◎“精神食粮”不可少\319 ◎有感于老艺术家的“三不看”\321 ◎教育孩子勿忘勤俭\323 ◎我为《刘老根》叫好!\325 ◎演了农民,就是功劳!\327 ◎生产什么样的快乐?\330 ◎是谁害了孩子?\332 ◎为《郭秀明》喝彩!\334 ◎十七个孩子被杀,谁是祸首\336 ◎“三心”好!\337 ◎书为“礼”好!\339 ◎从“考个好学校,找个好老公”说起\341 ◎三个“多看”天地宽!\343 ◎为时代鼓与呼\345 ◎催人向上的三句话\347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349 ◎公共场所热吻当休\351 ◎为《美丽的田野》喝彩\352 ◎莫忘根本\354 ◎功夫在诗外\356 ◎为这个提案叫好\358 ◎给追星族敲敲警钟\360 ◎叫停《第一次心动》有感\362 ◎发人深省——近7万名未成年人被批捕\363 ◎外孙子书包八斤重\364 ◎人间真情最宝贵\366 第六章 韵文雅唱 ◎道德篇\371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71 ◎五爱歌\373 ◎四有歌\377 ◎三德歌\380 ◎社会主义好\387 ◎爱我中华\389 ◎爱我朝阳\390 ◎学习雷锋\392 ◎讲文明树新风\395 ◎公仆颂\397 ◎构建和谐社会四字歌\400 ◎知荣辱,树正气\401 ◎文明家庭的标志\402 ◎回归颂\403 ◎大爱颂\404 ◎赞英雄少年赖宁\405 ◎八荣八耻拍手歌\407 ◎教育篇\408 ◎作文五勤歌\408 ◎作文三字经\410 ◎日记歌\417 ◎三好歌\419 ◎育儿歌\420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421 ◎孝顺歌\422 ◎敬老歌\423 ◎教育子女,要有“四心”\424 ◎教育孩子,切莫片面\426 ◎当今孩子八缺少\428 ◎教子六大误区\429 ◎好孩子歌\430 ◎保健篇\431 ◎养生歌\431 ◎减肥歌\433 ◎高血压“十怕”歌\434 ◎不老歌\435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歌\436 ◎长寿之道\438 ◎强身健体八字经\439 ◎返老还童七字歌诀\440 ◎老人保持身心健康十法\442 ◎心理平衡——健康钥匙\444 ◎食疗歌\445 ◎长寿歌\446 ◎跋\447 试读章节 母 亲 我有三位善良的母亲,一位是生身之母,一位是用乳汁将我喂大的郭大娘,另一位是对我关怀备至的婶母。这三位慈爱的母亲都先后去世了,但她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我的生身之母老实、忠厚。祖母精明能干,嘴快心直,从不让过,而母亲对祖母却百依百顺。她孝敬公婆、无怨无悔,却不幸死在公婆的前头。记得母亲临终前已不能说话,但心里明白。祖母守在母亲身旁说:“本以为儿女能养老送终。儿子没了,指望媳妇,没曾想……”只见母亲嘴唇抽动,泪水横流…… 母亲是添房。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母亲对我姐姐特别好。大姐17岁患了骨结核,手脚红肿、化浓、卧床不起,一躺就是8年,是母亲为我姐姐端屎端尿,从不嫌脏。1954年正月,大姐去世了。一家人哭得最伤心的是母亲。 1957年暑期,年富力强的父亲突患中风,三天便离开人世。祖父想得几乎都疯了!当时就读锦州师范的我只好辍学。这突出其来的打击,使母亲老了许多。时隔3个月,我17岁的妹妹又离开了人间!从此,母亲精神更加忧郁、眼发呆、脸发黄,才44岁就成了老太太的模样。两年后便与世长辞了。 后院的郭大娘,犹如我的亲娘,是她用乳汁喂活了我。母亲生下我,没有乳汁,是好心、善良的郭大娘,按时到我家给我喂奶。当时大娘怀里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女儿,她宁可让自己的女儿亏着,也尽心来给我喂奶,这是多么无私、高尚的品格啊! 后来我大一点儿,母亲就用小米面糊糊喂我。我懂事以后,非常感谢郭大娘,然而却没能很好地报答大娘的哺育之恩。如今条件好了可大娘又离开了人间,留下的又是遗憾! 婶母,早先与我们住对面屋,后来,她搬到离我家二百米处的新居。我父母早逝,我和年迈的祖父母过日子。我只顾在学校教书,家中事很少管,是婶母将我家的事全“包”了。我结婚事宜全是由叔父、婶母操办的,连我穿的新棉衣,都是婶母亲手做的。我长子向阳没见过亲奶奶,管我婶母叫“老奶”。他每次唱《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爹爹和奶奶“一句,总把“奶奶”唱成“老奶”,怎么改也改不过来。我婶母就是向阳的亲奶奶呀! 好人往往不幸。50岁出头的叔父因患心脏病,离开了婶母。一向性格开朗的婶母,精神一年不如一年,但对我却依然如故,总把我当成成孩子,我都50多岁了,还唤我的乳名。我一次患病在家,婶母一天无数遍来看我,但来了坐不到几分钟就走。她在屋里待不住,每天总不停地走动,人们都说她“傻”了,我听了心里特别难过。医生说她患了脑血栓。后来她不慎摔坏了腿,病情恶化,我去看望她,她竞逼着我吃别人给她送的罐头……我忍着悲痛的泪水咽到肚里。不几天,婶母带着巨大的伤痛离开了我们…… 如今都唱“世上只有妈奶好”,我说:“人间母亲情最真”,我的三位善良无私的母亲的恩情,让我终生难忘! (刊于1997年12月3日《朝阳广播电视报》) 悼胡景芳同志 转眼间,儿童文学家胡景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近10年了。每当我翻阅着他寄来的一本本著作、一封封来信,想到再也不能读到他充满墨香的话语,心里都很难过。 胡景芳同志是朝阳人。我与他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还没有退休,这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毫无名家架子,对我这个普通乡村教师的来信每信必复。起初我们是谈写作,以后也聊家常,他还特地寄来自己与老伴、孙儿的合影。景芳同志1984年患了肺癌,但他对此毫不避讳,一直跟疾病作着顽强的斗争,已经多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每年冬天,他的身体比较弱,容易患感冒,有时哮喘。1997年冬,我随信给他寄去了一些防治感冒和哮喘的验方。区区小事,景芳同志却放在了心上,他在回信中写了一首情深意浓的诗。诗中写到:“千里飞鸿瑞雪天,一纸验方驱巨寒。汪伦曾踏桃潭水,潭深怎比君情酣?” 虽未谋面,但多年的书信往来,使我从景芳同志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爱好写作的儿女许多指导和帮助。1997年,我的两个孩子要出散文合集,儿子心高气傲,不请名人自己写序,景芳同志对此很赞赏,并在认真阅读之后,给孩子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998年5月,我听说景芳同志要回朝阳看看的消息,想到十几年的信友,终于要见面了,我的心里异常激动。6月18日,在市文联、市作协为他举办的《胡景芳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上,我们相聚了!多年的书信往来,相聚的一见如故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座谈会上,他的四句格言诗,让我很注意:“黄河源头水,泰山顶上松。信念永不倒,相信我能行!”他回省城后,我写信请他在精神好的时候,给我把这首诗写个条幅。一个多星期后,我收到了一幅文墨生辉、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我将条幅送到书画院装裱,挂在了我的书房里,它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对于这首诗,景芳同志是这样解释的: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像黄河之水那样源源不断,川流不息;像泰山顶上松那样坚强,不怕严霜打,不怕暴雨淋,永远挺着胸脯迎接逆境的挑战。‘心中有信念’,此信念意蕴丰富,可以是长远的共产主义信念,也可以是近期的完成某一事业、任务。有了信念,还要坚持到底。有自信心,即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开始我是从同疾病斗争中树立此念,后来推而广之,回想一下,一切事物,何尝不是如此?”信中还说:“此幅格言,除请任叔衡书法家给我自己写了一幅自励外,我没给任何人写过,上次是您要求我写的,不然,不会写,怕有‘自吹’之嫌啊!”景芳同志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从心里敬重的人。 景芳同志没有走,他的音容还在,他的精神永存! (刊于1999年7月11日《朝阳日报》) P71-74 序言 沃土与良知——为林自仁父子(女)文集作序 著名军旅作家杜守林 这是一个曾被辽宁省妇联授予“和谐家庭”标兵户、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的书香之家。关注林家父子与我曾经战斗过的“白山黑水”有关,这爷仨的文字充满了东北人的厚道和良知。 林自仁是一名在乡村执教36年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孩子有当过工人经过商的,有当农民的、有在政府机关专事文化工作的,还有当兵卫国的,这样把工农商学兵行业做全了的书香之家并不多见。书稿之外一摞发黄的剪报本更证实了这个家庭的荣誉是两代人半个多世纪洗练出的征痕。《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人口报》《中国老年报》《教师报》《辽宁日报》《人生》等报刊发表过的文章可谓是这位70多岁老人的人生写照。无论求学、种田还是教书育人,从农村到城市,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个土生土长的家庭始终把文化之根扎在城乡社会的泥土里,开出朴素花,结出丰盛果。 他们的文字没有杜撰的印痕,却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从林先生寻师到访师三篇记事中可以看出:自青年时期在师范学校辞师离校到年逾古稀,半个多世纪的念师、寻师历程,林先生的确把尊师重道做到家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辍学只是因为要回乡侍奉他的祖父(他们父母都在此时英年早逝了)。林老先生阳光的一生、仁爱的一生也是他为文的主题。儿子向阳在给妹妹爱华的信中写道:“对我们来说,谁也写不出爸爸用品德加良知做出来的文章,这是历史交响的画卷,这是精神文明的乐章,这是向善向美的追求,这是留给今天、明天、后天的财富,这是人生写意的卓杰之作,集一生之大成,豪华落尽,白璧无瑕。” 林先生长子向阳(笔名北月)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当过小学教师、战士、报道员、巡逻艇艇长、宣传干事、政工科长、出版社编辑。他的笔下洋溢着军人特有的阳刚之美。“枪不肯在奔流架起的温床沉睡,在梦访儿女情长时候唱响国歌”是他界江生活的人生写照。这名在黑龙江上当过水兵的青年军旅作家也算是“北大荒”的传承人吧! “为什么战机驾长空?雄鹰说:天是地的囊。为什么战舰出海洋?巨鲸说:水是地的养。为什么军徽红胜火?朝霞说:人是神的枪。为什么花儿这样鲜?春天说:我为秋成长。为什么春色是戎装?和平说:使命运国防。为什么旗帜这样红?红星说:那是华夏浆。为什么葵花不迷茫?太阳说:光是我最亮。为什么长征那么长?长城说:我是中华墙。为啥义勇军还歌唱?历史说:血是肉的梁……” 人民军队的赳赳之气,昂扬之威在作者的笔下气宇非凡。志气可佳,豪气可佳,精神可佳。正是有这些子弟兵捍卫精神的传承,我们的长城才坚不可摧。 林爱华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当过乡村教师、编剧,现在朝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她的笔下洋溢着爱的温情。伴着自己成长历程的乡土散文作品语言质朴、细腻,叙事自然流畅,文笔温和、恬淡,乡村故土的、醇厚自然风情跃然纸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亲情友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舅爷》的字里行间滚动着善良的眼泪,情深意长。《乡村的女人》写得灵动,似一缕山风扑面而来,似一股清泉汩汩跃动,把乡土人风刻画得活灵活现。 林家父子深爱自己伟大的国家,他们把文章做到了真处,把人做到了好处,做在了家里,做在了军营,做在了民间。他们能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是因为他们满怀希望、满怀求索与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担当起呼唤时代良知的责任。这不啻是一种植根于千家万户的精神道德之精华,也是古朴善良民风之浓缩,闪耀着群众文化的智慧之光。 理想和人格的追求是这个家庭的主题,他们崇尚英雄和先进精神,他们的作品取材于农村、城镇、部队、家庭等领域亲历亲为的生活,视野中的时代感让我们体会到发展的力量。从这种力量中我们发现了主流大众精神生活的富有,也从贫与富的反差中捕捉到了道德精神的归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好人的质朴、正义一直在痕痕冰冷的理性中悄悄地回归自然。 置身于民间而以社会的责任感去书写、评说社会问题,无疑是最不平凡的一面,那是在为不正常的心灵寻找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基层文学的常青树,是这个社会伸张正义、正气与反映各个时代人生主流生态的代言人。无论贫穷或富有,他们都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都在自己的道德操守中吐纳良知、洗练精神,身体力行。他们的文章告诉我: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比一代强。在改革开放后日趋繁荣的今天,林家父子的笔下都写着向前向上的成分,盛开的都是向阳花。 止笔封序之际,索性借用林自仁先生的话与读者共勉: “只要能力许可,我愿意帮助更多渴望得到爱护的孩子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鼓与呼,是我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2012.12 后记 孩子要将我林林总总的文章结集出版,我赞成。能给社会留下点东西算是不枉来盛世一回,能给孩子们留下点健康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他们做好人、办好事、不忘本。 这一生耕耘过了,苦辣酸甜品味过了,经历品味之后便享受到了家庭的发展成果。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便是社会的机体。将这些家里家外的事集结留存传世,可以证明一个平常的正经人家,能够出产有益社会、有益国家的正能量。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孩子们治好家、管好家,世世代代都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好人,绝不做愧对良心的坏人;也希望如我们一般的平常人家都好好过日子。善已、善人、善社会文明和谐。 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心血的我的孩子们,感谢为林自仁父子(女)文集出版付出辛苦的出版人! 作者 2013年7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