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练习,使我的打尜尜与尜尜之间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不断重复着那些机械的击打,挑、敲、拍、运、抽以及探看,瞄准,目测,平移。那尜尜在我的意念掌控下,在我的手臂翻转下,在木板的正反两面的不断抚弄下,奇迹般乖巧叉游刃有余。于是,尜尜就变得亲昵、奔逸、玄妙起来,像是理解了我的思维、战术、企望,灵动而活泛,有了一种无形的通达、疏朗和默契。它变成了精灵,从容,傲岸,响箭一般。它弹跳着,飞奔着,峭拔着,怡然自得又迅雷不及掩耳。它成了我的灵魂,带着我的气度和风骨,飞翔,弹跳。它是蓊蓊郁郁的绿,是酣畅奔逸的水,是硬朗威严的剑,是浩气鼓荡的鹰。总之,那尜尜成了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亲密无间。我们出神人化。我们海阔天空。我们的能量无与伦比。
此后我与宝宽的竞赛,就变得妙不可言了。我的尜尜宛如燕、宛如鹰。跳、跳、跳,飞、飞、飞。优雅,敏捷,迅猛,高远。我超越了宝宽。我变得屡战屡胜,屡胜屡战。宝宽低垂着脑袋纳闷了很久。一天,宝宽终于提出一个棘手问题——与我哥继宽对决。宝宽傲慢地说。宝宽盛气凌人的气势,就像失败了“吼嗦”一样,让我轻蔑又忐忑。我知道,宝宽是宝宽,继宽是继宽——只要听到继宽两个字,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浑身没有了力气,感到一股冷风刺骨而来,穿透了我的肌体,即刻一身冷汗。我嗫嚅着嘴唇,舌头有些不听使唤。我还是勉强答应了宝宽。
高大威猛的继宽终于出现了。继宽是偶像。继宽拿起了我的尜尜,端详了一会儿,又抛起来颠了颠,才说:还不错,就用它吧。继宽看了我一眼。继宽看我时,我发现眼神与过去不同了,有一种从前没有过的光斑。当然继宽也就那么一瞥。不过那么一瞥,也让我知道了我的尜尜被继宽认可了。但我却开始发抖,我忽然觉得浑身不自在,有些失控地抖动。我后悔了。我从未想过要与继宽大哥比拼。他高大,从容,雄峻,干练。他样样是我的楷模与偶像。我曾偷偷模仿过他——那技巧,那腾挪,那击打,那挥臂。
那一天,天空飘着漾漾的雾气,氤氲,湿润,有一股春天即将来临的气息。干枯的树枝如银白的树柱,绒绒的,棉絮一般。我们欣赏着,快乐无比,一些顽皮的孩子,就用身体撞击树干,霜粒就纷纷落下,如下雪一般。
那一天,大地的积雪也开始悄悄消融,不再是白茫茫一片,某些凸起处袒露着深褐色的冻土,那冻土依然坚硬着。我们一群孩子就聚集在了一片开阔地上。
那一天,继宽显得勇武,倜傥,非凡。我显得渺小、瘦弱、卑琐。我浑身燥热起来,木板变得沉重而僵硬,不听使唤。我站在圆圈里一动不动,变成了木头人。
宝宽在旁边吼叫起来。宝宽的吼叫是一种蔑视,一种报复。宝宽的轻蔑有他的道理。宝宽曾经与我旗鼓相当,后来却被我屡屡击败。只得拿出他哥这个杀手锏来痛击我,辱羞我。他于是就趾高气扬起来。宝宽吼叫的声音明显带有污蔑性质——虽然他是我最好的玩伴。但多次受挫使他内心沮丧,今天他暴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继宽只说了一句话。继宽说:别紧张,眼睛盯着尜尜,不要看击板。
也许被宝宽激怒了,也许被继宽感动了。我从僵硬中复苏,回过神来。我挥起了手臂,但我的手臂依然麻木和僵硬,木板也沉甸甸的,尜尜也没有了先前的灵巧与活泛。
P4-5
在散文广场游历
赵钧海
《隐现的疤痕》是我的第六本书。本应该亢奋和沾沾自喜。却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辗转反侧。回想自己,业余写作整整三十年,收获微乎其微,个中酸涩自然只有自己知道。期间搁笔十年,待重新提笔。竟然是由虚构的小说转为非虚构的散文,这也让一些朋友遗憾和凄楚。好在终究有一个兴奋点,就是六本书中有四本都是今年出版的,这使我始料不及。
说起来,《隐现的疤痕》还是有点匆忙,似乎少了一些沉淀。因为所有文字都是近两年的新作。这几年在散文广场游历,多少也积累一些新的认知和顿悟,手中之笔虽然有时会踯躅徘徊,但总有内心深处的一心一意让自己润滋与安宁。——它像一缕清风,打开了我的心扉,舞动了我的生命履历,牵引我在感动中寻找,也赐予了我生活的渴望。
《隐现的疤痕》阐释较多的还是早年记忆,它让我有一种追忆的快乐与惬意。——疤痕在许多年之后会变成幸福,会让你思考,会让你享受。——或许人的一生永远在疤痕中行走。在行走中看周边,看世界,看别人,看自己。三个月前的一次意外骨折,终于让我的身体留下一块更大的疤痕。这仿佛是一种隐喻。它预示了一种必然指向。这次骨折也让我五十多岁首次住院。——茏盖在洁白中的医院。曾经给我的印象是恐惧与疏离,但这次它却变成了亲近与亲和。过去。在医院里总是充斥着痛苦、不安和焦灼,现在却变幻为亲切、美妙,漫溢着家的味道。
让我淡定和动容的当然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一年之内,为我出版了两本书,相当的扶持和抬举我。感谢于文胜社长,感谢王族组稿和责编,我一直仰慕王族先生的散文,像他这样独树一帜又汹涌喷发的优秀散文家卓实不多。
我还要感谢多年好友、兄长、著名作家董立勃先生。在忙碌的业务行政及小说创作空隙。他还为拙作作序,使我m存温暖和感激。一个人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会遇到许多朋友,但真正志同道合又长久相伴的至友还是凤毛麟角。立勃兄让我有了这种切肤体验。
在我住院期间,有不少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出现,为我抚平疼痛。也让我快乐无比。感谢陈培武、马诚、王玲、方洲、谢志强等诸位朋友和大夫,没有他们的倾心投入与呵护,我的痛苦会更加深重,尤其要感谢王玲大夫,她的不断努力,使我的康复之路充满了温馨。
当然还有家人,妻子、女儿和女婿,亲情永远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真情,它会让我们每个人永葆安详和健康的,心态。
2012年9月30日
厚积厚发
董立勃
八十年代,文学很热。写东西的人,成群结队。新疆偏远,也一样有一批文学青年。那会儿,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地方,发了一首诗。发了一篇小说,或者随便一篇什么文章。他的名字,就会马上被大家知道。不少人,没有见过面,但因为看到过作品,就记住了名字。一串名字中,有一个名字叫赵钧海。他不在鸟鲁木齐,他在克拉玛依,他写的小说,发在了《新疆文学》上,发在《中国西部文学》上,发在《边塞》"上,发在《天山》上,连着发了好多篇。每一篇的名字,都富有意味。从语言到结构,都不是传统那种,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可故事,却没有远离脚下的土地,有点苍凉,有点粗犷。只要读过了,就不会忘记,就会去思索。那会儿,被大家看好的青年作者,我算一个,他也算一个。知道名字,但因为不在一个地方,来往甚少。也是一种缘份,很快,大学毕业分到了克拉玛依油城,和钧海一下子成了好朋友。他在矿史陈列馆工作,我在报社和宣传部I作,却会经常见面。克拉玛依一群年轻的文学追梦人,搞了一个文学社,把一段日子弄得有声有色。尽管只在油城呆了三年多,但却成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这个经历中,包括和钧海的文学交往。不知有多少次相聚时饮,围绕着当作家的理想,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会儿,都没有想到,到了九十年代,我们都一起离开了生死相约的文学,去做了别的事情。虽然都不再写了,但原因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写了,是因为写不好了,写不下去了。不得已改变了活法。钧海却不是这样,他不但有文学才能。还有领导素质,得到了组织重用,被安排去当一个重要的文化官位。钧海是个认真的人,是个听话的人,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想干到最好。三心二意干什么都不行,要当个好官更是如此。钧海把笔放进了抽屉。合土了稿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际上。到了这个年份,不但是我们俩,还有好多一起出发的文学青年,面对许多条道路,有了不同的选择。不在一务道上走了,要想再遇到就有些难了。差不多有十年时间,不但是和钧海,许多因为文学结识的人,只是还记得名字,却基本不再来往了。
直到进入了新世纪,准确说。是2003年的春天,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算是在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写东西。当时。给我打电话的人不少,但老朋友中,打来电话,向我祝贺,并且非要和我见面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赵钧海。在一个火锅店里,他和他的妻子还有我,坐到了一起。当我们四目相对时,我看到了,在他的眼睛里,闪动着一种熟悉的光亮。实际上,文学这个东西。真喜欢上了,就会变成一个魔,附到了你身上。有一阵子,你以为你摆脱了它,不再被它纠缠了,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它就会跑回来,控制住你的灵魂。就在这次见面后,没有过两年,钧海就换了工作,当了文联主席。文联主席是个官,可也不是官,在这个位置上,只是官,是干不好的。钧海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我也没有问过他。但我看到了,从他当上文联主席后,一篇篇署名为赵钧海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出现在全国年度的精选本上。出现在全国年度散文的排行榜上,出现在各种文学奖的获奖者名单上。几乎每一年都有一:本散文集出版。在新疆,有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有比他写得多的。也有比他写得名气大的。但在短短几年里,就一口气写这么多,并且篇篇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和关注,好象目前也只有他了。不了解赵钧海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可能会多少有点搞不明白,想不通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他怎么这么厉害。不过,在我看来,他一下子能写这么多,并不会觉得奇怪,每个人一辈子能写多少东西,是命中注定的,钧海十几年没有写,不是没有东西写,是没有时闾写,现在有了机会,那些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那些一直不能忘记的事情,不用再压着了,藏着了,憋着了。想写的东西,像水一样全蓄到了水库里,现在提起了闸门,水就马上像大河一样奔涌了出来。同样,能写这么多,还能写这么好,对钧海来说,一样也不是意外。先天的文学才能,变成了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又经过了早年的小说创作磨炼,打下的基本功,扎实叉深厚。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工作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一般人要更准确和深刻。于是不管是走进久远的回忆,还是面对时代的潮起潮落,他都会有独到的视角和感受。钧海的散文写作明显不同于他人,他不会像写小说一样去虚构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很容易在他的散文中,找到情节和细节以及人物描写的小说元素。我以为尝试着用小说技法去写散文,是赵钧海散文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说这本集子中的《萌动:遮蔽又妙曼的青春》《隐现的疤痕》《走路:嫣红的帽子》《消失的游戏》等,都是通过事件场景,还有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完成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传达。当许多写作者,还试图在散文中抒发激情并论理说道时,钧海已经彻底走出了散文创作的老路俗套。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叙述方式,给钧海的散文写作开拓了极为广阔的题材领域,他高大的身躯似乎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看到的更多。厚道善良的品格,让他面对世界世物时。总是能心生爱意和情意。和他同去一个地方采风考察,我经常是找不到一点感觉,怎么也写不出一个字,他却能挥笔记下千言万语。能把别人不曾察觉到的细微处,用浓墨强调出来,使其中的美妙得到透彻的表现。让我不能不对他打心里佩服。
新疆不少散文作者,往往是把目光聚焦某一个地方,某一群人,往深里写或往细里写。但很少有人能像钧海这样横看大千世界东西南北。纵观历史未来上下左右。没有一种题材可能难得住他。并且总是能把一篇散文写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韵味。一个写作者,要和别人写得不一样,要能不断地写下去,没有相当丰富的资源是不可能的。看了钧海已经出版的好几本书,发现钧海是不会在这方面发愁的。也就是说。已经像大河奔涌一样,写了许多好散文的钧海。时他来说目前所做的,只是刚刚开始。等待着他的将是一个更大的收获。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可能连钧海自己也不知道。当然用不着知道,当时间把钧海的一篇篇散文作品,一部部散文集,不断地奉送给这个世界,钧海散文存在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和证明。不过,作为当年一块儿写小说的文友,我一直有一种期待,那就是希望钧海有小说新作问世。而且我相信只要他去写,写出的小说也一定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012年9月30日
《隐现的疤痕》阐释较多的还是早年记忆,它让人有一种追忆的快乐与惬意。——疤痕在许多年之后会变成幸福,会让你思考,会让你享受。——或许人的一生永远在疤痕中行走。在行走中看周边,看世界,看别人,看自己。
《隐现的疤痕》由赵钧海编著。
这本《隐现的疤痕》为散文集,收入作者赵钧海20余年创作的有关新疆题材的作品,包括《消失的游戏》、《萌动:遮蔽又曼妙的青春》、《走路:嫣红的帽子》、《活着的灵魂》、《那些怀旧老歌》、《凄婉中,一抹玫红》、《潜藏在收存的旧书中》、《彼得大帝的手》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