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女性时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叶莲娜·奇若娃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叶莲娜·奇若娃著的《女性时代》讲述了在二战结束后的列宁格勒,一名聋哑的孤女在几个老太太的照顾与培养下成为艺术家的故事。安东尼娜是一名从农村招募至列宁格勒的女工。她偶然结识了城市青年格里戈里,糊里糊涂委身于他后又被他抛弃。她只好独自抚养自己的女儿秀赞娜。女孩经常生病并患有哑症,这让母亲心力交瘁。同一套住房里的三位老太太便主动帮忙,像呵护公主一样照顾秀赞娜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她:为她洗礼,带她去教堂、去剧院,教她画画、法语、女红。安东尼娜则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上班。临近车间的尼古拉对安东尼娜颇有好感,基层委员会知道此事后极力撮合两人结婚,但是反而造成两人之间很深的误会。不久安东尼娜被查出患有晚期子宫癌,将不久于人世。三位老太太典卖了仅有的首饰来救治安东尼娜并请求尼古拉娶她为妻。在这场葬礼前的婚礼之后,安东尼娜安然离世,秀赞娜因为有了继父这一法律上的监护人而得以留在三位老太太的身边,直至她们去世。

内容推荐

《女性时代》获2009年俄语布克奖,讲述了在二战结束后的列宁格勒,一名聋哑的孤女在几个老太太的照顾与培养下成为艺术家的故事,感人至深。上世纪50年代,为了重建和复兴二战时期伤痕累累的彼得堡,大批人员被从外省或农村招募来务工。安东尼娜正是其中的一名女工。在一次凌晨排队购物中,她遇到一位同样在萧瑟寒风中等候的彼得堡当地年轻人格里戈里。她被这位主动攀谈者所特有的那种城市人的言语方式和行为举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答应去他家里做客并委身于他。但是,除了排队买东西之外,城市青年格里戈里和安东尼娜这位农村女子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看过一场电影之后,格里戈里挥挥手,永远地消失在了人群中,留下无法应答他对时局的质疑的安东尼娜,也留下了一个不期而至的小生命——秀赞娜。

《女性时代》作者叶莲娜·奇若娃。

目录

致我的外婆们

Ⅰ 母亲

Ⅱ 女儿

Ⅲ 母亲

Ⅳ 格利克里娅

Ⅴ 叶夫多基娅

Ⅵ 继父

Ⅶ 阿里阿德娜

Ⅷ 索洛蒙

Ⅸ 孙女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叶夫多基娅打开车门。“天哪,”她害怕了,“整个人都是苍白的。该让她躺一躺的。”

病人眼睛漆黑,深陷,好像用石笔画的。根纳季-帕夫洛维奇搀着胳膊。“索洛蒙‘扎哈雷奇来了吗?”大家点点头,在这里,来了。

大家把她安置在床上,他从房间里出来。“我是来问候—下的,”他说,“然后就赶忙去上班。”“这样,”格利克里娅邀请道,“或许,跟我们一起吃饭吧?饭菜都准备好了。…谢谢,”他推辞道,“医院里我值班。我担心现在已经迟到了呢。而你们,”他朝房门指指,“别担心,这一针起作用了。她会睡一会——然后就过去了。”

尼古拉就在那里站着,跺着脚。阿里阿德娜转向他,用手唤他过来。“我们走,”她请求,“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我有事找您。”叶夫多基娅看了看——忽然想起来什么:她赶紧去追根纳季帕夫洛维奇。

索菲尤什卡往前厅里张望。格利克里娅朝她挥挥手:躲起来,她说。现在顾不上你。

我很冷,很冷。连脑袋都仿佛是玻璃的。我这是在哪里呀?我猜测着。四周都是剪碎的雪花。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婚礼。

叶夫多基娅朝格利克里娅弯下腰去。

“瞧,好了,”她说,“他拒绝了。我故意走过去,当着索洛蒙的面说的。他可是他的学生:当着他的面显然感到惭愧。我说,似乎这对耳环卖了太多的钱。而古玩收藏家则是另外一个意思:酬谢你们。”

格利克里娅往门口瞥了一眼。

“那他呢?”

“睑红了。拒绝。他说,不能这样。所以一个戈比都没有要。”

“瞧,真是谢天谢地。”格利克里娅高兴起来。“不能,就不能吧。我们这就去告诉阿里阿德娜。她的心会平息些。她很是难过。”

阿里阿德娜走回来。她同尼古拉谈过了。

“怎么样?”她们走近她。“拒绝了?”

“拿了。”她感到羞愧。“都拿了,一戈比都没少拿。甚至还数了数。”

叶夫多基娅报以冷笑:“他数的是多少?算了,”她总结道,“以后再说这事。现在我们这儿可是有婚礼。”

斟满高脚杯。未婚妻和未婚夫仿佛紧挨着坐下。给索菲娅也上了吃的——茶水和果酱。

阿里阿德娜看了看索洛蒙:“我喊她,喊了又喊,她拒绝了。她说,你们就自己吃吧。”叶夫多基娅举起酒杯:“那么,我们来祝福你们,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祝婚姻愉快。”他喝完了伏特加——放下杯予。

未婚夫给自己斟上。又干了。其他人抿了一小口。  “您,”叶夫多基娅将冷盘移近,“吃点呀,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这里还有小鲱鱼。”他抓起叉子——微微一笑:“叶夫多基娅·季莫菲耶夫娜,您别担心。我承诺的,都会履行。不会拒绝。…上帝保佑您,”格利克里娅脸红了起来,“难道我们……‘我是,”他朝叶夫多基娅看了看,“讲诚信的人。说话算话。对了,”他转身朝向索洛蒙,“关于小孩的文件存哪里?都拿过来吧——我—下子都签上名。”

“算了你们,”叶夫多基娅劝服说,“今天可是婚礼。请吃。”“婚——礼。”末婚夫转动手指。“可能是婚礼……那煎饼一个小时还没有烤好吗?…什么煎饼呀,”格利克里娅急忙说道,“土豆。我们包好放在枕头下面了,以便它水冷掉。要端上来吗?”他慢慢饮干第三杯,“那就现在吧,还等什么……端来吧。”

叶夫多基娅朝索洛蒙看了一眼:“我们这儿有个药方,索洛蒙·扎哈雷奇。要您过来看一下,不然我们自己搞不清楚。”她还使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说,我们出去—下……

两个人一起来到走廊里。“怎么样,”叶夫多基娅问道,“什么时候能准备好文件?”“根纳季·帕夫洛维奇正忙着张罗。答应两个星期左右。”叶夫多基娅往房门那边张望:“要是能快一点就好了……万一发生什么变故。说不定脾气倔起来不愿意了。但愿他不会耍花招……”“唉,他喝多了。心里也在难受呢……”他稍微眯上眼睛,“真该催他搬过来住。”

叶夫多基娅站着,点点头:“我们来催一催,现在就去催。给他空出了一个房间。让他伟吧……”

“瞧,”尼古拉开心起来,环视四周,“为新娘和新郎干杯了。现在该为你们举杯…愿你们的生活富裕幸福。让我们为这来干杯。”P197-199

后记

彼得保不相信眼汛

2010年年初,我坐在南大校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开始走入潺潺溪流般的《女性时代》;2010年岁末,在浙大校园的我依旧常到户外去晒暖,依旧试图捕捉春的气息,不过冬天的清冷似乎更能拉近我与承载着层叠时空的彼得堡的距离……

历经十月革命、熬过列宁格勒(今彼得堡)大封锁的老太太叶夫多基娅、阿里阿德娜和格利克里娅,二战后从农村招募到彼得堡务工的女子安东尼娜·别斯帕洛娃及其女儿——出生在彼得堡的秀赞娜(洗礼后的名字为索菲娅),这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三代女性便是小说《女性时代》的主要人物。在具体叙述中,作者融合了苏联过往、俄罗斯当下和虚幻未来三个时空,交糅着历史、讲述与童话三种叙事层面。或许数字3的确是叶·奇若娃的幸运数字:它助她在2009年12月3日摘得俄语布克奖的桂冠;这已是她第三次入围俄语布克奖的短名单(2003年的《大寺院》、2005年的《女犯人》以及2009年的《女性时代》);她也因此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上世纪50年代,为了重建和复兴二战时期伤痕累累的彼得堡,大批人员被从外省或农村招募来务工。安东尼娜正是其中的一名女工。在一次凌晨排队购物时,她遇到一位同样在萧瑟寒风中等候的彼得堡当地年轻人格里戈里。她被这位主动攀谈者所特有的那种城市人的言语方式和行为举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答应去他家里做客又糊里糊涂地委身于他。但是,除了排队买东西之外,城市青年格里戈里和安东尼娜这位农村女子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看过一场电影之后,格里戈里挥挥手,永远地消失在了人群中,留下无法应答他对时局的质疑的安东尼娜,也留下了一个不期而至的小生命——秀赞娜。

打胎失败后,安东尼娜只好将孩子生下来,为女儿取名为秀赞娜。经常生病并患有哑症的秀赞娜让她心力交瘁。同一套住房里的三位老太太便主动帮忙。老太太们认为,“所有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开口说话的那一刻总会到来的”,并将小孩看作是上帝对她们晚年的慰藉。三位老人像呵护公主一样照顾秀赞娜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她:带她去教堂、去剧院。教她画画、法语、女红。安东尼娜则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上班、去排队。

祖孙三代平静无澜的生活被一台电视机及其主人的出现所打破。相邻车间的尼古拉对安东尼娜颇有好感,将排队许久买到的电视机转让于她。基层委员会知道此事后极力撮合两人结婚,并用取消分房子资格的威胁来对尼古拉施加压力。后来因为种种误会,尼古拉不但拒绝和安东尼娜结婚,还扬言要公开她女儿是哑巴这一秘密。面对这场无妄之灾,对爱情从不奢求的安东尼娜对结婚也不再期盼。如果女儿因为哑症被带走,那么无论是被送进医院还是关入特殊学校——都将意味着死亡。于是她试图想出某种不适合结婚的妇科病,以便让基层委员会收回成命。在医院里她却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诊断——已经恶化的子宫癌。对她本人、对女儿秀赞娜来说,这仍旧意味着死亡。三位老太太典卖了仅有的首饰来救治安东尼娜,并请求尼古拉娶她为妻。在这场葬礼前的婚礼之后,安东尼娜安然离世,秀赞娜因为有了继父这一法律上的监护人而得以留在三位老太太的身边,直至她们去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小说是对苏联电影史上经典之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迂回书写:同样是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女工,同样被当地男子所吸引,又同样地成为单亲母亲,同样有周围人帮助抚养小孩,同样为生活而奋斗……不过格里戈里并不像鲁道夫那样仅仅是反面人物。他不辞而别后,安东尼娜仍会梦到他,梦见他说不会丢弃女儿不顾;当她追问自己会不会跟格里戈里一同去死时,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当她已病重卧床,对死亡的恐惧却让步于她对与格里戈里见面的幻想;当她同尼古拉举行婚礼时,格里戈里又拿着定情信物出现在她的幻觉里……闯入安东尼娜生活中的第二位男性尼古拉也不像果沙一样是被赞赏的人物,他朴实善良却缺少主见。更为凄凉的是,努力奋斗的安东尼娜没有成为卡捷琳娜那样的事业成功人士,却因劳累过度患了癌症。为了孩子,她又不得不在离世前同让她尴尬不已的尼古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举行表面上的结婚仪式。倒是长大后成为画家的秀赞娜为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她将对母亲、外婆们的爱恋和记忆定格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她的创作理念和绘画作品也渐渐得到了认可,有些作品甚至还被俄罗斯博物馆收藏。

两部作品的神似之处是女性们外在于都市的生活姿态。在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三位女主角卡捷琳娜、柳德米拉和玛丽娅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外来女工:玛丽娅想找一位可靠的伴侣,过平静的生活;柳德米拉梦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得“头彩”,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卡捷琳娜则发奋学习,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三人虽都生活在莫斯科并在这都市中追求着幸福和生活价值,但莫斯科之于她们所追求的仅仅是道具,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背景。小说《女性时代》中的三代女性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意置身于彼得堡的生活节奏之外。首先是三位老太太。她们虽身为彼得堡历史风云的资深见证者,却以消逝的沙俄时期作为生活的维度,拒绝当下:对沙皇时期、对战争的回忆几乎占据了她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她们的起居习惯、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周围的主旋律格格不入。她们画地为牢,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去触及周围的一切,就连活动范围也多年仅限于住所和散步时经过的教堂。其次是身为外来者的安东尼娜。她曾因为农村人这一身份而错失了在彼得堡的第一份感情,但在此后她也始终没能“走进”彼得堡。当尼古拉对她表示好感时,她很宽慰:因为尼古拉“是我们农村人,而不是城里的”。再次是出生在彼得堡的秀赞娜。她聪明伶俐,喜欢画画,“一句话,就是城里的孩子”。然而她与彼得堡的生活也不太合拍:当其他小朋友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夏令营里听着关于革命的传奇故事成长时,她却和外婆们在一起,生活在古老的童话故事和宗教传说中。正如小说中那位法国人所感慨的那样,变成大姑娘的秀赞娜身上有着令人惊讶的组合”——年轻的女士和古老的语言。其实,“古老”的秀赞娜与年轻的“彼得堡”更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组合。

小说描写的主要场景是洗衣、做饭、排队购物、照顾小孩这些日常琐事。整部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以公元纪年标注的时间,而多以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即人物的心理感知时间为刻度。家常事务的顺序正是小说的叙事进程。“九点钟起床,穿衣,洗漱。十点钟有童话故事广播。两点钟吃午饭……”“‘路标’之间,根据天气而定,做不同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散步……”有评论家不无风趣地说,从叶·奇若娃这部作品中能嗅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从这香气袅袅的日常生活中读出镶嵌于其中的历史痕迹。

寥寥数笔所勾画的彼得堡青年格里戈里无疑是一位功能性人物,他的出现使得三代女性住在同一屋檐下成为可能。而我们对他本人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名字和他家生活殷实这一情况。不过一些隐性的历史细节透露了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安东尼娜曾注意到他家墙壁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蓄着络腮胡子”,“身穿针织短大衣”。安东尼娜误以为这是格里戈里的某位亲戚的照片,而实际上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肖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明威的作品开始译介到苏联并受到苏联知识分子的青睐。格里戈里曾郁郁寡欢地问安东尼娜,“关于匈牙利你听说了吗?”他是在指1956年匈牙利事件,并对苏联官方出兵布达佩斯的做法表示质疑。不谙政治的安东尼娜只好将从工厂里听来的有关“一些敌对分子”的政治时事报道搬出来应答。虽然这些仍无法解释他的不辞而别,但至少说明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并非一个轻浮青年。

进教堂、做祷告、参加宗教仪式等所有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在苏联时期都被贴上“鸦片”的封条,成为不能触摸的高压电线。老太太们为秀赞娜洗礼时只能悄悄地请神父在家中进行。即便如此,因诺肯季神父仍嘱咐大家:“你们小点声唱,别让任何人听见。”一同去教堂更是犹如签订生死协议。正因为此,和老太太们一同去教堂的,在玛丽娅剧院工作的阿格拉娅会成为她们的好朋友,经常邀请她们去剧院看演出。秀赞娜在绘画中的宗教式构图则引起了老师的忐忑不安,将其看作是精神失常的前兆。之后很长时间秀赞娜只画规规矩矩的图画。

其实,在苏联时期艺术创作和宗教活动一样也陷入桎梏之中。1974年,苏联先锋派画家举办画展,当局动用推土机取缔这一“非法”画展,试图以此来证明绘画中现实主义流派的优越性。正是这场“推土机画展”将秀赞娜的心爱之人,同样是从事艺术刨作的格里沙“推”至国外。当好朋友阿廖沙告知秀赞娜、格里沙,说那些被推土机推倒画作的画家们会被悄悄地投进监狱,格里沙开始叫嚷,“这种怪诞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他悲观地认为“它什么时候都不会结束”,便去了美国。

除此之外,书中经常提到的是与老太太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币制改革。战后苏联实行了数次货币改革。不习惯用新钱的她们经常要确认物品的价格是新卢布还是旧卢布,并且抱怨使用新卢布让她们损失许多。想起历次兑换场景,她们更是心有余悸。当格利克里娅把从安东尼娜那里听来的取消现行钱币的消息告诉大家时,正在做饭的叶夫多基娅立马转过身来,“怎么取消?!又要改革了不成?……”阿里阿德娜也顿时脸色煞白,“我们的钱……不会给兑换这么多的。又要按照一比十……”

老太太们身上的历史烙印远不只是来自新旧卢布,更多的是来自新旧体制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阿里阿德娜出身富贵,其兄曾获得乔治勋章,于1918年被军营里暴动的士兵们杀害;她的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儿孙们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格利克里娅是农奴出身,与伯爵相爱并答应其求婚。但十月革命爆发后,伯爵出国且再也没有回来。她也曾试着接受犹太医生索洛蒙的爱情,然而苏联时期犹太人的命运更是多舛,她最终选择了单身。叶夫多基娅的大儿子在国内战争时便追随布尔什维克,曾一度当上了党内领导,但在大清洗中他们夫妻双双被害。二儿子迫于生活曾当过令众人唾弃的狱卒c时至小说情节的开始,三位老太太都孑然一身,“没有任何亲人。丈夫和孩子都失踪、死去了。连孙子们也不在人世”。不堪回首的列宁格勒大封锁更如阴霾一般结结实实地压在她们的记忆里:被裹在薄席中运走的小孩尸体;靠咀嚼炭渣熬过一阵的小男孩;没有力气照顾孩子,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带走的女医生……

2009年度俄语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谢尔盖·甘德列夫斯基坦言,读这部小说时,他有一种想哭的)中动。的确如此,翻阅《女性时代》时,你会震惊于彼得堡在悄无声息中吸纳了如此多的恸哭和凄凉:那非常年代里失踪的一位位个体,那在大封锁时期逝去的一个个生命,还有那与政治连在一起的优秀人物抑或从政者……这种悲怆浸染了三代女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叶’奇若娃曾说,她努力将历史记忆留下,将官方教科书上只字来提的普通人的列宁格勒、苏联的历史展现出来。在这部有着一定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有着作者对生活在非常时期的母亲及祖母们的记忆,有着她对大人们努力为孩子营造无忧无虑的童年氛围的感激。她一直在寻觅恰当的方式与时间相抗衡,将这种记忆和感受留在当下。最终她选择了用真诚的语言发出苏联时代缺失的、不同于官方的真实声音,表达出女性的勇敢和神圣。小说被文坛认可,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奇若娃的成功。

然而,有着相同苦难记忆的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三代女性,何尝不是俄罗斯的整个民族呢?《女性时代》之所以聚焦女性,是因为作者坚信,在20世纪的俄罗斯,“是女性在承载着俄罗斯的历史发展,是她们在保持和传承俄罗斯所珍视的传统和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在女性身上她找到了生活的启迪——是柔弱的女性在灾难重重的时代里演绎着“大写的人’的理念,捍卫着人的尊严。

可以说,小说中的三代人、五位女性的生活同时局紧密相连。她们几乎经受了历史进程中的所有暴力,生活也因此不断改变。但是,如果将她们的生活比作诗文或画作的话,时局仅是作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或背景色出现其中。她们所做的是接受它,但不屈从于它——历史风云完全不能占据她们的心灵,也无法用仇恨挤占她们内心的善良:她们仍旧毫不犹豫地去付出,去营造充满爱的生活小氛围。奇若娃笔下的女性似乎在现身说法,普通人在非常时期如何生存和生活:爱与希望能使个体找到自我,保持自我,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

彼得堡也如莫斯科一样见证了一切灾难和愁绪,它已不再相信言语,不再相信眼泪;但它却相信爱,相信这善意的大地……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阅读这部小说时,在凄凉中仍会感受到一丝暖意;在潸然泪下时仍会面带微笑。

絮语至此,作为译者,我在感受“女性时代”的沉重与温馨,在感受作者叙事的自然与流畅的同时,也感觉到翻译中无处不在的压力和挑战:随意的家长里短中伴随着俗语和俚语;看起平淡无奇的字句问隐含着历史背景……每每翻阅译稿时我总是心怀忐忑,唯恐语不达意、言不尽终。因自身才疏学浅,言辞拙笨,书中偏颇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诸君海涵与斧正。

薛冉冉

于浙大求是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