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走入全球化的深海》(作者武晓迪)包括了传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述;中亚在传统中国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崩溃;变革的世界观和世界秩序观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走入全球化的深海》内容介绍:19世纪上半叶之前,王朝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完整自我循环、自我修复能力,内陆型的亚世界体系,中国此前的主要国家利益、外来威胁以及地缘政治重心均在内陆和内陆边疆地区。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一百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交换体系主要从海疆方向渗入,以暴力形式强加给中国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体系,摧毁了中国上千年的以所谓“朝贡”为特征的亚世界经贸体系。在这一条约体系的作用下,中国的主要利益、外来威胁和地缘政治的重心逐步由内陆边疆向沿海地带及海疆转移。
自1840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清末的改革维新以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手段改变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缘地位,但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毛泽东的地缘政治观仍没能完全摆脱以内陆边疆为重心的传统地缘政治及战略观的影响。
1979年至今,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与政策的引领下,中国主动与世界经济体系相整合,中国国家经济重心和国家利益的重心将逐步转至沿海地带、海疆及海外。
中国面向海洋、面向全球的地缘政治转型是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产物,这是实现中国伟大振兴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远没结束,并仍充满着许多曲折和巨大阻碍。
《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走入全球化的深海》的作者是武晓迪。
新版序言
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
——走入全球化的深海
序
从“中国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国”
自序
第一章 序论
一、“中国对中亚威胁论”及帝国长周期说
二、研究目的
三、全书结构
第二章 方法论
一、传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述
二、本研究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三、原始资料
第三章 地理历史概观:中原王朝世界秩序中的中亚
一、中华帝国的地缘政治传统
1.以中原文化与文明为中心的等级制世界秩序
2.“朝贡”——中华帝国世界秩序的象征与维系中华帝国
亚世界体系的工具
二、中亚与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
1.中亚:中华传统文明世界的边缘
2.中亚在传统中国世界秩序中的角色
3.对中亚的边疆政策和地缘战略
三、帝国在中亚的长周期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和中原王朝的亚
世界秩序的崩溃
一、资本主义强国的入侵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
2.在海疆的人侵
3.亚洲内陆的新威胁
二、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崩溃
1.条约体系
2.帝国在经济上的破产
3.内核地区的动荡
4.边缘地区的造反
三、帝国的反应
1.海防与军事现代化
2.在中亚的帝国长周期的终止
第五章 在世界体系外振兴中国的努力:毛泽东的
革命政治地理和中亚的角色
一、中国革命
1.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和基本目标
2.非均衡发展和毛泽东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实践
二、两极政治与中国:理想与现实
1.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一枚双面硬币
2.超级大国与中国
三、世界边缘地带的继续革命和中亚的角色
1.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理论维度及中国
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2.中亚在毛泽东革命政治地理中的角色
3.毛泽东在新疆的地缘政治目标、首要问题与实践
第六章 在世界体系中走向现代化:重塑中国的地
缘政治与思想
一、与资本主义核心国的缓和:根本性变革的前奏
二、在世界体系内的中国现代化
1.“实事求是”
2.改革开放
三、重塑中国的地缘经济
1.沿海地区:发展和现代化的引擎
2.整合与依存
四、地缘政治新思维和新的地缘政治:中国即将到来的海洋时代
1.变革的世界观和世界秩序观
2.新思维与海洋时代
第七章 全球化中国与中亚:后苏联时期中国在中
亚的地缘政治目标和战略
一、苏联解体
二、海疆及海权问题:新时期首要的地缘政治挑战
1.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和台海冲突的升温
2.在海洋地带与邻国的纠纷
三、新疆分离主义:中国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地缘政治问题
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中亚战略
1.建立信任与发展政治安全合作
2.区域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的提升
五、持续转型中的地缘政治
第八章 结论
附录中国的对外贸易及其在中亚的主要潜在对手(1997—200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