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编著的《老子的帮助(最新修订本)》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其书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过“作家学者化”的王蒙是当代作家中品读老子最合适的人选。一是王蒙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子的文章整体冷峻而个别句式激情的表达方法,与王蒙擅长的春秋笔法有相通契合之处。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老子》81章的意译和证词。作者的“意译”吸收、综合了诸多注家的成果,而用自己的语言化出。“证词”部分是作者以其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证、查证,即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老子》一书。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过的一些谈老子的单篇论文与杂文散文,从德性方面、从老子与宗教、老子与数学、老子与审美、老子的方法论等方面阐释作者对老子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王蒙编著的《老子的帮助(最新修订本)》是《王道》系列丛书中关于《老子》的犀利而有道理的意译与证词。《老子的帮助(最新修订本)》中王蒙以亲见、亲闻、亲历与认真的推敲思忖为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论提供一个当代中国的人证、见证、事证、论证,也许还有反证;用自己的人生,用他的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经验、文学经验、思考历程去为老子的学说“出庭作证”,证明老子帮助今天的人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读者是法官,请判定证词的价值。
首先,开宗明义,老子讲的是大道。我们中国的先哲,不是致力于创造一个人格神(例如上帝耶和华)或神格人(耶稣、圣母玛丽亚、释迦牟尼),不是膜拜一个物象的图腾,而是思考万物、人生、世界的根本(本质、本原、规律、道理、法则、格局、过程、道路、同一性)。
汉语与汉字的特点是重概括,重联系,重寻找同一性。既然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本质,人与天(世界)有共同的本质,如淮南子认定,天圆地方,所以头圆足方;天有日月,所以人有二目……那么,你应该想到,你应该相信,万物万象众生众灭,就总会有一个包罗万物万象众生众灭万代万世万有的同一的本质、规律、道理、法则、过程、道路、同一性。这个本质就是道。为了与一般的各种具体的道相区分,我们有时称之为大道。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是规定一切主导一切决定一切的。它是本源也是归宿,它是物质也是精神,它是变化多端又是恒久如一的。它具有超越经验乃至超越一般哲学思维的、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却又极合情理的哲思——神学品格。这样的概括令人叹服感动,虽然不无混沌模糊之处。
这样的道,是模糊推理的产物,是抽象思辨的产物,更是想象力的产物,也有信仰的果实的成分。它是中国式的概念崇拜、概念精神、概念神祇。它是神性的哲学,是哲性的神学,是神奇的概念,是概念之神。
中国人有一种聪明,他不致力于创造或者寻找人格神或神格人,因为这样的人—神,具有二律悖反的麻烦。《达?芬奇密码》中提出了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问题。《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提出了圣徒是否大便的问题。中国神学不把精力放在这样未免可笑的烦琐问题上,而是对于人—神采取存而不论、敬神如神在的态度。老子等致力的是寻找世界的本质、起源与归宿。这些无法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统计学的方法见习实习解剖切片的方法获得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天才的思辨得到的。尤其是老子,他断定说,这个本质与起源归宿就是大道。
更正确地说,道就是本质与起源、归宿。你只要有本质的观念、起源与归宿的观念,你就已经有了道的观念。你怎样称呼它,称之为道或德或罗各斯(理念、理性或基督教所认定的与神同一的道)都没有关系。
而寻找本质、起源与归宿的冲动是非常平常与自然的。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一块石头、一粒种子、一颗天上的星星或者陨落的流星,都会引起人们追问本质、起源与归宿的兴趣。最后呢?就出现了终极关怀或者终极追寻了。
而按照老子的思路,只要有终极追寻就有道。如果你是拜火教,火就是你心目中的道;如果你是生殖器崇拜,生殖器就是你的道。
大道的魅力不在于传播它的人即老子的神灵奇迹,而在于它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载的性质。它导致的不是对于人格神或神格人(圣徒、上帝的儿子或者佛陀等)或神格物(如上面所说的火、生殖器等)的崇拜,而是对于神性概念大道的崇拜与探求。这样,道这一概念的神性,就与完全的宗教区别开来了。而它的至上性、终极性、主导性、本源性与归结性,又在无限的远方趋向于宗教。它与宗教是两条通向无限的平行线,而根据微积分的原理,两条平行线趋向于相交在无限远处。
在老子提出道的问题的同时,又用同样的句式、同样的说法提出了名的问题,一个是道可道,非常道;一个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老子的寻道是遵循着名的系统、概念的系统、命名的系统与方式来最后体悟到、找到了大道的。他没有在异人或者圣人中寻找神祇,没有在传教者、苦行者、善行者、劝善者、灵异者或自行宣布自身已经成神成佛或至少已经与上帝通了话的人中寻找神祇,寻找世界的本源与主宰。他也没有在奇迹或者奇物中寻找神祇。他是顺名——概念、概括之藤,摸道即本源与主宰之瓜。他硬是摸出道——命名出道来了。
可以理解这样的思路,这样的思路对于国人来说,顺理成章:请看,人的命名是人。人与牛马羊猴等合起来命名为动物,再与树木花草等一起命名为生物。生物与金木水火土等无生物合起来命名为万物。与怪力乱神梦幻,与人的心、意、爱、怨,与种种人文存在等合起来命名为万有或众有。再概括一步便是有,而有的反面与有的发展结局或有的产生以前是无,是死亡、寂灭、消失、空虚……然后万物万象的有与无的相悖相通相生相克,综合起来就是大道。大道是至上的概念,是顺名摸终极的果实。这是一个思索推理概括体悟的过程,是一个智慧与想象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合理的与有说服力的过程,是一个基本上防止了牵强附会与群体起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缺憾是比较模糊抽象,不像找到一个能成为佛的王子,或者一个本是上帝的儿子背起十字架的献身者、牺牲者那样生动直观感人。
而与这个概念道最靠近的、最最能体现这个本质概念的是另外两个同出而异名的概念:无与有。一切的有都来自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可能产生有,一切的无都会接纳有。一个人生了,他从无的王国进入了有的王国。一个人死了,他从有的王国进入了无的王国。无就是天国,无就是永恒,无就是万物的归宿。无又是有的摇篮,无是有的前期作业。一个人年岁渐老了,他从幼小与年轻的过程进入了无幼小与无青春的过程了,也就是进入了有成熟、有老迈的过程了。
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绝对的无的情况下,什么都没有了吗?什么都没有了,谁来判定这个无呢?既无主体也无客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无的观感与解说乃至想象呢?
所以我始终不赞成对于高鹗续作《红楼梦》的批评,说他没有写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干净到所有贾府的人、有关的人死光灭绝的程度,还有什么悲剧感呢?
无可以是有,至少有一种对于空无的感受与慨叹、思考与判断。如说一个生命个体的疾病已经无药可医,无法挽救,那就说明此人的病已经有了重要的结论、根本的判断,已经有了料理后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这是抽象的思辨。这也是智慧的享受。这需要思辨力、想象力,也需要感悟、感觉、神性的追求与信仰。
在《老子》的开头,老子还提出了一个极其超前的大问题:关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关于语言的力不从心,关于语言的大众化、适用化、通俗化与浅薄化。用语言小打小闹可以,用语言描述深刻与超出常人理解范畴的大道、大名、玄想、众妙,就不行了。说出来的都一般。不说就更难被人理解。只能够是意在言外,只能够是尽在不言中,只能够是心照不宣,只能是得意忘言,只能依靠你的悟性、你的灵气、你的智慧、你的澄明通透的心胸、你的默默的微笑、你的缓缓摇着头的喟叹。啊,你已经靠拢于大道了。
年轻时已经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经》),那时看的是任继愈教授的注译本。一个天地不仁、一个宠辱无惊、一个上善若水、一个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无为、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把我惊呆了。我觉得老子深不见底,我觉得他的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是耳目一新,让人大开眼界,一下子深刻从容了许多。
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这是当年黄秋耘对我说过的话。从首次接触到《老子》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六十年的沧桑。而接受出版人刘景琳先生的建议做这件事,也经过了五年的考虑斟酌。我决定将《老子的帮助》一书献给读者。
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据。
第二,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带来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结合,是认识与信仰的结合,是玄妙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是大智慧的无所不在,不拘一格,浑然一体,模糊恍惚。
第五,他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
第六,他带来的是汉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辞的方法、论辩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绕口令而又含蓄着深刻内容的为文方法。他将汉字的灵活性多义性多信息性弹性与概括性简练性发挥到了极致,他贡献给读者与后人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页页动心、处处奇葩、自由驰骋、文如神龙巨鲸。这是汉字的真正经典,是汉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
以及其他。老子能够帮助我们。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老子》八十一章的意译与证词。意译好说,我缺少训诂方面的基本功,只能知难而退,绕难而踽踽独行。我在释义上尽量借鉴专家前贤们的成果,我用得最多的是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版),我感谢他们的赠书,相信这是对我的提携与帮助。任本简明稳妥可靠;陈本集注甚全面,解释意在发掘弘扬,它解读得相当“进步”。我也读了傅佩荣的《解读老子》(线装书局版)和《诸子集成》(中华书局版)中的有关老子部分。我还学习过钱鍾书在《管锥编》中的有关著述。傅本清晰明洁;钱著绰约冷峭,旁敲侧击,都对我颇有教益。此外我也参考了孟祥才评注的《老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版),他更注意将老子的经典推广普及,并及时对老子的不宜于现如今的论点进行“消毒”批判。我用的版本也是从以上各家得来,遇有几家不一时,则自行选择。
我在本书中所做的与前面诸老师不同。我是追求其大意、其整体含意,追求其前后文句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或有郢书燕说之讥,当无见树忘林之虞。
至于李书王说,我则全不避讳,然也。干的就是这个活计。我不是老子专家,不是国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文化史哲学史专家,这些都不是我的长项。稍稍长一点的是经历、阅历、风云变幻中的思考与体悟。老子提倡的是无为,我的经历是“拼命为”与“无可为”、“无奈为”的结合。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用我的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经验、文学经验、思考历程去为老子的学说“出庭作证”。
我以我的亲见、亲闻、亲历与认真的推敲思忖为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论提供一个当代中国的人证、见证、事证、论证,也许还有反证。
证词一说使我满意至极。我曾想说是理解、是心得、是发挥、是体会,都太一般化了。我七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不是可以拿出来与老子对证查证掰扯一番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悟君一句话,回首七十载。老子是原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个人生活尤其是当时的主流观念孔孟之道则是被告。我是法庭所找的而不是原告或被告所找的证人之一,读者是法官,请判定我的证词的价值。
我多次说过,读书的最乐在于从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最乐在于从中发现了类书本,发现了迄今书本上尚无的或语焉不详乃至语焉有误的新道理、新说法、新见识。
写作《老子的帮助》一书,我是何等的快乐呀!
诗曰:
老来读《老子》,
其乐正无涯。
无为无挂碍,
有趣有生发。
歪打或正中,
深思自开花。 作证心先正,
纵横非卖瓜。(谚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也。)
古今有大道,
中外皆明察。
妙门需妙悟,
玄德要玄遐。
远在九天上,
近在你我他。
行道常喜悦,
持德利万家。
知止乃厚朴,
通畅便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