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论爱情》由乔万尼·薄伽丘的两部作品《爱情十三问》和《爱的摧残》组成。
《爱情十三问》原名《辨异书》,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薄伽丘在一三四○年用意大利语写成的作品。几个贵族青年乘船出海,被风暴吹到一座古城,羁留数日,偶遇该城的几名贵族男女,便应邀参加了他们的饮宴和消遣。众人选出美丽的王族女子菲娅美达做女王(相当于我国古人行酒令时的令官),然后轮流提出有关爱情的疑难问题,请她作答。在与众人辩论中,菲娅美达对这些问题做了精辟的议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爱的摧残》又名《菲洛斯特拉托》,是薄伽丘用意大利佛罗伦萨方言写的长篇叙事诗,完成于1340年秋冬之际。据作者的解释,“Filostrato”意为“被爱情击倒的人”。长诗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故事: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Troilus)爱上了祭司卡尔卡斯的女儿克瑞西达(Cressida),两人秘密幽会,并发誓忠实于爱情。为交换被俘的特洛伊将领,克瑞西达被迫回到投奔了希腊人的父亲卡尔卡斯身边。她很快爱上了希腊贵族青年狄俄墨得斯。特洛伊罗斯得知后万分悲伤,绝望地上阵作战,被阿喀琉斯杀死,特洛伊城也很快陷落了。
收入《薄伽丘论爱情》的两部作品均写于1340年,时年27岁的乔万尼·薄伽丘难以自拔地爱上了西西里国王已婚的女儿。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情。为了排解心中的愁闷,薄伽丘写下了《爱情十三问》与《爱的摧残》,通过讴歌和赞美心中的女神菲娅美达来一解相思之苦,并希望自己的爱恋能够通过文字传递到她的身边。
《爱情十三问》是一场关于爱情的辩论与选择,薄伽丘借由自己的爱情心境,精心设计了十三道爱情难题:该选择去爱谁?谁更值得爱?谁能使爱人更快乐?……在对爱情的提问与回答之中,辨析了爱情的种种心理,如狂喜、痴迷、忘情、嫉妒、羞怯、彷徨、失意和绝望等,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爱的摧残》原名Filostrato,意为“被爱情击倒的人”,讲述了古希腊传说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爱情故事。爱情浓烈时的柔情蜜意、海誓山盟,在敌对的立场、时间的分隔与第三者的介入面前脆薄如纸,不堪一击。时而狂热奔放、热情四溢,时而悲叹连连、泪流满面,爱情的苦辣酸甜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坐在旁边的是帕梅尼诺。他没有耽搁,便开口说:
最尊贵的女王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陪伴一位年轻男士。我要将他遇到的事情讲给诸位。
像所有男人一样,他也爱上了一位女子。她是我们那座城里的一位年轻美女,高雅贤淑,家道富有,父母双全。她知道这男士爱她,而她也爱着这男士。
当时,这男子以最秘密的方式爱着她,因为他担心一旦那恋情被人知道,他便再也无法与那姑娘说话。这男子为了让那姑娘知道自己对她的爱,也为了更确实地知道那姑娘的爱,他从不相信任何试图与他谈及此事的人。尽管如此,他的欲望还是一直在催促着他。由于不能亲自去见那姑娘,他便决定通过另外的人让那姑娘知道自己爱着他、正为了她而受苦。
他苦思多日,想找到一个最能代他向那姑娘转达爱意的人。一天,他见一老妇满面皱纹,肤色褐黄,模样比任何人都凄惨。她曾去那姑娘的屋子乞讨,后来又去过多次,因此时常出没在那里。他的心告诉他应将信任全都寄托在这老妇身上,因为这样一来,这老妇会帮助他彻底实现心愿,而他又不会受到怀疑。于是,他将老妇叫到面前,说倘若她能按照吩咐去做,便送给她许多厚礼。老妇发誓说一定尽力效劳,于是,青年便将自己的心思告诉给她。
老妇不久便弄清了那年轻姑娘是谁。我那位同伴爱那姑娘,而后者爱他也胜过一切。老妇想出了一个办法,使这年轻男士与心爱的姑娘在一个晚上秘密相会。
因此,那青年便按照老妇的指引,来到了那年轻姑娘的屋子。不幸的是,他刚一走进屋子,那姑娘、老妇和他便被那姑娘的哥哥们发现了。众兄弟要他们说出在那里做什么,他们只得如实地说出了一切。
这些人本都是那年轻男士的朋友,也知道他尚未做出什么使他们丢脸的事情,便不打算像原想的那样去伤害他。不过,他们却笑着对那青年说:“你现在落到了我们手中,还想羞辱我们,因此,我们若是愿意,便可以惩罚你。有两个办法,你可以任选其一:一个是让我们杀了你;另一个是你先后与这老妇或我们的妹妹同住一年,并要诚心发誓:倘若你先与这年轻姑娘同住一年,那么,这期间你亲吻过她多少次,第二年你与这老妇同住时也要吻她多少次。倘若你第一年与这老妇同住,那么,这期间你亲吻触摸她多少次,第二年你与这年轻姑娘同住时也要亲吻触摸她多少次,既不能多,又不能少。”
听到这个判决,那青年心中自然是愿意活下去,于是同意与那两个女子轮流同住一年。事情便这样决定了。但他却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应当先与姑娘同住一年,还是应当先与老妇同住一年。请你做出裁决:那青年究竟应当先与谁同住一年才最合他的心意?
听了这故事,女王与其他人不知为什么都笑了起来。接着,女王便做了如下的回答:
“以我们的判断,这年轻男士应当先与那年轻美女同住,而不是与那龌龊老妇同住。这是因为:眼前的好事绝不应留到将来再去享受,而为了将来的好事也绝不该去忍受眼前的坏事,因为我们都知道,谁也不晓得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少人的做法与此相反,他们都为此懊悔,但为时已晚。即使有人以能先苦后甜而自豪,那也是侥幸,而非必然。因此,那青年男子应当先与那美女同住。”
“你使我万分惊异,”帕梅尼诺说道,“因为你说眼前的好事绝不应留到将来再去享受。若不是怀着进入未来永恒王国的希望,我们这些心地勇敢的人去忍受尘世的种种烦恼,又有何益呢?世上如此众多的人无不在含辛茹苦,却只是为了享受到暂时的安逸,以便能在安逸之后再去吃苦。人们如此长期地忍受烦恼的折磨,竟是因为安逸之后的烦恼更为可取。这实在说不通。
“我认为,先苦后甜,天经地义。但我也认为:我们不该希冀不经磨难的安逸,况且那样的安逸也毫无快乐可言。谁会劝一个年轻男子先与一位美女同住一年(那男子唯一的安逸和欢乐就是必须与那姑娘生活在一起),又告诉他此后他必须去过一种充满烦恼与不快的日子,即必须对那令人厌恶的老妇做出他与那年轻女子一起时做的每一个举动呢?
“愉快生活中最令人厌恶的事情,莫过于时刻都想着我们死后的尸体会腐烂。在我们的记忆中,死亡有如敌人,与我们的生活作对,它的确无时无刻不在搅扰着我们的一切好事和快乐。只要心中还记着死亡,我们在现世的诸事中便永远品尝不到欢乐。同样,只要那年轻男子想到自己日后必须像对待那位美女一样去对待那个最龌龊的老妇,而那种情景会一直浮现在他心中,他便会感到痛苦绝望,而与那美女同住时便不会感到半点快乐。时光飞逝,其翼无形,而每过一天,那青年男子所能享受的时刻便大大减少。那无法逃避的未来之事就等在前面,这男子心中绝不会感到快乐。
P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