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女儿学论语
分类
作者 陈小云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陈小云编著的《教女儿学论语》的风格,作者如是说——

《论语》记录孔子的思想,也透露了孔子的方法。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方法:讲解和讨论,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境的、动态的层次——

平常的:孔子的特点,就是平常。常是日常,平是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孔子不作惊人之语,也从不高高在上显得深奥莫测。我们也尽量这样,就如《论语》所呈现的,平白如水,如见其人。

情境的:孔子的风格,是喜欢聊天。《论语》不是孔子一个人在书斋里写的格言集,其中每一句话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我们也尽量这样,给出一个情境,避免没有来由与对象的高谈阔论。

动态的:孔子的心态,是开放。《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互动,在互动提供一个领悟的平台,没有固定结论。我们也尽量这样,重过程的互动,不重结论。

内容推荐

《论语》和《孙子》,是经典中的经典。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首创以对话体解读经典的文本形式,亦可视为文学作品轻松阅读。两部书,一文一武,前者讨论如何做人,后者讨论如何做事,前者富有人文感,后者充满挑战性。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忠于原典,拓展视野:收录经典全文并注音,同时将白话译文、字词注释、人物生平、历史背景、文史常识等,自然穿插于对话中,既丰富知识,又不失阅读的顺畅感。

注重情境,别开生面:将古人的一言一行,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同时置于阅读者的现实环境中,既通达经典原义,又展现人物魅力,富有戏剧性和现场感。

互动对话,启迪智慧:在严谨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献疑、追问和引申,揭示内涵,发挥新意,启发式的对话互动,注重智慧的激发与领悟,不重结论。

可用于家教,可用于自修,可用于闲览——无论身为父母、身在职场,还是正在求学的青少年,均可作为一份轻松而富有教益的经典读本。《教女儿学论语》由陈小云编著。

目录

约定

约定说明

例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治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一 论语地图

附录二 孔子简历

附录三 孔子弟子索引

再版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三旬不需要解释了,都懂。

先别忙着说都懂。我问你,孔子这三句话,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讲远方来客,一会

儿讲知人不知人的……是不是有点乱啊?

这……

我再问你,这三句很平常的话,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通常我们使用反问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嗯,他为什么不正面讲呢?比如:学而时习之,很悦;有朋自远方来,很乐……

是啊。我想,眼前这本《论语》,不是孔子在家里独自一个人写的,里面的孔子语录,大多是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者是针对某些具体事情有感而发……

你是说,孔子这三句话,是针对某个同学讲的?

是的,一定是孔子对班上的一位同学有意见,那天下课后特意留下他,关照了几句……

这位同学呢,平时功课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合群,有点孤僻—一对了,你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嗯,有一个,就是刘雨辰,功课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她总是一个人,不怎么和我们一起玩,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大叫她。

孔子的这位学生,大概和刘雨辰一样,平时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演习礼乐,他却一个人关门读书;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举办聚会,他也没兴趣参加;同学之间有什么误会,他总是耿耿于怀……

哦,是因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对他说……

孔子对他说:“学了之后,按时和大家一起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大家,不也是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你,你内心却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吗?”

这三句话,讲的就是一个合群的道理……不过,这里说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学习的“习”字,我们通常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孔子这里讲的习,是指大家一起练习、演习。孔子教的主要不是数学、语文、外语,而是礼仪、音乐、舞蹈、诗歌、射猎、驾车等,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动、一起演习的……

很有趣啊,他专门教一些副课……

他觉得这才是主课,他教这些课程,就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规矩,培养合群的快乐感觉。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吗?

是啊。通常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们一般比较自以为是,也比较敏感——比如说,有同学误解了你,或老师不赏识你,你心里会抱怨、会思前想后吗?

这个,没那么严重吧,郁闷会有一点。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

所以,这一段应该是孔子关照那个优秀学生,除了人聪明、功课好,还要学会与人相处——这道理,其实也蛮简单。

简单的道理,要做到却不容易。孔子喜欢的,是大家相处,都有一种心胸很开阔的君子之乐,一种单纯的、合群的快乐。

这很重要吗?要放在《论语》的开头……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很混乱的,不要说抱怨和郁闷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天天发生,到处都是诱惑和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一班优秀的子弟,在老师带领下,远离名利的争夺,保持着单纯的学习之乐、朋友之乐,是不是很难得啊?

是,是有点“不亦乐乎”——这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的意思。

[同学录·有子]姓名:有若,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据说长得很像孔子,孔子死后,曾受到同学们的推崇。在《论语》中出场四次。

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话,是学生变成老师以后对学生讲的?

听口气蛮像。他这段话,主要讲孝悌。

孝悌是什么?

孝敬父母是孝,敬爱兄长是悌。

仁呢?

仁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解释起来有点复杂,我们把《论语》一点点学下去,大致能明白。这里只要记得,仁有很多表现,但基础就这两个字:孝悌。

孝悌了,就不会犯上作乱?

冒犯上司,就是犯上;捣乱造反,就是作乱。后来用这句成语,多指对抗朝廷。

听上去,“作乱”比“犯上”要严重……

那当然。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未有过……”鲜:少的意思。

听他这口气,好像是为了不犯上作乱,才需要孝悌的……

说得有意思。我想,孝悌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该别有目的。有子这个话也许是对国君讲的——对一国之君来说,总希望大家懂规矩、守秩序,所以他会提倡孝悌,多少有点功利主义。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呢?P2-4

后记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先后完成于2006年和2007年。如今七八年过去,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本书。在重新校读并完成两书的修订后,照例有些话需要向读者作个交代,一些是在两书的初版后记中说过的,一些是在此次修订完成后想说的,所以这篇统一附于两书之后的“再版修订后记”分为三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分别摘自两书的初版后记,以见当时的写作初衷以及这两本书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对此次再版修订的一个说明。

一、《教女儿学<论语>》初版后记(2006年11月)

书写完了。必须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女儿。尽管她事后翻了翻这本书的打印稿,说:“你应该在后记里写上:本书纯属虚构……”

确实,本书的真实成分大概只占10%。但如果不是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奇怪问题,或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当然,也包括她妈妈在一边偶尔发表一些见解——就不会有撰写这本书的兴致;况且,这些问题和反应,都是在前辈先贤的注疏里见不到的……

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教女儿学<论语>》,但教的过程实在也是学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论语》也许永远都是这样。

二、《教儿子学<孙子>》初版后记(2007年11月)

那是2006年lO月,当我把《教女儿学<论语>》的书稿交给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先生,梁社长便问我:下一部准备写什么题目?我没准备,就随口说道:下一部。该是“教儿子学孙子”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写作《教女儿学<论语>》还算事出有因,写作《教儿子学<孙子>》,完全是向壁虚造……最终决定写作此书,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仅读孔子是不够的。就如孔子自己说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文化的形成与人格的修炼,也是一样的道理。

事也凑巧,孙子和孔子,生于同一时代,却是一文一武,他们互不相识,却在同一片天空下,思考和实践着不同的理想。当孔子的儒学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孙子就已经构筑了他宏大精深的兵学体系,并付诸实践了。两相对照,竟也意味深长。

其二:有感于“三十六计”的大行于市。

为了解市场上有关《孙子》的著作,逛了几家书店,发现满眼都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不少习惯于只看书名就下结论的读者,都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教导人们“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上屋抽梯”、“顺手牵羊”……

那“三十六计”,本是明朝人编出来的下三滥雕虫小技,鸡鸣狗盗之徒的秘籍,胡拼乱凑,完全没有章法——就时间而论,晚了孙子两千余年,就境界而论,两者更是判若云泥,怎可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中国人的智力真的退化了。两千多年前,与孙子齐名的是战国名将吴起,他们的著作被合称为“孙吴兵法”,《韩非子·五蠹》云:“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其流行程度。今天,孙子居然堕落到与“三十六计”齐名,不知是古人的不幸还是今人的不幸。

不过,“孙子兵法”最终被“三十六计”淹没,似乎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我们越来越追求眼前利益,以至于把战术当战略,把小伎俩奉为大智慧,发展到坑蒙拐骗盛行,并自以为得计——“三十六计”实在与有功焉。

只是,那或许属于社会学的课题了……

三、两书再版修订说明

两书出版后,即有读者询问下一部是什么,有建议《大学》、《中庸》的,有建议《周易》、《老子》的,有的甚至连书名也起好了,比如《教老板学<老子>》之类。而所以未再继续,一则自知学力尚浅,有待继续积累;二则因为工作状态,无法投入时间。由于重心转移,七八年来,除了偶尔上网学习一下读者对两本书的评论,就是挂念一下书中留下的几处遗憾,直到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部书,出于修订需要,才重拾旧作。

重新审读全书,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有文字上的,也有对经典的理解和释读上的,甚至不可避免还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新说法。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可以常读常新。然而以目前的工作状态,不可能有大块时间作大幅度的改动和补充,所以定下原则:保持原版原貌,即在原有版式的空间内,作一些必须的调整与修正。

就经典的流布与解读历史而言,《论语》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孙子》,故此次《教女儿学<论语>》的修订成分也要高于《教儿子学<孙子>》。修订过程中,也还是有面对诸家异说时的犯难,以及化繁为简、瞻前顾后时的费神,所以每改一处,仍不免戒慎恐惧,踌躇再三。下面就本次修订的要点,向读者简单说明一下:

(一)对原版中的一些错讹与误植,此次尽量作了改正,更多的是在校阅过程中,顺手对所有文字作了一番出于本能的技术性修理。

(二)对原版中的注释、译文以及相关文史背景,有不明确不准确处,经过斟酌,也作了规模不等的修正,以尽量提供更加确切的说法和知识。

(三)对原版中个别章节进行整体改写,计有《教女儿学<论语>》中的十来条,尽管原版的释读并非没有依据,但整体看来,确属“于义未安”者,不容不进行改写。

(四)根据读者建议,在《教儿子学<孙子>》的每一篇后,增加该篇的“通读”部分,以见整篇全貌,便于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总体上还是仍其旧。尽管仍有不满意之处,也相信仍有误读误解之处,所以目前这两个本子,也还是属于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这是需要读者理解和包涵的。由于网络时代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读者的反馈,这使得作者受益匪浅,感谢之余,仍希望读者对这个修订版给予支持、批评和指正。

值得一提的是,团结出版社梁光玉社长,不仅对这两本书的初版给予热情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对于再版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作为国内书籍设计界的大师,袁银昌老师欣然接受为这两本书进行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既令作者感佩,更令这两本书“蓬荜生辉”。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一下家人:无论是七八年前抛下工作撰写这两本书还是最近的修订期间,妻子薛晓雁都给予了最可宝贵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十年前开始学《论语》时还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如今也已心想事成,成为她心仪的大学的大一学生,无论这与当年教她学《论语》有没有关系,都是最值得令人欣慰的。

陈小云

201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