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小云编著的《教女儿学论语》的风格,作者如是说——
《论语》记录孔子的思想,也透露了孔子的方法。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方法:讲解和讨论,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境的、动态的层次——
平常的:孔子的特点,就是平常。常是日常,平是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孔子不作惊人之语,也从不高高在上显得深奥莫测。我们也尽量这样,就如《论语》所呈现的,平白如水,如见其人。
情境的:孔子的风格,是喜欢聊天。《论语》不是孔子一个人在书斋里写的格言集,其中每一句话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我们也尽量这样,给出一个情境,避免没有来由与对象的高谈阔论。
动态的:孔子的心态,是开放。《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互动,在互动提供一个领悟的平台,没有固定结论。我们也尽量这样,重过程的互动,不重结论。
《论语》和《孙子》,是经典中的经典。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首创以对话体解读经典的文本形式,亦可视为文学作品轻松阅读。两部书,一文一武,前者讨论如何做人,后者讨论如何做事,前者富有人文感,后者充满挑战性。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忠于原典,拓展视野:收录经典全文并注音,同时将白话译文、字词注释、人物生平、历史背景、文史常识等,自然穿插于对话中,既丰富知识,又不失阅读的顺畅感。
注重情境,别开生面:将古人的一言一行,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同时置于阅读者的现实环境中,既通达经典原义,又展现人物魅力,富有戏剧性和现场感。
互动对话,启迪智慧:在严谨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献疑、追问和引申,揭示内涵,发挥新意,启发式的对话互动,注重智慧的激发与领悟,不重结论。
可用于家教,可用于自修,可用于闲览——无论身为父母、身在职场,还是正在求学的青少年,均可作为一份轻松而富有教益的经典读本。《教女儿学论语》由陈小云编著。
这三旬不需要解释了,都懂。
先别忙着说都懂。我问你,孔子这三句话,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讲远方来客,一会
儿讲知人不知人的……是不是有点乱啊?
这……
我再问你,这三句很平常的话,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通常我们使用反问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嗯,他为什么不正面讲呢?比如:学而时习之,很悦;有朋自远方来,很乐……
是啊。我想,眼前这本《论语》,不是孔子在家里独自一个人写的,里面的孔子语录,大多是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者是针对某些具体事情有感而发……
你是说,孔子这三句话,是针对某个同学讲的?
是的,一定是孔子对班上的一位同学有意见,那天下课后特意留下他,关照了几句……
这位同学呢,平时功课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合群,有点孤僻—一对了,你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嗯,有一个,就是刘雨辰,功课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她总是一个人,不怎么和我们一起玩,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大叫她。
孔子的这位学生,大概和刘雨辰一样,平时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演习礼乐,他却一个人关门读书;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举办聚会,他也没兴趣参加;同学之间有什么误会,他总是耿耿于怀……
哦,是因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对他说……
孔子对他说:“学了之后,按时和大家一起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大家,不也是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你,你内心却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吗?”
这三句话,讲的就是一个合群的道理……不过,这里说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学习的“习”字,我们通常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孔子这里讲的习,是指大家一起练习、演习。孔子教的主要不是数学、语文、外语,而是礼仪、音乐、舞蹈、诗歌、射猎、驾车等,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动、一起演习的……
很有趣啊,他专门教一些副课……
他觉得这才是主课,他教这些课程,就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规矩,培养合群的快乐感觉。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吗?
是啊。通常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们一般比较自以为是,也比较敏感——比如说,有同学误解了你,或老师不赏识你,你心里会抱怨、会思前想后吗?
这个,没那么严重吧,郁闷会有一点。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
所以,这一段应该是孔子关照那个优秀学生,除了人聪明、功课好,还要学会与人相处——这道理,其实也蛮简单。
简单的道理,要做到却不容易。孔子喜欢的,是大家相处,都有一种心胸很开阔的君子之乐,一种单纯的、合群的快乐。
这很重要吗?要放在《论语》的开头……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很混乱的,不要说抱怨和郁闷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天天发生,到处都是诱惑和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一班优秀的子弟,在老师带领下,远离名利的争夺,保持着单纯的学习之乐、朋友之乐,是不是很难得啊?
是,是有点“不亦乐乎”——这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的意思。
[同学录·有子]姓名:有若,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据说长得很像孔子,孔子死后,曾受到同学们的推崇。在《论语》中出场四次。
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话,是学生变成老师以后对学生讲的?
听口气蛮像。他这段话,主要讲孝悌。
孝悌是什么?
孝敬父母是孝,敬爱兄长是悌。
仁呢?
仁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解释起来有点复杂,我们把《论语》一点点学下去,大致能明白。这里只要记得,仁有很多表现,但基础就这两个字:孝悌。
孝悌了,就不会犯上作乱?
冒犯上司,就是犯上;捣乱造反,就是作乱。后来用这句成语,多指对抗朝廷。
听上去,“作乱”比“犯上”要严重……
那当然。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未有过……”鲜:少的意思。
听他这口气,好像是为了不犯上作乱,才需要孝悌的……
说得有意思。我想,孝悌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该别有目的。有子这个话也许是对国君讲的——对一国之君来说,总希望大家懂规矩、守秩序,所以他会提倡孝悌,多少有点功利主义。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呢?P2-4
《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先后完成于2006年和2007年。如今七八年过去,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本书。在重新校读并完成两书的修订后,照例有些话需要向读者作个交代,一些是在两书的初版后记中说过的,一些是在此次修订完成后想说的,所以这篇统一附于两书之后的“再版修订后记”分为三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分别摘自两书的初版后记,以见当时的写作初衷以及这两本书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对此次再版修订的一个说明。
一、《教女儿学<论语>》初版后记(2006年11月)
书写完了。必须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女儿。尽管她事后翻了翻这本书的打印稿,说:“你应该在后记里写上:本书纯属虚构……”
确实,本书的真实成分大概只占10%。但如果不是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奇怪问题,或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当然,也包括她妈妈在一边偶尔发表一些见解——就不会有撰写这本书的兴致;况且,这些问题和反应,都是在前辈先贤的注疏里见不到的……
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教女儿学<论语>》,但教的过程实在也是学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论语》也许永远都是这样。
二、《教儿子学<孙子>》初版后记(2007年11月)
那是2006年lO月,当我把《教女儿学<论语>》的书稿交给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先生,梁社长便问我:下一部准备写什么题目?我没准备,就随口说道:下一部。该是“教儿子学孙子”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写作《教女儿学<论语>》还算事出有因,写作《教儿子学<孙子>》,完全是向壁虚造……最终决定写作此书,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仅读孔子是不够的。就如孔子自己说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文化的形成与人格的修炼,也是一样的道理。
事也凑巧,孙子和孔子,生于同一时代,却是一文一武,他们互不相识,却在同一片天空下,思考和实践着不同的理想。当孔子的儒学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孙子就已经构筑了他宏大精深的兵学体系,并付诸实践了。两相对照,竟也意味深长。
其二:有感于“三十六计”的大行于市。
为了解市场上有关《孙子》的著作,逛了几家书店,发现满眼都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不少习惯于只看书名就下结论的读者,都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教导人们“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上屋抽梯”、“顺手牵羊”……
那“三十六计”,本是明朝人编出来的下三滥雕虫小技,鸡鸣狗盗之徒的秘籍,胡拼乱凑,完全没有章法——就时间而论,晚了孙子两千余年,就境界而论,两者更是判若云泥,怎可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中国人的智力真的退化了。两千多年前,与孙子齐名的是战国名将吴起,他们的著作被合称为“孙吴兵法”,《韩非子·五蠹》云:“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其流行程度。今天,孙子居然堕落到与“三十六计”齐名,不知是古人的不幸还是今人的不幸。
不过,“孙子兵法”最终被“三十六计”淹没,似乎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我们越来越追求眼前利益,以至于把战术当战略,把小伎俩奉为大智慧,发展到坑蒙拐骗盛行,并自以为得计——“三十六计”实在与有功焉。
只是,那或许属于社会学的课题了……
三、两书再版修订说明
两书出版后,即有读者询问下一部是什么,有建议《大学》、《中庸》的,有建议《周易》、《老子》的,有的甚至连书名也起好了,比如《教老板学<老子>》之类。而所以未再继续,一则自知学力尚浅,有待继续积累;二则因为工作状态,无法投入时间。由于重心转移,七八年来,除了偶尔上网学习一下读者对两本书的评论,就是挂念一下书中留下的几处遗憾,直到出版社决定再版这两部书,出于修订需要,才重拾旧作。
重新审读全书,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有文字上的,也有对经典的理解和释读上的,甚至不可避免还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新说法。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可以常读常新。然而以目前的工作状态,不可能有大块时间作大幅度的改动和补充,所以定下原则:保持原版原貌,即在原有版式的空间内,作一些必须的调整与修正。
就经典的流布与解读历史而言,《论语》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孙子》,故此次《教女儿学<论语>》的修订成分也要高于《教儿子学<孙子>》。修订过程中,也还是有面对诸家异说时的犯难,以及化繁为简、瞻前顾后时的费神,所以每改一处,仍不免戒慎恐惧,踌躇再三。下面就本次修订的要点,向读者简单说明一下:
(一)对原版中的一些错讹与误植,此次尽量作了改正,更多的是在校阅过程中,顺手对所有文字作了一番出于本能的技术性修理。
(二)对原版中的注释、译文以及相关文史背景,有不明确不准确处,经过斟酌,也作了规模不等的修正,以尽量提供更加确切的说法和知识。
(三)对原版中个别章节进行整体改写,计有《教女儿学<论语>》中的十来条,尽管原版的释读并非没有依据,但整体看来,确属“于义未安”者,不容不进行改写。
(四)根据读者建议,在《教儿子学<孙子>》的每一篇后,增加该篇的“通读”部分,以见整篇全貌,便于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总体上还是仍其旧。尽管仍有不满意之处,也相信仍有误读误解之处,所以目前这两个本子,也还是属于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这是需要读者理解和包涵的。由于网络时代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读者的反馈,这使得作者受益匪浅,感谢之余,仍希望读者对这个修订版给予支持、批评和指正。
值得一提的是,团结出版社梁光玉社长,不仅对这两本书的初版给予热情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对于再版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作为国内书籍设计界的大师,袁银昌老师欣然接受为这两本书进行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既令作者感佩,更令这两本书“蓬荜生辉”。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一下家人:无论是七八年前抛下工作撰写这两本书还是最近的修订期间,妻子薛晓雁都给予了最可宝贵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十年前开始学《论语》时还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如今也已心想事成,成为她心仪的大学的大一学生,无论这与当年教她学《论语》有没有关系,都是最值得令人欣慰的。
陈小云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