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访苏归来/苏俄观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回国之后写就此书。《访苏归来/苏俄观察》以札记体的形式,记录作者在苏联的工厂、学校、农庄考察时的见闻,以及与苏联作家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呈现了纪德考察前后的思想变化轨迹和心理历程。

内容推荐

《访苏归来/苏俄观察》可从文学角度欣赏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文笔和文风,可从思想角度感佩良心战士纪德的勇气和魄力,可从历史角度掌握苏联的国内实况。

目录

译 序

纪德访苏的原因

访苏归来

前 言

正文

访苏归来 附录(一)

 一、高尔基下葬时在莫斯科红场的演说

 二、对莫斯科学生的演说

 三、对列宁格勒文学家的演说

 四、反宗教斗争

 五、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集体农庄

 七、博洛霍沃

 八、弃儿

为我的《访苏归来》答客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访苏归来 附录(二)

 旅伴(一)

 旅伴(二)

 摘自一本旅行笔记

 书信与凭证

 1936年10月在医学院所作的一份报告的摘录

 纪德答爱伦堡

试读章节

在工地,在工厂或疗养院,在公园,在文化园,能直接同劳动人民接触,我由衷地感到一阵阵喜悦。在这些新结识的同志之间,我觉得当即建立起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我也心花怒放,乐不可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那里拍下的照片总是面带笑容,甚至喜笑颜开,而我在法国的照片则少有这种表情。多少回啊,我在那里欣喜过度而涌出眼泪,涌出温情和友爱的泪水。例如,去索契附近顿巴斯矿工疗养院那次……不,不!事先根本没有约定,完全是自然的。一天晚上,我没有通报一声就突然造访,但是我很快觉出,和他们在一起的信任感。

还有那次临时去博尔若米附近那座儿童营地参观,营地虽然很简朴,几乎是简陋的,但是孩子们却洋溢着幸福而健康的神采,仿佛要把他们的欢乐献给我。叙述什么呢?言语无力表达如此深切、如此纯朴的一种动情……然而,为什么提这些人,还有那么多别的人呢?格鲁吉亚的诗人、知识分子、大学生,尤其是工人,我对他们当中许多人产生了炽烈的友爱之情,而且不断地叹息,自己一点也不懂他们的语言。不过,他们深厚的情意已经由笑容、由眼神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真怀疑话语还能补充什么。应当说,我在那里所到之处,是作为朋友介绍给大家的:众人的眼神里还流露出一种感激。我希望更加对得住这份感激,这也推动我把话讲出来。

他们最乐意向人展示的,则是最出色的成绩;自不待言,这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也有许多次,我们随意走进一些农村学校、幼儿园、俱乐部,这些他们根本没有想让我们看,当然跟其他许多地方毫无差别,而我恰恰最欣赏这些地方,就因为不是摆样子给人看的。

在所有我参观的少年先锋营中,孩子们都很漂亮、营养良好(每日五餐),受到极好的照料,甚至备受宠爱,一个个非常快活,目光明亮,充满信心;他们的笑容也没有狡黠与恶意,而我们作为外国人,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显得有点可笑。但是任何时候,无论在他们哪个人身上,我也没有捕捉到一丝一毫嘲笑的迹象。

同样幸福开朗的表情,我们也常常在成年人脸上看到了:他们也同样漂亮,身体健壮。文化园无疑办得十分成功,尤其是莫斯科文化园,那是他们工作一天之后,晚上聚会的场所。

我常去莫斯科文化园,那是个游玩的地方,好似“月亮公园”,但是要大得多。一跨进大门,就觉得置身于异国他乡。那么多青年男女,处处举止端庄,十分得体;看不到一丝一毫愚蠢粗俗的玩笑、下流放纵的举动,甚至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打情骂俏。到处是热情洋溢的欢乐气氛。这里组织游戏,那里举行舞会;通常有一个男的或女的辅导员,安排并指导活动,一切活动都秩序井然。跳舞的人拉成很大的圆圈,谁都可以加入,但是围观者远远多于跳舞的人。再往前走,便是民间歌舞,通常只有一架手风琴为之伴奏。这块地方围起来,但是可以自由出入:业余爱好者在里面练习各种杂技;一名教练在监视“危险的空翻”,不时地指点;稍远一点儿安放着体操器械,那些人耐心地等待,轮流上去练习动作。一大块场地专门辟为排球场,而我观赏不够那些排球队员健壮优美的身姿。再过去则是安静的游艺: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各种各样锻炼智力和耐心的小棋类,有些我不知道,设计得极为巧妙;还有许多训练体能、训练动作灵活敏捷的游戏,在哪儿我也没有见过,难以描述,有些如能引入我国,肯定会大受欢迎。在那里待上几小时都会有事儿可干。成人有成人的消遣,孩子有孩子的游戏。就是幼儿,也有专门的场地:他们能找到小房子、小火车、小船、小汽车,以及许许多多适于他们小身子的微型器具。安静的游艺场(爱好者总是那么多,要好久才能等上一张空桌)连着一条大通道,两侧木牌上挂着各种灯谜。

P9-11

序言

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作协的邀请,由5位作家陪同访问了苏联,至8月21日回国,历时两月有余。归国不久发表《访苏归来》,3万多字的短文,加上次年出版的《附录》、《答客难》等材料,也不足10万字,可是却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就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当年那种辩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有所领会。

事过60余年,尤其在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那场大辩论和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屡证明了。今天读《访苏归来》,最发人深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弯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法西斯主义又崛起,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架势,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养痈成患,越发暴露出虚弱、腐朽的一面。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又遇到空前的挑战。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忧患的意识,开始纷纷转向新型的苏维埃政权,把它看成是人类的希望。不能说他们这种选择,都是因为过分天真和狂热,至少像纪德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是经过充分思想准备的,绝非一时冲动的轻率决定。

纪德生在新教家庭,是在传统道德的禁锢中成长起来的。他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因此,青春一旦失而复得,他的心灵就变成开在十字路口的客栈。他以百倍的激情,去做他青年时代该做而未做的事情:追求快乐。为此,他不断地摆脱和放弃许多东西,甚至包括家庭、友谊、爱情、信念、地位、荣誉……为此,他完全摈弃了传统道德和西方价值观念,拒绝任何生活准则,要享受真正的生活,做个真实的人。

不要小看这“真实”二字,他一生如果有准则的话,这就是他的最高准则。从而他最憎恶虚假,他所拒绝和鄙视的,大多是他认为虚假的东西。不过,他还仅限于追求个人自由和人生的快乐,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

1925年7月14日,他同友人动身去刚果和乍得旅行,次年5月回国后,他就猛烈抨击殖民制度和大公司对土著民族的残酷剥削,发表了《刚果之行》和《乍得归来》。这样,围绕殖民地问题,议会里、报刊上都展开了大辩论,政府不得不派团去调查。纪德预言,照这样统治下去,殖民制度维持不了多久。抛开这场辩论的社会意义和纪德的论断正确性不谈,经过这个事件,纪德的思想增添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义。

进入30年代,纪德越来越关注苏联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越来越同情共产主义。1934年1月,纪德和马尔罗曾去柏林面见希特勒的干将戈培尔,要求释放季米特洛夫和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年,纪德进入反法两斯作家同盟警惕委员会。1935年6月,纪德主持召开了世界保卫文化作家代表大会。他成为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朋友,究竟有什么思想基础呢?

纪德自道:“引导我走向共产主义的,并不是马克思,而是《福音书》……”成功就免谈了,再谈就是妨碍革命,就是反革命了;一方面大谈弘扬文化,一方面思想贫穷化,作家艺术家必须遵照路线创作,把群众的思想“深加工”,与之保持一致,借助《真理报》一呼百应的气势搞臭和清除反对派……

纪德在苏联看到的不是无产阶级掌权,而是斯大林一个人专政;他看到的不是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闭关锁国的苏联。他在苏联看到了他最痛恨的东西:“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西,一切减退人的智慧、信念和锐气的东西。”他也看到了他深恶痛绝的非正义:受到政治迫害而陷入绝境的普通工人求告无门……

纪德终于明白:苏联背离了它当初追求的目标,背叛了它令人们产生的所有希望。怎么办?如何处理人们肯定期待他做出的全面判断? “应当隐藏起保留意见,向世人谎称赞赏一切(像罗曼‘罗兰那样)吗?”纪德陷入惶恐和痛苦之中。

本来,纪德从一个“背德者”走向主持正义,靠拢苏联和共产主义,有了理想和信念,就已经走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现在,他又面临另一段艰难的历程:离开苏联,离开他“遴选的祖国”。纪德所走的是双重的艰难历程。

纪德自道:“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假如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然而,投鼠忌器。进步阵营早已把苏联和这项事业过紧地连在一起,对苏联的批评,很可能会转嫁责任,从而损害这项事业,纪德也就同整个进步阵营为敌了。

维护虚假的东西,就要丧失他终生最看重的人格,也违背他重大抉择从不以功利为前提的品性。“我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本人的信仰。”

这就不仅仅是做人的真诚,而是信仰的真诚了。“在我的心目中,还有比我本人更重要、比苏联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化。”

纪德在《访苏归来》开篇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谷物女神得墨忒耳装扮成老妪模样,进王宫照看刚出世的小王子得摩福翁。女神出于无限的爱,渴望将孩子带上神界,就在深更半夜把小王子放到炭火上锤炼。不料王后闯进来。推开女神,移走炭火,“毁弃了修炼中的超人品性”,孩子得救,却未能成神。

一到苏联访问,在纪德的心目中,苏联很快就成为一个破灭的神话。但是,他仍然端出《访苏归来》这样一盆炭火,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呢?

唯有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2: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