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阳登高节
重阳节的起源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易经》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逢,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正式成为民间节日。相传东汉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灾。你赶紧回家,告诉家里人做红色的茱萸荷包,系在胳膊上,登上山顶,饮菊花酒,就可以消灾解祸。”桓景赶回家,按费长房所言,一一做到。一家人在山顶待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看见家里养的鸡犬牛羊,都已经死去。费长房听说这事,叹道:“它们是代替你的家人而死的。”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饮酒,妇人佩戴茱萸荷包。还要把家畜放纵于野外,不能关在圈里。这就是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陕西骊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的人家。有一天傍晚,男主人从地里劳作归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道士呆坐在路边。男主人好心上前询问,得知道士在骊山迷了路,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男主人看天色已晚,便热情地邀请道士到家里做客。
回到家,女主人听丈夫讲述道士的境遇,非常同情。她不仅给道士做了可口的饭菜,还把家中唯一的舒服的炕让给道士,并让男主人陪其住,自己带着孩子在灶房打了个草铺,对付了一宿。
这一切,道士都看在眼里。第二天吃过早饭后,道士要上路。女主人怕他路上挨饿,把刚刚蒸好的白馒头装了满满一袋子,交给道士。道士出了门,走了十几步,又返回来,对站在门口相送的男女主人说:“到九月初九,全家要往高处走。”男女主人面面相觑,刚想问为什么,道士已经不见了踪影。
转眼到了九月初九。男女主人一早就准备了大量的食物和酒,让孩子们招呼所有邻居上山游玩饮酒作乐。邻居们接受了男女主人的邀请,全村人一起上了山。
刚到山顶,大家就看见一股猛烈的山泉从半山腰喷涌而出,山脚下的房子瞬间被淹没了。这时,男女主人把道士和他们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大家恍然大悟,纷纷向男女主人施礼,感谢救命之恩。
从此,每到九月初九,这个村子的人都要登高上山。渐渐地,这个习俗传遍了各地,就成了今天的重阳节,登高成了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第三个传说仍与桓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便将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魏晋时期,人们插茱萸以辟邪。当时的人并未将这天看作吉日。所以重阳节当天,人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都是为了辟邪躲灾、驱疫延年。明代重阳时,宫廷上下要吃花糕庆祝。皇帝不能免俗,也要登高。1989年,中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呼吁国人敬老、爱老。
P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