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书学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祝嘉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书学史》是“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之一,系作者祝嘉于1941年写成,后于1947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全书共分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史料翔实,搜罗详尽,不但有“史”之特征,而且具备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值得出版。

内容推荐

祝嘉的这部《书学史》共分为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按惯常历史断代分类,每一朝代单列一章。同一朝代因政权交替分立以及书风演变较大者另分而论之。如汉代书学分西汉与东汉;晋代书学分西晋与东晋;宋代书学亦分北宋与南宋。《书学史》史料翔实,搜罗详尽,所列书家2000多人,引用书目500多种,搜罗详备,不仅前无古人,即令目前,诸多当代书法史学家仍无法企及。不但有“史”之特征,而且具备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目录

于序

自序

第一章 唐虞以前之书学

第二章 三代之书学

第一节 夏朝之书学

第二节 商朝之书学

第三节 周朝之书学

第三章 秦朝之书学

第四章 汉朝之书学

第一节 西汉之书学

第二节 东汉之书学

第五章 三国之书学

第六章 晋朝之书学

第一节 西晋之书学

第二节 东晋之书学

第七章 南北朝之书学

第一节 南朝之书学

第二节 北朝之书学

第八章 隋朝之书学

第九章 唐朝之书学

第十章 五代之书学

第十一章 宋朝之书学

第十二章 元朝之书学

第十三章 明朝之书学

第十四章 清朝之书学

附录一 历代书家一览

附录二 引用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汉朝之书学

(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一九年计四二五年)

书至汉代,体已屡变,计有七种,吾丘衍《学古编,字源辩字》云:一日科斗书:科斗书者仓颉观三才之文,及意度为之,乃字之祖,即今偏旁是也。画文像虾蟆子,形如水虫,故日科斗。二日籀文:籀文者,史籀取仓颉形意配合为之,损益古文或同或异,加以锯利钩杀大篆是也。史籀所作,故El籀文。三日小篆:小篆者,李斯省籀文之法,同天下书者,比文体十存其八,故小篆谓之八分小篆也。既有小篆,故谓籀文为大篆云。四日秦隶:秦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此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日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矣。或谓秦未有隶,且疑程邈之说,故详及之。五日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书,即得之矣。六日汉隶:汉隶者,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为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写法。七日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近世学者,取款识字为用,一纸之上,齐楚不分,人亦莫晓其谬,今分作外法,故未置之,不欲乱其源流,便可考其先后耳。汉代享祚既长,学术百艺,亦大有进步,以书学言,承前代之遗规,各体皆备于斯,有承先启后之功,诚书学之黄金时代也。何以言之?小篆草创于秦,不久而灭亡,汉代尚重视之,每用以书碑额及砖瓦可见也。隶书在秦代仅用于权斤量及徒隶之事,至汉习之者多,遂为通用之体,高文典册,无不用之矣。故后人称小篆为秦分,隶书为汉分,盖有故也。至于楷法行草,亦创于汉代,《四体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宣和书谱》云:“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者,行书有焉,汉末刘德舁实为此体。”观此,则各体之书,皆备于汉,后世无以复加,守辙循涂而已。余故日,汉代为书学之黄金时代也。古人云:“物极必反”,师弟相承,则日趋退化,无足怪也。文以汉为高,后世未有能胜汉者,以其学汉也;诗以唐为高,后世未有能胜唐者,以其学唐也;词以宋为高,后世未有能胜宋者,以其学宋也;曲以元为高,后世未有能胜元者,以其学元也。故事已至于至善,非大变无以争胜,书学何独不然?周之大篆,秦之小篆,汉之隶,晋之行草,宋齐梁陈隋之楷法,已臻极轨,不能再进,后人从而师之,且转相师,又何怪乎江河之日下也?读史以资鉴戒,余以为研究书学之史亦然,学者当取法乎上,勿随流俗转移也。

自汉以降,年代距今渐近,丰碑摩崖,字小者大亦逾寸,且字之完好者尚多,书学有此,不患无师,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载之详矣。此外砖瓦之存者亦多,砖瓦之有字,始于秦,盛于汉。秦有十二字瓦、卫字瓦、羽阳宫瓦,书皆小篆。汉代亦然,因势盘屈,书尤奇特可喜,如“长生无极、与天无极、长生未央、千秋万岁、长无相忘、延年益寿、亿年无疆”等,皆为易见之物,俱无年月可考,然要之皆两汉物也。最可贵者,为是代之竹木简,于光绪年间发现于西北各地,为英人所得,携归英伦,法人沙畹为之考释,罗振玉复向沙氏索得影片编印,名曰《流沙坠简》,皆汉人之墨迹,以视碑刻,相去又何如也?

P12-14

序言

于序

中国文字,虽不能确知其创造之时代与作者,然以今日所发现甲骨文字之美备言之,可知其来源必甚古远。而即以此时为起始,迄今已有四千年之历史。此四千年之中,由籀而篆,而隶,而草,而行楷,其书体之演变,以及各期各体作者之贡献,岂可无一详备缜实之记载,以著其进步之迹象,而为世界文字史,与研究文字学研究文字之改革者之参考?而固不限于书法也。

世界文字,类皆起于象形而进为标音,中国亦然。故六书以象形指事居前,而形声次之。第中国文字至此期后,不复另制标音符号,周秦以降,保持不变,遂成为半义半音之特异字体,而在国家政治文化落后之时,遂有归咎于文字之不尽善者矣!

标音文字,优点甚多;然此半义半音之字体亦自有其半义半音之特长。以吾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历史之久,方言之殊,交通之限,而国家之统制,民族之结合,文化之传播,所利赖之者良多。且历史既久,载籍浩繁,习便为安,而必欲废弃汉字,改用标音,亦甚不易!但吾人于此世界学业一日千里,时间竞争剧烈之际,亦何可因循苟安?对于楷书书写之迟缓,略不注意。而吾国文字逐步演进之方法,以及列祖列宗过去所作语言文字与书法之启示,更不可不为深入之探讨也。

近十年来,余所致力于书道者,则为草书。意谓欲解除汉字楷体书写之繁难,此固有茂密完美之组织,甚可负其“兼功并用”之使命,故提倡标准草书,且有专书印行。经此整理,益发现古人创作精神之伟大,技巧之练达;而此至足宝贵之遗产,可以立济吾人之困穷者,不知接受,至可慨惜!因思各体书中,必皆有甚丰富之宝藏,以遗吾人,而有待于发现也。

今春王君德亮函示祝君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之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

《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编,可免于搜检之劳;而于文字改良,谋犹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余亦深知整理文字之艰难者,故乐为之叙。

三十一年八月,于右任书于山洞

后记

本书作者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青年时师从胡仁陔教授学习古文诗词,后来深受张叔仁的影响,坚定了他学书的信心。他在国内率先对古代书法史料展开全面整理,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一生临过百回以上的碑帖超过120种。作者70余种著作,360万字的著述规模,为现代书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当之无愧的近现代书法研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书学》《书学格言》《愚庵书话》《书法三要》《书学简史》《书学新论》等,为弘扬我国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按惯常历史断代分类,每一朝代单列一章,同一朝代因政权交替分立以及书风演变较大者另分而论之。如汉代书学分西汉与东汉,晋代书学分西晋与东晋,宋代书学亦内分北宋与南宋。每一朝代均先有总论,再详列本朝书家,擅帖或擅碑者,并无偏废。《书学史》统括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全貌,书中所列书家计有2000多人,所引用书目达,500多种,搜罗详尽,史料翔实,初具书法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本书原书名《书学史》,于1947年8月由上海教育书店初版,其后经多家出版社重印编排。此次出版改书名为《中国书学史》,以1947年8月版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径改书中刻印错误,在尊重底本的前提下对个别字词和标点符号做了技术处理,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