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俗雅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永夏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俗雅韵》是戴永夏关于民俗散文的写作尝试。书中的文章,主要是选取民俗事象中较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将其写成精短的散文随笔,使之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美学价值。书中所选的七十余篇文章,约二十万字,按内容大体分为岁月感怀、风物咏叹、食说新语、世俗古今四部分。就体裁来说,这些文章有的是以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有的是以叙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也有的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化随笔。但从大的范围来说,都属于散文范畴,因此也都是民俗散文。

内容推荐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它包括民间流行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生礼仪、传统信仰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又保留了部分历史真相,起到弥补正史不足的作用。

《凡俗雅韵》中的文章,主要是戴永夏选取民俗事象中较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将其写成精短的散文随笔,使散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也更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作者文笔清新、内容充实,将民俗与散文结合,既有深厚的民俗底蕴,赋予民俗更为丰富的情怀、视野;又而不同于一般调查报告式的民俗著作,是一道通俗而又精美的文化美食。

目录

岁时感怀

春还春节美

卜岁

春节诗词盼和谐

孔府怎样过大年

卖懒·送穷·卖痴呆

镜听·祝灶·拾灯

多彩多姿的粤地元宵风俗

童谣中的元宵风俗

如诗如画二月二

二月二古诗觅古俗

济南的春天

人在春中,何以厌春

三春时节话爱鸟

倡导和谐的“中和节”

蛙声阵阵报福庆

皇家怎样过端午

济南的夏天

六月六——我国古代的感恩节

月圆月缺皆相宜

寒衣做好送亲人

落叶情思

感恩情深冬至节——祭拜

感恩情深冬至节——饮食

“祭灶”中的民意

穷人的祭灶歌

风物咏叹

“天下银杏第一树”

崂山林海访古树

“葡萄之乡”大泽山

土炕的思念

苏轼放歌超然台

千古荒凉曹植墓

吐鲁番地下古墓探奇

和谐的丽江

济南是座大园林

“趵突腾空”天下奇

多情最是泉城柳

济南红叶

轻雾淡烟济南美

我国最早的座右铭——欹器

“鸡毛小店赛天堂”

比蛇·比蛙·比人

黄河凌汛

食说新语

舌尖上的唐代主食

舌尖上的宋代主食

舌尖上的宋代副食

宋代舌尖上的节俭之风

蒲松龄的俭朴生活

山东煎饼

山东大葱

龙年话龙菜

以花为食美事多

古今“诗菜”

“诗礼之家”“诗礼菜”

看菜

响菜

乡情蒲菜

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碧筒饮

“返老还童”的“仙家酒”

形形色色的“吃虫子”

名家品菜

美食的功过

“饥饿”一点更健康

世俗古今

古代预言的社会效用

古代沐浴非等闲

离奇古怪的古人防瘟

清代官场中的俭朴之风

山东沿海的妈祖信仰

狗俗杂谈

爱猪趣话

源远流长的崇虎习俗

民间蛇俗

马年到来说马俗

民间“妙法”解纠纷

坐着山轿登泰山(上)

坐着山轿登泰山(下)

白妞、黑妞与山东大鼓

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鼓子秧歌

被误传的陋俗

旱灾与“旱魃”

试读章节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自古以来百姓多靠种地为生,因而年成的好坏至关重要。百姓总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上好日子,但这主要决定于“老天”的意愿。为了能窥知“天意”,他们常在岁末年初,采用一些朴素的方法,占卜新的一年晴雨旱涝、庄稼丰歉等情况,以做到心中有数,避灾趋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卜岁”。

卜岁之俗,由来已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旒维旗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的句子,这说明远在两三千年以前,先民们就懂得占卜丰歉。司马迁的《史记·龟策列传》中,也有“卜岁中禾稼孰不孰”、“卜渔猎得不得”、“卜天雨不雨”、“卜天雨霁不霁”等记载,由此可知汉代卜岁已较普遍。以后各朝各代,卜岁历久而弥盛。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上元夜戏作长句》一诗中也写道:“……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嬉。不愿著脚金华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这说明唐宋时期,“茧卜”等卜岁法已很盛行。唐宋以后,卜岁习俗流传更广,以至成为各族群众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卜岁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清人袁景澜在《吴郡岁时纪丽》中,就介绍了江浙一带的多种卜法,主要有:其一,“验风云”:正月初一的早晨,用观察风云的方法占卜田事。如刮东南风主这年天旱,刮东北风主庄稼丰收,刮西风则主歉收。故谚云:“岁朝东北风,高低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如果日出时有红霞主丝贵,西北有红黄云主丰收,白黑云主歉收。这一天最好是阴天,这样高低田禾都能成熟。其二,“秤水”:从正月初一到十二日,每天早晨用同一瓦瓶盛满水称量,重者表示多雨,主涝;轻者表示少雨,主旱。每一日代表那个月。或用除夕的水跟元日的水作比较。如果一瓦瓶元日的水重于一瓦瓶除夕的水,那么这年要发大水。其三,“验参星”:正月初八黄昏时观察天上的参星,以预测这年的旱涝。如果参星在月亮西面主旱天,在东面主涝天。如果在月亮的西北,这年会大丰收。故谚云:“参星在月背,鲤鱼跳镬盖。参星在月口,种田在石臼。”其四,“茧卜”:正月十五这天,用米粉做成茧状的团子,并书写吉祥之语放在团子中,以占卜这年的吉庆之事。其五,“验水表”:正月十五晚上月明时,在地上立一根一尺五寸高的石表。等到夜里子正一刻,观察石表的影子。如果影子短,主这年旱天;影子长,主这年有涝灾。

除上述方法外,各地还有许多卜岁方法。如河北永平府的“结羊肠”:元宵节这天用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吉凶。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多寡来预测该月的晴雨。再如江苏武进县的“照田财”:元宵节这天,用芦苇绑成一丈多高的火炬,插于田间,以此来预卜旱涝。火炬的火色发白主涝,发红主旱。在我的家乡胶东农村,过去还普遍用“请狗”来卜岁:每到正月初一这天,一些养狗的人家都要请狗吃饭。这天一早,主人便在一个木盘里放几样食物,有地瓜、馒头、小米面窝窝、高粱面窝窝等。食物放好后便唤狗来吃,以狗吃食物的顺序来判断粮食的丰歉。狗先吃哪种食物,哪种庄稼就丰收。而最后吃的食物,该庄稼就在歉收之列……

卜岁反映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各种卜岁法也都是他们的经验总结。尽管由于科技落后等原因,有一些卜法纯属封建迷信,如“茧卜”、“请狗”等都无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些卜法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如“验风云”、“验参星”等方法,就巧妙地利用了天象、大气环流等与气候的关系;而“秤水”法已接近近代的科学预报,所以预测出的结果一般比较准确。正因如此,这些卜岁方法至今仍流传于民间,被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所采用。P6-8

序言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它包括民间流行的风土人隋、社会习俗、人生礼仪和传统信仰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又保留了部分历史真相,起到了弥补正史不足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倍受重视,民俗领域也更加繁荣昌盛。许多人文学者开始关注民俗学,民俗学著作空前增多。在图书市场上,一些民俗书籍成为热门书、畅销书;而一些有眼光的出版社也看准了民俗的市场潜力,出版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民俗书籍,颇受读者欢迎。

从目前出版的民俗书籍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民俗理论著作,偏重于追本溯源的理论探讨;二是某地区或某领域民俗的搜集整理;三是综合的民俗知识介绍。这些书一般都比较系统、全面,读者对象也主要以民俗研究者和民俗工作者为主。让民俗进一步向文学靠拢,把民俗写成散文,为广大读者提供通俗而又精美的文化餐饮,似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其实,民俗与散文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民俗都拥有漫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特定空间的人情世故。前者能增加散文的深度;后者能拓宽散文的情怀和视野。民俗与散文结合,或将民俗写成散文,必将使散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也更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散文大家,如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等,已开创了很好的先例。他们的一些民俗散文,堪称经典之作,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兼散文家山曼先生在这一领域卓有建树。他一生都致力于民俗研究和散文写作,力倡把民俗写成散文。他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民俗的文章要写得美,写得好看;要把民俗写成散文。”他在《山东民间童谣》一书中,还以采集民歌为例,专门谈了用散文形式写作民俗的经验:“流行于各地的儿歌,乡土气息最浓,但是其中的用语、情绪,地方局限也最大,若用一般的采集方法,势必加许多注解、说明,弄得活泼泼的歌儿变成了学究气味的东西。若换一种方法,把呆板的说明变为散文(那许多要说明的地方,往往正是散文意味很浓的材料),把歌儿镶在散文之中,则歌与文相得益彰,使歌儿活鲜鲜地保存下来,使外乡外地的人也除去了隔膜,领略到异乡儿歌的好处。”采写儿歌如此,写其他民俗题材的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山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但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俗题材散文,如《山东民居大门》、《豆面灯》、《荷花生人》、《贴年画》等;他的每一部民俗专著,也都是丰富生动、情景交融、文采斐然的大散文,其魅力和影响远非一般调查报告式的民俗著作所能比。

应该说,山曼先生的精辟见解,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有针对性的。这些年来,随着民俗热的持续升温,各类民俗题材的出版物也大量涌现。这其中,固然不乏内容充实、文笔清新的精品佳作。但也有些著作,只是平面化地介绍知识,开中药铺式地罗列现象,文字干瘪,语言乏味,把本来丰富生动的民俗事象写得生硬呆板,枯燥无趣,让人读之味同嚼蜡。这样的著作,缺乏艺术魅力,难以打动人心,其应有的社会效应也必然大受影响。

正是在山曼先生的影响下,近几年来,我开始了民俗散文的写作尝试。《凡俗雅韵》一书,正是这些民俗散文的结集。

《凡俗雅韵》中的文章,主要是选取民俗事象中较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将其写成精短的散文随笔,使之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美学价值。书中所选的七十余篇文章,约二十万字,按内容大体分为岁月感怀、风物咏叹、食说新语、世俗古今四部分。就体裁来说,这些文章有的是以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有的是以叙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也有的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化随笔。但从大的范围来说,都属于散文范畴,因此也都是民俗散文。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齐鲁晚报》、《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等报刊的副刊上发表过,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收入本书时,部分稿子又进行了修改加工,使之更具有民俗特色。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文友张连杰及山东画报出版社秦超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戴永夏

2014年7月5日

于七里山南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