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人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李人毅著的《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讲述的是:1931年9月18日。一个压在全体中国人心头的黑色日子,是个国难日。这一天,日本向中国不宣而战。日本如何一步一步阴谋逼近“九一八”?处在事件中心的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如何?东北人民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还没有远去,硝烟还未散尽。

一个国家要有国格,一个民族需要凝聚的力量。正义千秋,警钟长鸣。

内容推荐

由李人毅著的《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日益衰退,日本的军国主义梦想开始提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向中国不宣而战,由于中国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东北陷落了。作者借以图文对“九一八”形成的时代背景、日本阴谋策划过程、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以及“九一八”对后世的警醒,都展开了详细表述。

目录

引子 “九一八”,国耻日

第一章 “天朝”悲歌

 1.民族走势大盘上的“龙脉”

 2.妄自尊大,愚昧误国

 3.“道义”对“特权”,奇异的对联

第二章 强盗的启示与外侵国策

 1.三任天皇·三台战争机器

 2.教育·法西斯摇篮和武士道保姆

 3.大陆政策·吞象之蛇在行动

第三章 甲午陆战

 1.中国出兵朝鲜·钻进日本圈套

 2.点将奉军首领左宝贵

 3.腐官撑腰·朽将败退反升官

 4.喋血平壤

 5.赔款割辽·日俄分赃

第四章 南满悲歌

 1.南满铁路易主日本

 2.从“满洲”一词看日本侵华野心

 3.杀鸡取卵大掠夺

 4.两次分裂中国的“满蒙独立”行动流产了

第五章 揭秘《田中奏折》

 1.沈阳有个让历史落脚的地方

 2.让档案为日本侵华罪行立证

 3.警惕中共·给田中一个“政治敏感奖”

 4.全世界聚焦《田中奏折》

 5.蔡智堪受命

 6.禁官抄录记

 7.无法改变的真实

第六章 张作霖之死

 1.枭雄起步于乱世

 2.张大帅头上的“毒日头”

 3.铁道卫士常荫槐

 4.中日铁路权益大拼杀

 5.张作霖人生总退却

 6.三洞桥·拉开“九一八”序幕

 7.守舍之魂

第七章 少帅张学良

 1.识大局,忍下杀父之仇

 2.东北易帜,功在中国统一

 3.处决杨宇霆、常荫槐

 4.常家冤怨记

 5.张学良要实现的两个奇迹

 6.日方坑害中国人的6种行径和辽宁的3个反日团体

 7.调停中原大战的人

第八章 阴谋逼近“九一八”

 1.石原构想·以寡制众发动战争

 2.频繁侦察演习·精密策划·目标指向全东北

 3.挑起事端·制造战争借口

 4.调兵遣将

 5.天皇密召本庄繁

 6.本庄繁战前大阅兵

第九章 阴谋引爆“九一八”

 1.柳条湖事件的策划者们

 2.秘密班子和作战大纲

 3.“九一八”阴谋终于被引爆了

 4.板垣的战令和本庄繁的决心

第十章 北大营·不抵抗之战

 1.概说北大营

 2.军人的直觉·大战在即

 3.六二一团·束手被戮

 4.六二○团·挺着等死

 5.赵镇藩的无奈

 6.北大营突围

第十一章 古城陷落

 1.兵临城下日,恍如梦里时

 2.“九一八”之夜,东北高官在干什么?

 3.假布告、假现场、假市长

 4.古都血光

 5.南满铁路沿线城市的陷落

第十二章 喊出人民心声的党和交了白卷的人

 1.冒着敌人的炮火起草的《“九一八”抗日宣言》

 2.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道出人民的心声

 3.“九一八”之夜,注定了蒋家王朝的命运

 4.沈阳已陷“羞”回顾

第十三章 义勇军进行曲(上)

 1.“哪知百姓也杀敌”

 2.张学良与义勇军

 3.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4.马占山临危受命

 5.江桥抗战·打响抗日第一枪

 6.马占山“变节”之谜

 7.反戈一击·马占山最后的斗争

第十四章 义勇军进行曲(下)

 1.“老梯子”拉起第一个抗日绿林武装

 2.保卫家乡当义勇,轻骑纵马战辽西

 3.王玉楼·八十七叟话当年

 4.王儒贤与苗可秀

 5.两打沈阳城·义勇军在国歌中永生

第十五章 傀儡与操纵者们

 1.加紧筹建伪政权,日本人选择了溥仪

 2.炮制伪满洲国,也灭了溥仪的皇帝梦

 3.“新国家”·刺刀下的政权

 4.流浪·失去家园的东北人

 5.“我是中国人!”

 6.亡国之耻谁人怜·各国面对“九一八”

 7.国联无公理·弱国无外交

第十六章 阳光下的罪恶

 1.中国东北·日本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

 2.触目惊心的“细菌谋略”

 3.白老鼠与日本教科书

 4.化学武器还在毒害中国人

 5.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地下工事·东宁要塞

 6.修要塞劳工的悲惨命运

 7.寻访慰安妇

第十七章 冻土热血

 1.救亡、救亡·万众一心

 2.纸上大阅兵·抗日联军和《露营之歌》

 3.抗联夫妻和他们的“家庭抗联文物展”

 4.57路抗联大军接受日本投降

 5.东宁·二战最后一仗

第十八章 正义千秋

 1.历史的轮回·沈阳大审判

 2.血泪陈述,罪证如山

 3.正义唤醒良知

 4.“九一八”战争主谋的“归途”

 5.张学良,一位不能不说的人物

后记

试读章节

1.民族走势大盘上的“龙脉”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像股市大盘上的曲线,有时一路高歌猛进,有时却又无奈地下滑。

倏忽间,中国就成为股市大国了。

看惯了股市大盘的人,对股市走势那上上下下弯弯曲曲的脉动线条十分敏感,这条线无论上扬攀升,还是下跌走低,都关系着股民的利益,尤其是用心血钱炒股的人,股市行隋线就是他的生命线。身家性命、理想前途、荣荣辱辱,都牵系在这条线上。

应该设立一个中华五千年走势大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看到、都明了它的走向。那就是,《中华民族命运示意图》。在这个图上,国家兴衰一目了然。‘我们会看到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如今,一条蜿蜒曲折的弧线沉沉浮浮,有时上扬有时下跌,有时又回头折返,呈立体交叉状。这条线经夏商的文明上扬着,到大秦冲向了一个高度,进入汉代曾一度走低,后又上扬达到一个历史新高。接着就是长长的平直线,经过下落和折返再次向前冲去,到唐代竟陡然直上,形成一个高峰,然而又无情跌落下来,至宋末跌到了低谷,接着艰难地抬起头来向上攀升,再到元明时代又显示出前冲的劲势。经清中叶的再度冲刺,令人振奋的景象出现了,这条古老的线条粗壮而富有了生机,高扬的指数也达到了空前的“高亢”,不想之后却无奈地下滑、下滑,直到最低程度并折返、倒退了。这倒退的折返点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是一条令多少人心动的前行线啊,多少年、多少代中国人的命运和人生,心路和才智,悲痛和喜悦,追求和企盼,一切的一切都牵系在这条线上。顺着这条中华民族命运之线的走势大盘,我们还看到,经过令人心悸的倒退、跌落后,这条线又顽强地抬起头来,向上坚挺着、跋涉着,终于冲出了低谷,向上、再向上高扬着,那从下折返而上的交叉点,分明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而这条线再也不是无生命的标志线了,摇身一变,成为一条黄色巨龙,那龙头正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谓:

告别屈辱,扬眉吐气。

民富国强,华夏盛世。

然而,往事不堪回首。

在中国,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每次与外国对抗都是以我们的失败、妥协而告终,每一份与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都饱含着丧权辱国的屈辱。外寇一步步欺侮到家门口,甚至登堂入室,骑到中国人身上作威作福。

在那样的年代里,某些国人,尤其是统治华夏的清朝皇帝,把容忍退让、割地求和这样丢脸的事情,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

挨了打还得赔着笑脸去乞求别人宽容。尽管国格、尊严都丧失殆尽,可换来的还是入侵者贪心的膨胀。其实,中国人不是生就受人欺压的劣等民族,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智慧,有着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其璀璨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造就一个又一个辉煌盛世。在19世纪初,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这样的:

中华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这句话来自法国的《百科全书》,主编叫狄德罗,这是对“中国”条目的注解。这当然是19世纪初,外国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有一个启蒙学者叫伏尔泰,也是法国人,他盛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这番话讲于康乾盛世,那时中国被称之为天朝大国,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P2-3

后记

这部书稿写于2001年,写到后半部分时,我已经到北京了。我虽身为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画家,却无法抵挡对长篇文学创作的兴致,从1992年到2002年,陆续出版有《一个男人的远村》《平型关大捷》等作品10部,手中完稿的长篇尚有3部,其中就有《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的书稿。这个书稿我一直带在身边,去年春天,我找速记公司将手写稿转换成为电子文档。

在双重关照下前行

在北京,作为“能搞文字的画家”,我先是为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军旅画家》栏目做专题片撰稿人,接着被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借调做主编助理、编委。

从2002年起,走进《美术》杂志的6年间,我大量的工作是参加全国性的美术理论研究学术会议,同时做文字报道,期间我发表了近百篇的专题报道和美术理论研究文章。当我险些就要成为一名“年轻”美术理论家时,我却完成了由一个美术媒体的记者到专职画家的再转身。

我在北京成立了工作室,主要进行美术创作,也兼搞美术评论,并应邀任人民美术网总编。我先后展出和发表了“毛主席走进田园系列”、“开国大典人物系列”、“辛亥百年人物系列”、“小揽风情系列”和“高士诗书画系列”,还与天津杨柳青画社合作出版国画技法工具书多部。

今年5月,我在北京举办了“李人毅高士诗书画展”。此展也是我从事艺术创作50周年的汇报展,展出高士画像和书法作品各50幅,而书法作品书写的内容则是我撰写的50首题画诗。诗书画同归于一体,也将我写作时的理性思维和作--画时的感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之前,我的作家身份和画家身份在创作中是分离着的,正当我庆幸这种结合的时候,传来了出版社对我写的《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书稿有意出版的消息。于是,我恢复了作家生态,着手编撰和修改这部书稿。

本书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年代跨度大,牵扯的人物众多,为了让史实更详实准确,我特请近代史学者、沈阳图书馆研究馆员李东红对全稿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等等,进行通篇核校、修订和完善。整整一个夏日,我们都是在咬文嚼字中度过的。

这些年来,我虽然没有问津长篇文学创作,却一直受到读者和中国作协组织的双层关照。我刚到北京时,中国作协组联部就与我取得了联系,邀我参加广州的采风活动,将我的美术作品发表在《作家通讯》上。更令人难忘的是,我每年都应邀出席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及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作协在京作家新年团拜会,荣幸地走进作家和谐奋进的大家庭里。

关于读者的关照,有许多让我感动的故事。《平型关大捷》出版后,湖北的一位读者,便邀我到林彪的家乡黄冈做客,还有人专门在网上以其史料作谈资来宣传八路军的抗战精神。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河北读者马瑛光,他多年来将我的十几部长篇文学作品的各种版本作为重点收藏,让我大感意外的是,他还搜集到多部盗版书,我都没有见过。此外,他还利用各种渠道将我出版的《董存瑞》《血战平型关》等十多本连环画一并搜集入藏。通过多年的收藏,他已经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从美术和文学两个方面受到读者的关注,对我来讲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前行的动力。

缘于“九一八”

说起创作《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也是在友人激励下开始的。2000年底,沈阳一些“九一八”“情结浓重的人要策划推出一部电视专题片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作家李占恒推荐由我来做撰稿人。

他说找一位画家来写“九一八”,理由有三条:一是成功地创作过多部抗日题材的作品,证明他有驾驭抗日战争电视片的能力;二是其家族有做亡国奴的经历与不甘做亡国奴的抗争,说明他对东北沦陷14年较之常人有深切感受;三是他已出版且获奖的作品中政治与抒情相结合的风格适合同样风格的专题片创作。

我是从写新四军人物画的创作随笔开始两栖创作的。1989年经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的宋克达将军多次推荐,我由野战军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美术组工作。作为一名专职画家,我不经意间闯入文学领域并获得1997年“东北文学奖”,继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后,我于1997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占恒很自然接纳了这一“新生事物”;并对我的文学创作给予及时的指导,向我推荐了《金蔷薇》等俄罗斯名著,充填我之不足;还把我介绍给《昆仑》杂志,到东南沿海撰写报告文学,并获了昆仑奖,在我淡画重文的那些年里,他不断将我向前推进着。

当我接受“九一八”专题片的写作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占恒定主题、谈结构、扩思路,协调各种关系,始终陪着我采访。从东三省到北京,每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由他联系的。在冒雪去东宁的路上,车在结冰的路面行驶险些翻车坠崖,让我们有了涉险的经历。为了配合我的写作,他的创作计划都被搁浅了。他看着我一集一集地写出《勿忘九一八》的专题片,又鼓励我写出了这部4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书稿,还及时地推荐给出版社……

就这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这本书,由占恒一手策划着。

记得《勿忘九一八》专题片在中央台播出后被评为学术一等奖的消息,也是占恒通知我的,那时我正忙于《美术》杂志的编务工作不可自拔。当适应了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军人的生活方式时,也就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书稿。不想2008年汶川大地震刚过,当年《勿忘九一八》专题片的导演小魏在电话中找到了我,让我为部队抗震救灾的专题片撰文,尽管我当时无法分身,却知道这次邀请,也是缘于“九一八”情结。

……

作为父子两代军人,我很在乎幼时北双对“九—八”的印象,在一篇短文中,北双写道:

1991年爸爸骑着“二八”永久牌的自行车带着我从柳条湖经过,指着一个方向告诉我:“那边有个残历碑,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遗址,这座碑是刚修的,告诉中国人不忘国耻。”那年我12岁,问爸爸:“日本人怎么在沈阳呢?”爸爸说,那时的铁路归日本人管,驻有军队,这段历史很复杂,你上历史课就会学到。

没想到2013年我差一点带着父亲到柳条湖去参加这个活动……

如今我也成了父亲,知道了当爹要有什么态度,如同父亲当年对我的教育一样,我会变着方式地“传输”下去,这叫家风。和正在撰书的父亲比,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可能就更重了,不单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了解真实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勿忘!

要说当年的“九一八”我的父亲在日军的刺刀下的苦难,传给我应该是牢记世仇的话,那么,我和父亲两代人的“九一八”情结,是系在家族的情感史上;而北双则是使勿忘国耻庄严仪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军方工作人员,将家仇和国耻融为一体,使爱国心得以扩展开来。

面对“九一八”情结在传承中得到延伸,并成为社会行为,且得到了政治机制上的保证,这令人备感欣慰。

去年夏天,我陶醉在这不期而至的传承中。

化作永恒的时间表

而今,我又来到了柳条湖旧址,回想没建馆前那荒草萋萋的景色,平添了诸多的感慨:

这里,原是柳条丛生的一片旷野,默守着身边的铁路,随着季节的变换,一岁一枯荣,自从一个阴谋的爆发,这里就成为举世瞩目之地了。

先是日本人将这座形似炸弹尾部的水泥碑竖起来了,为的是炫耀胜利。

后来,被中国人推倒了。

如今,荒草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广场和两座建筑物。

而日本人这个倒塌了的胜利,却仍然驻足在历史时空,是座不敲自响的警钟。而主体建筑墙上这永远升腾、永不熄灭的怒火,构成一个旷世亘古的大主题:

战胜侵略者。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记得我在200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69周年的那个夜晚曾来到柳条湖,当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万人签名活动”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的东侧举行,记得我把我的名字签在了“国”字中间。

在当晚22时19分32秒,我目睹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与国防工业优秀工程师、抗日义勇军将士后代、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抓捕的劳工、曾参加国际和全国大赛获奖的优秀学生等代表共同敲响了“警世钟”。

一晃10多年过去了,“警世钟”就这么敲着,而且越敲越响。

洪钟大吕,将一年一年鸣响着,告慰着,昭示着,寄托着……

李人毅

2014年夏于阁上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