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空钓寒江(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詹克明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由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写的科学文化大散文。作者詹克明系散文界著名作家,几乎获得过散文界各项大奖,尤其是其《裸猿<道德篇>》、《杞人忧水》等已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被国家环保局长誉为“大西北开发第一定律”。他的不少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散文被全国各类语文教材收入,作范文或考题。本书系作者数十年成功之作的大集成,也是作者第一本科学散文集,相信会赢得市场的好评。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詹克明是散文界著名作家,几乎获得过散文界各项大奖,尤其是其《裸猿<道德篇>》、《杞人忧水》等已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被国家环保局长誉为“大西北开发第一定律”。本书是其撰写的一本科学小品散文集,共计55篇。这些文章均在报刊上已发表过。

目录

魂系未名湖

裸猿《道德篇》——自然·人类·科学

敬畏自然

那一个史前女人的手印

大夏情结

让每一块石头卓立起来

孤树与林木

世上本无害虫

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

追问污染源头

保护“诺亚方舟”

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

瓦尔登湖伐木工

“霍姆斯马车”随想

漂流在文明的大峡谷

丛林与甲虫

追与逃

繁星与野花

谁见过……

黠月

活跃边缘

生命需要等待

水困曲桥

与遥远同行

荒漠归来

实事求“不”

会思想的骡子

彼岸之“○”

大需之物 淡而无味

围币玄机

小巷的碎石路

师法自然赋流形

不随地球转动

读书三昧

伴月

闲月

吟月

绿梅

天空那几朵云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

苦竹

高架生存

冷眼“异类”

百元大钞独白

适度地容纳对立

最高点的较量

云游大方

精神三庖——食粮·饲料·快餐

非常○卷

杞人忧水

造物与制作

我国与诺贝尔奖无缘之我见

试论“重术轻学”传统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我的自然观

试读章节

大夏情结

一种奇特的文字把我引入一个早已消失了的神秘王国——大夏国。

这种文字是百分之百的标准“方块字”,也有点、横、竖、拐、撇、捺、提(唯独没有“挑”笔),我却一字不识。

西夏文也有楷、行、篆、草,而且笔画比较均一(多在9—14画之间),没有太繁或太简的字;加之它斜笔较多,四角饱满,疏密匀称,故构字非常之美。

我偶然看到一本《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满篇看似熟悉却绝对不识的方块字,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可回避的挑战。碑拓透出的清丽气质,促使我买下了这本与我完全不搭界的书。以后又陆续搜罗阅读了一些有关西夏文化的专门书籍——我逐渐迷恋于这种湮灭已久的独特文化。

1998年夏天,我参加过一项大西北的科学考察,作为此行的最后一站来到西夏故土——宁夏。于是,走访西夏王陵显然势在必行。

清晨,我先来到陵区的南端,这里有着一号、二号两座王陵,分别安葬着开国皇帝李元昊的两代先祖:太祖李继迁与太宗李德明。这片荒凉广袤的陵区,布满粗砂与碎石,大地上稀疏地长着一撮撮巴掌大的短草丛。蓝天下的数百只羊,远看像飘移的点点碎云。草疏不没羊脚,矮得几乎贴近地皮,完全没有“风吹草低”的肥美景象。

王陵静极,更显得其威仪倍增,如同君王的一语不发有时比他开口更让人忐忑不安。几天前下过一场暴雨,把天空冲洗得格外清朗。久居都市几十年都没见过这般湛蓝的晴空。淡紫色的贺兰山像条伏地欲腾的巨龙,截断东西。这脉石山更给这些帝陵增添了几许王者雄风。山势回合封闭,爽垲高敞,陵台高踞,故能俯瞰缓坡阔远的银川平原。这种高平的陵地走势隐约地透露出,这些外表威赫的帝王,其实内心里是在企求代代皇基永固。这个陵址选得实在是好,背阴向阳,规避山口,多大的山洪也冲不到它,周边多次的强震也震不倒它。古代善观风水的堪舆家们还真有几分道理。

早晨的阳光是那么的和煦,旷野无垠中的孤寂王陵在这柔光的轻抚下显得那么平和。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陵丘,经受了百般折腾,已彻底打掉了它往日的显赫,剥掉了它最后的华辉,只剩下这赤裸裸的黄土夯堆,这反倒成就了它返璞归真的平易气象。

它不担心还会再失去什么,降到了最低的“基态”,这成全了它的稳定安详。让仇恨者的报复已无以复加,让图利者的攫取已无可再得,任尔百般践踏加害,让你所有招数都已用绝,而我依然能屹立在这块土地上,这才是真正的强劲,这才是一种坚韧无摧的存在。

这位历尽沧桑的“十世纪”老人早已把一切看得淡漠了,出现在他面前的无论是官员簇拥的外国元首,还是本国的随团游客;无论是惊呼怪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丽人,还是悠慢驱羊,穿得土里土气的牧羊人;无论是远道而来,虔诚仰慕西夏文化的学者,还是烈日下图个阴凉,在它身边屙屎拉尿的后生,他都一视同仁,主随客便,毫不介意。千年的时光抚平了一切,长达数百年的被人遗忘,已使它淡静如水,心如古井,波澜无起。像位饱经世态炎凉的老人,它那实心的黄土丘里装满了一肚子的历史,却缄口不语。历史常常是知情人却守口如瓶,听凭他人妄加猜测。它像一位趺坐入定的老僧闭目无觉,又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默默地沉浸在博大的历史哲思里。

山麓风大。风本无形,全靠其他“显示物”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但此地无树,弹不出风的呼啸;无土,粗砂砾石不起烟尘。只有当我正背对着风时,我才能听到耳缘发出凄厉的,有如吹埙般的低鸣。身在这荒漠的王陵之地,一种苍凉之感直入骨髓。王陵终于肯对我倾吐一点心声了。它是借助了“风言”“风语”。风声比人声更能永恒。

三号陵是正式立国的一代枭雄李元昊的陵寝,因略完整些,且靠近公路,故备受宠爱。此陵的东碑亭已经发掘,著名的三个人像石座就是这里出土的。三号陵似乎成了所有帝陵的代表,一般的外国朋友和国内游客参观的所谓“西夏王陵”就指的是这里。因此也多了些人工雕饰痕迹和粗俗的浮躁气息。

此地今后的发展规划让我颇感忧虑。眼下陵丘与这荒凉旷野、绵延贺兰十分般配,有着十分贴切的历史苍凉氛围。倘若大兴土木,庸添太多今人气息,必然会破坏这种和谐。平生最倒胃口的就是那些假古董式地篡改古迹。过去的蠢人擦亮了罗马古币,现代人却能用科学方法往古币上镀金,我们真的比那位罗马傻瓜聪明些吗?

整个西夏陵区如同一部摊晒在贺兰山东麓的宋版线装书,它大大方方地晾在那里,没有深藏箧中,这种不甚在意倒是一种大家气象。

六号陵的内城陵墙可算是九座帝陵中最完整的,特别是东墙与西墙的南段,尽管历经近千年的雨浸风蚀,依然像连缀骨牌般整齐排立。

我抓住粗犷嶙峋的贺兰山巨石,手足并用攀缘上山,拣个较平的石台坐下俯视陵区。王陵真不失其王者的大气。它的浑然木讷让你感受到它内里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粗粝本色反而让你产生一种内心的贴近感。它的单调简陋却让你感受到曾经有过的璀璨多彩。连它的残砖断瓦都让你这么牵肠挂肚。我感觉似乎是在大度的历史老人家中做客。倘若遇到位考古学家,它会像个躺在手术台上的老者,闭着眼睛随你去动刀动剪。而我只是门外的一介书生,懵懵懂懂又略知皮毛,无框无系又不拘成论。但我对西夏文化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我确实感到老人对我张目了。古代帝王与现代书生就是这样斜倚在贺兰山麓,在蓝天荒野的大背景下,平心静气,从容无遮地抒发着点什么,虽无语言,却可心通。西夏的灿烂文化本是中华传统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西夏人用煤烧瓷窑时,西方人还不知煤为何物。以致西夏灭亡72年之后,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看到当地使用一种“黑石头”,惊讶其“像木炭一样容易燃烧”。

……

P40-42

序言

“问号”如钩钓寒江

柳子厚有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此清寂圣洁之地着实令人神往——一处远离尘寰的大静之乡,再加上一份心如止水的内在宁静,这正是素心问学的最理想境界。

探究神秘是每个治学人的本能追求,其内心永远敬持着一种急欲破解未知的渴望。那种锲而不舍的执著,那份如执怨鬼的痴迷,都透着一种纯净的虔诚。

若以俗常价值观来看,迷恋探究绝对是一种既不能鬻之换米,更不能置房养车的空匮之举。竭诚务“空"真的毫无实惠可言。然而对于学问中人,这里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桃花源",这里才是他们走出樊笼遁入心中绿洲的自在之地,这里才是他们精神上得以与天地大通的大悟天堂。

“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心中存有“问号”之人比腹中填满知识之辈更能拥有未来!

正是天下有问才得以有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唯有人类才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探究之心。也正是缘于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不倦探问,人类才有可能在不断变革环境的实践中,如影随形地实现自身的文化演进。而其他动物却从不设问思考,故枉自万年循滞,毫无改观。由此可见,探究未知才是引领人类推进文明的前导。从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到当今的现代科学,薪火传承的旗帜上亘古不变的只有一个求索的“问号”。

探求未知恰似寒江垂竿。此等大钓无钩地扣问天机,最终能否揭开谜底并非全凭人力,到头来又岂止是十竿九空?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可期而不可求,冥冥中更是平添了几重“空”意。然而,古往今来多少不求渔利的“钓徒”,专以“问号”为钩,系于悬丝,摇舟趋秘,投垂寒江,空钓天下未解之谜。

其实,完全没有实利的探究秘境才最能引人入胜。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经历的最美丽的事业就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与科学的起源。”精神世界的探究自会超然物外,总览大千,跳出“三学”外,不在“六科”中。因此,它也最能调和鼎鼐,融会贯通,得出统观一切的大见识。这种探究无涉利害,清逸灵思,无羁无限,精神自然豁朗放达,令独钓翁安享散仙般的极乐。真是不入此界,难解个中妙趣。

半生静守寒江,心远地偏,志在问虚。偶涉旁门,客籍文事,也多为“问题”所牵。有“问”飞来,触我心弦蛛网,黏缠不可或解,必定静心揣摩,寻求圆满解答。好在客串者也从容,优于专门作家的是:久不见文墨也无妨。“不迫”方可“从容”,有问入心尽可慢慢寻根究底,研磨于心,上下求索,答案不“熟”不揭锅。

翻检十年萤雪所得,选出55篇文章,俱已见诸报端刊底。今从善劝,束成一集,其中若有一二可寓目者,皆从“空”处钓来。

戊子腊月 客记于

千山郡、桃源乡、寒江村,不系舟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35:27